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10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现状(10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第一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现状

摘要:阅读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小学生阅读培养从以下几方面抓起:引导学生读,用不同方式读,激起阅读兴趣,激发阅读感悟,提供阅读机会,拓展阅读思维。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阅读兴趣

阅读在我们的生活中至关重要,它是塑造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的主要途径。那么如何提高小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使学生提高阅读的质量,增强学生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交际能力,是我们要探究的内容。

一、从读出发,引导学生阅读

小学生阅读能力是从朗读开始的。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朗读训练很重要,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进行朗读,指导学生要读出节奏和感情,注重抑扬顿挫、强弱,同时声音适当,吐字清晰准确。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运用自己的学习方式。重视阅读不是一味的机械阅读,而是有目的的阅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先要让学生清楚读的目的,指导读的方法。首先让孩子初读,找出不懂的词语不认识的字,叫准字音,然后再读,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再找出不明白的地方一边课上解决。然后,在课上精读,体会具体细节内容及其意义,从中发现文章重点段落和写作方法,深层次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写作方法,让学生思维得到发展并获得审美体验。

二、采用不同形式进行阅读

课堂教学不能过于单调,形式多样的活动能够激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在灵活多变的教学过程中感受不同的阅读风采。读书的形式多种多样能让学生更有兴趣参与阅读。如用个别读、开火车读、小组读、女生读、男生读等。还可以用渲染气氛的方法来阅读如配乐读、表演读、读画、听读等。还有分角色读、比赛读、朗读、诵读等教师要给学生充足的读书时间,让学生按兴趣读、按要求读,为学生创设多种阅读的机会,在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提高语言的表达能力。

三、让兴趣成为阅读的引领

学生如果对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用兴趣支撑阅读,让学生愉悦进行学习和体验,这样才能增长知识,增强文学内涵,进一步提高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就变得很容易。因此,教师要努力增强孩子的阅读兴趣,给学生正确的指引,激励小学生不断进步,让学生度阅读产生浓厚的兴趣,让孩子快乐地阅读,快乐地接受语文方面的知识。阅读中体现学生自主阅读发展学生的自主性。同时教师是阅读教学的组织者,阅读理念的传授者,让学生在和谐的氛围中轻松的阅读,汲取文本营养,有利于激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给学生开辟更广阔的读书空间。

四、在阅读中激发学生的感悟

感悟是阅读的延伸和发展,把读书与思考结合起来,学生才能领悟,并形成阅读和表达的能力。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和突出感悟与理解运用。根据课程标准除了读之外,还要进行其他学习活动,如说、听、写等。读是感悟与积累的重要手段与方式,这些方式在不同的时候针对不同的内容进行不同的应用,没有优劣分别。训练中读是训练的一种方式。我们的语文课堂要多读多分析少讲,把读书的时间给学生。在语文教学还要把字、词、句等的训练与读有机结合起来,让阅读激发生命力与活力,让学生在培养自身语文技能上积累并感悟,进而能在相应的生活中积极地运用所学知识,灵活运用的目标。

五、提供阅读机会

学生的阅读能力要得到提高,教师就要努力为学生创设阅读的条件,让学生在良好的条件中养成阅读的习惯。图书室中的阅读。激励学生常去图书室读书,有计划的给学生介绍书目,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引下阅读。读后进行阅读材料交流,阅读心得交流。让学生感受到图书室是学习的乐园,知识在那里得到升华。班里的图书角是学生读书习惯养成的地方。教师要注重图书的推陈出新,让班里同学互通有无,并定期更新。图书角的图书课间课余随时借阅,特别便利。这样就为学生创造了良好的阅读条件,增强了学生阅读的兴趣。把阅读常抓不懈。把阅读的习惯贯穿到学生生活中的每一天。作业中体现出阅读,使学生养成阅读习惯,不断积累阅读常识与知识,与此同时,老师把好的文章读物书目分享给学生,让学生在阅读中不断成长,也要为学生课外阅读提供充分的时间。

六、解放思维增强阅读自主性

语文能力的培养,需要老师做长期的积极和引导、训练。在语文教学中,学生与语言充分融合,能有效地引导学生与作者进行情感沟通,产生共鸣,从而达到读为本的目的,创造有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语文阅读不应是随意性的阅读,而应该是一种全身心投入阅读,用自己的全部心智,去感受、理解、欣赏阅读材料中的人与事,让阅读过程成为审美体验。阅读在学生的语文学习活动过程中作用与价值不可忽视。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有适合的教育内容,才能让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体味和理解、陶冶情操。课文中的精品片断,生动、形象,引人入胜,感情饱含丰富。教师根据教学需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让学生乐读多读并且多思,引导他们进行语言的鉴别与欣赏,积累词与句。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读是悟的基础,悟是读的深化,语言积累和运用相互融合,相互促进。阅读教学中应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进行感悟和体验,以读为本,感悟中不断自我训练。

新课标强调加强朗读,也就是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通过朗读去品味。才能达到“有感情”朗读的目的。这样教师要加强对学生初读的指导,精读引领耐心指导,把课文读顺畅读准确。教师可利用范读引发学生读书的兴趣,使得学生都能把课文读得声情并茂,使感悟也更深切。教育要创新地利用教学阵地课堂,培育具有创新精神的人才。我们要紧随教改,让读贯穿阅读教学之中,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语文素养。

作者:周任楠单位:吉林省白城市洮北区朝阳小学

第二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性分析

摘要:面对新课改,小学语文课堂还有很多的不足值得反思。如课堂用语、自主学习的方式、小组合作的方式、以及怎样增强课堂的实效性等,以下做了几点粗浅的分析与同行探讨共进。

关键词:小学语文实效性反思课改不断深入的今天,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方式不断变化。师生角色在转变,学生的主体作用日渐显著。但在新的课堂理念下,让我对当下的课堂产生了几多疑虑,下面简述一下我的看法。

一、对课堂用语的反思

现在的语文课堂上会出现体现学生主体作用的语言,由此反映出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民主地位。但仔细考虑这些语言的使用有很多让我们思考的问题。

1.“今天的学习中你懂了什么”。教师这样一问出口,学生们争相恐后,各抒己见,课堂气氛异常热烈。而教师一一鼓励表扬、敷衍,评价中没有针对性没有重点。这样的表扬变得没有意义,也不能够对学生起到点拨和引导的真正作用。只是形式上的单纯表扬,迎合一种教学要求而已,没有成为深入探究的佳径,因此,我认为这种漫无目的的引导性用语要斟酌使用。

2.“先学你喜欢的那段”。这样的课堂表面看是给了学生自由的空间,是尊重学生的个性,但教学中这种方式真的值得提倡吗?真的适合吗?语文教材中的课文是讲求文章结构、叙事条理、写作方法的,不是为了迎合课改而画蛇添足的使用不适合的语言,是学习的内容被搞乱,失去学习的中心。教学应该以教学效果为主,不是为了尊重学生而刻意去尊重,使学习的过程被扰乱,适得其反。

3.“你真棒!鼓励一下!”由于课改要求我们要以鼓励的方式去面对每一个学生,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尽量不用批评少用批评甚至杜绝批评。这样的要求于我们好像,一旦批评了学生,就犯了不可饶恕的过错,让教师视批评面前如履薄冰,唯恐成为新形势的对立面。当课堂上激烈争论的学生期待教师的讲句公道话时,教师所给予的“你们都有道理”“你们都很聪明”这样学生从小就对是非观念摸不到头脑,不知什么是对错,这样的鼓励还能说是积极有意义的吗?鼓励的方式是能培养孩子的自信心,那么这样的课堂孩子的是非观念又要到哪里去塑造呢?因而我觉得表扬鼓励要恰到好处的使用,而不是一味地滥用。

二、自主学习方式斟酌使用

自主学习表现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拥有强烈的求知欲和主动参积极性。而现在课堂上学生学习自己喜欢的文、篇、段,使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我认为当新的课文还没能让学生产生强烈学习欲望,缺乏学习的吸引力时,盲目的让学生自定和自选学习内容,会产生不利于学习的效果。在之后的交流中,学生没有系统的学习过程,甚至对文章没有深入的全面的了解和学习汇报什么,有什么意见可以发表。教学产生无主次现象,完全处于放任状态,那么这样的教学怎么谈得上有效性?自主学习的范围放宽,但也不是要宽到没有尺度没有目的的地步,教师要引领教学,而不是为新教学理念极左或极右去对待课堂。

三、小组合作学习用到恰处

小组合作学习日渐走进我们的课堂。但是,我们在听课中发现,小组合作学习时,只是一种形式,而没有对教学内容、重点难点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换句话说可有可无。合作不过是一种摆设一种搭积木摆花架子的形势而已。我认为合作学习不只是一种外在的东西,而应该是一种精神和内在的品质。教师要于教学中把握契机,精心设计合作学习的问题,要有知识含量和使用的必要性。不能事事合作,而是要让合作学习有价值,有创新有突破。四、课堂教学实效性在小学语文课堂上,学习的实效性和教学的时效性才是我们该追求,它是语文教学的精髓。那么怎样能让课堂有实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让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有实效。我有以下几点体会:

1.在情景创设上下工夫引发学生学习情趣。在教学过程中引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的空间,让学生身处于一种积极求职的情境之中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愿望,教学目标才能更好地完成。与此同时还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增强学生学习的幸福感。那么创设问题情境的方法都是什么呢?在生活中寻找情境与教学内容相结合;在比较中创设出问题情境;通过学生喜欢的故事引发出问题情境;在多媒体普遍的今天采用直观手段增设问题情境;运用推理的方法引出问题情境。在情境中探究唤醒学生的学习意识,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问题的发展到思维,培养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很重要,因为这样就能增强问题的时效性。

2.教学方法的广泛应用能使课堂时效性增强。在整个语文教学课堂上,从提炼文章主题、分析人物形象、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都会增强学习效果。因此我们在教学当中,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提出问题,我们的教学通过使用多种教学方法开始。设定游戏引导法;活动激发法;小组合作法;观察比较法。让学生在这些方法的指引下能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寻找解决问题方法。同时,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解决问题指导者,鼓励并放手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小组交流、查找资料、多种途径尝试解决问题。增强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采取拓展学习的方法。小学生对生动活泼,直观形象的东西容易产生兴趣,一旦有了兴趣,学生的学完习积极性势必增强,并会主动地思考,以此转化到智力层面上来。因此,写一写、画一画、演一演等形式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根据学生喜欢画画的特点,运用多媒体并配合音乐,声像结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倍增。这样学生就在不知不觉中走进教师设置的意境当中,同时培养了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绘画能力、想象能力和创造力。

作者:于平 单位:长春市朝阳区慧达小学

第三篇:优化小学语文教学发挥多媒体优势

摘要:信息技术带动了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教师们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开始不断的对教学方法进行创新和改革。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则要通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丰富的教学资源、形象的教学材料等优化课堂教学。本文从小学语文的教学实践出发,对多媒体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进行了简单的论述。

关键词:多媒体;辅助教学;小学语文教学

多媒体教学手段是在现代教育技术中应运而出的,同时也是当前课堂教学模式改革的一项重要的内容。而随着新课程标准的提出,各个学校对多媒体技术的使用越来越重视。而在小学语文新课标中,提出了要积极地运用以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为学生创设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学习环境,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但是,就目前的小学语文教学方式来说,由于受应试教育和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整个教学还存在着教学手段单一、内容枯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难以得到提高等问题,这对教学质量的提高造成了极大的阻碍。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积极使用多媒体技术,可以弥补传统教学弊端的同时,还可以通过一个崭新的视角来展现丰富的教学内容,从而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多媒体教学还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以及教学效果的优化有着非常深远的影响。所以,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小学语文教学进行优化:

一、增强趣味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们常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学生对所学内容是不是有一定的兴趣,直接关系到学生对这门课程的学习态度,同时也影响着他们对教学目标的完成情况。只有学生对这一门课程有兴趣了,他们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中去,主动思考,从而顺利的完成教学目标,这样一来学习成绩自然就提高了。但是,相反如果学生对这门学科没有多大的兴趣,那么他们则会产生消极的心理,学生就会排斥教学活动,没有学生积极地参加,教学目标也就不会很好的完成了。所以说,在进行小学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得教学枯燥无味,也不能很好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对于多媒体教学来说,它集文字、图像、声音于一体。它将传统的黑板变成了多彩的屏幕,将传统教学中用语言传输知识变成了通过文字、图片、声音以及动画等将教学信息呈现在学生的面前。多媒体课件中的一些炫丽的文字、优美的图片、动听的音乐以及动态的视频,吸引着学生们的目光。多媒体教学还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将学生的无意注意变为有意注意,让学生在对多媒体课件产生兴趣的同时,引导学生将其注意力转移到知识的学习上来,让学生带着强烈的求知欲,并在浓厚的学习兴趣下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学习中来。多媒体的介入,解决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增强了语文学习趣味性,同时还大大的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的优势,改变教学中一些较为枯燥、呆板的教学方法,并为学生营造一个充满活力与激情的课堂,让学生在快乐中主动的学习,从而帮助学生培养浓厚的语文兴趣。

二、增强形象性,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小学阶段的学生,他们的认知规律和思维特点有独特的规律,此外,小学生年龄较小,他们对事物的认知还处于形象感知阶段,以具体的形象思维为主。也就是说,小学生认识事物的时候,主要是从具体形象的事物中获取的,而对于小学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语文学习是比较抽象的。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和思维特征,充分的利用多媒体教学直观、具体等特点,将学习中的一些比较抽象的东西形象化,让学生通过多媒体课件获得大量形象直观的学习材料,并从中进行总结和提升。这样一来,学生就可以享受到学习的乐趣,从而学会学习,乐于学习。如在学习《圆明园的毁灭》这一课的时候,如果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学生无法感受到圆明园之前的辉煌,也就感受不到英法联军的这种行为有多么的可耻,整个教学目标就不能很好的完成。而在教学《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时,教师如果将课文中出现的“玲珑剔透的亭台楼阁”、“海宁的安澜园”、“苏州的狮子林”以及大量的“奇珍异宝”以图片的形式展示出来,这样的话,就能够使学生更加直观的感受到圆明园昔日的辉煌。此外,在学习最后一自然段,圆明园毁灭的过程时,教师还可以在网上搜一些相关视频,让学生看看圆明园的毁灭过程。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这样一来就能够很好的完成教学目标中的激发学生爱国情怀这一要求。

三、渲染学习气氛,让学生获得独特的情感体验

一篇优秀的文章,绝不是用华丽的语言堆砌而成的,其背后必定有能够打动读者的地方,那就是文章的情感,情感也是整篇文章的灵魂。只有作者在写作的时候,融入自己的真情实感,才能够使读者产生共鸣,才能够成为一篇传世之作。但是这种感情是无形的,教师怎样才能将这种无形的感情,具体的展示在学生的眼前,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与作者产生共鸣,了解作者的真实感情以及文章的意蕴,这就需要教师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深入的阅读和主动的思考。但是,小学生的能力有限,所以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单凭阅读是不能体会到文字背后所蕴含的情感的,尤其是那些距离学生现实生活比较久远的文章,如《詹天佑》这一课中,让学生通过阅读文章来感受詹天佑的爱国情怀,学生对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没有一个深刻的了解,是不能体会出来的。而多媒体教学,集文字、声音、图片、动画为一体,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将一些用传统教学无法展示出来的内容以动态的形式展示出来,这对于学生理解课文和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所以,教师在上课的时候,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图片、动听的音乐、富有感染力的文字以及动人的视频等来渲染气氛,再现文中真实的情感。这样一来就可以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使学生真正的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去感受作者写作时的真实情感,了解文章的意蕴。

四、创设环境,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

语文学习不仅要让学生学到课本中的知识,还应该让学生得到美的享受,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知识的内化。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借助多媒体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情境,用音乐来渲染气氛、动画来再现情境。如在学习抒情性的文章的时候,教师在读课文的时候可以配上一些优美的音乐,当学生读完课文之后用视频演示的方式,再现课文中一些美丽的景观,这样一来就会使得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更加热爱大自然,拥有创造美的能力,同时这也是素质教育对语文教学的要求。如在学习《只有一个地球》这一课的时候,教师在带领学生理解和学习“我们这个地球太可爱,同时又太容易破碎了。”这一句的时候。首先展示一些美丽的自然景观,让学生进行欣赏,然后再放一些经过污染后的破败景象,让学生将两种画面进行对比,学生在直观的画面对比下,就自然而然的感受到爱护自然和爱护环境的重要性了。

总结

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过程中,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可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还可以使语文教学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课堂更加生动形象。此外,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所以,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积极的运用多媒体技术,并通过发挥多媒体技术的优势,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商殿会.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与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中华少年,2015(11).

[2]岳梅.多媒体应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优势和不足[J].中小学电教,2015(18).

[3]候正明.巧用多媒体,优化小学语文教学[J].求知导刊,2015(100).

作者:魏明琴 单位:福建省宁德市华侨小学

第四篇:小学语文教育激励教育模式的运用

摘要:当前各行各业均在应用激励模式,激励模式的恰当应用,不仅能够充分调动各个层次员工的积极主动性,还能够提高工作效率。因此,将激励教育模式应用在小学语文教育中,能够促进教师工作与学生学习的效率。结合当前小学语文教育的实际,深入探析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旨在提高我国小学语文教育的效果。

关键词:激励教育;运用;小学语文教育;探析

随着新课程不断深入改革,小学教育教育方式及模式均发生了极大的改变。教育模式及教学方式的转变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全面促进学生综合素质发展,积极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及交流等。在这些转变的过程中,广大教师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育者,需要他们循序渐进的转变自身的教育思想,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方面,教师不仅需要通过知识方面的引导与启示,更需要自身能够灵活运用情感的激励教育。因此,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需要教师与广大教育者深入的去探讨与研究,从而为提高我国小学教育水平献计献策。

一、激励教育模式阐述

激励教育是指在处理相关要素及相关关系时能够应用恰当的方式,以这种方式积极调动人的主观能动性,“以人为本”是激励模式的思想宗旨。而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中的运用,则是以学生为中心,以关注学生活动为核心,体现出对学生的人性化管理。激励教育的最终目的是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全面促进学生的综合素质发展。而激励教育模式在小学语文教育中的运用主体主要为教师和学生。

二、激励教育模式的运用

激励教育模式运用于小学语文教育中的具体方式有以下几种:

(一)依据学生个性差异恰当应用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质量的快速提高,当前小学生接触社会方面越来越多,加上家庭方面的因素,许多小学生逐渐形成极具个性的品质。但小学生还处于童真的年代,对语文学习方面还存在着许多的困难,如合作学习、语文阅读学习等方面会出现畏难情绪,学生出现这种情况也非常正常,但这给小学语文教育带来了较大的不利因素。因此,教师在开展小学语文教育中,要根据每个学生之间的个性差异灵活的应用激励教育,使得学生的学习能够保持大致的水平,使学生均能够各有进步、各有所学。如少部分学生性格较突出外向,这部分孩子在心理上能够保持着一些胆大想法,他们善于交流,且为人热情,在学习上具有突出的优势,但缺点也较大,因此,教师对这部分学生进行激励时,应对其提出较高的学习目标,当他们达到学习目标时要合理运用激励手段,不可夸大也不可浇灭学生的积极性;有的学生性格十分内向,不管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是均不愿表现自我,有的学生在心理上还会出现自卑的情况,这部分孩子需要教师用心去引导,积极与其进行交流,对这些孩子给予更多的激励。还有个别孩子会出躁动或易怒的情况,教师要积极了解这部分孩子的心理要求,并更多的引导他们参与到语文实践活动中,如黑板报、诗配画等活动,展现学生的个性特点,充分发挥学生的个性特长。

(二)树立起榜样的力量

相关资料表明,学生在心理上会对某一事物或人产生模仿的行为,如小学生看到警察则梦想着长大才能够当警察,看到NBA球星则希望自己出能够拥有这样的球技等。因此,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的这种模仿心理,如在开展语文教育教学的活动中,通过相关学生的激励事件或视频以多媒体的方式放映给学生观看,定期给学生观看一些正能量的媒体资料,使学生在心理上产生一种崇拜的思想,激发学生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使学生能够在语文学习中能够树立起一个持久的目标。

(三)在语文活动中巧妙设计激励教育

语文教育作为一种极具文化性的教育,其文化性常常能够通过语文活动展示出来。因此,教师应灵活设计语文活动,巧妙的设计激励教育,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语文活动中,并通过语文活动的目标的完成进度给予学生相关激励,如教师可组织开展写字比赛、演讲比赛、朗读比赛等,在这些活动中设计相关激励措施,激发学生的语文专项能力,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还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看到自身学习的不足之处,从而使自身能明确今后的学习方向。

(四)捕捉教育契机

教育契机是指通过具体事情,在教育过程中转化为其他目标。教师要要善于利用教育的契机实施激励教育,如学生在进入新学期时,学生的内心均保持着一种积极向上的愿望,在新学期中寄托着更多的期望,希望能够通过努力赢得教师的好感。因此,教师应充分利用学生的这种心理,给予学生更多的鼓励及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起积极向上的进取精神。如学生在语文考试之后,成绩与自己的期望有一定的差距,教师应更多的去表扬学生的优点,让学生保持着这种积极向上的劲头,使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得到安慰。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在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模式及教学方式具有极大的转变,在小学语文教育中适当运用激励教育不仅能够使学生保持着对语文学习的进取精神,还能与学生进行更多的情感交流,使学生能够在心理上对教师产生一种亲切感,感受到教师对自身的关爱及关怀,让学生在今后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能够积极向上。

参考文献:

[1]李珺.激励教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探析[J].课程教育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14,(6):73.

作者:凌思颀 单位:山东省临沂滨河实验学校

第五篇:小学语文教学生态美学的应用

启蒙运动后,社会进入现代化阶段,然而这种以工业化、现代化为导向的启蒙理念已经开始走向反面,对地球的自然生态、人类的生存环境、人类的情感领域及不同民族与国家间的和谐共处造成日益严重的伤害。随着后现代化特征的出现,人们开始对重视人本主义和自然主义的研究。生态美学在此时出现萌芽,主张人、自然、社会的协调统一。教师通过教学中的生态美学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建立起和谐的生态美学观念,有助于培养学生完善对生态环境及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

一、生态美学的发展及主要观点

(一)生态美学的发展。生态美学是生态学与美学有机结合形成的一门学科,主要研究对象为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生态审美。生态学与美学间有机的结合是将生态学吸收到研究美学问题,从而形成一种崭新的理论形态。生态学在1866年首先由海克尔提出,属于自然科学范畴,此后,经过奈斯“深层生态学”的提出,逐渐发展形成了生态存在论哲学,提出反对“人类中心主义”,生态美学即是以此为理论基础。

(二)生态美学的主要观点。生态美学在不断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观点。首先,生态美学强调自然界的有机性、整体性与综合性。自然界所有事物都不可能孤立存在,生态美学定义美学最高形态为和谐。这种和谐不仅是包含精神上的和谐,还包含现实的和谐。其次,生态美学主张尊重自然界价值反映了生态美学的统一性和亲和性。无论人类如何发展自身,都属于自然界整体。因此,人类不可能超越自然界对自身的限制,只有依赖于自然界整体的存在才能生存。

二、生态美学教育开展的意义与优势

《21世纪议程》中指出:“目前对人类活动和环境的内在联系的意识仍然相当缺乏,提议开展一个全球教育活动,以加强环境无害的和支持可持续发展的态度、价值观念和行动。”不难发现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并没有使得和谐关系进一步发展,唯有通过教育的方式才能改变这一现状。

(一)生态美学教育在语文教学中开展的意义。九年义务教育中语文的总体目标是“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要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的发展;要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①”语文根植于现实,教师承担的是教书育人的工作,二者都不可缺少。通过语文课堂教学,希望学生能够增加自身知识,认识现实社会,感悟到自然中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完善学生的人格,提升他们和谐自然的境界。

(二)生态美学教育在当前开展的优势。中国共产党大十七大上明确提出要建设生态文明这无疑是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生存的土壤。潘家华先生对此这样解读:“生态文明为中国现代化建设增添了新的意识形态和思想观念支撑。未来五年,全社会将展开生态文明建设启蒙。②”这无疑都是在政治角度的支撑。在文化角度来看,中国自古以来就西方不同,西方强调人与自然相分离,而中国信奉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因此,中国人接受生态文明、生态美学建设没有文化障碍。在美学角度来看,中国具有浓厚的生态美学传统。儒家美学与道家美学都体现着与大自然亲和的取向。从伦理角度来看,中国文化一直强调对美和善的统一,为生态美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台湾的小学课本中,有三分之一的的课文是关于审美教育的,目的是换起学生“对自然之美,对大地、大海的爱”。

三、生态美学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建设生态文明,是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生态美学正是符合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要求。而将生态美学融入到教学之中,更是能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然、社会、人类三者之间的和谐观念。

(一)采用多种形式增加对生态美学的领悟。。首先,可以通过创设课堂情境帮助学生增加对生态美学的领悟。教学情境是课堂生活化的体现,在课堂之中模拟生活,进而激发其学习兴趣。语文教师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创设,让学生在具体、生动、形象的课堂环境中理解生态意识。例如在课堂使用多媒体教学工具,在《大自然的语言》这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展示课文中出现景物以及创设相关问题帮助同学们了解大自然中奇妙的现象,让同学们了解自然生态间的和谐之美,从而增加对生态美学的了解。其次,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增加学生对生态美学的领悟。如在讲授《四季的脚步》这一课时,可以通过组织学生开展主题活动“讲一讲自己经历过最美的的季节”,调动学生对于自然美的感受,加深对生态美学的感受。

(二)生态美学与传统文化相结合。孟浩然的《春晓》中“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生态美境,接受了生态美学教育思想熏陶的学生将能领略到诗人从听觉的角度描绘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心的喜悦和对大自然的热爱。春天在诗人的笔下是活灵活现生机勃勃。学生在领略生机勃勃的春日场景时生命潜能得到激发,这样的语文课堂就真正地感受到作者的感受,感受到当时自然和美与和谐。学生在受到语言魅力激发的同时,在和自然的场景交流中获得了情绪上的愉悦感受,提升精神的境界,强化生态美学意识。所以语文教学中生态美学的运用强调和谐的理念。

小学语文生态美学教育应充分利用文学作品中所包含的丰富的生态美学资源,借以指导学生思索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从而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观念,陶冶学生的情操,帮助学生树立科学的生态美学观,引导他们关爱自然,关爱他人,关爱自我,以和谐的方式共处共生。

参考文献:

[1]鲁枢元.第二次启蒙与东方精神[C].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5-14.

[2]曾繁仁.当代生态美学观的基本范畴[J].文艺研究,2007:15-22.

作者纪瑞,韩艳玲 单位:鲁东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第六篇:小学语文教学发展研究

摘要: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多年语文教学经验,谈一谈在语文兴趣培养、用表演丰富课堂、创设学生学习方法和环境、教师个人素质培养、教学方法运用等方面的一些见解。

关键词:语文教学学习兴趣情境随着课改不断深化,语文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根据笔者对新的课堂理念的理解,我的语文课堂教学在以下几方面进行了改进。

一、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语文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才会有学习的强烈欲望,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去。兴趣是一种内在的动力,有了这种内在动力的作用,人的行为就会变得主动。因此,作为语文教师的我想方设法激发学生们的这种内动力,成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在我的语文课堂上,从教学设计到课堂实践都遵循让学生感兴趣的原则,使学生的学习变成一种快乐的享受而不是生拉硬拽的强迫性学习。我经常用的激趣方式有故事、谜语、顺口溜、歌谣等,授课过程中穿插游戏、比赛、表演等,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让学生愿意跟随我的指引去学习,不枯燥不乏味,新颖鲜活。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被激发出来,学习热情高涨,学习参与性增强,有利有提升语文学习质量。

二、运用表演形式丰富课堂

小学课文内容丰富适于表演,有多种的角色,有生动形象的情节,有鲜活的对话,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发展学生的智力,增强学生参与的兴趣,培养学生表演方面的技能,同时让学生感官上得到满足。通过表演学生的心理和生理因素、以及认识与创造都得到发展,有利于学生整体语文素质的提高。同时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表演,能让学生在信息和情感的交流过程中思维融合且个性互补。合作表演使学生准确体悟人物特点并能更好地理解作品的思想,促进自我表现力的提高。

三、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

捕鱼的方法比打捞现成的鱼更有价值,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里,知识是要随时更新,能力是要不断提升才行,我们不能只注重教给学生知识,而是要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给学生机会让学生去找、去学、去发现自己所需要的东西,并使用争取的方法获得,这就是一种能力,一种学习力,一种捕鱼的技巧。只要我们转变教育观念,给学生留下时间和空间,放手让学生大胆地去想、去看、去说、去做、去探究就是给了学习方法,让学生掌握了获取知识的途径,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意识。

四、教师要注重自身素质的培养

语言表达能力是交际的根本。人们运用恰当的语言表达思想传递信息,同时语言辩论要严密。教师要引导学生听、说、读、写,使学生在生活中进行语言的学习。语文在生活中每一个角落,我们可以利用这一优势,尽可能地为学生创造学习的资源。所以教师应加强自己的文学修养,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与教师的交流中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在活跃的气氛中掌握知识。语言是传递信息的载体。当今社会是信息飞速发展的时代,教师必须注重信息的搜集、广泛阅读,注重信息渗透,充实教学内容。在与学生合作探究的同时给学生完美的解答。同时还要注意课文阅读取材的广泛性,让大量的人文以及历史、自然科学知识,在学习中得以展现。若老师知识浅薄,在教学中就会捉襟见肘,应对起来就会被动,让学生难以信服。语文教师要多才多艺。语文教学方法与其它学科是有差别的。语文在实践中要求学生听的明白,说的清楚并且写生动。

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挖掘学生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让学生主动参与并且乐于探究。如教《长大后我就成了你》用多媒体展示了图片让学生直观,唱了这首歌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白课文的主题思想。这样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活跃课堂,也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根据课文我还会把课文编成课本剧,故事小品,让学生参加表演,培养学生多方面能力,是课堂妙趣横生,引发学生学语文的兴趣。教学中要因材施教。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关爱学生,让学生乐于接受所学内容,学习起来有动力、有信心、有成绩。教师要多接近学生了解学生,要认真钻研分析教材,教学过程中按照学生的特点和需要实行教学活动。这样,教师教学目标达成了,学生又有所收益。

缩短学生之间的差距,进行有的放矢的引导教导。教学过程中不能千篇一律,优生要吃得饱,中等生要吃得好,困难生要消化得了。这样,教育的效果才会更加显著,教学质量才能相应提高,学生才能全面发展,学生素质才会得到提升。教学中擅于思考创新。学习语文的目的是为了要应用。社会实践活动是检验课文知识最佳方法,是课堂教学的延读。通过开展语文综合活动,让学生走向社会,让他们体验和感情语言的含义,让他们去体会学习语文价值。

五、注重教学方法的运用

语文素质培养在于知识潜移默化,使学生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得以形成。引导学生扩大阅读范围,使知识不局限,形成正确的价值观。这样就要在学习方式方法上改进。运用自主、合作、探究式学习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学习方式,注重学生的发展,把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出来,以学生的发展为基础。同时要为学生设置了创造发展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学生多方面的能力,让学生把看到的与学到的运用到一起,大胆地想象,大胆构思,把所学运用于生活。

总之,语文教学方法多样,教师要不断地去探究去发现、去改进,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同时,跟上时代的脚步,让语文教学走在教改的前沿,给学生全面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机会,让学生在活泼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学习语文。

作者:王立新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宽城区实验小学

第七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摘要:语文是教育学习中的重要课程,是学习其它课程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始源。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主要内容,也是新世纪培养优秀人才的重要措施,陶行知曾说过:“与其把学生当天津鸭儿添入一些零碎知识,不如给他们几把锁匙,使他们可以自动去开文化的金库和宇宙之宝藏。”由此可见,注重鼓励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为素质全面教育打好良好的基础,为国家培养更多的创新型人才。

关键词:阅读教学;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一、要有创新的意义

创新能力是运用知识和理论在各个领域的实践活动中不断提出新方法、新发明能力,供具有社会、经济、生态价值的新理论。这一定义强调了创新能力是人的素质的体现,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要着力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和潜在素质的开发。这就把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教育的本质和功能联系起来。《小学语文新课程标准》指出:“想像力和创造潜能力,是位于发展语言和思维能力的基础上,只有崇高的科学态度,实事求是的精神理念,逐步养成科学的思想方法。”由此,可以看出,从培养目标来看,培养小学生创新能力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

二、小学语文阅读学习中该如何学生的阅读创新能力

阅读是认识小学课本以外的内容,是搜索处理信息、拓展思维及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阅读时不仅有感知、想象、记忆等智力活动的参与,而且伴随着情感熏陶、知识积累等过程,阅读教学在小学语文低、中、高段的教学中都占有非常重要地位。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进行创造性阅读,是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行之有效的途径。巩固和扩大识字成果,奠定学习作文的基础,发展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品德,形成健全个性,均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引导学生克服“随大流”,培养独立个性

应试教育的弊端导致学生习惯以教师授课内容为标准,在学习中,没有有自己的见解。久而久之,就使得大多数学生具有从众心理,抑制了自身的创造性思维,没有及时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而教师作为引导者应该鼓励学生有自己独立的思维,敢于提出质疑,勇于发表见解,努力帮助学生打破固定模式的心理状态。例如:在课文《狼和小羊》中,设想“狼扑向小羊,小羊有没有被吃掉?”儿童按照自己的心理都希望小羊没有死,教师可鼓励学生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来对付狼。这是一种很好的语言训练,也是引导学生克服“随大流”的心理。在教学中,采用此类方法,可引导学生发表不同的想法。

(二)思维敏捷、多角度引导,培养勤思

能从不同角度、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是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的重要条件。而讨论法最能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在《骆驼和羊》一课中,课文分别叙述了骆驼和羊的优势。在授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从不同角度谈谈自己更喜欢哪种动物?学生会从多角度回答说:“骆驼好,比较高,能吃到院墙高处的草。”而其他学生有的会说:“小羊好,院墙的小门可以无阻的走进走出,非常方便。”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文本的理解,分别从骆驼和羊的角度来说明动物各自的优势。

(三)努力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积极参与

在阅读教学中,使学生在轻松的教学气氛中学习、体会,再使学生在学习的热情中动起来进行发挥创造的能力。爱因斯坦说过:“学习知识要善于思考、思考、再思,我就是靠这个方法成为科学家的。”这样看来,如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引发学生的思维活跃,就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计问题、引起悬念了,才能达到预期效果。例如:在《秋天的怀念》一课中,‘那天我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从这一个句子不难看出作者是不想活了,这时候,教师创设情境:既然史铁生不想活了,那么如果你是他的朋友,你会怎么安慰他呢?这时,同学都在纷纷议论如何来安慰病重的史铁生,个个身临其境。此时,教师可抓住契机,引导学生学习课文内容,来看看文中的母亲面对轻生的儿子,她又是怎么做的。这就达到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紧密结合课文内容的双重效果。

(四)鼓励是创新的源泉,鼓励学生用问题这把钥匙开启思索之门

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应该引导、鼓励学生质疑、解疑,再探索的思维去发掘教材中所蕴含的创新素材。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每个学生总是希望自己成功,总是能够得到老师的赞赏。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生习惯性地接受老师和其他同学的意见,有时候有自己的见解,出于不好意思或者害怕说错的目的,保持沉默。在学生已养成倾听的好习惯时,教师更应该激励学生学会发言。例如:在教学《南辕北辙》这篇课文时,在教学的最后环节,有个学生提出了自己看法。他说:“我觉得他会到楚国的,只是时间会很久。”听到这个大胆的解说,我惊喜的接着问:“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因为地球是圆的,因为他一直想北走,所以总有一天会到达楚国。”我不禁竖起了大拇指送给这个孩,并接着鼓励孩子们:“瞧,这就是爱阅读的孩子,他阅读积累越丰富,领悟的事物越多。就能够在课堂上自主质疑,大胆解说自己的见解,为我们的课堂大添色彩!”在正确的情况下,教师应当及时给予学生肯定、鼓励。相反,在学生见解有悖时,教师也不应立即打压学生,应适时委婉的给出评价,再对学生进行鼓励。在教学中,学生一个小小的创新,也是很珍贵的。

结论

积极诱导学生大胆探索、尝试、创新,不断启发学生的活跃思维能力,就是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简而言之,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学生的自信心,点燃学生的创造火花,学生才能树立创新意识。

参考文献:

[1]沈晓明,李宣海.塑造未来奇迹的创造者[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2]黄娆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钦州日报,2009.

[3]夏传峰.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N].学知报,2011.

作者:李荣琼 单位:攀枝花市仁和区福田镇中心小学

第八篇: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分析

摘要:针对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进行分析,并提出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保证质疑效果;保证学生思考时间,感受语文魅力以及指导学生质疑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等相关建议。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质疑能力;小学生

思起于疑,当小学生对所学习的知识产生一定的疑惑,则代表学生真正投入到了课堂学习活动中,有助于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以及语文思维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要求小学语文教学中关注小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教师需要灵活设计课堂教学内容,提升学生的质疑能力。文章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实际情况,对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策进行分析,希望能够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产生一定的积极影响。

一、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保证质疑效果

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教师处于课堂教学主导地位,学生跟随着教师的节奏进行课堂学习。在这种课堂教学模式中,学生课堂学习中存在着“不敢问”的情况,不利于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新课程背景下,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教学氛围。教师需要改变传统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中,枯燥的教学氛围,注重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需要真正走入到学生身边,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营造和谐的课堂氛围,使学生能够敢问、敢说,增加与教师之间的互动。例如,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对那些敢于质疑问题,但不完全正确的学生,要给予更多的表扬,而且还可以用微笑、注视、点头、肯定的手势以及关注性接触等方式进行鼓励,保持小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对于班级内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可以提出一些基础性的问题,调动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每一位小学生都能够积极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活动中,使小学生能够敢于质疑并乐于质疑。

二、保证学生思考时间,感受语文魅力

学贵有疑,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深入学习将会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很多教师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存在着虽然为学生留出思考时间,但是思考时间过于短暂的问题。小学生来不及细致思考,并已经开展下一项内容的教学指导,使得小学生的质疑能力及质疑意识较差。人民教育出版社崔峦先生指出:“要给每一个学生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新课程背景下,教师需要留给学生充足的思考和分析时间,使小学生能够基于语文学习内容,进行分析和大胆的探索,提升小学生的语文知识掌握能力。教师可以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充分把握课堂教学时间,适当借助问题对学生进行思维引导,发散学生的思维想法,提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例如,在指导小学生学习《金色的脚印》这一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基于课堂教学内容,提问小学生“当‘我’发现两只老狐狸在自己家里做了窝并开始咬那根拴铁链的木桩时,‘我’打消了放小狐狸的念头,此刻的‘我’是怎么想的呢?”等问题。这种类型的问题没有特定的答案,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进行分析,展现每一位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及创造性,并在分析的过程中,感受文中人与动物间的和谐及“我”的善良,受到人性美的陶冶。

三、指导学生质疑方法,启发学生思维

正所谓“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会是前提,会学才是目的。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活动中,很多小学生存在着不知道如何质疑的问题,教师可以针对小学生的这一问题,在鼓励小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指导小学生质疑的方法,启发小学生的思维。

1.根据课文标题质疑

语文课文中很多标题文字精炼,富含着丰富的内涵,展现着文章的主体内容,学生可以结合课文标题进行质疑。比如,针对于《狼牙山五壮士》这一篇内容,教师可以提出“狼牙山五壮士都有谁”“这件事发生在什么时候”等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同时也能够使小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调动小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

2.结合关键字句质疑

教师可以结合语文课文中的关键字句质疑,使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比如,《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其中“他们把园内凡是能拿走的东西,统统掠走;拿不动的,就用大车或牲口搬运;实在运不走的,就任意破坏、毁掉。”教师可以结合这三句话指导学生进行质疑,比如,“为什么用‘凡是’、‘任意’等词?这些词可以去掉吗?为什么呢?”

3.结合课文内涵生疑

小学语文很多课文中都富含着丰富的人文内涵,结合课文内涵指导学生质疑,有助于小学生优秀品质的培养以及正确价值观念的树立。教师需要重点挖掘小学语文课文中的情感内涵,发散小学生的思维。例如,在《地震中的父与子》这篇内容的学习中,教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文章里三次出现‘不论发生时什么,我知道你总会和我在一起’的话语”等问题,使小学生能够深入领悟父子之间的情感,在深入了解文章写作内涵的基础上,自身也能够形成良好的思想品质。

四、结束语

小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对小学生语文知识的学习能够产生重要的影响,是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模式创新的重要表现。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构建和谐课堂氛围,保证疑问效果;保证学生思考时间,感受语文魅力以及指导学生质疑方法,启发学生思维等方式,使学生敢于质疑并乐于质疑,在质疑的过程中深入掌握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内容,发散学生的思维,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斌.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能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1,S1(12):81.

[2]吕光芬.在小学语文阅读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质疑能力的探讨[J].中国校外教育,2014,08(21):121.

[3]姜林平.试论如何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质疑能力[J].求知导刊,2015,16(15):100.

作者:王佃举 单位:吉林省辉南县抚民镇四平街小学

第九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现象思考

摘要:目前,小学语文教学“费时多,效率低”已成为我们不可否认的事实,引起了许多教育专家学者的关注。究其根源是多方面的,但主要问题在课题教学。一走进小学语文教学的课题,不难发现,“重知识、轻能力,重分析、轻训练,重结果、轻过程,重讲解、轻朗读”的教学现象普遍存在。这无疑是影响教学质量的诸因素中的重要方面。

关键词:重知识语文课堂教学现象

一、重知识、轻能力

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具备现代化需要的听说读写能力。多年来,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和束缚,考什么就教什么,考什么就学什么,不考不教,不考不学的教学局面已经形成。现在的一些学校的教学评价的唯一标准就是学生考试成绩,而以往的考试内容及形式,大多忽视了能力方面的考察,知识的考察占据了主导地位,使得教师在教学中只让学生死记知识,严重影响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如识字教学,教师把注意力都集中在教学生“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要求上,忽视了识字方法。《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明确指出:“识字教学要教给学生识字方法,培养识字能力”由于教师只盯在教学大纲提出的识字要求上,没有把培养识字能力放在突出的位置上,教一个记一个,不教不会,不教不会学。笔者认为,未来新知识的增长速度将十分迅速。如果不会学习,就不能独立地学会新知识,原有的知识就远远不够用了。所以,培养学生能力是一项重要的任务,教学中“重知识、轻能力”的现象必须引起广大教师的注意。教给学习方法,培养学习能力,是未来人才素质的需要。

二、重分析、轻训练

翻开全国各地的教育报刊,“加强语文文字训练”“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淡化分析、强化训练”一个个醒目的标题接连而生,训练成了语文教学的重要呼声。然而,一些教师并没有把训练重视起来,课题中体现训练的不只25%。教师教一篇课文进行着纯情节内容的讲解和课文结构、层次的分析,追求思想内容上的为什么,追求深挖掘,透讲解,学生学完一篇文章后,只了解了故事的内容和情节,其它一无所获。如一位教师执教了“捞铁牛”,学生学完后只知道水的浮力,只知道怀丙和尚才智过人,而作者在写作过程中,句与句之间是怎样联系起来的,作者是怎样把捞铁牛的过程写清楚写具体的都不是很清楚。这种发胖式的分析无端耗去语文教学有限的时间。阅读课成了分析课,似乎不分析,就无法进行教学。一堂课免不了出现“这是为什么?那是因为什么”的一连串问题,这样的分析来分析去无疑难以完成语文教学目标,成了小学语文教学一大“公害”。那么,如何通过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的本领呢?必须淡化分析,强化训练。叶圣陶先生曾经指出:“凡是技术,没有不需要训练。”体育明星、音乐家没有严格的训练是不会成功的。中国的俗语说的好,“拳不离手,曲不离口”是通俗的、精辟的概括。

三、重结果、轻过程

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常常有这样一种现象。师问:“这篇文章分几段?”生答:“分三段”。师问:“谁还有不同分法?”生答:“我分四段”。教师肯定地说:“对了,这篇文章应分为四段,请大家在书上用‘||’画下来”。让我们分析一下,这样的分段教学,其结果会怎样呢?绝大部分学生只知道分几段,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分。这种结果,轻训练的教学无益学生掌握分段本领。让学生学会读书,必须让学生充分经历学习过程,学生经历了学习过程,才能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形成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教师往往在教学过程中体现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学中要摈弃那种只说出词的意思,不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只注意老师提出问题的答案,不问一问还可以怎样回答的做法。

四、重讲解、轻朗读

《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清楚地阐述:“朗读是阅读教学中最经常最重要的训练。”各年级都要重视朗读,充分发挥朗读对理解课文内容、发展语言、陶冶情感的作用。朗读,是通过眼、口、身、脑多种感官活动,把文字符号转变为有声语言信息的一种读书方法。其心理过程是:眼看文字———大脑接受文字符号———指挥口发出声音———耳接受声音再传人大脑———大脑积极思维,理解阅读内容。发展学生的语言文字能力,理解文章的内容,体会思想感情等,只靠说和讲是不行的,必须重视朗读,我国很早就重视朗读,最早称诵念、吟诵。其目的无外乎是传出文字情趣,唱发读者的感情。文章读得越好,越能说明学生理解得深透,就如同站在作者立场上替作者说话一样。

中国语文教学,由于受传统的讲解模式影响,以讲为主的教学形式一直被我们的教师娴熟地运用,历经千年而不衰。实际上,早在1950年,我国第一个《小学语文大纲》就指出“阅读教学要采取讲读法。”从讲解到讲读这本身就是一次重大改革,开创了我国语文阅读教学的新时代。今天的语文教学虽然重视了朗读,但还远远不够,读的形式方法研究得并不深入,朗读的质量不高,朗读的效果并没有充分体现。重视朗读训练,有意识、有目的、有步骤地指导学生朗读课文,培养学生良好的朗读习惯对提高学生理解运用语言文字能力大有裨益。小学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症结很多,“四重四轻”的教学现象是不容忽视的问题,还普遍地表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不同程度地影响着教学质量。克服这种现象,减少课题教学浪费,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是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的关键。

作者:朱宪玲 单位: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黑鱼泡镇中心校

第十篇: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方法研究

摘要:如何实现小学语文教学高效,如何真正促进小学生语文知识的积累和人格的完善,是每一位教师着力探索的问题。本文将提出几点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实效的具体方法,以期为小学语文教师教学提供一些思路,共促进步。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学方法;思路

语文是一门“纵横交错”的学科,其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横向发散,纵向贯穿,以达到纵横捭阖之效。而理想的语文课堂,应该是欢乐、和谐、民主的,只有在这样的教学氛围下,学生才能在课堂中获得更好的发展,充分发挥自身潜能。为此,小学语文教师应在教学实践中反复摸索,探寻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形式,适时的应用于课堂之中,尽可能为学生展现出更多元化的语文风采。

一、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合理设计提问策略

预习是教学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通过预习,可以使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新知识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在这个基础上开展教学,能够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课堂教学更加顺利进行。小学生天性活泼好动,爱玩爱闹,学习自觉性不高,再加上知识水平尚处于起步阶段,因此,教师的正确引导、指导对于教学效果的影响至关重要。所以,合理布置课前预习作业,让学生通过预习,了解文章的大意,找出其中不解之处,或文中生僻字,通过查阅资料或者是字典自行解决,解决不了的问题则在记录在本子上,课上提出与同学讨论,教师再有针对地对进行知识点,以此加深记忆。通过对学生的预习指导,不但能够提高其思考积极性,还能培养学生养成预习习惯,但要注意的是,课堂提问应当突出重难点。提问看似简单,却隐含着丰富的内容和目的。因此,教师在充分发挥提问的艺术,注重提问的策略,让教学的思路更加清晰,方向更加明确。

二、挖掘插图教学新内涵,全面培养综合能力

插图作为小学语文课本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辅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增加其对于纯文字表达的兴趣都有重要作用插图能够挖掘课文内涵,但部分插图并不会直接反映课文内容,这就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想象和创造空间。因此,教师可据此引导学生通过插图将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写出来,有目的地组织学生就插图主题进行拓展性想象,然后将其写出来,以培养学生创造能力,提高写作能力。同时,有针对性的看图写话训练还可以训练学生有条理、有逻辑的进行观察和表述,锻炼观察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例如,在学习《这片土地是神圣的》一文时,教材提供的插图数量有限,且清晰度不高,学生无法借助插图对印第安人所生活的土地形成直观认识,对此,教师可利用互联网搜集整理代表性和相关性较强的相关图片,让学生结合课文更清晰地感受“这片土地的神圣性”;然后再结合文章内容,为学生补充大自然惨遭破坏的图片,这些充满视觉冲击力的图片,能够很自然地引发学生对人类行为的深思;此时再顺势引导学生分享日常生活中见到的破坏自然的事例,不仅能促进学生进一步把握文章主旨,而且有助于其思维能力的拓展,实现插图教学的高效性。

三、拓展学生的阅读视野,提升知识迁移能力

阅读能力既包括学生获取文本信息的能力,也包括学生对不同文本的把握能力,即学生通过一篇作品的学习而获得的对同类作品的理解能力。但在教学实践中,学生阅读习惯的养成、阅读兴趣的培养常被教师忽略,不利于学生阅读能力的提高。因此,语文阅读教学必须摆脱成绩的牵累,从基础做起,从学生的兴趣着手。这就要求学生通过阅读知识的积累和阅读方法的探索,逐渐实现知识迁移能力。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对事物的持续关注能力缺乏,而阅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学生持续不断的积累。对此,教师可以用讲故事的方式来吸引学生。比如在学习《我要的是葫芦》一文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城门失火,殃及池鱼”的典故,让学生明白看似毫无关联的事物之间的联系,再告诉学生,接下来要学习的这篇课文也有这样的联系,由此激发学生好奇心,接下来更认真地投入到阅读学习中。此外,还可以借助课外阅读来实现阅读的积累,以作业的形式让学生阅读课外选读文本,并在下次课上复述。通常,小学生都有强烈的表现欲望,由此会更积极地投身阅读,在拓展阅读视野、感受不同作品文学魅力的同时,也将学习方式由“被动接受”变为了“主动阅读”。

四、结合实际和学科特点,善用现代教育技术

小学语文教学目标在于引导学生学习基础文字、语言,并培养、锻炼其语文能力。微课以其省时、高效等特点获得了很多教师的青睐,成为了教学过程中不得不提的现代化教育方式。但要注意在教学实践中应以具体生情为基础,根据小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课程的特点来开发微课,合理的运用,以突破教学重难点,化理性为感性,使学生开阔思路、拓宽视野、缩短认知过程。如在教学《赵州桥》一文时,小学生很难凭借文字而想象““桥拱的两肩上,各有两个小孔”这种文字对于桥的构造的描述;此时,教师便可利用微课课件,向学生展示赵州桥的静态动态图片,以及其建造过程、传说故事等内容,将其穿插在教学中,帮助学生理解。又如,在指导小学生书写汉字时,通常会因其无法准确掌握汉字结构特点,而增加教学难度,对此,利用微课展示和模拟汉字发展和书写变化,让学生直观、形象的感受汉字结构发展,能够有效减少错字现象,能扩大学生语文知识面。

五、总结与建议

小学是学生夯实语文学习基础的重要阶段,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提高重视,积极探索,寻求更多有效的教育方法,并充分发挥其作用,提倡和鼓励学生解放思想、创新思维、大胆实践,逐步形成充满生机活力的发散思维,为全面深入地学习语文和思考问题创造条件,也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再添光彩。

参考文献:

[1]任章琴.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几点尝试与探索[J].读与写:上,下旬,2015(20).

[2]郑东梅.探寻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有效方法[J].学周刊,2015(26):94-94.

[3]邹霁.提升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优化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新教师教学,2015(11).

[4]张智繁.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果的策略探究[J].新课程学习:上,2015(1).DOI:10.16550/j.cnki.2095-9214.2016.22.030

作者:蔡振吉 单位:甘肃省静宁县四河乡田河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