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科建设管理难题探索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科建设管理难题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科建设管理难题探索

学科建设就是在知识的不断发展中,依据学科的内在发展规律,对学科的学科学术队伍、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研究基地、形成科学的学科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建设活动。学科建设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个综合的过程,是一项开放的,发展的和有规律的复杂而又浩大的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和管理活动。

1、学科建设管理的原则

所谓学科建设管理的原则就是在进行学科建设管理时应当遵循的准则和基本要求。它源于人们对学科建设的客观规律的认识,更是对学科建设管理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要有效加强学科建设管理就必须坚定不移地遵循学科建设管理的原则。

1.1系统性原则。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很强的活动,涉及到学校多个相关部门的工作,是针对学科的学术队伍、科学研究、人才培养、研究基地而开展的系统工程。从学科建设的组成要素来看,学科梯队、教学、科研、学术交流等诸要素之间是互相联系、相辅相成的。结构合理、学缘良好的学术队伍是学科建设的基础,是培养优秀人才,产出丰硕科研成果的前提,而人才培养和科研成果转化的质量又可以反过来影响学术队伍建设和科学研究的水平。同时,活跃的学术交流不仅能提升学科内部整体的学术水平和研究能力,又促进学科与国外知名学府的了解与合作,扩大学科的国内国际影响力。因此,在进行学科建设管理时应遵循系统性原则,把学科建设的各要素进行综合考虑和统筹安排,用全局性的缜密思维在学校整体规划的框架下,通过资源整合和优化,使学校各个相关职能部门紧密围绕着这些要素开展工作,明确分工,发挥优势,最终使得学科建设达到最佳效果。

1.2人本性原则。重视以人为本的学科建设管理,在管理中体现人文精神,是现代社会管理的必然要求。在学科建设的各要素建设中,教学、科研、人才培养、学术梯队建设的关键主导因素是人。在高校学科建设管理中,以人为本原则要求将人置于管理的核心,确立人的主导地位,通过卓有成效的管理活动来调动学科人员和管理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教学活动和科研工作离不开人的努力和投入,人才培养和学术梯队建设更是要以人的身心发展和潜力开发为主要目地来开展工作。因此,学科建设管理时应当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积极采取能够充分调动相关人员的积极性和自觉性的方法,把相关人员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来,群策群力共同促进学科建设朝着最优化的方向发展。

1.3实效性原则。实效性原则是衡量学科建设管理效果的价值原则。高校管理讲求实效性原则,就是要以效果最佳化为目的,并辅以有效的手段、方式方法等。学科建设管理是为达到学科建设的各项目标而对建设过程井然有序的组织管理活动,其管理质量的高低与建设取得的效果关系重大。学科建设必须讲求实际效果,在加大投入力度的同时,也要十分注重产出的成果,努力实现投入和产出的同比例增长。在学科建设管理的过程中,应始终遵循实效性原则,在全面提升学术队伍实力,科学研究水平,人才培养质量和成果转化能力的同时,建立有效的评价和监督机制,实现各种资源优化配置,合理开发,督促和检查学科建设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效,促进学科建设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2、加强学科建设管理的对策

学科建设的管理就是对高校学科建设运行过程构建起较为完善的管理体系,并在这一系统下使学科建设工作得到长期的可持续发展。当前,国内各高校都在积极努力地进行学科建设,旨在通过学科建设更好地促进高校自身的发展。然而,由于学科建设的复杂性,学科建设仍然存在较多问题,从学科建设管理的视角出发,加强学科建设应做到以下几点。

2.1发挥学科建设管理的协调作用。所谓协调,就是协商问题和调节关系。管理中的协调是指管理着或者管理部门对管理活动中各个要素之间的问题和关系进行协商和调节,使之相互配合,实现管理目标的活动。学科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学科建设工作的具体开展往往涉及到学校多个职能部门和二级学院,因此,高校的有关管理机构在多方协商基础上,作出决策和制定计划,并以此对学科进行动态的控制和协调,使各部门,各学院都能实现相关目标。在这一体系中,协调管理的作用至关重要。通过协商和调节,才能确保学科建设个子系统、要素之间紧密协作,高效运行。当前,很多高校未设有专职部门和专职人员进行学科的管理工作,在进行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分工和责任不明,导致出现学科建设管理松散、效率不高等问题。因此,开展学科建设工作时,当务之急是成立学科建设办公室,主抓全校的学科建设工作,进行日常事务管理、协调、监督各学科的发展并总结经验。学科建设办公室应积极和各相关职能部门之间进行沟通联络以协调行动,充分发挥其桥梁沟通作用,及时进行信息沟通,实现信息共享,最终在学科建设管理中实现思想上的统一和工作上的配合。

2.2建立学科建设激励机制。如前所述,学科建设的主导和核心在于“人”,即学科的活力和持久的创新力皆来源于具有主观能动性的学科成员。因此,如何充分调动和激发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学科建设的激励机制的主要构建内容,也是学科建设管理提高效能的关键之所在。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原则,建立行之有效的学科建设激励机制,首先要考虑“人”的需要。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在1943年所著的《人的动机理论》一书中,提出了人的需要层次理论,把人的需要归纳为五个层次,并由低级到高级形成阶梯。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的需要-→尊重需要-→自我实现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最高层次的需要,也是前几个基本需要得到满足后一种渴望实现自身价值的表现。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管理应想方设法调动学科成员的积极性,实施激励措施,运用经济奖励杠杆,解决其最基本的生存需要,让学科成员能够专心致志地潜心做研究,共同促进学科建设朝着最优的方向发展。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他还进一步强调,对于不同人的不同需要应采取不同的方法,才能起到激励的目的。对于致力于科学研究的学者而言,在物质激励的同时,还应充分运用精神激励的方式,满足他们的精神需要,激发他们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学科发展最大的动力来源就是学者的好奇心,通过为他们创造能够发挥才能的平台并对他们所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的方式对学科成员进行精神激励,使得他们的自我价值不断得到实现,激发他们不断进取,不断创新。通过学科成员不同层次的需要所构建起的学科建设激励机制,将不断激发学科内部成员的积极性,为学科注入持久的活力和生命力。

2.3完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所谓评价,是指管理实施过程之中和结束之后,对管理过程的各项管理活动所进行的全面检查和总结。通过评价,可从中得出规律性的启示,以不断提高管理水平,取得更好的管理效益,实现管理的良性循环。学科建设评价体系是学科建设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它在提高学科建设管理水平,促进学科建设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完善的学科建设评价体系必须同时具备客观性、科学性和全面性,在这一体系下管理部门才能动态地把握学科的建设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科所面临的问题和不足,促进学科的良性发展。学科建设评价体系的客观性特征要求管理部门在进行学科建设的评价过程中要从实际出发,准确地反映学科的真实情况,以便查找问题、总结经验,进一步提高学科建设的水平。科学性则需要管理部门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采用科学的评价方法。评价指标的设定要在充分征求专家以及一线管理工作者意见的基础上,做到内涵与外延相结合,科学合理、界定准确。学科评价体系的全面性特点来源于学科建设工作的复杂多样。学科建设工作是一个涉及多方面问题的庞大系统,不同的学科在评价标准上也会存在差异,因此,学科建设评价体系的内容应尽可能全面,在体系的构建和指标的设定上充分考虑到学科存在的不足和不同学科性质上的差异性,尽可能剔除不确定或不可比因素,对评估数据进行全面地定量分析。

作者:樊子斐单位:华东政法大学科研处学科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