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在撰写学科建设的过程中,我们可以学习和借鉴他人的优秀作品,小编整理了5篇优秀范文,希望能够为您的写作提供参考和借鉴。
摘要: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形成的学业分类。学科和专业是有区别的;学科和专业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与专业建设联系起来。在处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关系时,还应注意协调好两个建设内容与领域研究的关系。关键词:教育理论学科专业建设学科建设、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发展和建设的永恒主题。但是在其建设过程中我们对学科、专业及其建设的认识仍有某些需要澄清的问题。笔者愿就此谈一些自己的认识。一、学科、专业及其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它是按照正确反映客观事物的系统知识的性质所作的知识分类。显然,这种分类是一种对科学知识体系的客观描述。为便于叙述,本文所述内容包括由学科群构成的大学科,但不做专门说明。专业是根据科学分工形成的学业分类。在国外,专业就是课程及其课程体系的一种组织形式。课程是指学校教学的科目和进程,是以学科为规范的学术领域或研究方向,并按照事物的性质和科学理论内容划分的学术或业务的类别。也即课程也是一种分类,但要以学科规范为前提。显然,专业作为一种分类是以学科和课程为基础的一种主观认识和要求。因此,学科和专业是有区别的:(1)虽然它们都是相应的分类问题,但分类的结果不同。例如:在我国有学科的国家分类标准(GB/T13745)—92《学科分类与代码》),有高等教育的本科专业分类——国家教育部于一九九八年七月颁行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2)作为分类的结果,它们的分类标准不同:学科是根据客观知识内容进行分类的,而专业是根据主观的学习内容或学习要求进行分类的。(3)学科和专业在高等教育中的实现目的不同。在专门的科学研究机构是不存在区别学科与专业问题的,只需要按照学科的要求或分工进行科学研究,拿出科学研究成果即可。而在高等教育中,既要出成果,更要培养出人才。为满足这两个方面的要求,从而有了学科和专业的区别。在高等教育中,建立学科概念的目的不仅仅是对科学知识的分类,更要出科研成果;建立专业概念的目的则是要培养出掌握专门学科知识的人才。当然,学科和专业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1)一般,专业以学科为基础,专业要涵盖相应学科的知识和理论体系。其相应的知识和理论体系的内容是通过课程予以表述的。考虑到专业培养方向,这种涵盖一般只涉及一个学科;考虑到人才培养的知识结构和质量要求,这种涵盖要涉及多个学科。(2)作为分类结果,学科的构成内容具有刚性和客观性,而专业的构成内容具有弹性和主观性。但专业的构成内容的弹性和主观性是以学科的构成内容的刚性和客观性为基础和前提的。若无学科的刚性和客观性则不会有专业的弹性和主观性;且学科的刚性和客观性又依赖于专业的弹性和主观性而得到继承和发展。(3)在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他们强调的重点会有所区别,但二者又是相互渗透的。例如,在高等教育的本科层次主要强调人才的培养,研究生层次在强调人才培养的同时,也强调出科研成果。因此,在我国,本科的学业分类称作专业分类,在研究生层次的学业分类称作学科专业分类。至于高等学校学科建设的内容,则应在考虑二者的区别和联系中予以确定。一般,应有以下主要内容:在学科的构建以标准学科分类和高等教育专业目录(例如,国家教育部于一九九八年七月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相结合的前提下,以纯粹科学研究和为教学服务的科学研究相结合、以课程建设和领域研究相结合、以出科研成果和培养教学科研人才梯队相结合的原则,在最广泛的学科范围内,从大处着眼,从小处着手,凝练学科方向,把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跟踪本学科的前沿领域,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提出有创新意义的科研成果。这些科学研究成果,应该既有基本理论的研究,又有相应的实证以及应用研究,并且还应有与课程建设、专业建设关系的研究。
专业建设是根据高等教育专业目录(包括本科的和研究生的),以相应的课程建设和学科建设为基础,以专业知识的传授和教育为媒介,以确定的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为目标,把教育内容和教育模式有机结合的高等教育建设工作。一般,专业建设应有以下主要内容:以课程建设为基础,以学科建设为动力,以稳定的教学质量为保证,以培养高规格、高质量的各专业专门人才为目标。为实现这样的建设目标,应有切实可行的建设规划及实施方案。在方案中应有明确的指导思想:以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基本标准,在专业建设、改革、发展方面,要遵循教育规律,要遵循科学发展规律,坚持依法办学,全面贯彻落实《中国教育和改革发展纲要》,提高办学质量。在牢固确立教学工作中心地位的基础上,加强科研工作,以科研推动教学、促进教学,不断提高专业的教学与科研水平。二、学科建设中的学科与专业的协调由于学科与专业是两个不同的问题,因此它们的建设内容是有所区别的。但在高等教育中,考虑到它们的关系,相应的建设内容又必须相互协调。在高等院校的学科和专业建设中,主要应注意解决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在专业建设中,应明确某一专业可以涵盖的学科有哪些;或者,支撑该专业的学科有哪些;二是相关学科内容之间的相互协调问题,以及在一个专业之内的各个学科之间关系的处理和协调问题。在高等学校的高等教育工作中,学科建设是连结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内容的中间环节;学科建设是可以跨专业进行建设的;在一定意义上,专业建设可以涵盖不同学科的学科建设内容,其相应的建设内容更广泛。或者说,在专业建设的意义上,虽然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各自内容有所区别,他们各自强调的重点和目标不同,但他们在很大程度上的建设内容是融为一体的,他们之间的建设内容是应该并且可以相互检验和证明的。在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学科建设、专业建设之间构成了一个内容相互联系且相互支持和制约的体系。在体系内的任何一个方面或问题,其重要性都是不言而喻的。显然,在处理他们之间的一般关系时,应避免两种情况:一种是只强调某一个内容的重要,而不去顾及其他内容的制约与需要;另一种是只强调它们之间构成内容的相互联系、相互支持和制约的整体,而忽略了各自内容的个性。也就是说,在相应的建设工作中,既要把一般的建设内容与实施建设工作的思路区分开来,又要把二者协调起来。另外,在处理学科建设、专业建设的关系时,还应注意协调好两个建设内容与领域研究的关系。科学研究中的领域可以是一个次级学科或者是一个跨学科的专门问题。它可以同时反映在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的具体内容中。因此,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也不妨从领域研究入手。总之,高等院校的学科建设必须与专业建设联系起来。否则,学科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就是不明确的;相应的学科建设内容就是不完善的。参考文献:[1]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1998年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年9月[2]论科学技术..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年7月版[3]高等教育学.潘懋元、王伟廉.福建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摘要]原部委所属高校改变隶属关系后,其固有的行业属性与满足地方需求的矛盾,使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目前国家对学科的划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向一级学科范围延伸的学科。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的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11个学科门类(不包括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专业)。一般所讨论的学科划分,均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层次、质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须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而已。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重点学科的事情;学科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这些改变隶属关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转型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重要。
一、学校领导良好的工作作风是学科建设的强大引擎
学科建设不仅仅是学科教师的任务,而且也是学校领导的重要任务。如果学校领导没有务实的工作作风,不带头抓学科建设工作,而把这项工作全部推给学科教师自己来搞,采取放任自流的态度,那么学科建设工作是很难取得实效的。如果学校领导具有务实、进取、钻研的工作作风与工作精神,亲自参与学科建设工作,与学科教师共同探讨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共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使学科教师有了主心骨,就会激发学科教师进行学科建设的热情和力量。这样,学校领导就自然而然地给学校的全体教师树立了榜样,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上行下效的良好风气,学科建设工作在学校领导的带动下,就会蔚然成风、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因而,学校的学科建设工作也就有了良好的人文环境因素之一。
二、教师良好的学风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
教师良好的学风是教师成长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教师良好的学风是教师开拓创新的重要动力与源泉。教师应该是终身学习的引领者,终身学习是教师职业必备的生存技能之一。教师的职业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教师良好的学风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前提。学科建设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的工程。如果仅凭学科教师自己闭门造车,而不善于向其他老师学习,不善于向其它学校学习,那么学科建设工作也不会取得切实的成效。学科教师一定要有认真学习的态度和精神,多与同学科的老师进行交流,多吸取成功经验;多向学科建设取得成功的学校取经学习,汲取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本校的学科建设工作。因此,只有教师有了良好的学风,才能不断地深入学习,才能不断地深入研究,才能不断地加强学科建设。
三、教师良好的研风是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
教师不仅仅关注“教”,更要关注“研”。如果只“教”不“研”,“教”就显得肤浅。只有在“教”中“研”,“教”才能更深入,才能更有成效。“研”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条件,也是加强学科建设的重要方式。加强学科建设离不开教师对该学科的研究。这个“研究”可以是该学科所有教师参与的集体性的教研活动,可以是教研组对该学科的教研活动,也可以是个人对该学科的教研活动。其形式可以是教研课的形式,可以课题研究的形式,也可以是学科教师将各自的研究成果以学术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在一所学校里,要形成每一学科的教师都在研究自己所教的学科的风气。这样,学科建设工作才能向纵深发展,学科建设工作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如果一所学校的教师没有良好的研风,想提高学科教学质量,想要搞好学科建设工作,那就是一句空话。
学科建设就是在知识的不断发展中,依据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对学科的学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形成科学的学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建设活动。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一项开放的,发展的和有规律的复杂而又浩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活动。
1、学科建设管理的原则
所谓学科建设管理的原则就是在进行学科建设管理时应当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它源于人们对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更是对学科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要有效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学科建设管理的原则。
1.1系统性原则。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涉及到学校多个相关部门的工作,是针对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而开展的系统工程。从学科建设的组成要素来看,学科梯队、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诸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合理、学缘良好的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培养优秀人才,产出丰硕科研成果的前提,而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质量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学术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活跃的学术交流不仅能提升学科内部整体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又促进学科与国外知名学府的了解与合作,扩大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因此,在进行学科建设管理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把学科建设的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用全局性的缜密思维在学校整体规划的框架下,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使学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紧密围绕着这些要素开展工作,明确分工,发挥优势,最终使得学科建设达到最佳效果。
1.2人本性原则。重视以人为本的学科建设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学科建设的各要素建设中,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的关键主导因素是人。在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中,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将人置于管理的核心,确立人的主导地位,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调动学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离不开人的努力和投入,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更是要以人的身心发展和潜力开发为主要目地来开展工作。因此,学科建设管理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能够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方法,把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科建设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1.3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衡量学科建设管理效果的价值原则。高校管理讲求实效性原则,就是要以效果最佳化为目的,并辅以有效的手段、方式方法等。学科建设管理是为达到学科建设的各项目标而对建设过程井然有序的组织管理活动,其管理质量的高低与建设取得的效果关系重大。学科建设必须讲求实际效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产出的成果,努力实现投入和产出的同比例增长。在学科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实效性原则,在全面提升学术队伍实力,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实现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督促和检查学科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摘要]原部委所属高校改变隶属关系后,其固有的行业属性与满足地方需求的矛盾,使这类高校的学科建设成为一个比较棘手的问题。在考虑其特殊性的基础上,至少需要解决四个问题:什么是学科建设;学科建设主要着力于建设什么;如何认识与对待科学研究;如何处理学科建设与专业建设的关系。
[关键词]原部委高校;学科建设;科学研究;专业建设
《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高等教育要逐步形成以中央、省(自治区、直辖市)两级政府办学为主,社会各界参与办学的新格局。”这一思路在一定意义上要求改变中央业务部门的办学体制。政府采取了共建、调整(划转、转制、下放)、合作、合并等形式进行改革。1990年的统计表明,在全国1075所普通高校中,国家教委直属36所,中央业务部门主管316所,其余为地方管理。1998年、1999年这一改革达到高潮,1992年至1998年划转高校226所。截止2005年5月24日,全国普通高校共1794所,除教育部直属73所外,其它部委中的外交部1所、国家民委6所、司法部1所、卫生部1所、国防科工委7所、公安部4所(其中专科2所)、交通部1所,共21所;18个国务院直属机构中的海关总署等机构所属7所,其中专科1所;14个国务院直属事业单位中的中科院等机构所属2所,其中专科1所;6个国务院办事机构中的国务院侨办所属2所;另外中华全国总工会等机构所属8所。除教育部外,隶属其它部委及机构的高校共剩下40所,由此可见,部委所属的大部分高校已划归地方管理。
由于这些高校历史上归中央业务部门主管,其培养的人才主要为这些部委服务,有明显的行业属性,在改为归省(自治区、直辖市)管以后,就不能回避地方发展的需要,因此,人才培养的规格就要处理好行业属性与地方发展需要的关系。改变隶属关系的这些高校如何培养出符合社会需要的人才,进而保证这些高校的健康发展,做好学科建设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基础。
一、什么是学科建设
虽然学者们对学科的论述有所不同,但在本质上是一致的,“教学的科目”、“学问的分支”、“学界或学术的组织”是学科的三个基本内涵。只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时间体现不同的内涵而已。目前国家对学科的划分,一般是指建立在以二级学科为基础、向一级学科范围延伸的学科。1997年6月,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和国家教育委员会颁布《授予博士、硕士学位和培养研究生的学科、专业目录》,设有12个学科门类、88个一级学科,382种二级学科,这也是我国现行的博士、硕士学位点设置的依据。1998年7月,教育部针对本科专业的设置,颁布了《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该目录设置11个学科门类(不包括军事学),71个一级学科,249种二级学科(专业)。一般所讨论的学科划分,均以这两个文件为依据。学科建设是围绕学科方向、学科队伍和学科基地,通过硬件的投入和软件的积累,提高学科水平,增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综合实力的一项系统工程建设的过程。具体来说,学科建设包括学科方向建设、学科梯队建设、基本条件建设、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几个方面的内容。高等学校的学科建设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学校培养人才的专业、层次、质量,科学研究的方向和成果。因此,学科建设对任何高校都是必须的,只是不同类型的高校在侧重点上应有所不同、发展程度上具有差异而已。学科建设并不仅仅是重点大学、研究型大学的事情,也并不仅仅是重点学科的事情;学科建设也并不局限于学位点建设、学科带头人建设、纯学术研究(或基础研究);学科建设是每个高校的系统工程,也是全局性的基础工程。这些改变隶属关系的高校也不例外,并且因其需要转型使这一问题更为复杂、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