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深度学习下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深度学习是现代科技背景下提出来的高层次的学习方式,区别于传统的小学数学教学,深度学习的过程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鼓励学生关注知识点的意义和各知识点之间的关联,强调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包括学生的思维能力、想象能力和创新能力。文章从课前、课堂和课后三个过程依次提出一些教学策略,帮助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明确自己的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用情景式创设、启发式提问、合作式学习和外显式思维这些方式有侧重点地发展学生的各项能力,在深度学习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关键词:深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策略
一、引言
通过对小学生认知阶段的了解和判断,笔者发现数学课堂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学生的知识记忆、反思能力和合作学习上,问题的原因来自多方面。作为教师,关注点应该放在问题的改进上。小学生处在具象思维向抽象思维发展的阶段,深度学习的应用是培养学生抽象化思维的重要方式,一方面学生通过自己的有意识学习可以进一步加深记忆;另一方面学生的批判质疑的能力能从一次次的自我思考中得到有效的发展。
二、课前准备策略
(一)结合教学目标,建立知识结构
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的教学改进是对教师的一大考验,不仅需要教师能够用更加全面的视角看待数学知识点的学习,还需要教师用更多维的角度看待知识点之间的灵活转换,类似于用可视化的角度看待数学思维的建立。在教学完基础内容之后,教师需要在合适的时间点上进行教学内容的深化,同时结合知识点的应用加深学生的理解,让学习的主线更清晰,学习的脉络更容易掌握,以达到深度学习的目标。结合教学目标,在备课环节教师需要更关注教材中的内容,但同时不能拘泥于单元框架,需要把视角从单元学习转到知识脉络的学习。具体来说,教师要制定符合自己逻辑思维且适用于学生主体的教学框架,按照知识点之间的相互联系制定相关的教学计划,在执行计划的过程中,注重知识点和例题的关联和区别,将例题作为知识点延伸的工具。在人教版教材中,目录就是最大范围的知识框架,但介于不同年级之间所学内容不同的这一限制,教师无法一次性将成体系的知识内容传达给学生,这就需要教师做好灵活转换。以一年级的教学设计为例,学生需要认识一些简单的图形、数字,运算需要掌握100以内数字的简单加减法学习。其实不管数字的位数,加减法的原则都是一致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会出现问题,大致可以归因为:对数字的不熟悉,对10以内数字加减的不熟悉,运算过程中对一些技巧不熟悉。针对这三个问题,并结合教学目标,教师可以建立教学的知识结构,包括:前期让学生熟悉数字,认识数字,明白多位数的组成原理;中期让学生熟练掌握10以内的加减法;后期让学生掌握运算的技巧。这样的方法直接抓住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注重学生的基础,而不是一味地追求教学进度,不仅帮助学生更牢固地掌握基础,更是对学生基础意识的培养。以教学目标为宗旨,但同时不拘泥于教学目标,通过灵活的方式实现教学目标,这是知识框架的魅力,也是对学生能力培养的内化方式,符合深度学习的总目标。
(二)结合学生基础,制定教学计划
每个学生都是独立的个体,学生当前阶段的认知受到遗传因素、家庭因素和所接触到的社会环境的多重影响。由于学生的水平不同,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教师需要对学生的基础能力做好评估,根据学生的基础水平有效分层,针对不同层次能力的学生制定不同的教学计划,以实现完成教学目标的同时培养学生学习能力的宗旨。评估的方式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学生的日常表现和对旧知识的掌握和应用程度,另一类是设计一系列单元评估的试题,用测试的形式更明确地了解学生存在的问题。在学习到《长方体和正方体》这一单元时,学生将要认识并分辨长方体和正方体,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体积等。为了更好地制定教学计划,教师可以在课前布置预习的工作,了解学生对这些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在上课的时候明确重点和误区,加深学生对模糊概念的记忆,提出的问题可以从生活入手,也可以结合之前学习到的一些知识,提出的问题类似于:“举例说明你在生活中见过的正方体、长方体?”“正方体和正方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长方体和长方形有什么联系和区别?”这些问题不涉及重点的概念,教师的教学也可以以此为切入点,循序渐进地进行抽象概念的教学。教师在课堂上对存在问题的同学多引导,及时发现学生的误区并指出。除此之外,教师可以根据学生之前的表现对学生的能力进行分类,“正方形和长方形面积”这单元掌握得比较好的同学,在学习到正方体和长方体的表面积计算时,只要知识的迁移到位,学生的表现普遍会出现同等趋势的迁移。因此,教师课前根据学生水平制定的教学计划这一步骤十分关键,不仅影响课堂质量,还影响学生基础知识及认识结构的搭建。
三、课堂教学策略
(一)情景式创设
情境化的创设将数学教学中的知识点和创设出来的情景进行了有效结合,一方面将数学知识生活化、简易化,学生能用更简单易懂的方式学习到相关的知识,另一方面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情景的创设首先要激发学生的认知思维,让学生在以往知识的积累基础上意识到自己存在的问题,产生认知冲突,再通过教学新的知识点让学生既能巩固旧的知识点,又能灵活掌握新的知识点。其次,情景的创设要结合生活,好的问题多半来源于生活,数学家都是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生活情境的加入一方面拉近学生和数学的距离。例如在学习到长度单位这一单元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掌握一些常见的长度单位,包括厘米、米等,同时需要学生能够进行长度的对比衡量。在课程引入的部分,教师可以利用视觉中的长短错觉,为学生制造认知冲突:为学生展示两根长度相等的线段,一条线段两端加上向外的两条斜线,另一条线段两端加上向内的两条斜线,由于错觉的产生,前者会比后者要长很多,但这时候,教师让学生用直尺量出两条线段的长度,学生就会意识到,这是视觉的骗局。在教学之后,教师通过结合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将所教学的概念延伸至生活,提出一些引导性的问题让学生明确不同单位所代表的单位长度,例如:“这间教室的长有多少厘米,有多少米?小明和小红谁更高?他们的身高差大概是多少?”这样的问题会让学生再次巩固所学内容,将所学的概念类问题具象化,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二)启发式提问
深度学习过程中的启发式提问目的在于通过对话的方式将知识转化为学生想学的内容,也就是将知识做关联。教师提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问题之后,学生的回答普遍基于自己的认知和经历,通过分析解决这些问题,学生就能结合知识点和自己的认知经历,实现深层次的思考,逐渐掌握知识的本质。以位置这一单元的学习为例,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学会使用数对的形式描述位置,教师的启发式提问就可以从“位置”入手,如:“同学们,能不能说一说你处于教室的哪一个位置呀?能不能用一个具体的形式来表述呢?”更生活化一点的提问像:“同学们去电影院看电影的时候一般都坐在什么位置呢?电影院的什么位置观影效果最好呢?”进而将所学知识书面化、规整化,并通过例题的引入让学生更熟悉位置的概念。在教学结束之后,教师也需要多提问,像:“你还有别的方式来描述你在教室的位置吗?”这样的问题,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三)合作式学习
正如俗话所说“众人拾柴火焰高”,明确分工合作不仅有利于任务的开展,对学生的社交能力还有着培养的作用。合作式学习首先需要有合作的氛围,班级可以按照小组的形式划分人员,采用小组课堂的形式让学生面对面交流,同时也需要制定规则以规范学生的行为表现,实现思想内部的小组化。小组合作应符合科学的原理,分组的思路有两种,一是按照学生的不同能力分组进行互补式合作,二是按照学生的学习风格分组进行同类化合作,不同的合作方式能让学生从不同的方面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和需要改进的地方,以纠正学生的自我认知。小组在课堂中的主要任务是解决问题,因此小组的分工直接影响到活动开展的效率,优化小组的分工一方面取决于小组成员的特点和性格,另一方面取决于教学活动的组织。教师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要注重小组的交流进度,可以用任务卡的形式督促学生按照有逻辑的思维方式一步一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完小数乘法之后,学生针对练习题进行讨论分析,这时候需要解决的重点就是小组成员不会的习题。要解决这一问题,首先需要学生讨论自己的习题内容,再根据习题的顺序讨论下去,做错的同学及时向做对的同学提问。这时候的任务卡可以包括以下几部分:这份练习你有哪几题是不会做的或没看懂的?错题的错误原因、解题思路和改进措施?这次讨论中你有什么新的收获?这次讨论中你遇到了什么新的问题?最后教师组织答疑,接收学生的信息并做出适当反馈,同时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鼓励,以此激励学生更好地进行合作与交流。
四、教学评价策略
(一)注重课堂教学反思
深度学习的背景下,教师在课后需要思考两类问题:一是这堂课对学生来说有什么用,是否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功能?二是这堂课在教学过程中出现了什么问题,可以做出哪些改进?或者是这堂课中学生的表现如何?有哪些原因造成了学生表现好或表现不好?第一类问题注重的是课堂对学生的影响,短期来看可以是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情况,长期来看需要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思维能力甚至是价值观的养成。好的教学反思一定是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上的,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以学生为本。第二类问题注重的是课堂的开展,教师需要在课堂中关注学生的表现,在课后做好学生行为和教师本身、教学环节的归因,在此基础上才能不断优化教学。以四则运算的教学为例,教师的课堂反思可以通过对课堂和学生的观察,从学习成果、社交能力、思维习惯、学习态度这四个维度展开。学业成果上,评估学生四则运算的方法掌握情况,特别是运算顺序方面、评估学生对知识的应用,是否能举一反三,将自己的错题进行拓展延伸;社交能力上,评估学生是否在小组合作中积极表现、能够表达自己的想法、倾听别人的想法;思维习惯上,评估学生是否独自思考,是不是经过自己的思考而不是一味地模仿经验猜得出答案,评估学生是否能从多角度思考问题,多思考解决一道题目的多重方案;情感态度上,评估学生学习兴趣的起伏,在什么刺激下保持兴趣高昂且能主动思考,评估学生的学习意志,是否能解决这一类型的题目,并保持较强的自我效能感。通过以上的方式,教师可以较为全面地了解学生、了解课堂,同时不断优化课堂教学,取得更大的进步。
(二)引导学生课后反思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反思往往是不足的,反思对学生更深层次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用质疑的眼光看待问题,从多角度思考问题,进而提升自己的思维和能力。反思可以从三个维度展开,一是学生对知识点的反思:反思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二是学生对自己认知过程的反思:反思自己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认知方式,可能存在的认知偏差等;三是学生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反思:包括和同学、老师的交流和合作,自己遇到的问题,自己得到的知识经验等。根据以上的反思流程,学生可以及时调整自我偏差,更正学习方式,同时也能更明确自己的问题。在教师的积极引导下,学生势必会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以三角形的学习为例,这一部分的内容需要学生掌握三角形的特性、三角形的分类和三角形的内角和的相关内容。在结束课堂教学之后,教师可以按照反思的流程为学生制定一套反馈体系,包括对知识点的掌握检验:哪些图形是三角形?分别属于哪一类三角形?判定依据是什么?以及对自己认知的检验:生活中我是否遇到过这样的图形?这个图形和长方形、正方形有什么区别?最后是对学习过程的反思:学习完这部分内容,我该如何在生活中认识、设计三角形?在课堂进程中我和同学的合作怎么样,有什么表现不错的地方,存在什么问题,需要怎么做出改进?学完这一内容,我有什么新奇的发现?问题的设置没有标准答案,但都需要学生先反思再回答,这样的教学方式也是对学生的思考能力的培养。
五、结语
综上所述,深度学习是帮助学生构建自我的有效教学策略。课前的准备让学生对知识点有了更好的理解,在学习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课堂的多种策略辅助学生正确认识知识点、理解较为抽象的内容,在符合认知阶段的基础上不断完善自我人格;课后的引导和反思锻炼学生的反思能力,让学生能够学会正确归因,进一步发展自己的思维模式。教师自身的教学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更是至关重要,教师不但要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更要做好观察者的角色,参与每个学生的成长,争做立德树人的好教师。
参考文献:
[1]杨红梅.借助有效数学活动促进课堂深度学习的发生: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例[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2021,37(4):14-17.
[2]杨君菊.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深度学习策略研究[J].学周刊,2021(15):61-62.
[3]孙俊畅.深度学习背景下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的策略探究[J].考试周刊,2021(28):83-84.作者简介:黄小燕,福建省漳州市,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
作者:黄小燕 单位:福建省漳州市第二实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