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安全工程学科建设的反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安全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和发展机遇
安全工程专业本科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系统掌握安全科学理论和现代安全管理知识的安全工程技术人才(安全工程师),对专业的业务要求是:具有以安全科学技术理论知识为主体,以安全生产知识为客体的专业技术理论知识体系,能对生产过程危险因素进行检测、设备故障诊断、有害因素的检测、安全性分析、事故预测以及具有对工业生产环境改善的能力;熟悉国家安全生产方针政策和法规,并能运用安全科学理论和安全技术知识,编制和审查安全工程的综合措施,初步具有对具体行业或生产工艺安全工程技术的研究能力。专门从事安全职业的人才队伍,在国际上已有几十年的历史。随着市场经济的国际化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WTO),我国大中型企业开展《职业安全卫生管理体系》认证及安全等级评估已开始执行,安全生产的中介与技术服务机构已在企业安全生产过程中日显重要,国家也十分重视第三方认证与技术服务市场的培育。西南科技大学于2003年获教育部批准开办安全工程本科和硕士教育,并于2003年8月招收了首届一个标准班安全工程本科生,2004年4月招收了首届10名安全技术及工程硕士。此前,整个西南地区的高校都没有设置安全工程专业,在岗人员的学历教育与培训基地也几乎是空白,造成西南地区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奇缺,安全监察和管理人员培训困难;这对于我们高起点建设好安全工程学科,培养符合社会和市场需求的高素质安全工程专业人才,既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二、高起点安全工程学科的创新建设思路
创新是学科与专业建设和发展的生命力。通过对国内几所高校开办安全工程专业的经验调研和学习,围绕市场需求,结合目前国内外形势,笔者认为,要搞好高起点安全工程学科的建设,至少应从以下几方面的工作着手。
1.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
首先应以培养“两个并重型”知识结构的综合性人才为主,明确培养目标和培养方向。有关调查的结果表明,社会对安全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需求,在培养目标、培养规格以及课程体系的设定上,人才的知识与能力结构类型上,以“两个并重型”为宜,即:通用安全管理(含监察)与安全技术并重型(以下称“通用并重型”)、和具有行业特点的安全管理(含监察)与安全技术并重型(以下称“行业并重型”)。社会对安全工程人才的需求具有较强的多样性,而且,这个需求还随着时间、环境、条件的变化而变化。从发展上来看,“通用并重型”的人才需求预计会逐步上升。安全工程技术人才的培养目的最终是使培养对象为社会服务。只有适应社会需求,按需培养,我们的安全工程高等教育才能生存,才有活力、才有特点。
2.努力拓宽学科建设思路
生产力的发展是新兴学科产生的根本原因,而学科交叉、综合、集成是新兴学科发展的共性和源动力。综合集成是当今科技发展最突出的特征,安全工程学科的产生与发展也是如此,已有成功的例子已经说明了这一点。我校的安全工程专业建立在环境工程学院,学院现有采矿工程、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交通工程、环境科学与工程和相应的实验中心。结合我校安全工程学科建设与发展的具体情况,应充分利用社会、政府、研究所、学校、企业、公司等资源,充分发挥学校、学院各学科对安全工程学科的推动作用;开展安全信息智能集成与管理的应用研究,将安全信息的采集、安全评价、专家决策、危险源辩识、故障诊断等技术高度集成化,并在企业或部门应用。
(1)加强教学和科学研究的社会化,广泛利用社会资源,深入社会、了解需求,更好地为社会服务。一方面积极争取各级政府和主管领导的纵向支持,另一方面加强横向联合,争取企业经费支持。组织师生参加多种学习和学术交流活动;请省市领导到校主讲当前安全生产的形势和对策,安全工程人才的现状、需求和趋势;积极与四川省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联合成立安全工程教育顾问委员会;引进高层次人才,建设“安全科学与工程”学术团队;与有关大中企业联合,加快学科基地建设;派学生参加政府和企业的安全生产管理和认识实践,与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达成共识,重点在大型企业建立应用实践基地;组织师生参加全国“安全生产宣传日”活动。等等。
(2)安全工程的学科特点决定了其具有价值规律和市场调节的属性,受市场价值规律的调节作用和影响,安全工程专业的发展历程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健全,国家《安全生产法》及配套法规的颁布和实施,国家大力推行注册安全师执业制度、推广安全技术咨询中介机构、实施建设项目劳动安全卫生预评价制度,这些大环境对作为拥有技术和人才双重优势的安全工程学科,无疑提供了极大的发展空间和市场;加之联合共建研究基地,实现资源共享和成果共享,为该学科提供了有力的市场竞争条件和优势;同时,随着全社会的日益重视和关注,安全工程人才需求的增加,招生指标也会得到稳步提高;为安全工程学科建设的可持续发展和培养复合型人才具有重要促进作用。为此,要从办学思想、专业建设、学科建设、教学内容、教学手段、办学效益等诸方面积极探索与市场经济的联系,落实市场化的建设思路。
(3)由于安全工程涉及多学科、多专业,因此要求学生具有系统而宽广的知识领域,政策性强,市场需求及变化迅速。如交通、石化、机械、电子、航空航天、信息产业、建筑等行业以及新材料、新技术、新工艺的应用等均应保证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教学、咨询服务、科研、实习与实践等环节,应适应社会和市场需求,随着时间、环境、事件的变化而适时做出相应调整,应该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不断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
(4)在继续完善办学条件和基础的前提下,稳步提高本科和硕士教学质量和规模;加快高层次人才的培养,力争在读研究生人数在20人左右;开办安全工程硕士班,争取省高级注册安全主任培训的资格;使安全工程学科尽快成为为四川省经济可持续发展,培养高水平、多层次人才的重要基地。同时建立和完善开展继续工程教育(安全专业人员的短期培训)、职工安全教育和官员安全教育(任职资格安全教育和安全意识教育)的完整教学体系;开辟第二学历教育,开设全校素质选修课和其它专业的安全工程辅修课教育,工科相关专业课程体系增设《安全工程导论》基础教育;双学位教育;按行业举行举办专业培训安全工程师资格审查制度等多种措施。
3.具体措施建议
为保证教学质量,迅速提高教学、科研水平,首先应就如何建设新专业、发展新学科,如何面向地区经济建设主战场听取各方面的指导意见,以开放式的创新思路,聘请省市职能部门和省市十家大型企业的安全处长(部长)到我校针对如何办好安全工程专业进行研讨。其次,深入重点行业和企业进行调研活动,了解企业生产组织过程中对高素质安全科技人才素质的需要,为教学改革、科研方向提供参考。第三,充分吸收省内外、国内外先进办学经验,了解学科发展现状和趋势,开拓出具有特色的“通用安全技术+安全管理与法规+四川省典型行业安全技术”的培养模式,提出“厚基础、宽专业、重实践、通管理、强法规”的安全工程课程体系设置原则。第四,利用自身的优势,聘请国内知名的专家、学者作为客座教授或来我院进行指导和交流。第五,由学校申请成立安全工程学科团队,争取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经贸委安全生产专项措施项目、四川省科技攻关项目的资助。第六,继续抓紧师资队伍建设,加大力度引进高素质、高学历的安全工程专家、教授、博士和工程技术人才。第八,明确培养目标,努力抓好课程体系建设。课程设置是培养计划的核心内容。第九,抓好专业教材建设。由于安全工程是新建学科,目前尚无全国统编的教材,且各校由于行业的不同,对教材内容的需求也不同,教材建设的任务是艰巨的。教材与教辅体系的建设已迫在眉睫。第十,加大投入,重点扶持,抓紧安全工程实验室建设。在抓紧进行基地建设的同时,主管领导部门、学校和董事单位,应高度重视安全工程实验室的建设,并相应加大投入,优先选择扶持新学科建设。努力尽快建成“安全工程专业实验室”,包括“防火防爆实验室”、“危险化学品安全研究室”等。
4.长期规划
通过组建和加强学术团队,深入开展安全科学领域及其相关学科的研究,努力建设好以信息化、智能化、集成化为先导的西南安全信息管理与控制中心、安全测控技术研发中心。在学校高水平大学建设项目的大力支持下,建设好“安全工程智能化及信息管理集成化创新基地”,实现基于网络技术的企业安全技术共享及信息管理与集成,争取建成西南地区安全生产信息网络中心;四川省化学危险品管理与监控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隐患信息动态管理中心;四川省重大事故应急预案信息管理中心。建设能提供本科生和研究生进行设计型和创新型实验的开放性实验平台;完善燃烧与爆炸实验室、安全检测与控制实验室、装备失效分析与评价实验室、及“四川省安全科学技术研究所-西科大安全技术中心”。结合学科的实际情况和安全科学发展的需要,重点建设以下学术方向:安全评价技术及安全管理信息系统;过程系统安全;安全控制原理;职业安全卫生与环境健康;核安全技术。
三、结语
安全工程学科符合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区域经济建设的需要;就业面广、人才需求量大;专业特色明显。我校安全工程学科建设恰遇国家和地方安全科学大力发展的良好时机,有地方政府的大力支持,学术队伍成员知识、年龄结构合理、工作积极性较高、团结协作氛围好。我们要十分重视教师队伍主体建设、专业基础建设、学科基地建设,积极参与市场竞争,从而使学科建设沿着社会化、市场化的轨道健康、稳定、快速地发展。学科建设是一项系统性、综合性、长期性的工作。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我们要加强教学、科研、生产三位一体化、重视安全科技产业化、关注安全科技国际化,加强同国外同行的联系与合作,鼓励出国学习和交流,加快高层次人才培养。加强学术交流,积极参与并争取主办较高水平或全国性学术研讨会;组织省市政府部门、研究单位、企业共同参与的研讨会,扩大影响,为学科建设和争取项目奠定基础,为我省经济建设服务并培养出更多、更好的安全工程领域高素质复合型人才。
作者:韦爱勇单位:西南科技大学环境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