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创新人才培养学科建设论文

一、本科教育在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的重要性

在经济全球化竞争的今天,综合国力的竞争实质上是人才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人才的培养,而创新人才更是各国教育培养的重点。哪个国家抢占了创新人才的高地,就会屹立于全球经济、政治、文化的制高点。社会的发展对创新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尽管目前各国对创新人才的定义并没有统一的标准,但创新人才通常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征:一是宽阔的学术视野,二是创新性的思维品质。培养这样的创新人才并不是孤立的某一阶段教育改革就能完成的工作,而是需要整个教育链条上的各个环节都将创新教育作为重中之重的事业去做。在这一教育链条中,本科教育对创新人才的塑造和培养尤为重要。第一,本科阶段是创新人才成长的关键期。这个时期的他们个性张扬、求知欲强、思维敏捷,在思想、情感、道德和知识结构诸方面日趋成熟,会形成比较系统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这就为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养成做好了前期准备。第二,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需要大学环境的熏陶。大学是高深知识的发源地,是鼓励探究真理的场所,这一组织特性决定了创新是大学的内在精神和文化属性。大学自治、学术自由的传统为创新提供了较为宽松的大环境,学科门类多、学科交叉、文理渗透为创新提供了宽阔的学科平台,大量的知识信息、丰富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为创新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创新作为大学的精神品质和组织文化,通过有目的、有系统的本科教育潜移默化地渗透到每一位受教育者身上,逐渐内化成为受教育者的独立品格,使受教育者能够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人。

二、学科建设与本科人才培养疏离的原因分析

学科作为一种学术研究领域,其自身的发展需要科学研究作为支撑。但在具体的办学实践中,学科建设往往过于关注科学研究或者与研究生培养相关的科学研究,而忽略了本科人才培养。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政策导向上“重科研、轻教学”。在各级考核指标体系中,科研是所有指标中最硬的,科研项目、研究论文、科研到款等业绩都可以通过实实在在的数字体现,并且无论是政府对高校的投入决策,学科评估,还是高校对教师考评的达标、晋级等,都赋予了这些指标较多的权重。而本科教学则是这个指标体系中最软的,本科教学效果大多难以直接用数字来衡量。对高校和教师而言,在本科人才培养过程中投入的大量时间、精力和资金,其产出难以与科学研究等硬指标绩效相提并论。二是教育模式上“重传授,轻研究”。长期以来,我国的本科教育模式定位于知识传授型,学生被动地接受教师传达的知识。人才培养过程与以科学研究为中心的学科建设基本上没有联系。教学与研究的相对分离不仅使得创新人才培养失去一条有效的途径,同时也造成了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之外的相对分离。在这种背景下,就必须对传统的本科教育模式进行根本性的变革,打破本科教学与学科建设的隔离状态,真正把科学研究、研究性教学引入人才培养过程。三是行政管理上学科建设和本科教学分而治之。高校的现行管理体制中大多由学科建设办公室主管学科建设,教务处主管本科教学事务及本科教学改革,由不同的副校长分管,自上而下形成了不同的组织体系和管理网络。管理上的藩篱导致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之间资源割据、信息互闭,并且实践中学科建设不断挤占本科教学资源,而学科建设的成果往往偏重于科学研究,难以直接转化为本科教学资源,形成学科建设轰轰烈烈,教学改革冷冷清清的鲜明对比。

三、以学科建设优势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途径

从学科建设的理论角度来看,学科建设促进本科人才培养的作用是不言而喻的。学科建设的核心内容是“凝练学科方向、汇聚创新队伍、构筑学科基地”。凝练的学科方向为学生开展创新研究提供了方向指引;优秀的师资队伍能够及时将最前沿的科研信息带进课堂,把科研成果转化成教学资源,开阔学生视野;一流的学科基地为学生的研学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由此可见,学科建设的结果就是为创新人才培养提供强有力的支撑。但从实践意义上说,学科建设与本科教学各成系统,各有侧重,如何利用学科建设优势提升本科创新人才培养质量,关键是要探寻二者的结合点。

1.专业建设与学科建设相结合。

专业教育是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专业建设包括专业设置、制订培养方案和专业教学计划、教材建设及教学改革等。这些内容看似不属于学科建设的范畴,但是充分利用学科建设的优势与特色,拓宽口径、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潜力。综观国内大学的品牌特色专业,一般都有实力雄厚的学科资源作为支撑,学科建设的水平越高,专业发展的后劲就越大。具体来说,专业建设和学科建设的结合可以表现在,一是依托学科优势特色,对传统专业进行调整与改造。淡化本科专业,活化专业方向,改变狭隘的专业教育模式,对专业教学内容进行整体综合设计。使学生学好基础理论,了解学科发展,扩大知识面。二是结合某个学科领域建设的突出成果,如博士学位授权点、重点学科等,在更高的起点上设置和改造本科专业,形成具有本校“个性”的特色专业。三是以学科建设成果促进课程改革。将科学研究的新知识、新方法、新成果引入课程,充实丰富原有的教学内容。根据交叉学科和新兴学科开设新课程,并编写成教材,优化课程体系,提升课程教学的前沿性。

2.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相结合。

科学研究是社会创新的重要源泉,科研能力是社会发展对创新人才提出的迫切要求。为了培养锻炼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必须将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有效结合。实现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有机结合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遴选一批代表学科最新发展和学术动态前沿的科研项目或科研成果转化为本科实验项目或毕业论文题目,通过科研实践,本科生可以初步掌握科研方法,提升科学研究和科技创新的能力。二是构建实验教学与科研一体化的平台,为高水平教学提供支撑。根据学科专业特点组建分层次、分模块的实验教学平台体系,包括基础实验室、专业实验室、工程训练中心、实训基地、学生课外创新基地和学生就业创业基地等。有计划地加强教学科研的资源共享,提升教学硬件和教学手段的现代化水平。三是以“创新”大赛、全国“挑战杯”科技大赛等竞赛活动为契机鼓励本科生参与教师的科研团队,通过科研训练强化他们的科研能力,以课外训练强化课内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四是邀请中外专家为本科生开设专题讲座,以科普性的语言传递学科前沿知识,让大学生了解科技最新发展和学术前沿动态,激发科研兴趣,启迪科研思维。五是开设与科研能力培养相关的课程,如文献检索、科研基本技能训练、数据归纳和处理及科技论文写作等,让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基本思路和过程有所理解,了解科研的目的和意义。

3.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

工程实践能力是国家走工业化发展道路对创新人才提出的另一迫切要求。目前虽然高校拿出经费安排学生到企业进行生产实习,使学生了解专业知识在生产实际中的运用,促进理论联系实际,但本科生普遍存在的实践技能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薄弱的问题并未得到多大的改善。从学科建设的角度出发,以校企产学研合作为抓手,将学校教育与企业教育相结合,建立学校、企业联合协同培养人才机制,实行校企双平台一体化培养是培养本科创新人才工程实践能力的重要途径。一是成立由企业专家参与的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构建符合本科生发展的分类人才培养方案,有所侧重地实施以就业为目的的“应用技术型”和以考研为目标的“研究型”人才培养方案,以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本科人才。二是将部分专业课程的学习设在企业,聘请企业工程师结合工程实际,包括厂房设计、生产工艺、工程论证、研发、检测等环节进行现场教授。三是以产学研课题作为校内外导师共同指导学生的切入口,让学生有机会参与企业工程方案的设计、开发和应用。通过产学研结合的教育教学,强化创新人才的工程实践能力。

作者:朱梦冰 俞强 陈智栋 刘晶如 单位:常州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