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研讨10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 一、小学语文拓展阅读的意义
1、有利于小学生的语言积累
小学生因为年龄问题,社会阅历不足,语言能力也非常有限,而小学语文的推展阅读教学可以很好地弥补这一点。实践研究证明,拓展阅读对于引导孩子走出课堂,接近生活,进而开拓他们的视野、增长见识都是十分有利的,这也是他们积累语言、丰富知识的绝佳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曾表示,让小学生热爱学习,喜欢学习的好方法就是扩大他们的阅读范围,从课内到课外,从课堂到课下,以教材为中心,向外呈伞状全面延伸,日积月累,他们脑中积累的语言就会越来越丰富,运用起来也会慢慢的熟练,从而达到"出口成章"的境界。
2、提高小学生的文笔水平
古人常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就是说要想写出好文章,首先要进行大量的阅读。现在的小学生作文水平普遍偏低,内容空洞,模式化严重,素材单一,文章的语言也比较简单无味,很多成语和修辞手法都学过,但是不会用。这些都是平时缺乏阅读的结果。巴金先生有这样一句话:"书读得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二、小学生拓展阅读存在的问题
通过大量的调查发现,现在小学生一般都是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课外读物,而这些读物一般都是卡通类、文学故事类的图书,可见小学生对于读物的选择有着一定的片面性:都喜欢配有图画的通俗书籍。而对于一些经典名著或者人物传记等书籍,很少有关注。小学生拓展阅读的另一个问题是阅读兴趣不高,喜欢阅读、有积极主动去阅读的同学并不是很多,不少学生的阅读都是在老师的要求或者家长的督促下进行的,可见小学生对阅读的态度并不是很严肃端正。另一方面现在的电视和网络的普及,上面精彩的画面和视频更能吸引小学生的目光,这是小学生阅读兴趣不高的一个主要原因。
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教学的策略
1、丰富课外阅读的内容
小学生好奇性较高,对于觉得有意思的事情通常会有较高的热情,而丰富的课外阅读内容就是吸引小学生注意力的一个好方法。如果整天让他们读一些单一枯燥的内容,那么他们很容易就会产生厌烦的心理,对电视动画片或者一些网络游戏产生更深的迷恋,因此不管从哪种角度上来考虑,丰富课外阅读内容都是一个必须的选择。比如在学完《盘古开天辟地》这一篇课文之后,老师可以给学生挑选一些我国其他的古代神话如《夸父追日》、《精卫填海》、《后日射日》等等,这样一来就会激起小学生探索其他神话的兴趣,可能还会有看完所有古代神话的想法。此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在每堂课开始前讲解一篇自己阅读过的文章,并给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不仅能够增加阅读文章的篇数,同时还能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实现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
2、为小学生营造好的阅读氛围
现在的阅读氛围对小学生来说就是造就人才的环境。比如教师可以在班级里为小学生组织一个读书角,动员学生拿出自己喜欢的书捐献给班级,收集在一起放到班级的读书角上供大家阅读。每班选出几名责任感比较强的学生,轮流管理图书,负责学生的借阅、归还等等。除此之外学校还可以组织一些读书活动,比如每学期举办一个校园读书月活动,在整个校园中为学生营造一个积极向上的阅读氛围。用氛围带动学生去读书。然后活动的最后几天举办一个读书比赛,比如"唐诗专场",由学校出题,看看谁会背的唐诗比较多,然后给以相应的奖励等等。
3、争取家长的配合
孩子的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任务,家庭对学生的教育同样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学校可以向家长提出邀请,提倡亲子阅读,因为学生在学校的时间大部分都用在课堂教育上,拓展阅读一般都是学生在家进行的。而亲子阅读这个活动的展开,相信一定会让学生的阅读水平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此外,教师还可以邀请学生家长与学生共同完成一个任务,如共同朗读一篇文章,共同解读一篇文章等,通过这样的方式以加强学生与家长之间的交流、沟通,对于表现卓著的学生,教师可以给予其奖励,以增强学生的荣誉感,从而更好的满足其进行后续阅读学习。结束语:小学语文的拓展阅读不仅可以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启迪他们的智慧,培养高尚的情操,提升对文学的修养,让小学语文教学不仅仅是传授知识,还陶冶心性,提高小学语文教学的意义。不过教师在开展拓展阅读活动的时候,既要考虑到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也要结合当前的教学任务,尽量做到两不耽误,相辅相成。
作者:张玉新单位:江西省九江市彭泽县定山中心完小
第二篇 一、实物或实物图片直观导入
在教学《黄山奇石》(人教版小学二年级语文上册)一文时,我首先向学生呈现一幅《黄山飞来石》的图片,学生立刻就被图片吸引了。然后我问:你们谁知道这块石头叫什么名字?是哪个地方的?这样导入,学生的注意力立刻被转移到图片上来。他们一边看图,一边讨论、猜测,甚至还有的同学为了争辩自己答案的正确吵了起来。学习《彩色的非洲》(人教版小学五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可以将非洲的一些照片、图片导入新课;学习《鸟的天堂》(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可以将广东新会小鸟天堂的一些图片资料导入新课。图片资料如果能以多媒体课件在大屏幕展示,给学生留下的视觉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教学效果也是会令我们非常满意的。图片的资源是非常丰富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的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色彩鲜艳的情景图,配有教学挂图。我们利用互联网也可搜索到更多的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作为直观教材,不仅在教师导入时能充分发挥作用,在讲解新课时也能事半功倍。实物、实物图片展示的导入方法适合于文本内容直观的课文。而小学语文中这种内容直观的课文数量还是不少的。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32篇课文,至少有16篇课文是可以以这种方式导入的。
二、故事导入
精彩的故事能引人入胜、扣人心弦,令人回味无穷。几乎每个人都喜欢听故事,尤其是小学生,故事能引起他们的浓厚兴趣和强烈的倾听欲望。如果小学语文老师在阅读课教学时能抓住小学生这一心理特征,运用一些成语故事、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民间传说、科学家或名人的故事,甚至教师自己根据教材编一些短小有趣的故事导入新课,一定能引起学生们的有意注意,让他们沉醉其中、乐在其中,既可以激发学生对所学内容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又容易使学生领悟教材的内容。例如,上《月球之谜》(人教版小学三年级语文下册)一课,可用“嫦娥奔月”的故事导入,激发学生探寻月球奥秘的愿望;《雅鲁藏布大峡谷》(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一文可用“神山冈仁波钦雪山四个子女”的传说导入;《黄河是怎样变化的》(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文可用“黄河水神冯夷”的传说导入。语文老师要独具慧眼,善于发现、搜集一些与课文文本内容相关的故事题材,或与课文题目相关、或与作品的主人公有关、或与课文中介绍的某一山川景物有关的故事甚至是与作者有关的故事、掌故、轶事或神话传说作为课堂导入材料先行讲述。讲述时,语言要形象生动,声情并茂,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小学生注意力持久性差,所讲故事要短小精悍,人物事件要高度集中,而且要有知识性、趣味性、启发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故事的魅力。精彩而又恰当的故事对学生是有很强的吸引力的,可以一下子让学生进入创设的情景,从而取得非常明显的教学效果。
三、谜语导入
猜谜语是小学生特别喜爱的。语文老师教学时如果能把握小学生的这一心理特征,把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某一知识点编成谜语导入新课,教学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如我上《蝙蝠和雷达》(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先让学生猜一个谜语:会飞不是鸟,两翅没羽毛,白天休息晚活动,捕捉害虫本领高;上《猫》(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一课,让学生猜谜语:八字须,往上翘,说话好像娃娃叫,只洗脸,不梳头,夜行不用灯光照。这样的导入自然有趣,既可以调动儿童学习的兴趣,又可以培养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表面上看似一则简单的谜语,实则与课文内容密切相关。出谜之后,学生的思维大多会被调动起来,如果教师再准备一些小礼物作为给猜对谜语的学生的奖品,可以想象孩子们参与的热情会有多高。当然,教师所用的谜语一定要与文本相关,千万不要为了片面追求课堂的热闹,胡乱地找一些没有关联度的谜语应付。
四、歌曲导入
小学生喜欢唱歌。如果教师能选择一首孩子们喜欢、又与课文文本有关的歌曲导入新课,就很容易把学生带入课堂,既有利于学生把握课文的情感,又能较迅速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效果是不言而喻的。例如,教学《触摸春天》(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一课,老师可以播放或让小朋友唱儿歌《春天在哪里》。唱完后,教师可以用下面的这段话进入课文文本教学:“同学们,春天在那青翠的山林里、在那湖水的倒影里、春天在那小朋友的眼睛里。那么,大家是否知道:如果一个孩子,他的眼睛失明了,他又如何知道春天在哪里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盲童感知春天的课文———《触摸春天》。”这样的导入,不仅会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更可以让学生在以自己与盲童的对比中感受健康的幸福。当然,这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仔细品味新课的情感基调,选择与文本适合的歌曲。
五、演示实验导入
演示实验导入法就是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演示或实验,以演示或实验结果或结论导入到新课。这种导入能使学生注意力迅速集中,印象深刻。例如,学习《两个铁球同时着地》(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下册),教师可预先准备一轻一重两个铁球,让学生做自由落体实验,看看是否同时着地。这个实验的内容恰是对课文内容的印证,不但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了学生的积极性,也使得课文易于理解和记忆。不过小学语文课本中可以这样导入的课文并不多。六、悬念导入在教学中,老师可以根据文本内容创设带有悬念性的问题,给学生造成一种神秘感,从而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种导入就是悬念导入。利用悬念激发兴趣,引发思考,启迪思维,往往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教学《飞向蓝天的恐龙》(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教师可以设置以下带悬念的问题:大家知道,在遥远的侏罗纪时代,恐龙是生活在陆地上的,可是后来却有恐龙飞上了天,它们是如何飞向蓝天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飞向蓝天的恐龙》。教师在创设问题时要善于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愿望,精心创设问题情景,营造接纳性的、知识性的、愉悦的、宽松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语文课的导入更是艺术的艺术。语文课导入的具体形式与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一篇课文也可以有几种不同的导入方法。选择的导入方式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征,要与教学内容有内在联系,能为新课文本教学作铺垫,能引发学生思考。但无论用哪种形式和方法导入,都是为了达到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作者:武海英单位:东莞市东城区第五小学
第三篇 1、指导阅读方法
学生的阅读,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活动。读一篇课文,首先要读懂文题,文题是课文的灵魂,在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理解文题的方法,抓住“题眼”对理解课文思路和中心会有很大帮助。教一篇课文,要教会学生浏览,学会选择,使用参考书和工具书辅助解决字词句之中的疑难问题。熟读过程中,要求做到朱熹所说的“心到、眼到、口到”,把课文中的那些无形文字组合,还原成现实生活中的画面。让学生在阅读中理解、感受,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带着这种感情去读,就能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读者也在阅读中陶醉,达到古人所谓“披文入境”的目的。学生熟读课文之后,引导学生在默读过程中掌握课文内容,根据作者思路,抓住文章中心。抓住文章中心,要抓住课后问题,课后问题是学生阅读能力的金钥匙,学生自主解决了课后问题,阅读中要关注学生的积累。鼓励学生每人准备一个阅读笔记,记录的内容可以是摘抄的,可以是自己的感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积累多了,阅读能力也就会随之提高了。
2、给学生充分的阅读时间和空间
教师每节课应当安排一定的时间,让学生阅读思考,理解体会。利用晨读时间,选择一些文质优美,哲理深邃的名篇美文,让学生反复诵读,加深训练,每周或每月不定期地举行诵读比赛,刺激学生的阅读愿望和水平提高。人们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由于每个人的经历、感受和理解、表达方式不同,所以每个学生对课文的体会也不一致。这时要尽可能让每个学生都展示自己,只要是发自学生内心的那一定是鲜活富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给学生一个自主的空间,让他们用自己的方式阅读,他们一定会创造一个色彩斑斓,充满活力的世界。
3、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
习惯是一种通过长期实践而养成的比较固定的行为或心理倾向。一旦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教师和家长都是学生获取知识创设有利条件,应当及时鼓励和指导。良好的的阅读习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有法,但无定法。良好的阅读方法是在阅读训练中产生,这是我们指导学生阅读所要达到的最终目的。
作者:吴德尊单位:吉林省大安市乐胜乡第一中心校
第四篇 一、用感悟解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独特性
面对当前的应试教学,教师往往有很大的功利性,如果教师放下功利,摒弃琐碎的分析、理解,多一些对文章整体韵味的把握,多一些对语言文字感情色彩的感悟,呵护童心,呵护纯情,会发现课堂是美的,世界也会更美。教师要引导学生和文本对话,让学生一身轻松的状态下,启动思维,激发情感,有所理解,有所体验,有所感悟,有所思想,主动积极快乐阅读。案例:一位教师在教《陶罐和铁罐》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朗读环节。师:“你敢碰我吗?陶罐子!”是铁罐傲慢地向陶罐发问一句话。请你们想一想,我们应该怎样读才能体现铁罐的傲慢?(把自主权交给学生,学生活跃、主动轻声试地读)生:我认为“敢”字要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一个“敢”字让我们感受到铁罐的傲慢。生:我认为“碰”字重读:“你敢碰我吗?陶罐子!”重读“碰”字让我们感受到陶罐只能巴结铁罐,讨好铁罐,而且陶罐不敢碰铁罐。体现了铁罐的傲慢。生:我认为“我”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让我们感受到铁罐很了不起的样子,并且认为陶罐根本不算什么东西!生:我觉得“陶”字重读更好:“你敢碰我吗?陶罐子!”强调了铁罐对陶罐的轻蔑,也就显示出铁罐的傲慢。师:你们朗读的感悟都有道理,带着你们的理解自由朗读!教师充分让学生去感悟、体验,尊重学生的个性朗读。教学体系是开放的,教学过程是生成的。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通过自己去揣摩、体验和尝试,根据各自不同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生发出不同的解读,这种体验是学生心灵深处最真实的声音,是学生独特的个性显现,是最真实的情感宣泄。
二、用情感诵读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语言味
情感是作者创作的源泉,是文本的生命。每一篇课文都蕴涵着作者深深的情感,而作者情感的表达又常常隐藏于文字深处,没有反复吟诵是很难体会的。因此,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真情流淌,引导学生倾听文本释放的信息,捕捉文中“情感焦点”。学生通过深情朗读,良好的语感,善良的心灵,美好的形象在朝夕的诵读中逐渐累积,凝炼、延伸。学生对于文本的“入情”,自然而然就将自己的情感融进文本,身临其境,心入其境,与文本融为一体。因此,教师在指导情感朗读时,要引导学生倾听文本释放的信息,学会捕捉文中“情感焦点”,善于透过字里行间去了解文章的语言和情感的感悟,在浓浓的语文味中,积淀了深厚的语文素养。
三、用情韵升化文本,追求语文阅读的延伸
好的语文课余音绕梁,情韵无限。一篇好的文章文虽断,但情未了。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后,会追根问底,延伸知识,升华情感。这就是“语文味”的魅力所在。案例:一位教师指导《穷人》续写。师:我们学习了《穷人》这课,哪个人物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生:我喜欢桑娜夫妇,因为他们人格高尚。师:很了不起,一下子就读懂了作者,这是一篇世界著名的作品,但是作者列夫•托尔斯泰并未把它写完,可是我们却有了他的知音,就在我们班级。生:(惊讶好奇)是谁?师:就是你们呀!(学生笑)今天,你想帮助你的好朋友完成作品公布于世吗?生:(齐)想。师:能有幸和各位大作家朋友一起学习、我感到太荣幸了。下面就请各位说说写作时要注意些什么?生:续写时要把握想象内容的合理化。生:知道作者的写作手法,使它们能融为一体。师:谢谢你们,让我大开眼界。(学生笑)请你们一起来研究作者的写作风格(小组活动,教师巡视交流列夫•托尔斯泰的写作风格)。师:你们真不愧为作者托尔斯泰的知音!老师相信你们的续写,一定会再起轰动,你们有信心吗?生:(齐)有!(学生创作、交流。)学生写得兴趣盎然,灵感流淌在孩子的手心,自信写在学生的脸上。读着学生的续写,透过学生那纯真的语言文字,领悟那字里行间深情厚意,感受到学生内心深处与本文的情感共鸣。真正是情至浓,文至真,整个课堂洋溢着浓浓的“语文味”。语文课,应该注重学生的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师要积极引导学生主动和文本对话,陶冶情操,学会抓住文本里跳动着的情感脉搏,唤起学生品尝艺术语言的内心体验,真正地引领着走进文本,去感知、体验、揣摩字里行间中作者所表达的情感。我们的语文课堂,一定会充满生机和魅力!语文课一定会“悟”里看花别样红,水中望“阅”分外明!
作者:曹静丽单位:河北省宁晋县西城区学区
第五篇 一、当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缺乏有效的阅读教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目标是实现有效教学的前提。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在制定教学目标之前,缺乏对文本的深入研究,只是按照教师参考书对课本的解读来制定其教学目的与教学计划;有的教师则只是从自己的角度出发,而不是从学生角度考虑,这就忽视了教学实际。由于教学目标缺乏有效性,这就使得教师在组织学生讨论问题时,看似热火朝天,实则脱离讨论话题,很难达到预定教学目标。
2、学生个性化阅读被淡化轻视。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经常以自己的思考和经验代替学生自身对文本的感悟与思考。课堂上,虽然增加了师生对话与生生对话,但却减少了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阅读过程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能被动的接受。学生对文本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例如,课堂中很多教师在上阅读课时,首先在PPT上展示了要提的问题,要求学生带着这几个问题去阅读课文。这样虽然看似提高了课堂效率,但是学生的思维却被束缚在了这几个问题上,很难有自己对课文的独特理解了。
3、学生缺少足够的课外阅读时间。尽管我们正在逐步推动中小学教学改革,但到目前为止,中小学各学科的教育现状还没有得到根本性扭转。对于很多学校、教师、学生而言,应试依然是教学活动的根本目的。学生的课内、课外时间被大量的习题和各种补习班所充斥,学生缺少必要的阅读时间。学生即使有阅读时间,也缺乏合理的时间安排和良好的阅读指导。很多小学语文教师认为,课外阅读是学生自己的事,与教学无关,因而很少给予正确的引导与点拨。而小学生还没有形成正确的辨别好坏的能力,这就造成了他们形成了不良的阅读习惯,即使有好书,也缺乏细读的良好心态。这些语文阅读教学中的痼疾,严重影响了学生阅读能力提高。那么,应如何让语文教学走出这样的泥淖呢?
二、提高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1、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灵魂,决定课教学活动的方向,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展开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我们必须制定切实有效的教学目标,以保证教学计划的顺利进行。教师制定教学目标时要结合小学生的实际情况,从“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能力”,“过程、方法”这三个维度考虑。在语文教学中,三者是有机整合在一起的。例如,《巨人的花园》这一刻的教学目标可以这样制定:
(1)通过自学、检查、交流,学会本课生字及它们所组成的生词,结合语境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根据课文内容想象作者所给我们呈现的画面;
(3)抓住花园和巨人的变化,运用对比的朗读感悟方式体会文中主人公的性格特点及其心理变化,明白不要自私,要关爱他人,与他人分享美好的事物,分享快乐。
2、创设情境,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教育学和心理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学生特有的年龄特点和认知特点,通过建立师生之间之间的情感氛围,创设适宜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情境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一种教学模式。例如,在讲《乌鸦喝水》一文时,教师可以在提前制作一个乌鸦模型,准备一个瓶子、一些石子和水。这些教具是为了给学生演示乌鸦喝水的过程,并让学生思考乌鸦为什么喝不到水,乌鸦最终通过什么方法喝到了水。最后引导学生思考一下生活中有没有类似的故事,自己是如何解决的。
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良好的习惯是提高效率的源泉。在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显著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良好阅读习惯的形成不是短时期内能够养成的,需要学生在长期的语文实践中点滴积累,语文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多读,更要引导学生多练,持之以恒。小学阶段是阅读兴趣和阅读习惯培养的关键时期。语文教师应把培养阅读兴趣,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作为小学阶段的重要教学目标,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教师不仅是学生阅读的引导者、组织者,更应该是他们的欣赏者。教师应参与到学生的阅读活动中去,引导学生“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
作者:徐峰单位:山东省临沂市郯城县杨集镇中心小学
第六篇 一、阅读现状及原因
(1)社会原因。现在传播媒体和传播途径都非常丰富,如电视、电影、广播、网络等,学生的注意力都被这些吸引了过去,使得学生无法静下心来阅读文学作品。而且,由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当教师谈及文学作品时,学生脑中所反映出来的都是演员所演绎出来的形象,没有对文本的直接感受。
(2)家庭原因。由于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很多家长都忙于自己的工作,没有时间和精力来管理和检查孩子的课外学习情况,导致一些孩子迷恋游戏,不用心学习,更不用说阅读课外书籍了。还有很多孩子从小跟自己的爷爷奶奶生活,由于不少老人自己所受教育有限,不能给孩子营造良好的读书氛围,使得这部分孩子的阅读能力不强,不能积极进行阅读。
(3)学校原因。由于受升学考试的影响,社会和家长都比较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因此,学校和教师就非常重视学生的学习成绩,重点抓学生的分数,不重视费时且短期见不到效果的阅读。这样的做法使得学生也认为阅读并不重要,不如多做些应考的试卷,从而放弃了阅读,导致阅读水平低下。
二、解决措施
面对学生阅读能力不强、阅读水平低下的情况,我们教师应积极寻找解决的措施,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从而使学生获得全面发展。具体来说,教师可采取以下几点措施。
1.重视阅读。要想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学校和教师必须改变旧的观念,认识到阅读的重要作用,在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师只有在教学中重视阅读教学,积极指导学生进行阅读,才能使学生重视阅读,锻炼自己的阅读能力,从而才能使学生的阅读水平真正得到提高。此外,教师还应让家长重视阅读。教师可通过家长会等渠道对家长进行宣传,让家长认识到阅读的重要性,帮助家长树立阅读观念,这样就能为学生创造出良好的家庭阅读氛围,使学生的阅读水平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高。
2.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教学实践证明,良好的环境可以使人获得熏陶、感染,从而使人获得更好的发展。因此,教师应积极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如教师可充分利用早读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从而使学生产生阅读兴趣,主动进行阅读。教师还可在班级中创建阅读角,让学生自己推荐喜欢的书籍,并交流阅读心得。这样就能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使学生积极去阅读,从而实现阅读水平的提高。
3.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学生积极进行阅读,努力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在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多媒体能化抽象为具体,可以直观、形象地展示文章内容,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产生了阅读的兴趣,从而为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此外,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课文内容改变成课本剧。这样不仅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还使学生的阅读能力得到了锻炼,获得了提高。
4.指导阅读方法。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就必须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学生只有学会了阅读方法,才能积极主动去阅读,从而使阅读能力得到提高。阅读方法有很多,教师应让学生按照自己的阅读目的选择最合适的方法,从而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具体来说,阅读方法有以下几种。
(1)略读法。这是一种快速阅读法,可以使学生快速知道文章所写内容。这样可以使学生选择到自己真正感兴趣阅读的书籍,从而再进行深入阅读。而且,学生要想进行材料筛选时,也要选择使用这种方法。
(2)精读法。所谓精读法,就是对书报上的某些重点文章,集中精力,逐字逐句,由表及里,精思熟虑地阅读的方法。它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最主要、最基本的手段。学生进行精读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从而受到熏陶和感染,获得更大的发展。
(3)思考性阅读。即指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种阅读方法不仅有利于学生更加深入地思考文章内涵,还使学生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得到了提高。
5.拓宽阅读渠道。课堂教学时间是有限的,仅靠课堂教学时间让学生进行阅读无法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因此,教师应积极拓宽学生的阅读渠道。如教师可让学生去图书室或电子阅览室进行阅读,也可以让学生在网上进行阅读。此外,教师应给学生推荐好的书籍,让学生在课外时间进行阅读。这样不仅使学生的阅读时间加长了,还使学生的阅读范围扩大了,从而真正使学生的能力得到了提高。总之,阅读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我们要正确认识阅读的重要性,积极营造一个宽松、愉悦的阅读氛围,教给学生正确的阅读方法,调动学生的阅读积极性,就能有效培养他们的阅读能力,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从而使他们得到全面发展。
作者:娜如啦单位: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蒙古族学校
第七篇 一、充分利用教学资源,注重良好阅读习惯
学生阅读效率、阅读能力的提高来自于良好的阅读习惯,教师一定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既可以在主动、愉悦的气氛中进行,也可以在遇到问题时排除困难时实施。良好的学习习惯的形成,是学生一生的宝贵财富,终生受益。就小学阶段而言阅读学习的习惯有,课前预习的习惯;边阅读边思考的习惯;边阅读边标记的习惯;克服阅读困难的习惯;使用工具书的习惯;经常阅读课外读物的习惯。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对学生阅读是大有裨益的,教师一定注重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例如讲授《花钟》时,由于学生必太熟悉花,理解课文有相当大的难度,让学生课下搜集和花有关的资料和图片,课堂上教师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阅读课文内容丰富,奇妙的图片和资料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学生愿意阅读,喜欢阅读,最好让学生达到不阅读不快的境界。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教师还担心学生不主动查找资料,搜集资料整理信息,提高阅读能力吗?
二、创设问题教学情境,培养质疑释疑能力
教师阅读教学一定注重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质疑释疑,让学生发现为题提出问题,告诉学生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最后解决问题。教师告诉学生阅读时哪些地方可以提出问题,为什么这些地方可以提出问题,提出的问题一定有价值,有意义。也就是教给学生寻找问题的方法,当然有些问题是学生阅读时就能发现的,一般来说问题出现于教学的难点,教学的重点,关键词句段。例如讲授《奇怪的大石头》时,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陨石如何定义?第四纪冰川是怎么一回事?陨石是不是石头?等。教师因势利导,师生互动合作,对不理解的问题,一起探讨,共同解决,要注意学生之间的合作研究,让全体学生动起来,互相学习共同研究,发动学生互助解疑,培养学生解疑能力,最终提高阅读能力。
三、师生互动合作,创设民主和谐的氛围
新课程标准提倡民主和谐的学习氛围,阅读教学一定倡导,减轻学生阅读学习上的精神负担,让学生积极主动阅读。阅读时教师必须树立师生处于平等的理念,教师和学生一起进行读书、讨论、研究、争论,教师不是阅读教学的主宰者,也不是阅读教学的权威者,而是一名与学生平等的参与者,起着主导作用。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处于主体地位,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师生之间互问互答,学生可以淋漓尽致表达自己的观点,教师一定倾听学生的不同观点,正确的给与肯定、表扬,错误的给与否定、激励,让学生学习处于民主和谐的氛围之中,精神始终处于愉悦状态,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和合作精神自然而然地发挥表现。
四、广泛收集所需材料,阅读和写作相结合
教师注重学生如何搜集学习需要的资料,现代社会日新月异,只靠教材是远远不够的,这些资料有助于学生字词句的积累,提高学生阅读的效率,一些富有哲理的词句一定让学生背下来,记在心里。教师一定注重学生的写作,把一些课文阅读时提炼出来的好的字词句写下来,然后把这些字词句运用到作文写作之中,每学期结合学情,给学生法定写左篇数,学生必须完成。教师要注重学生的课外阅读,提供学生阅读的篇目,记好阅读笔记,真正实现阅读和写作有机结合。综上所述,教师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指导学生阅读中勤动手、动口、动脑,运用最佳的阅读方法,提高学生的整体阅读水平,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
作者:任敬言单位:吉林省大安市长虹小学
第八篇 一、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
由于国家教育部推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部分小学已经全面推行了启发式教学法,着重对学生的能力及情感价值观进行培养,这在以往的教案中是没有的。但还是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没有落实相关的改革政策,这与教师的能力水平有着很大关系,很多老教师不想变更自己多年来早已习惯的教学方法,还是沿用了以往过分注重知识传授的方案,并不注重对于学生的能力及素质的培养,这是非常不负责任的教学态度。
二、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情感培养的重要性
(一)锻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
小学生情感的培养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锻炼语文的学习能力,包括阅读理解能力、朗诵能力、书面表达能力、总结能力等等。情感因素是文章阅读中最最重要的部分,掌握了文章的情感,就等于掌握了文章的中心大意,既而对于文章的方方面面的把握都会精准许多,所以锻炼了阅读理解能力;学生把握了正确的情感,在朗诵时就能够准确运用好每个句子所要诵出的感情,间接锻炼了朗诵能力;经常总结文章的情感与朗诵课文,也在一定程度上对写作有很大的帮助。语文的各项能力水平是相辅相成的,一同作用使语文综合水平得到提升。
(二)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人文性非常强的学科,在学习字、词、句等语言知识的同时,文章中的各种情感与内容也是非常值得学习的,课文的选取都是国家经过精心细选的好文章,具有着正确的思想导向与灵魂价值,让学生们在学习语言的同时,更能够接触到名作家们的经典言论以及他们的积极人生思想,而后者则是最为重要的。塑造学生正确的价值观要从语文学科着手,不仅有着最为广泛的精神食粮,也有着读懂这些精神食粮所需要的语言工具。
三、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情感培养具体方法
(一)通过阅读培养语感
下面让我们以北师大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本中的《太阳的话》一诗为例,来阐述一下如何进行阅读中的情感培养。教师应首先带领同学们对《太阳的话》这首诗进行反复诵读,培养学生们对于这篇文章的语言的语感,把语感准确把握之后,再进行情感上的斟酌。教师先对课文进行示范性地朗诵,带领学生们找到语言上所要抓住的感觉,并尝试引起共鸣,包括朗诵时的表情、朗诵的姿势、抑扬顿挫的语调以及传神的动作,都要给学生一个好榜样,比如艾青的这首现代诗的第一段:“……让我进去,让我进去……”这一句,要表现出作者“身为太阳”积极盼望的强烈心情,教师要把作者内心的感情通过朗诵表现出来,让学生们模仿着读,语言的感觉找到了,情感的主旋律也就把握了。
(二)善于创设情境
创设情境就是教师要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授课主题相关的情境氛围,使学生极易融入到课文的情感中。《太阳的话》这首诗是艾青以太阳为“我”来表达作者内心积极热情的人生态度,而情境的选取可以以积极进取、乐观向上为主色调,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一些有关于太阳的画面、小电影、纪录片等等,让小学生理解太阳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再根据太阳的特性总结出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再者,可以采取小组讨论法先给学生们分组并设置问题“查找相关资料寻找与太阳有关的事物,并总结其特点”,再由学生找寻答案并且进行课堂发言讨论,这样不仅创设了情境,而且也调动了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使得课堂氛围异常活跃。
(三)引导联想与思考
这种方法是使语言通过朗诵或者思考为媒介,转变为学生们自己心中的图像,引起学生们的联想与思考,从而培养对于课文的情感。教师在使学生联想时要通过一些引导手段,比如播放课文朗诵音频、角色表演、集体朗诵等等形式使学生在自己的脑海中形成了一幅画面,而教师可以让学生们描述一下自己所联想到的画面,而学生描述的过程就是进行思考的过程,通过思考,学生就会对这幅画面的主色调进行领会,进而领悟到情感的层面。
(四)积极进行情感反馈
教师在引导学生进行情感的探寻时,要注意对学生的思考进行反馈,如果学生对于情感的把握不准确,就要进行及时地纠正,而且这个阶段的纠正最具有效果性,因为这个时候学生经过了调查、分析、思考阶段,代表着自己的一整套思维过程,这时候教师对学生的文章情感进行阐述,就会发现学生思考当中的错误之处,并且加以纠正,纠正过后的书面答案要交给教师,由教师审阅无误后方才完成情感的思考过程。
作者:蔡玲玲单位:福建省石狮市新湖中心小学
第九篇 一、构建学生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合作学习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学生,教师必须突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发展的目标,践行大语文教育观,让学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方式和学习伙伴,快乐学习,愉快学习。
1、关于学习内容的选择。学生生活学习经历不同,兴趣爱好也不同,对文章内容喜欢的也不一样,教学是教师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例如讲授,教学《田园诗情》时,有的喜欢“水之国—河流纵横交错的荷兰”,有的喜欢“花之国—遍地郁金香芳香四溢的荷兰”,有的喜欢“牧场之国—成群的骏马自由驰骋的荷兰”,喜欢哪一种形式的荷兰,就阅读哪一部分内容,自主选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欲望。
2、关于学习方式的选择。学生学习环境不同,学习习惯有所不用,阅读时喜欢大声朗读的大声朗读,喜欢静静思考的静静思考,喜欢用笔画的用笔画。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真正体现了以学生为本。
3、关于学习伙伴的选择。合作学习是新课标倡导的主要形式之一,结合文章内容特点,彻底打破原有的组织形式,学生可以有选择的自主合作,学习伙伴可以朗读、讨论、辩论、表演,互相探讨,合作交流,共同解决疑难问题。学生情感交融,思维火花随时迸发。
二、营造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感悟文章内容实质
教育实践证明,有效的课堂提问是重要的教学手段,教师一定充分运用,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根据教师的提问,思维集中到教学重点难点上,处于活跃状态,感悟文章内容实质。
1、关于课题提问。新课的导入是贯穿课堂教学必不可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激发诱发学生的热情。问题导入最能引起学生求知的欲望,教师一定利用有效的资源,巧设问题。例如讲授“精彩极了”和“糟糕透了”,“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教师结合学生生活进行提问,也可以让学生自己设问,激发学生阅读兴趣。
2、关于关键词句提问。一位特级教师说过:语文教学的亮点在哪里?语文的味道在哪里?在关键的词句里,在理解后的朗读里。阅读教学中,教师从关键词句入手,引领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展开思维现象,加深对关键词句的理解,进一步理解了文章。例如讲授“我的战友”时,教师提出问题:同学们,你是从哪些地方读懂“纹丝不动”的?抓住这一重点句子教学,学生有效的感悟了文章只是所在,真正体会了英雄的伟大形象,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3、关于主要线索提问。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能力的培养,体现引导学生质疑、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学生在教学中起主体地位,教师理清文章脉络,抓住主要线索进行讲授,可以使学生深层次理解文章,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综上所述,阅读教学中,教师一定创设丰富的教学情境,为学生搭建架起一座阅读对话的桥梁纽带,热情激励学生的创造智慧,营造宽松、和谐、民主、激励的氛围,为学生创设问题教学情境,让学生想说、愿意说、喜欢说,说出自己的个性,说出自己的悟性,说出一个高效的语文教学课堂。
作者:于秀丽单位:吉林省公主岭市环岭中心校
第十篇 一、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
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除了要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这一环节不可或缺。因为良好的阅读习惯能够帮助小学生为以后的各学科学习及日常生活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小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一旦被培养起来,他们便能受益终身。小学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因为习惯的养成在小学阶段尤为重要,关系到学生以后的学习和发展。例如边读边记的习惯、边读边想的习惯、热爱阅读的习惯、勤于阅读的习惯等等。这些都离不开小学语文教师的引导与培养。比如教学《花钟》一课时,我先让学生通过翻阅课外书籍或上网搜集相关的资料和图片,并在课堂上让学生进行总结和汇报。我对于总结全面的学生给予表扬,增强学生阅读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同时也激励那些没有准备好的学生下次更加努力。学生养成了这种习惯,在应用时就会主动查找相关资料,这为他们将来收集、整理信息打下了好的基础。
二、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质疑、释疑的能力
为了提高阅读效率,减少无效劳作,语文教师还要善于培养学生的质疑、释疑能力。通过质疑、释疑,教师可以更好地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了解学生内心的重点和难点问题,并进行更有针对性的教学。从学生角度来讲,质疑也更能够激活其求知欲,促使他们主动探究。从阅读教学扩展到语文教学,教师在整个学习过程都应该不断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踊跃释疑、积极寻疑,让质疑、释疑变为学生学习语文的强大动力。那么,具体教学中教师应如何设疑呢?一般来讲,在关键处、重点处、难点出设疑比较常见。比如学习课文《奇怪的大石头》时,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什么是陨石?”“第四季冰川活动的遗迹指什么?”等等。等学生提出问题后,我引导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去思考。学生自己解决不了的,可以分小组合作,共同探讨。
三、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营造和谐、民主的学习氛围
良好的学习氛围有助于减轻学生的精神负担,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探索。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起主导作用的语文教师应积极创造这种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放下“唯我独尊”的教师架子,把自身放在和学生平等的地位,平等地进行阅读、教学、研究……学生在平等的角色中积极主动参与教学,逐步成为学习的主体。与此同时,作为教师,我们还要注意倾听学生心声和意见,让学生的不同想法尽情绽放。在这种和谐的教学氛围中,学生敢说、爱说,学习也就更加主动、积极,创新和创造性学习也就会不断涌现出来。
四、阅读与写作互相结合,共同发展
阅读与写作是语文教学的两大重点,也是相辅相成的不可分割体。阅读可以帮助学生积累词汇,丰富语言,为写作打基础。写作又能反作用于阅读,为阅读增添动力。为此,我们小学语文教师在加强培养学生阅读兴趣和习惯的同时,还应该注重对学生写作的训练。除作文形式外,还可以通过日记、读书笔记、手抄报、黑板报等多种形式提高学生写作能力。这些形式的提出势必能推动学生自觉收集材料并进行阅读和课外阅读。总之,阅读是我们生活、工作、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内容,同时也是我们了解世界、获取信息、掌握知识的最便捷的途径。作为小学语文教师,我们应合理指导学生阅读,并通过以上多种渠道相结合的方式来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提高阅读教学效率。
作者:李建芬单位:河北省邢台县皇寺中心郭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