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学风建设发展思考(6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学风的内涵
学风,简而言之指学习风气,《现代汉语词典》对学风的解释是:“学校、学术界或一般学习方面的风气。”高校学风是指高等学校全体师生在治学精神、治学态度、治学方法和治学目的等方面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风格。广义的高校学风是融学校的管理之风、老师的教学之风、学生的学习之风以及辅导、后勤人员的服务之风于一体的综合性风气。狭义的高校学风主要是指高校学生的求知之风、好学之风,是学生受自身思想观念、学习目的和动机的影响,在学习兴趣、探索能力、努力程度等方面的综合表现。
二、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办学质量和水平的集中体现,是一所高校声誉和形象的代表,是学校得以不断发展壮大的前提与保障。高考结束后的学子在填志愿时,往往更青睐那些学习氛围浓厚、治学精神严谨、学习环境良好的学校。由此,加强学风建设在高等学校的整体建设中显得尤为重要。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把发展高等教育放在突出位置,随着高等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一批批高水平的院校涌现以及“知识改变命运”的观念深入人心,这些现象都为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创造了良好的条件,但是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仍然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学生自身因素
学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主体,学生的整体学习水平直接影响高校学风建设的发展。
1.缺少学习目的或动机不纯。学习目的是促使个人在学习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前提,是理想、奋斗在学习过程中的集中体现。我们通常认为,理想越远大,学习动力就越充足,学生在学习方面表现就会更优异。在物质文明不断发展的今天,很多高校学生都是独生子女,父母从小对其呵护有加。生活条件的良好,经历的困苦较少,使得很多学生进入大学后缺少奋斗的动力。在学习方面表现为缺少学习目的,课上昏昏欲睡,课下忙着玩游戏,谈恋爱,纵情玩乐,荒废了学业,这无疑会直接影响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养成。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高校学生的学习动机日趋功利性,一大批各种辅导班铺天盖地而来,计算机二级、考研辅导班、会计资格证、英语四六级辅导班等等。很多同学表示学习是为了毕业后能找个不错的工作,所以努力考取各种证,为将来找工作增加砝码。由此来看,学生的学习动机不纯,影响了学校的学习风气。
2.缺少正确的学习态度。学习态度是对学习的看法和理解,学生拥有正确的学习态度,有利于调动学习热情,积极参与到学习中来。大学没有高中繁重的学业和来自高考的压力,是一个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地方。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本着混个大学文凭的心态,不把学习放在心上,经常翘课、挂科,整天无所事事。还有的学生热衷于社团活动,整天忙于社团活动的开展,没有把时间和精力用于学习上。还有一部分学生上课不认真听讲,把时间都用来考取各种证书等等,这些现象都表现了部分高校学生的学习态度不端正。
(二)学校因素
学校是教书育人的地方,高校老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对学校学风建设的发展有着显著的影响。
1.教学方式和内容有待改进。老师是指引学生学习和成长的领路人,老师的教学水平、个人魅力、综合素养都会潜移默化地对学生产生一定的影响。良好的学习风气需要知识渊博、具有严谨治学精神以及综合素质较高的教师,并且能时时关注本学科的最新理论成果,更新自己的知识储备并传授给学生。在当今一些高校,有些老师的教学内容相对陈旧,缺乏新意,教学方式比较单一,依然采用的是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照本宣科,缺少与学生的互动,课堂上一片沉闷,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导致学生的学习效率难以提高。还有的老师责任心不强,对于翘课、迟到早退的学生视而不见,导致学习风气越来越坏。
2.教育风气有待提高。我国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同时,带来了一些消极、负面的思想和不良风气,部分老师受拜金主义和金钱的影响,置师德于不顾,更多的关注个人利益。例如,一些老师收受学生的钱财,泄露试卷题目。还有的老师忙于经商、做项目等等与教学无关的事,拖延教学任务,这严重的影响学校良好学习风气的形成。
(三)社会因素
学校的发展与社会是紧密相关的,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下,许多负面思想和不良风气通过各种渠道传播到高校学生队伍中来,例如“走后门”、“潜规则”、“金钱至上”以及大学生就业形势严峻的现状等,在高校学生中形成了“读书无用”的错误观念,严重打击了学生求知的热情与积极性。“金钱至上”,“拜金主义”,使得部分学生把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将来如何能获取更多的金钱上,不再把学习当做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学生的思想更加具有功利性。
三、推进高校学风建设的对策
推进高校学风建设任重而道远,需要全校师生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行之有效的方法和途径。目前,结合高校学风建设的实际情况,本人认为,加强高校学风建设,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指引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
当代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学习观,有利于高校学生培养勤奋好学、刻苦钻研的探索精神,进而促进乐学之风在高校内的盛行。1.加强思想政治方面的教育。高校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要紧紧围绕理想、努力、知识改变命运、感恩等来开展。辅导员和班主任多举办一些积极向上的主题班会,学校多举行有意义的知名讲座,引导学生树立远大而明确的理想。高校要始终坚持开展各项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优良品质,这些难能可贵的精神为学生的不断学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充分发挥辅导员的重要作用。辅导员作为高校学生工作的主要力量,是大学生健康成长的引路人和指导者。高校应着重提高辅导员的整体素质,加强对辅导员心理学、管理学、法学的理论知识的培训,建设一支政治素质好、文化水平高的辅导员队伍,能够在实际生活中正确处理学生遇到的各种问题。此外,辅导员要重视与学生的沟通交流,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好学奋进的学习观。
(二)加快教学体制的改革
目前,高校的教学方式、教学内容、评价体制等方面不能完全适应学生健康发展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学生积极学习的热情,不利于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加快教学体制的改革势在必行
。1.深化教学体制改革,提高学生兴趣。“严进宽出”的体制在客观上促使学生进人大学后,失去了进一步学习的动力,高校应逐步推行“严出”的政策,取消补考制度,只实行重考制度,增强学生不断学习的压力感和危机感,促使他们树立自主学习的意识。
2.完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提高教师关注本专业最新动态的能力,将教学内容的实时更新作为教学评价的重要部分。改变单一的教学方式,运用多媒体、网络等高科学技术,采用幻灯片、视频、图片等各种方式相结合的教学,增加与学生的互动,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能力。
(三)建立健全学风监管机制
在当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还包括校、院等管理机构对学生逃课、考试抄袭、剽窃等不良现象监督不力,对部分学生缺少学习目的、整天无所事事而力不能及,因此,建立健全学风的监督和管理机制对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意义重大。
1.完善以学生为主体的监管机制。学生是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成员,健全学生的自我管理机制无疑是十分重要的。学校、学院和班级作为主要载体,应努力创造条件,举行各种学生自我管理的实践活动,大力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意识。良好的自律意识是学生努力学习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2.建立科学的学风监督评估体制。学风监督评估体制要实行校、院、班多层次检查监督体制相结合,对考核内容注重切合实际,坚持整体把握和突出重点的原则。在对待考风问题上,高校要严肃考纪,对于舞弊、代考行为给予严惩,制定具体的惩治措施,坚决打击各种破坏考风的行为。
结语
良好的学风是高校一笔宝贵的财富,对于提高高校的教学质量、声誉和形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目前,高校的学风建设在学生自身、学校和社会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和漏洞,建议是通过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学习观念、加快教学体制改革以及构建完善的学风监督管理机制来促进高校优良学风的形成。
参考文献:
[1]耿乃国.高校辅导员工作理论与实务[N].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3.
[2]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秘书处.学术规范与学风建设论坛[N].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08.
[3]顾永清.充分发挥辅导员、班主任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J].人力资源曲靖师范学院学报,2006,09.
作者:周艳平
第二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学风建设发展探究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因此,学生管理工作中加强学风建设,就是要在深刻理解高校学风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关系,全面把握学生管理工作中抓好学风建设的关键因素的基础上,通过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党风建设、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和强化入学教育、职业思想教育等方式营造优良学风。
关键词:学生管理工作;学风建设;全员育人;校园文化
学风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风优良与否不仅关系到学校的生存和发展,也关系到学生的成长与未来。学风是指,教育的主体和客体双方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相互影响、渗透并逐渐形成的群体性的学习风气、行为习惯和治学精神。高校的学风建设在本质上就是高校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大学生理想信念、学习态度、价值观念、道德素质、科学精神和职业意识等方面进行科学有效的教育、引导、塑造并进行综合管理的过程,是融合高校德育教育、专业知识传授与学生管理工作于一体的系统性工程。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学风建设中承担着重要责任,因此以加强学风建设为着力点,努力创建优良学风,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重要内容。
一、学风建设与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互动关系
(一)学风建设与学生管理工作共同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高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高素质人才。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为内容核心,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引导和管理、服务的过程,其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而高校学风建设的根本目的就是要促进学生整体形成崇德尚能、严谨自律的学习态度和勇于创新、求真务实的学术精神,从而为学生的成长成才创造有利条件。因此我们可以说二者在教育目的上具有一致性,共同服务于高校培养高素质人才的总体目标。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培育优良学风的重要推动力。学风建设是一项持久性的系统工程。学风建设的主体对象是学生,而学生的思想是一切行为的本源,是一切行为动力的根本。可以说学生对学习的认识和态度将直接影响学风建设的效果。因此,加强学风建设首先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建设,就是要通过思想上的引导和行为上的纪律约束使学生树立明确的学习目的和自主学习的意识,端正的学习态度,从而为良好学风的形成创造条件。而这些方面正是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范畴。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是学风建设的重要推动力。
(三)优良学风有利于提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整体效果。好的学风对学生的成长成才有重要的促进作用,相反涣散的学风也将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因此高校的学风建设和学生管理工作是同向发展的互动关系。学风积极向上、严谨务实,学生的学习态度端正、目的明确、自主性强就会对学生管理工作的效果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相反学生学习风气不正或是自主性差,纪律涣散,不仅会影响到学校的教学质量,还会使学生管理工作处于被动的对学生错误思想行为的纠偏和疏导,不仅增加了学生工作的压力、影响学生工作的整体效果,还会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
二、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中抓好学风建设的几个关键因素
(一)作风优良的基层学生工作队伍。再好的制度也要靠人去执行。工作做的实不实、制度执行的是否到位、成效是否显著,关键在于人。因此基层学生工作队伍即班委会、学生会、辅导员、班导师和基层学生工作领导的工作作风将直接影响到学生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果。可以说,打造一支作风过硬、执行力强、工作积极主动、求真务实的学生工作队伍,是抓好学风建设的重要前提。
(二)规范合理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素质再高的人也离不开制度的约束。好的学生管理制度具有系统性和体系性,是对学生工作的整体性规范。因此在完善和加强学生管理建设的过程中,要根据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任务以及完成任务的不同对象进行规范和要求。通过制定制度,明确学生工作不同管理层级的任务目标及责任,并建立监督考察机制,形成学生管理的各项工作有规范、有责任、有监督、有落实的完整制度体系,从而为学风建设提供规范合理的制度支撑。
(三)全员育人的共促机制。对学生进行教育管理的过程也是育人的过程。现代教育管理的发展趋势更加注重强调教育工作的整体性和全面性。这就充分表明育人不仅仅是学生管理工作者的责任,也是每一个高校教育工作者的责任,因此这就要求本单位全体教育者牢固树立全员育人理念,实现教学与管理的双向互动,把培养人、塑造人贯穿于课堂理论教学、校内外实践教学和日常生活管理的全过程,从而整体性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四)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在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通过树立典型和榜样,发挥先锋模范的示范引领作用,使学生感觉到差距和压力,从而激发学生的赶超精神,已经成为众多教育者的普遍共识。因此,学生管理工作者也要善于发挥学生党员、学生干部、“三好学生”等先进学生在学风建设上的示范引领作用,为学风建设树立标尺,明确导向。
(五)健康向上的精神风貌。校园文化氛围是学风建设成果的重要体现,学风建设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者在高校育人工作中体现为相互作用的辩证关系。因此,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培育和塑造优秀的大学精神,以积极向上的人文精神和文化底蕴熏陶、浸染学生的思想行为,将为营造良好学风奠定坚实的精神基础。
三、通过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加强学风建设的思考
(一)以党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同志曾经说过:“学风和文风也都是党的作风,都是党风。所谓学风,不但是学校的学风,而且是全党的学风。”高校要始终坚持以党风建设带动学风建设,注重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并以此引领师生的教风学风建设。主要体现在:一是加强学生党员的教育和引导,使学生党员树立强烈的集体意识和先锋模范意识,并创造平台使他们积极参与到学生管理工作中来,在体现他们党员身份的同时,对各层级的学生管理工作进行协助和督导。二是加强教工党员的教育和引导,强化教工党员的示范意识和全员育人理念,做良好师德师风的示范者,将党风建设融入课堂,融入学生日常生活和管理。三是开展党员干部“一帮一”结对子活动,组织全系教工党员干部和学生党员与学习成绩较差或是态度不端正的同学结成帮扶对子,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意识并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二)以校园文化建设带动学风建设。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的重要支撑,也是学风建设的软环境基础。以校园文化建设为载体,带动和促进学风建设,不断优化学风建设的软环境,不仅能丰富大学生“第二课堂”的内容,而且还可以有效激发大学生的学习意识和兴趣,对学风建设起到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作用,从而有利于形成积极、健康、助奋的优良学风。学生管理工作者要善于通过组织开展校园文化建设主题活动,发挥校园文化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浸染作用,形成注重以校园文化建设带动学风建设的工作模式。
(三)以完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建设带动学风建设。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体系性工作,涉及不同层级和不同方面的工作,因此制定科学合理规范的学生管理制度体系,就显得尤为必要。制度体系建设完善了,执行上落实了,学生管理工作就有了抓手和依托,就能从很大程度上减少工作的盲区或疏漏,对工作的整体性、协调性和条理性有重要作用。因此,高校学生管理者要不断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通过制度的完善,分清职责,强化责任,使学生管理工作的各项内容真正做到有人抓、有人管,项项工作有专人负责,整体推进学生管理工作,从而为优良学风的形成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
(四)以抓好入学教育为学风建设树立良好起点。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高校的学风建设要从大一新生抓起,从加强对学生思想行为的管理和引导入手,促进新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建设优良学风奠定扎实基础。新生的入学教育是大学教育的第一课,在入学教育过程中,要注重通过加强新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校情校史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和专业思想教育等内容的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牢固的专业思想意识和学习意识。同时,还要注重组织新生对学校各项规章制度进行强化学习,使他们从入学之初就能够熟知校纪、校规,形成遵规守纪的良好风气,为学风建设奠定良好的思想基础。
(五)以职业思想教育促进学风建设。高校学生工作者要善于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职业观,将职业思想教育贯穿于学生管理工作的全过程。通过加强对辅导员、专业教师、教师党员、班导师的思想教育和引导,深入贯彻落实全员育人理念,倡导专业教师和学生管理工作者做到将教育教学与学生的职业发展和就业结合起来。倡导教工党员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与做全员育人表率结合起来。倡导班导师将思想教育与学生职业发展教育结合起来,使学生明白:第一,大学时期的学习成果将决定职业发展的未来。第二,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构建良好职业素养的基础。第三,综合知识的学习和素养的提升将决定未来的职业层次。第四,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和自我提升能力是未来职业发展的必备素质。通过这些工作,进一步增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为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塑造奠定思想基础。
(六)以全员育人强化学风建设。学风建设是一项整体性的工作,不仅需要全体学生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也需要全体教职工牢固树立全员育人思想,“实现全科育人、全程育人、全员育人”,把学风建设贯穿于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和学生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实现学风建设的齐抓共管。学生工作者要在做好学生常态性各项管理工作的基础上,注重积极与教学部门沟通配合,把学风建设作为新学期常态性工作来抓,大力倡导以教风带学风、以管理促学风、以服务助学风、以环境育学风的学风建设思路,形成齐抓共治、全员育人的良好局面。
袁贵仁同志曾经指出:“一个学校的学风,关系着学校的形象,关系着社会对学校的评价,最终关系到学校的生死存亡。”因此,高校学生管理工作者要深刻认识学风建设的重要意义,以学风建设为学生管理工作的着力点,努力创建优良学风,为实现高校的内涵式发展创造良好条件。
作者:段庆臻,宋辉 单位:大连海洋大学
第三篇:新时期下高校学风建设研究
摘要:学风是高等院校建设和发展的主要抓手,直接影响学生素质的成长,影响人才培养的质量。新时期下,如何创建良好的学习风气成为当下高校迫在眉睫的任务。需要学生、教师、家长、高校四体联动,才能把脉学风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增强人才竞争力。
关键词:学风建设;新时期;问题;有效途径
学习风气是高等学校的灵魂,是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基础。高校学习风气的养成是学校在日常教育和管理过程中逐渐积累形成的潜移默化的精神养成。建设和发扬学习风气是一项细致而又谨慎的工作,需要学生本人的自我约束、教师教学的严格规范、家长日常的密切关注、学校教育管理的制定实施四位一体,相互之间紧密联系、共同参与,才能真正实现学风形成良好的发展模式,实现高校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新时期下的社会经济发展服务。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第五点第十六条中指出:“校园文化具有重要的育人功能,要建设体现社会主义特点、时代特征和学校特色的校园文化,形成优良的校风、教风和学风很明确表现出校园文化活动中学风建设的重要程度。只有正确认识新时期下高校学风建设的突出问题,探索建设良好学风的有效途径,才能让学生适应新时期下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竞争力。
一、新时期新形势高校学风建设的迫切性
1.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逐渐放缓,国家不断的出台各种稳增长政策,开始集中精力促进经济稳而有序的增长和多元化的长效发展。国家和地方经济增速进入了新常态,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凸显,对此许多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显得尤为严峻。如何认清当前的经济形势,及时做出正确的选择成为当代大学生必须面对的问题,也是正在转型、谋求发展的高校迫切需要探索和追求的。
2.新时期下,国际社会和国内的环境风云变幻,资本主义思想的入侵,造成“利益至上”的价值观逐步渗透到当代大学生的个人思想体系中。受西方文化影响颇深的一些高校大学生,崇尚所谓的民主、自由和人权,追求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功利主义等小资产阶级思想,社会主义的观念正逐步被弱化。大学生群体的思想状况发生变化,不同程度地存在信仰缺失,价值扭曲,意识淡薄,责任感缺乏等问题,如何解决好这些问题直接关系到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能否实现人力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转变的战略目标。由此,发现并且解决部分大学生的信仰缺失、道德下滑所产生的问题是学风建设的首要目标,具有实际意义。
二、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本体的主要问题
1.学习动机不单纯。一些大学生在学习方面缺乏明确的目标,没有单纯的学习动机,在经历千辛万苦考入大学之后,发现大学生活与理想的落差很大,专业盲目的选择与限制导致他们认为学无所长,缺乏学习动力。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不再是为了渴求获得知识,渴望得到高水平专业的培养而学习。一部分学生甚至认为,大学学习只是为了得到文凭,目的就是为了将来找份工作;一部分学生是为了实现父母的愿望而待在大学,他们认为在校园里真正能学到的有用的东西很少,不如早早的在社会上工作来的现实;还有一部分人刻苦学习仅仅是为了拿奖学金、助学金的评选名额,而不是为了满足求知若渴的知识欲望。
2.学习纪律问题。目前大学突出问题:旷课程度、作业抄袭、考试作弊等,是当前影响学风的比较突出、集中问题。挣脱了家长和老师束缚的大学生开始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在学习上缺乏持之以恒、刻苦耐劳的精神。同时网络进程的发达给学生提供了便捷,也给严重缺乏自控能力的学生提供了方便:逃课游戏、网络交友等。而且遇到疑难知识、作业不会的时候甚至可以直接网络搜索,只求成绩及格成为现今大学生中的较为普遍的追求。
3.专业课程学习与全面发展的矛盾。一部分学生只重视专业课程的学习,却忽视了全面发展。目前,由于就业形势的严峻,为了缓解压力,一部分学生投身到研究生和公务员招考的队伍中,他们除了学习与考研、考公务员相关的课程外,对其他课程随意应付,只进行重点学习,忽视其他学科学习,忽视了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应用提高。另一部分学生忽视专业课程的学习,重视社会活动,片面的认为参加社会活动和人际交往是现实客观需要的,却没有把学习当作能力培养的一种模式,导致作为学生的基本技能没有增长,学业受到干扰。
(二)高校问题
1.科研高高在上的导向给学风建设带来一些影响。在多所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高校对教师的科研考核机制,严重的影响了教师教学重心的倾斜,教师的主要评价标准往往以科研成果为重要标准,教学内容和效果被忽视甚至忽略。教师忙于科研,忙于项目的申报而忽视了教学,教师周而复始的使用一种教学课件教育学生,教学工作没有与时俱进。科研与教学完全分离,在一定程度上也对学生上课的热情产生了影响。
2.教风日下的现象突出。教风直接影响这学风建设。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高校已经不是神圣的做科学、搞研究的殿堂,一部分教师受到社会利益的驱使,造成师德师风的弱化;一些教师在传道授业解惑时,不在以培养人才为主,在教学场所公然宣扬读书无用、金钱至上的偏激思想;甚至一些教师在结束课程时不理学生的提问,不接触学生,对学生心理产生了不良影响,也造成学生对课程失去兴趣,对学习失去热情。
(三)家庭问题
经济发展、物欲横流,也使得部分家庭的价值观产生了变化。父母物欲膨胀、人心浮躁、急功近利的心理,使其子女的情绪变得浮躁,很难使学生养成踏实的学习态度和勤奋刻苦的学习精神。家长不关注学生的精神与价值观的引导,这类学生慢慢地追求物质而不追求精神的富足。另一类家长害怕学生在社会上不能立足,不能自食其力,把自己的焦虑和恐惧宣泄给了他们,逼迫学习,不断要求。生活在负能量充斥的环境中,使学生很难有积极的学习情绪。
三、深化高校学风建设改革,创建优良学风的有效途径
(一)“四体联动”全方位紧抓学风建设
1.学风建设中的主体———学生
学风建设的关键在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要让学生选择主动接受知识,才能促成优良学风的形成;学生的首要任务是学习,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大学生实现个人素质发展的必要条件。在学风建设过程中需要采取多种方式让学生们了解:适应新时期社会变化和新形势下的经济发展,必须在校期间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以各种方式增强专业知识储备,提升综合素质,提高竞争力。
2.学风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高校
管理者良好的学习习惯形成需要在上课、课外实践、自学、创新思维培养等学习生活中体现。这就需要依据实际情况制定学生管理规章制度。学生处、团委、辅导员、班主任是学风建设的主要力量,有着重要的作用。辅导员和班主任要主动了解学生所想、所做、所为等。授课教师也应当加入到管理者的队伍中,加强与班主任的联系,将学生的在上课期间情况,课后学习的情况主动与班主任交流。如此,学校的管理者的才能在提高学风建设的进程中掌握主动。
3.学风建设中的指导作用———教师
教师在学风建设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风与学风相互促进相互制约。作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除了钻研科研外,还应当在课堂教学中积极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多接触学生,多沟通交流。任课教师应当与班主任互相沟通,互相交流,才能及时的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把握动向,采取措施。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既不关心学生的接受程度,也不管课程设置的是否合理,从而导致学生漠视老师,轻视学习。所以,加强学风建设,应当提高教学热情,重视教师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作用。
4.学风建设中的影响作用———家长
学风建设与学生家长也是紧密相关的。我国经济快速稳健的发展,使得越来越多的家庭经济条件越来越好,诸多家长给孩子们创造的物质生活条件也越来越丰富。渐渐地家长对自己的子女学习的要求越来越低,甚至有些家长给孩子灌输:读书无用论,只要能混到一张文凭,到时候出来了能找份工作就行了。给大学生们造成错误的观念:学习现在不重要,反正父母对我没什么要求,我干嘛对自己高要求呢,于是大学生们的“思想解放”了,可见家长的影响力是无可替代的。作为高校,应与家长建立联系平台,配合学校共同进行管理,以便学生有更好的未来。
(二)加强思想教育、增强管理水平、完善激励制度
大学校园是传播先进文化的阵地,培养高质量、高素质人才首先要用先进的理论武装、培养、教育,对学生进行党章党史、基本路线、基本理论的教育,深入持久开展社会主义道德教育、民主法制教育、纪律教育和前途理想教育。高校在紧抓学风建设的之前,必须用与时俱进的教育方式武装自己,提高自己的教育水平,增强自身的综合能力,才能有效地让在校大学生正三观,提高大学生的市场竞争力。建立良效的激励机制,通过树立典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典型教育可以促进学生以典型为榜样,不断教育自己,激励自己。高校本身也是通过每年一度地评奖评优评先等方式来激励学生勤奋学习。将懂学习、会学习、爱学习的学生树立成典型教材,引导学生积极向上,并从学习标兵、优秀校友先进事迹等各类先进人物代表中挖掘出贴近学生实际、具有代表性的先进典型,通过广泛的宣传引导,促进优良学风的形成。
(三)鼓励学生参与各类实践活动,参与企业实习
高校应当积极组织学生参与到创新创业、学科竞赛、科研活动中。让参与实践活动的学生通过了解身边的科研成果对生活的重要影响,激发学习热情。同时教师携手学生加速将成果的转化成实物,培养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另一方面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组织的学生参加著到就业考察和生产实习中,在实际操作中,增加感性认识,掌握专业行情,以便学生在增强专业学习兴趣的同时能快速融入到未来的工作中。总之,学风是检验高校自身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方面,直接影响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影响学校所培养的人才质量,进而影响高校在市场经济中的竞争能力。所以,学风建设对于正在发展的大学教育不仅具有艰巨性和紧迫性,还具有长期性。在当前新的形势下,进一步加强高校的学风建设,努力提高大学生的社会竞争力和社会适应能力,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对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Z].2004(16).
[2]蔺白雪.新时期我国高校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D].贵州师范大学,2014.
[3]何慧娟.关于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和建议[J].中国电力教育,2012(31):142-143.
[4]许明璋,等.关于加强高校学风建设工作的若干思考[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3(3):56.
[5]余家友.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学风建设的思考[J].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3):91
作者:陶涛,施韵佳,桂莉 单位:滁州学院
第四篇:态度管理视角下高职院校学风建设思考
【摘要】学风建设是教育管理者工作的重中之重,直面目前高职院校中学生学习自制力差、目标不明确、学习动力不足等问题,管理者可以尝试应用“态度管理”工具,使高职院校学生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学习目标由模糊向明确转变、学习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学风建设由无形向有形转变。
【关键词】态度管理;学风建设;认知;情感;行为学生
管理工作涉及学生学习、生活等方方面面,其中,学风建设工作具有关键性地位。在这一细致琐碎的工作过程中,我们会接触到各类不同的具有差异的学生个体;与之沟通,积极乐观有之,消极悲观也不缺乏;有的交流畅通且愉快,有的交流不畅难以继续……反思此种现象,将之归结为“态度”问题。积极乐观、交流畅通且愉快的学生可以归入持有“正面态度”类别,消极悲观、交流不畅难以继续的学生属于“负面态度”的类别。“正面态度”有助于管理者的顺利展开工作,是管理者乐于看到与接收的;“负面态度”则给管理工作带来阻力,影响管理目标的实现,常常给管理者带来困惑,使其处于尴尬境界,削弱了其管理效能。学风建设问题与态度密切相关,建立良好的学风可以借助于“态度管理”策略。为此,首先需要分析我校学风建设的现状;其次,要在学理上对“态度管理”有一个清晰的认识;最后,从“态度管理”的视觉提出改善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一、高职院校学生学习现状分析
1.学生自制力较差,难以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和4G网络的推广,手机给大学生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学风建设的首要难题就是大学生难以理性应对网络文化的冲击,具体表现在:晚自习期间,不认真学习书本知识,热衷于聊QQ,玩微信、听歌等娱乐项目;临睡前,躺在床上玩手机,休息比较迟,影响第二天的学习效率;部分学生沉迷于网络游戏,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成绩状况令人堪忧;自制力差,判断力不足,在不良的网络文化的侵袭下容易迷失自我,甚至形成急功近利、偏激、浮躁等不良社会心态。
2.学习目的不明确,态度不端正十年寒窗磨一剑,只为金榜题名时。大学生经过高中的努力拼搏考上大学之后,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陡然得到释放,离开了父母的约束,放松了对自己的要求,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和学习动力。部分高年级学生感到学习枯燥乏味,课程难度较大,听不懂老师课堂授课内容,跟不上任课教师的上课节奏,课堂上不认真听讲,继而产生了厌学情绪。
3.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懈大学是人生的重要转折阶段,是一个人优良学习习惯和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然而,低年级学生中存在着对所学专业的前景不了解、对职业52发展没有明确的方向、对人生走向缺乏清晰的规划等问题。学习目标的缺失、职业前景的迷茫、人生方向的模糊使得大学生学习动力不足,纪律松散,部分学生上课迟到,甚至旷课。
二、“态度管理”是高职学风建设的新视角
学风中存在的问题与态度密切相关,解决了态度问题就抓住了学风建设的关键环节。在此,笔者引入“态度管理”概念,这就需要对“态度管理”概念作如下的认识:
1.正确理解“态度”的内涵
生活中,人们对所有的事物都持有一定的态度。例如我们常听到学生们说:“我喜欢某某老师”、“我喜欢某某学科”、“我喜欢我们学校”……等等。这就涉及到“态度”意蕴。管理工作中,我们也常常能够听到或者自己使用“态度好”、“态度不好”、“态度端正”、“态度不端正”等与管理对象进行交流,尤其是在教育领域中更是常见这类话语体系。这种语汇的表达体现了“态度”这一概念的重要性。何谓“态度”?其准确的内涵是什么?正确的内涵界定是管理者进行“态度管理”的前提。笔者认为,态度是一种感觉,是一种反映了人们对事务的感觉;换言之,态度是人们对物体、人或者事件的有利或不利的评价。教育中,学生对对其所在的学,对学校领导者、老师、班级、同学之间等等都持有一定的态度。正确的概念界定,有助于管理者更好地引导学生的“态度”,使学生的“态度”朝着教育者的目标发展。善于且充分利用有利的评价、转化不利的评价是衡量管理者对态度内涵的把握的标准之一。
2.态度构成的基本要素
“态度”的构成,可以从三个方面入手:一是,认知,即英文中的cognitive。认知是对某种看法的描述,是态度中的基础构成要素,它为态度中其它构成要素做铺垫。如“我的奖学金太少了”就属于认知层面的描述,表达了学生对自己奖学金少的事实而客观的描述,同时为后续态度要素的产生打好基础与铺垫。二是,情感,即英文中的affective。情感要素属于态度构成中的情绪或者感觉部分,是比较重要的要素,它会导致态度中的第三个要素的出现。如“我恨奖学金这么少”的表述就体现了学生在奖学金太少了认知基础上体验到的悔恨不满情绪,同时为其态度中的另一个要素出现做好了准备。三是,行为,即英文中的behavioral。行为描述了希望以一种特定的方式针对某人或某事做出某种行为,它是态度构成中的最重要的要素,也是管理据以判断管理对象的重要依据。如“我要努力学习,争取下次班级排名第一”就表达了学生希望通过努力学习的行动来改变目前的窘境。在态度的形成中,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要素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结合的,这样才能完整理解态度的最根本属性或构成。
3.态度呈现的三种模式认知、情感与行为三个要素在态度构成中是如何排列的呢?这一问题涉及态度要素的呈现模式。
一般而言,态度三要素的呈现模式有三种:
1、基于认知信息加工的态度形成过程,即认知—情感—行为模式;
2、基于行为学习过程的态度,即认知---行为---情感模式;
3、基于享乐主义的态度,即情感----行为----认知模式。态度呈现的三种模式说明了态度的复杂性,在看似简单的话语背后可能存在复杂的要素排列组合。三种模式的呈现同样可以解释学界对“态度影响行为”挑战。换言之,通过了解态度要素的多种组合模式,我们不仅可以理解“行为紧跟着态度”的论断,同样我们也可接受“态度紧随行为”的表述,甚至对“认知不协调”的结论也能有更进一步的理解。在学风建设中,管理者常常会遇到学生中存在的“态度影响行为”、“态度紧随行为”、以及各种不同“认知不协调”问题。因而,清晰理解态度呈现的不同模式能帮助管理者有效地处理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4.转变态度的调节变量理解态度的内涵、要素以及组合模式可以帮助管理者解释学生学风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但要基于态度管理的视角来引导学生改善学风,还需要进一步掌握转变态度的调节变量。
一般来说,调节态度的变量有如下几个:
1、态度的重要性。重要的态度反映了学生的基本价值观、自我利益、个体与群体之间的认同感等等,这些态度呈现出与其行为之间有较强的关系。
2、对行为的反应。特定的态度往往能过预测特定的行为。
3、态度的可提取性。容易回忆起的态度同样是容易预测学生主体的行为。
4、社会压力的存在。当一定形式的社会压力表现得比较强势时,态度与行为之间的差异就会产生。
5、直接的个人经验。如果一种态度与学生主体的个人经历有关,则态度-行为关系很可能更强。在学风建设中,管理者需要把握并能熟练地用一些具体的工具来进行管理,如何通过态度管理来重建学风,上述调节变量为管理者提供的具体理论工具。
三、“态度管理”视角下学风建设的具体举措
理论也是一种生产力,面对问题,正确的理论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如何改变学风中的自制力差、目的不明确、动力不足等问题,上述“态度管理”视域可以帮助我们有效地摆脱上述教育困境。具体而言,需要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1.传授正确“认知要素”,使学习方式由被动向主动转变刚入学的新生是态度管理的初始环节。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应围绕着培养学生良好积极正面的学习态度展开。让学生对即将展开的三年大学学习有一个全面的认知。这涉及态度三要素中的认知要素的形成。因而在态度管理中具有非常要的地位。为此:一要严格落实“大学第一课”教育活动。如新生安全教育、学生管理规定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图书馆入馆教育等系列讲座,引导大学生主动适应大学生活,自觉做好学业生涯规划。在新生正常上课后,管理者还要通过规范晚自习、加强平时作业管理等方式,及时矫正不良学风,培养优良学风,帮助新生从入校就养成自觉学习的好习惯。二要积极举办高层次学术讲座。学校可以邀请校内外相关学科优秀教师开展高层次学术讲座,讲述诸如计算机、金融、财会等学科前沿知识和研究热点,拓展学生的学术视野,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信心,让学生全面了解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培养目标与就业现状。培养学生对本专业的热爱和学习兴趣,营造积极向上、充满活力的学习氛围。三要深入开展专业教育。通过开展专业教育、专业导论课程、新老生交流会等活动,使学生对本专业的发展方向、就业现状以及学好本专业的方法与技巧有更加清晰的认识。同时,专业负责人、任课老师、实验室人员向学生介绍本专业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引导学生参与本专业的学科建设,培养学生的专业自信。综上所述,端正学生的初始态度是扎实推进新生入学教育工作和新生学风建设的起点。
2.培养积极的“情感要素”,使学习目标由模糊向明确转变态度结构中的第二个要素是情感要素,比较感性,是一种情绪或感觉,它对态度的形成至关重要。在学风建设中,管理者可以从态度入手,通过其情感要素的培育来改善学风建设。“身边的榜样,前行的力量”,为发挥高年级学生的示范引领作用,高职院校可以落实新生导生制,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引领新生成长成才中的重要作用。同时,管理者还可以通过积极开展优秀学生座谈会,选拔优秀的学生代表介绍先进的学习方法和校园生活,创造条件让同学们加强交流,相互学习,引导学生坚定信念,以奋斗、拼搏、努力的信心和不负于自己、家人和社会的态度去学习、去生活,最终收获自己的精彩人生。此外,加强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普及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知识,引导广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成才观和就业观,科学规划大学学习与生活,管理者需要深入班集体开展职业生涯规划主题班会,引导大学生在在自我认知、职业认知的基础上,明确自己的职业定位和职业发展路径,把握人生的发展方向。在此基础之上,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大赛,充分调动大学生做好职业规划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可见,培育态度中的积极情感要素可以为改善学风建设添砖加瓦。
3.营造及时的“行为要素”,使学习模式由单一向多元转变管理者应当在日常管理工作中善于营造氛围,引导行为要素的朝着管理者想要的目标实施。例如,在管理工作中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激发广大学生专业学习的热情和兴趣,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校可以举行大学生电子设计技能竞赛、程序设计大赛、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与信息素养大赛等各项学科知识竞赛,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国家级、省级多项学科竞赛,将大学生学习的第一课堂和第二课堂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打造大学生课外创新活动的平台,为每一个学生提供科技创新的条件,使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在科技创新活动中得到提高。上述这些做法其目的之便是学风改善的实现,在上述一系列的活动中,管理者通过活动的营造了态度行为要素呈现的场域,进而最终达到了改善学风建设的目的。
4.灵活使用态度调节变量,使学风建设由无形向有形转变在态度管理中,调节变量的使用考量着管理者智慧,是态度管理能否实现管理者的预期目标的关键所在。因而,管理者不仅要了解态度的内涵、实质、要素以及模式,管理者更重要的是学会“察言观色”学会在不同语境中灵活地运用“态度的重要性”、“对行为的反映”、“态度的可提取性”、“社会压力的存在”以及“直接的个人经历”等调节变量。同时,良好的学风建设还需要管理者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制度建设管根本、管长远,要从根本上解决学风建设中的问题,就要坚持标本兼治,向制度建设要长效,用制度把态度管理——学风建设中的要求和精神固化下来。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是加强学生日常行为的管理的必然要求,对建设优良学风有着重要的意义。如建立健全课堂考勤制度、学生作业考核制度、课堂手机管理制度、晚自习文明公约等制度,严格管理和规范学生的学习行为,引导大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精心培育优良学风。
“知者行之始,行者知之成”,对于学生工作管理者而言,学风建设永远在路上。学风建设既需要外化于行——制度建设,又需要内化于心——态度管理,这样才能把学风建设各项工作做扎实,才能不断取得学风建设新成效,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和构建和谐的校园。
作者:柳小营 单位:正德职业技术学院
第五篇: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思考民办高校学风建设
摘要:伴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以及政策的开放,民间资本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应运而生,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民办高校由于起步时间比较晚,学生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等特点在学风建设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因素是多方面的,本文仅从学生管理工作角度出发解析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解决方法。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学风建设
一、民办高校现状及学生管理工作特点
现行民办高校来源根据运作方式大概分两类,一类学校是办学之初由社会力量组织办学,并获得国家承认其高等学校办学资质,或教育部批准备案的院校;另一类是由原来的独立学院转型为普通民办高等院校的,这两种高校虽然在办学模式有差别但是在本质上都是一样的,都归属于民办高校行列,但是类似全日制自考非学历教育的民办教育不在本文的探讨之列。
(一)从事学生管理工作人员更替频繁
在民办高校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主要以辅导员为主,但是由于辅导员社会地位不高、薪资待遇偏低、工作负荷重、职业规划不清晰、上升空间狭窄等问题在民办高校还带有一定的普遍性,辅导员流失量大,更替频繁,导致学生工作稳定性和衔接性差。对学生管理容易出现断层。以笔者所在的学校为例,辅导员大概每2-3年就换一大半。
(二)学生管理工作繁重,重“堵”轻“疏”
民办高校因为教职员工的工资都是自筹所以非常注重人员的精简,这样每个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工作量繁重,主要忙于安全稳定工作,对学生的管理主要停留在“只要不出事就可以”,管理方式方法保守、单一,缺乏针对不同个性同学的个体性及思想上的引导性,缺少“以德为本”的育人观念和实践。对学风建设缺乏完善的制度及深度思考。
二、加强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学风是学生对待学习问题所表现出来的态度和行为,反映出学校的办学特色和文化内涵,如果一个学校营造了良好的学习氛围,可以使学生在生活习惯,思想观念、毅力意志等方面都有影响,深深的影响着学生成长和人生规划。尤其是民办高校大部分学生入学时基础知识不扎实,学习态度不端正,如果能在进入大学后明确学习目标,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奋发向上,不仅仅能获得扎实的专业知识,会更加增加自己就业时的竞争力。对于学校来说,良好的学风能使学生自然而然的把主要精力都放在学习或者和学习相关的活动上,大大减少违规违纪现象,无疑会减少很多学生管理的工作量;另外,良好的学风可以促进和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提高高校学生在就业或者考研时的整体竞争力,增加高校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总体来说,良好的学风,无论对于学生还是对于学校来说都是受益者,优良的学风不仅仅提留在口号中,更应该是每一所高校全体师生共同努力的方向。
三、民办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困难
(一)学生整体文化基础比较薄弱
进入民办高校学习的同学在高考中属于本科第三批录取到高校的,这部分同学大部分都是因为在高中时学习不够认真,学习缺乏耐心毅力,甚至是对学习丧失兴趣的同学,最后因为高考成绩所限只能选择进入民办高校读大学。还有一小部分学生高中学习态度端正,对待学习认真明确,但是高考没有发挥好,或者高考志愿填报失误而进入民办高校,因为这种结果实属无奈,所以这一小部分学生入校后主要表现出悲观,不甘心,以玩世不恭的心态为主,甚至有些学生选择自暴自弃,入学不久就沉湎于吃喝玩乐中,放弃学习……因此大学校园被一股浮躁、轻视学术、急功近利的学风所笼罩。
(二)社会环境的影响
社会环境的多元化也影响着学生对待学习的态度和行为,大学环境相对高中及以前要宽松开放了很多,很多学生在这样宽松的环境下开始受一些不良风气影响,把浮躁和功利化的情绪带入到大学生活中来,甚至“读书无用论”的思想甚嚣尘上;进入民办高校的学生家庭经济条件一般都比较好,这些同学在学校中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于享受和攀比,有些学生因为痴迷于网络或者流连于社会上各种光怪陆离,甚至把自己的学业荒废掉。
(三)学生管理的局限
民办高校中负责学生教育和管理主要是工作在学生工作一线的辅导员,在民办高校,每个辅导员所带学生基本都是250名左右,辅导员工作冗杂琐碎,一线辅导员更多的精力是从事着安全稳定为前提的工作,而且还要完成一些指标性的工作,导致辅导员在工作中疲于应付,更多的是充当“保安”、“保姆”的工作,对从根本上改变学生学风所花时间和精力都不够多,另外,学生与课堂教学的任课教师也是密切相关的,在民办高校,教师流动性大,也有一些是外聘教师,上完课走人,不仅仅在课下对学生不闻不问,甚至连最基本的课堂秩序都不管理,助长了学生学习不正之风,教学老师和从事学生管理工作的老师基本没有沟通,教学和管理衔接不上甚至是相互脱节,难以形成管理的合力。因而学生管理工作难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新要求,不能起到协同育人的作用。
四、从学生管理工作角度民办高校学风良性发展的对策
(一)因材施教
针对学生普遍基础比较薄弱的特点,民办高校老师授课不能一刀切,要结合学生的学习基础,对课程进行加工改进,民办高校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比较强,在课程中要相应的加入实践环节,可以让学生更好的参与到课堂中来,提高学生的成就感;例如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创新性的对教学进行了改革加入了综合素质教育类的课程,必修课和选修课相结合;高校现有课程枯燥、呆板也是一直以来学生抱怨的诟病,加大理论课程的通俗度及授课内容的丰富性和趣味性也是加强学风建设的重要的努力方向。根据市场要求,切合实际的科学地进行课程和内容的设置,加强课程的综合性和实践性培养具有特色的应用型人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开创性的设立了综合素质教育课程,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包括必修课程(项目)如下:劳动教育、感恩教育、学生自我行为管理、志愿者服务、课外阅读、思政课自主学习。还有选修课程(项目)包括海外短期学习、自主创业、社团、文体活动,学科竞赛、科研成果、创业大讲堂、创新创业实践;获得综合素质课程16个综合素质学分是学生获得毕业证书的条件之一。综合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以来,很多课程效果反响良好,其中《感恩教育指导与实践》课程中的实践活动“算算亲情账单”让学生计算出从自己出生到现在花费了家里多少钱,学生参与了这个实践后,触动很大,通过这个活动受到的启发和影响非常大;这个课程实践还被央视新闻所报道。目前,国家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量很大,作为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阶段的新生力量,民办高等教育肩负起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重任。民办高校一般定位在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层次上。
(二)学生工作者对学生要加强以理想信念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
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千头万绪,由于工作琐碎且工作量大,很多辅导员都把重点精力放在忙于事务性的工作中,而缺少对学生思想层面的引导。尤其民办高校辅导员很多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研究生,缺乏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的经验,对于学生管理工作所需的马列主义、心理学、教育学、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人文知识比较欠缺,不适应辅导员工作的繁琐,影响了学生管理工作的开展的质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找不到方向,缺乏说服力,从而使学生思想空虚,萎靡渐渐对学习越来越不重视。民办高校应该把学风建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点内容,让学生树立自主学习意识,使优良的校风学风成为学生的内在动力和自觉追求。与此同时辅导员加强对学生学习过程的管理。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引导教育并激发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养成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掌握良好的学习方法,从管理到教学营造的浓厚学习氛围,让学生在这种氛围中自觉比、学、赶,激发内心的学习潜能。
(三)加强学生管理工作队伍素质
针对在民办高校辅导员及学工队伍流动大,学生工作整体队伍能力有待提高的现状,学校要加强对学工人员的培训及培养,加强制度保障,提高薪资待遇,建立良好的发展渠道。通过一系列措施建立一支强有力的学生管理队伍,在学生的生活、情感、心理及价值观上都能给与正确的引导,做好学生管理工作的同时也能更好的服务学生,取得学生的信任,建立起学生和学校之间的桥梁,让学生真正从内心去接受学校及老师的教育,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四)协同育人,辅导员和专业教师齐抓
共管教学工作中,有些教师可能存在思想上的误区,对待课堂存在应付心理,对学生不闻不问,对课堂之外的事完全不热衷,不关心。部分教师责任感淡化,存在授业不传道、教书不育人的现象;部分教师将生活中的不满带入课堂,在讲台上发牢骚,宣扬消极思想,甚至贬低民办高校学生;缺乏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使教学活动显得枯燥,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高校教师有一定的专业素养和教学经验,相对于辅导员来说他们更具备专业性,在教学中形成了一定的见解,而且教师掌握着学生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赖和支持,更有抓手和说服力,学风建设作应依靠他们的理解和配合,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
五、结语
学风建设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工作,是提高民办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学风建设也是民办高校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民办高校历史积淀还比较短,学风建设良性循环任重道远,高校学生学风上的一切问题,都与学校的教育管理弊端紧密相连,涉及到教学、管理、制度、校园文化建设的方方面面,而学生管理工作在民办高校学风建设中也需要不停的探索,要加强学生管理工作的研究,把握管理规律,创新管理理论,转变管理方式,破解管理瓶颈,以科学的方法和机制管理学生,服务学生。从而更好更全面提高教学质量,人才培养质量。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人才的战略方针,是适应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发展的必然趋势。
参考文献:
[1]常利国.从学生工作视角看民办高校学风建设[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3,(6).
[2]唐永富.民办高校学风建设的难点与对策[J].湖南涉外经济学院学报,2009,(3).
[3]申文青.加强新时期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J].天津市经理学院学报,2008,(8).
[4]郑丽.对高校专业教师担任兼职辅导员职业能力培养的思考[J],2016,(1).
[5]刘志龙,李志伟,杜远坤.民办高校的学风建设探索研究[J].环境构建,2012,(8).
[6]陈亭汝,刘国强.民办高校大学生学风建设的路径选择[J].当代教育科学,2014,(3).
作者:陈晓敏,赵刚,陈思 单位:武汉工程科技学院
第六篇: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的重要性
摘要:学风建设是高校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也是衡量高校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志。本文通过分析当前高校学风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高校辅导员对高校学风建设的特殊优势,提出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积极引导途径。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学风建设
学风,概括的说,就是学生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和学习风貌的综合表现。优良的学风,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方向、明确的学习目的、勤奋的学习态度、科学的学习方法和严格的学习纪律,是一种无形而巨大的精神力量,对于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以至于情感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高等院校是培养祖国现代化建设栋梁之才的重要基地,如果没有良好的校风、学风,就很难培养成符合新时期的合格人才。优良学风的形成,能促进高等院校教育事业健康持久的发展,能够有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一、当前高校在学风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部分大学生自控力差,受学习环境影响,学习动力不足
高中阶段的学习环境与大学阶段的学习环境有很大差别,高中阶段有老师和父母的监督与叮咛,学生能够用心去学习。到了大学,学习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大学更多的是靠自己主动学习,靠自己自觉去学习,这种情况下,部分学生因为自控能力差,很多学生不能静下心来学习,导致他们适应不了相对独立的大学学习环境。
(二)部分大学生受社会风气影响,学习目的不明确
部分大学生进入大学后,长期以来存在的高考升学压力突然消失,从思想上产生了懈怠,放松了自己的学习。由于受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许多学生认为学习成绩的好坏跟自己的就业没有很大的关系,到了大学追求的是六十分万岁,大学里就是为混一张文凭,以后的就业,更多的是靠家庭背景、社会人际关系。在这种观点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出现逃课、迟到早退的情况,上课时许多学生睡觉、玩手机、看一些与课堂无关的书籍,还有部分学生经常躲在宿舍玩网络游戏,甚至患上严重的网瘾,给父母和亲戚造成了极大的思想压力。
(三)部分学生在高考填报自愿时,对所报专业缺乏认知,产生了理想与现实的落差
部分大学生在高考填报自愿时,更多的是参考父母亲戚的意见,为了将来能够找一个好的工作,对报考的专业没有深入了解,这就导致了高考报考时的盲目性、从众性。进入大学后,发现报考的专业并不是自己想象的那么会事,产生了明显的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在这种心理情况下,学生学习动力不足,慢慢的就会产生厌学的心理。还有部分学生是高考服从调剂到该专业的,对专业的了解更是一无所知,来到大学才发现自己对该专业一点也不感兴趣,导致学习不安心,学习成绩下降,影响自己学业的同时,也对其他同学产生了负面的影响。(四)部分学生迷失学习方向,过于重视社会实践和一些有偿兼职部分大学生受社会不良风气影响,迷失了学习方向,他们认为大学里面要多锻炼自己的能力、培养自己的交际能力,未来的发展和就业靠的是交际能力,以及社会人脉,所以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参加校内外各种社团组织、志愿者服务。有的大学生认为在大学里要多接触社会,多了解社会,为自己就业做准备,所以他们花大量的时间在校外做各种兼职工作,甚至有的学生选择逃课或者请假去做兼职,严重影响了自己的学业,对学校的校风产生消极的作用。
二、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
一提到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保姆”“辛苦”“啰嗦”“责任”这些词。的确,辅导员首先是思想政治辅导员,不仅承担着教育指导学生的学习、工作、生活,还管理着学生的“吃喝拉撒”及生活中各种琐事。高校辅导员工作的这种独特性,决定了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独特优势,决定了他的不可替代性。首先,辅导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具有“天时”的优势。大学生从最早的新生报到及入学军训工作,就开始与辅导员接触,这个阶段是大学生相对比较单纯的阶段,他们在这个阶段还没有确立自己的人生目标,还没有形成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没有形成自己的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员应该充分利用好这一“天时”优势,引导好学生朝一个积极、科学的方向发展。其次,辅导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具有“地利”的优势。目前我国大部分高校都要求辅导员要入住学生宿舍,应该来说这种要求对辅导员是比较辛苦点,但从高校学生工作和高校教育来说还是很有意义的。辅导员白天在办公室处理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工作,晚上与学生同住来监督教育学生,这种独特的“地利”优势,是其他老师不可替代的,辅导员要充分利用好这种独特优势,来监督教育好学生。最后,辅导员在大学生学风建设中具有“人和”的优势。辅导员是与大学生接触最多的老师,与学生关系最密切的老师,辅导员承担着学生各项工作,包括学生的学习、生活、工作、思想及各种生活琐事,决定了辅导员是对学生最了解、最熟悉的老师,辅导员也是最早了解学生的最新动态、最新发展情况的老师。这些”人和”优势,决定了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可以起到桥梁和改革者的作用,学校可以通过辅导员这个桥梁,来了解学生、管理学生,也可以通过辅导员对学生最新动态的了解,进行一些科学的管理政策改革,使学校的管理更加科学、合理。
三、辅导员在学风建设积极引导的途径
(一)辅导员利用担任学生党建工作,积极引导学风建设
高校学生党建工作时高校党建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辅导员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规范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达到促进良好学风的作用。辅导员要在按照“党员发展细则”要求上,坚持公平、公开吸收入党积极分子,其中学习成绩作为一项重要考核标准,让每一位学生都意识到学习成绩的重要性。这样就会使那些积极要求向党组织靠拢的学生端正学习态度,刻苦学习,把自己的重心放在学习上,从而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其次平时要注重加强学生党员的管理,要求学生党员严格按照党员标准要求自己,使学生党员时刻保持着刻苦学习的精神、良好的学习状态,带动班上其他同学的学习,帮助学习成绩落后的同学,从而带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
(二)辅导员利用与学生打成一片以及对学生日常事务管理的便利,督促学生自觉形成良好的学风
辅导员作为高校一线学生工作的教师,是与大学生联系做多的教师,是大学生的良师益友,也是大学生最信任的老师,辅导员要利用好大学生对自己的信任,去教育好学生,让他们知道学习的重要性。在与学生的谈话中,要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辅导员在对学生的日常事务管理时,要以关爱学生为基础,坚持“以学生为本”的思想理念,严格按照大学生守则要求去管理学生。辅导员在做学生考勤工作时,要及时纠正部分逃课学生的行为,对经常早退、迟到学生,要进行谈话教育,同时利用班级学生干部做好严格的考勤制度,逐步形成好的纪律,促进好的学风。辅导员利用做学生期末考试测评的工作,掌握到每个学生的具体成绩以及综合排名,针对学校较差的同学谈话交流,找出这些学习落后学生的原因,进行一些帮助,如举办“一帮一”活动,让成绩好的带成绩差的。从而带动班级的良好学风形成。辅导员利用对学生宿舍管理的工作,去掌握学生宿舍的动态,去了解学生宿舍文化。学生宿舍某种意义上说就是学生的家,加强学生宿舍的纪律及卫生环境管理,加强宿舍学生之间的团结、彼此约束,使宿舍有一个更好的氛围,同时具备一个很好的学习场所,形成良好的宿舍学风。辅导员利用管理学生班干部的工作,加强对学生班干部的管理,努力打造一支工作能力强、学习成绩好的班干部队伍,充分发挥好这支骨干队伍,调动他们对班级管理的能力,发挥他们在班级中的示范作用,带动班级形成良好的学风。
(三)辅导员要发挥好言传身教的榜样作用
辅导员是从事一线学生各种的教师,与学生的接触最为频繁,对学生的影响也是最为突出的。辅导员在日常与学生打交道时,无形中会向学生注入自己的观点,这就要求辅导员应该以一个积极向上的印象传达给学生。辅导员以身做则、严谨治学、勤奋工作,主动学习和掌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业务能力,去影响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科学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德、优良学风。辅导员在高校建设中是一支重要的教师队伍,辅导员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着学生,辅导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尤为重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学生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辅导员帮忙解决,比如学生的学习问题、情感问题、同学之间的相处问题,甚至还有许多生活中的琐事,这就需要辅导员不辞劳苦,愿意花时间精力为学生付出,同时也需要辅导员具备耐心、恒心、包容心,真正做到用真情感动学生,用自己的出色表现,去影响学生的行为,影响学生做事的态度和学习的风气。
(四)辅导员要发挥好教育的功能,激励学生形成良好的学风
大学辅导员也叫思想政治辅导员,辅导员在管理和培养学生时,首先要从思想政治教育为出发点,思想决定意识,意识决定行动,高校良好的学风离不开大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离不开大学生整体思想觉悟的提高,所以要解决高校良好学风形成问题,就要解决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加强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目的,解决学生在学习目标、学习态度、学习动力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当今社会的一些不良风气和观念,如“知识无用论”“金钱至上”等观念也时刻影响着大学生,对大学生进行积极引导,才能让学生在未来的人生道路上有一个好的发展,才能为高校学风建设寻找到持久的动力源泉。
辅导员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应当注意培养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当今许多大学生受一些新观念的影响,认为大学里的学习不能为自己的就业提供帮助,所以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提不起精神。还有部分学生因为种种原因,对自己所学专业不感兴趣,认为自己所学专业以后走向社会没有什么发展,导致学习的积极性不高。辅导员应该多创造机会举办一些专业学科的讲座,也可以请一些已经毕业了的优秀学长回母校做对专业前景的交流,让学生全方位的了解自己的专业,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大学生学习动力的源泉,有了兴趣才会产生好的学风。
辅导员对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教育时,要引导好学生做出科学的可行的大学生职业规划,大学生对自己的大学生活和未来前途有一个好的规划,必然会促进学风建设,大学四年中,辅导员应始终贯穿对大学生职业规划的指导,帮助学生结合自身优势、劣势做出详细规划,并且科学的规划近期、远期的学习目标。在日常与学生交流教育时,要及时告知学生最近社会招聘的动态,社会对人才的最新要求,使学生在平时的学习过程中,更加有目的,有针对性,真正解决学生学习的茫然、没有方向的学习。
参考文献:
[1]尚利.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农业教育研究,2002,(12):58-60.
[2]郭玉珍,顾青瑶.论新时期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13,(2):87-89.
[3]王婕.高校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引导作用[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7):128-129.
[4]周海眼燕.新形势下高校辅导员对学风建设工作的思考[J].科教导刊,2011,(4):150-151.
[5]徐晓宁.论辅导员在学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2,(4):74-75.
[6]陈文琛.论辅导员在高校学风建设中的作用[J].赤峰学院学报,2014,(2):163-165.
作者:唐荣斌 单位:集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