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理工类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建设

创造品牌、形成特色阶段从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以来,各重点理工大学更加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发展。在独立发展的基础上,理工大学的人文社会学科在学校的统筹规划、重点扶持下,形成自己的品牌和学科特色,进人一流文科的行列。部分学者认为,我国大学办文科的理念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相适应,可分为“没有文科照样办大学”、“没有文科办不成(综合性)大学”、“没有文科办不成世界一流大学”三个阶段。还有部分学者认为理工大学文科建设经历了从“政治思想理论和基本文化知识课阶段”到“文化素质教育阶段”,再到“为学校的综合化转型而大力发展文科阶段”三个阶段,当前是理工科大学迅速发展文科的最好时期。学者们的普遍认为理工类高校应量力而行,有步骤、分阶段地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如果条件成熟,如华中科技大学采取超常规措施,实现跨越式发展。无论怎样,学校必须从自己的校情出发,才能真正走出适合自己的发展路径。

一、理工类院校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的必要性

高教领域内的专家和学者认为我国理工类院校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的必要性主要体现:适应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科学技术进步的同时诱发了一系列深刻的社会问题,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学者一致认为人文学科的确立和发展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也是社会综合协调发展的需要。美国大学早在二十世纪四五十年代就形成了通识教育的理念,这特别集中地体现在哈佛大学在科南特校长领导下于1945年发表的著名报告—《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俗称“哈佛红皮书”),这个报告是在二战最激烈的战争年代(1943年1月到1945年6月历时两年半),科南特召集一批一流学者完成的,被公认对二战以后的美国大学具有广泛的影响。该报告认为通识教育比原子弹更重要,关系到美国的根本和未来。因为原子弹归根结底是要人来控制的,而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则是由教育目的和方向来决定;人是否能成为负责任的道德主体,也不是专业化的博士生教育所决定,而是由基本的人文历史教育所塑造。而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对人文社科教育的认识深度不够。中国的大学二十世纪开始就切断了自己的文明传统,成为没有文化之根的大学。今后二三十年,或许是中国文明复兴的最关键时期,也是中国大学发展的最关键时期。中国的大学应作为伟大中国文明的担纲者,惟其如此才会成为伟大的大学。「‘’顺应世界高教发展趋势的现实需要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逐渐结束分野抗争的局面,转趋融合统一、协调并进。许多专家提出科学教育人文化的观点,把加强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作为面向21世纪高等教育改革的思路之一,把人文社会学科教育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维系自己价值观念的重要手段。

高素质复合型人才培养的必然选择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要求理工类大学培养的人才不仅懂科学技术,而且能够充分考虑经济、社会和生态的协同效应,具有较高人文素养,是一种高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理工类大学发展繁荣人文社会学科,有利于扩展理工科大学生的视野,完善知识结构,提高综合解决工程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塑造人文精神。「6〕提高高校综合实力,创建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战略需要纵观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其学科设置都无一例外地具备理工结合、文理渗透、学科齐全的显著特点。学科门类齐全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新学科的产生奠定了雄厚的基础,为通才型人才的培养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也为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我们要创建并发展高水平研究型大学必须注重自然科学与人文社会学科的交叉融合与协调并进。「8〕处理人文学科与自然学科关系的理性选择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内在的相通性,决定了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具有实现整合的内在机制。科学与人文两者之间的相互结合既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它们自身发展的需要—相互促进、推动,才能求得各自的新拓展。历史上两大科学体系曾长期处于相互独立的状态,进入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转趋融合统一、协调并进。这一历史轨迹,一方面从教育发展的客观规律上印证了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都是高等教育不可或缺的有机组成部分;另一方面,也预示着人们在历经了历史性的反思之后,已经理性地意识到了只有坚持二者并重,高等教育才能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正确地服务社会,服务人类。

二、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取得的成绩

教育部启动、实施了“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程”,在全国范围内建立了93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作为“高校文化素质教育工程”规划的一部分,遍布全国的93个“文化素质教育基地”在促进高校教育思想和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变、教学改革、课程体系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社会实践等方面,起到了潜移默化的作用,引发了高等教育全面而深刻的变化,学生的综合素质普遍得到很大提高,高校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氛围逐渐浓厚。部分理工类高校大力发展人文社会学科,综合实力快速提高以清华大学、华中科大、上海交大、西安交大、北方交大为代表,成效尤为显著。华中科技大学前身为华中工学院,八十年代初,在朱九思院长领导下率先建构了一批理科和文科院系,走上了综合化的发展道路,1988年改名为华中理工大学;90年代中期,在杨叔子院士的领导下又以倡导理工科大学生的文化素质教育而提升了文科的地位与作用;20(X)年华中理工大学与其他院校合并重组,建立了华中科技大学。时任周济校长提出了大力发展文科的战略构想,学校党委在后来提出的“国际化、研究型和综合性”发展战略中进一步明确了文科发展的基本目标—“高水平的特色文科”,提出了“人主流、倡交叉、创特色”的发展道路,并制定了加强文科重点学科建设、建立可持续发展的文科学术队伍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和保障措施。〔川经过短短二十多年,在朱九思、杨叔子、周济三任校领导的带领下,华中科大迅速成长为涵盖理、工、医、文、管等多学科的综合性大学,是目前国内规模最大、水平一流的高等学府之一。理工类院校的大学生是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最大收益者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完善了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学科课程体系,优化了学生的知识结构;影响了学生的思维方式,使学生的思维更为活跃,更为深刻;校园文化的建设,使学生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社会实践活动使学生进一步认识了国情、民情,增强了服务社会、报效国家的使命感。

三、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学科发展存在的问题

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成就是可喜的,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不少院校认识不足、贯彻不力,长期忽视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具体表现在:思想轻视现代中国教育尤其是二十世纪50年代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一个重要倾向就是对哲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虽然这和中国现代化主要以工业化为导向有关,本质上是功利思想在作祟,社会发展的衡量标准主要以GDP为依据,哲学和人文社会学科的重要性在一定时期内受到严重忽视,被看作是“无用”科学,学科建设明显滞后于时代要求,对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的天然联系认识不足。理工类大学更是长期忽视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在强大的理工科优势面前,文科的地位总在有意无意中显得低人一等。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文科的发展总是很难成为重点,不能以高标准来要求,在压倒性的理工科价值氛围中,文科的特殊性往往不被理解和尊重。投入不足由于主客观原因,多数理工科院校领导把精力放在学校重点学科上,忽视对人文学科的管理和投入,人文学科经费匾乏;师资队伍建设上,缺乏相应激励机制,整体水平不高,名师很少,大师更少,中青年学科带头人严重不足,部分教师安于现状、不思进取,缺乏良好的精神状态,教学上消极应付,仅为完成工作量,忽视质量的提高;图书资料方面,文科图书资料匾乏,甚至连不少学科的基本图书收藏很少;人文学科学生更是深感处在边缘学科,学习积极性偏低。理工科学生即使有爱好人文学科的,在整体理工科的氛围中兴趣也逐渐被扼杀。学科设置不合理虽有不少理工科院校开设了人文学科,但大多开设课程有限,有些院校单纯追求综合化、大而全,忽视学科间的整合与交融。学科创建的着眼点主要不是促进学科交融,而是为了通过添置新学科,使自己不至于在大学排行榜上失分。

四、理工类院校人文社会学科发展思路

转变思想,树立学科和谐发展观念实践表明,搞好理工科大学文科教育的关键是学校党委、校长与各级领导的高度重视。从理念上明确人文教育在整个大学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将人文教育作为大学的基础任务,而不是将它作为一种装饰或点缀,附庸于所谓的专业教育上。〔要在内部和外部树立学科平衡的观念,在实力较强的理工科与实力弱小的文科之间,努力达到某种平衡,这种平衡虽不能说是经费方面的绝对平均(由于学科特殊性,这方面也许永远都不可能),但给予文科更多的重视则应该是最基本的条件。正如克拉克•克尔说,“每一个学科得到的资助应当与该学科当前所具有的潜力,以及这些潜力的变化相一致,没有永恒的重点”。〔大学的重点不能总是“锦上添花”,按现有学科优势大小来分配资源或是“直线外推”,发展有潜力、有需要的学科。

构建人文大学理念,重视人文精神的学科渗透理工科大学应构建人文大学理念,弘扬人文精神,强调“精神成人”对于“专业成才”的作用。侧在建立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时,应注意在学科的专业教育中逐步渗透人文精神,将人文教育寓于科学教育之中,使科学教育人文化,从整体上提高学生素质。〔川.加强文理工交融,突出理工科大学人文学科特色打破传统文科定势,从自身特色与优势出发,依靠理工科背景,走文理交叉发展的富有自身特色的人文社会学科建设之路。圈欧阳康主张理工科大学发展文科要“倡交叉”,在人文社会学科与自然科学之间、在科学工程技术与人文社会发展策略之间寻求新的生长点和交叉点,主动争取达成一种良性的交叉、渗透与互动,使文科成为理工科大学所不可缺少的内生性学科,成为学校的内在的有机组成部分。〔23〕也有学者提出应重点发展应用文科,实现与理工科的对接和渗透,社会需求比较广泛。〔川加强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理工科高校必须把人文学科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创建高水平大学的关键措施来抓,制定和实施人才发展战略,制定严格、完善的师资选拔及培养机制,形成开放、流动的人事制度和运行机制。〔川科学管理人文社会学科的发展离不开规范化、科学化的管理。建立相应的文科发展研究和管理制度、改革文科考核方式改革文科考核方式应有助于研究者创设宽松的研究氛围,允许研究者有调整、再学习、再冲刺的过程。〔28〕要加强人文学科的社会实践环节,提高社会服务功能理论教学与社会实践相结合是高校人文学科教育的一条基本规律,也是提高其社会服务功能的重要措施。社会实践作为文科重要教学环节,要有明确要求,要探索建立社会实践环节的考核制度,并力求通过社会实践提高人文学科社会服务功能。刘大椿认为意识淡漠、运作性不强,是制约我国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的突出问题。人文社会学科要增强“现实感”、“问题意识”和“服务意识”,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应加强应用研究和对策研究,要改革对应用研究成果的评价方式和评价标准,逐步走出高校社科联系实际、服务现实的较稳定的渠道和路子。综上所述:繁荣理工科类高校人文社会学科是建设和谐学科生态的需要,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创新型人才的需要,也是高校自身利益所在。经过多次大发展,人文社会学科建设在一些重点理工类院校成绩斐然,但高峰学科和杰出人才还相当少,难以产生高水平的成果和深远的影响,这些问题理论界虽然作了探讨,但更需要在合理配置与科学发展实践中大力推行。

作者:梅汉成王秀平单位:东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