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的古诗教学探求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欣赏诗歌的语言美
诗是语言的艺术,它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表现美。古诗教学就是要试着让孩子在吟诵诗歌的过程中去品味诗的语言,引导和培养学生欣赏美的能力,将美育融入古诗教学中。苏轼的《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诗中作者运用了比喻的写法,如何让学生明白比喻的好处,为什么要这样比喻,我并不急着向学生解释,而是让学生自己多读几遍:“黑云翻墨未遮山,白雨跳珠乱入船。卷地风来忽吹散,望湖楼下水如天。”学生读过后,已能大致读懂诗句了。我就问学生从第一句诗中你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生1“:云很黑,快要下雨了。”师“:很黑,像什么?”生2:“像墨汁。”师:“还有谁要补充?”生3“:乌云在翻滚。”师“:像什么?”生4:“像打翻在纸上滚动的墨汁。”其实说到这里学生已能理解第一句诗的意思,并且知道这里诗人用了比喻的写法。那么接着我就要让学生去体会作者为什么这样比喻。于是我故意得意地篡改诗句:黑云如煤未遮山。听到我篡改的诗句,学生们不禁笑了起来,我趁机问他们为什么笑?有个学生就对我说,太丑了。这个“丑”字给了我灵感,在孩子们心中文字也有丑和美?那么什么是美的呢?于是我接着问“:那你们觉得苏轼的语言美吗?为什么呢?”生1“:墨汁在宣纸上会化开来,会留下很多花纹,而云行走得很快时就像在天空上化开来一样。”生2“:墨汁给人流动的感觉。”生3“:快下雨前,乌云会在天上翻滚,是动的,而墨汁不小心打翻的话也会在纸上滚动。”……说到这里,其实孩子们早就找到了乌云翻滚与打翻的墨汁之间的相同的质感。当我再次请他们吟诵这句诗时,暴雨来临前的壮观“跃然声中”。我的篡改给了孩子们一个比较,在比较中,他们有了自己的感悟,在品读诗歌语言的过程中,一幅暴雨来临前壮观的场面展现在了学生的眼前。
二、感悟诗歌的意境美
诗歌中的意境是情与景的交融,感悟诗歌的意境其实就是感悟诗歌中由景营造出的那份情,诗人用来表达情的景象就是我们说的意象。引导学生去体味诗中蕴藏的那份情,对意象的把握是十分重要的。教授张继的《枫桥夜泊》时,我问孩子们:“在客船上张继都看到听到了什么?”生1“:月亮落下在哀婉的古筝中。”师“:你能描述一下那是怎样的一轮月亮吗?”生1“:清冷的。”师“:张继还看到或听到了什么?”生2:“乌鸦在啼叫。”师“:那是怎样的叫声?”生3:“哀怨的。”生4:“悲伤的。”师“:还看到了什么?”生5:“渔火。”师“:那是怎样的渔火?”生6“:幽暗的。”生7“:忽明忽暗,若隐若现的。”……在提问中,诗歌中的意象一个个映入学生的眼中:惨白的月亮,凄清的乌啼,孤孑的江枫,忽明忽暗的渔火。学生已能从这些意象中感到淡淡的愁苦。我接着问“:还有吗?”生1“:漫天的霜降。”师:“‘漫天’用得妙,有下雨、下雪、下冰雹,有看过下霜吗?我们只看到清晨落在瓦片上,落在树枝的霜,为什么诗人看到了霜满天呢?”生1“:下的是诗人的愁绪。”生2“:诗人的愁很多,漫天都是。”到这里,整首诗的意境学生已经都把握了,所有的景都笼罩在诗人的愁绪中,月落、乌啼、江枫、渔火,这些意象组成的景都成了诗人的情语。感悟诗的意境是古诗教学的主要目的,此时此刻,学生再次吟诵诗句,也就注入了自己独特的感悟。诗不但是言志的,而且是审美的。通过吟诵古诗可以让学生品味语言的生动形象,丰富学生的语言表达,提高学生的古典文学修养;古诗又是形象思维的结晶。在吟诵的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体会大自然的明媚动人,诗人的喜怒哀乐,各类意象中蕴含的情,而且可以丰富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发展学生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的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作者:王玉琼单位:江苏省昆山市开发区晨曦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