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护理学科建设阻碍及策略探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人口结构的改变、健康需求的增长和医疗卫生的发展,护理学科作为维护和促进人类健康的基础和主干学科,越来越受到国家和社会的重视。在2011年3月颁布的《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中,护理学通过了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批准,正式被提升为一级学科。这不仅有力地促进了护理学的全面发展,也为学科的建设提供了广阔的平台。然而,目前我国护理学科建设仍存在学科定位模糊、专业人才匮乏、评价指标不健全、交叉体系不完善、建设经费捉襟见肘等问题。因此,文章针对“双一流”建设背景下护理学科的建设与发展,从多个方面进行了分析与探讨,提出了护理学科建设的有效措施,以便为相关人员提供一定的参考。
关键词:护理学;学科建设;学科发展
众所周知,学科建设是高校品牌打造的核心内容,学科水平也直接反映了一所高校的发展水平。学科建设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础,包括人才培养、学术研究、科研项目管理、基地建设等多个方面的综合性研究。罗云[1]在《论大学学科建设》中提出:“所谓学科建设,就是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它是指学科主体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以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为目标,在遵循学科发展规律的基础上,采取相应的措施或手段来提升学科水平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随着2011年《学位授予和人才培养学科目录》的颁布,护理学被正式提升为一级学科。这不仅推动了护理学的全面发展,也为护理学科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平台。但是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学科定位不明确、理论体系不完善、学科人才缺乏、科研经费不足等因素阻碍了护理学科建设的推进。因此,有必要对影响护理学科建设发展的影响因素展开深入分析,以寻求相应的措施加以改进,从而保障高校护理专业学科建设的顺利进行。
1护理学科建设的概述
“学科”一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规范准则、约束、熏陶等。姚云[2]在《论大学学科建设》中提出:“学科主要是指学术的分类,即按一定的标准对科学进行划分而成的不同门类,它是人类对社会科学发展认识的主观、现实反应。”学科的范式就是“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何处用”这四者的逻辑关系,分别代指某个学科的概念、理论体系、方法体系与应用体系。护理学科是一种由学者、学术信息和学术物质基础构成的“资源共同体”,具体来说就是由护理研究者、护理研究成果、护理知识传播媒介及教研资金、设备等要素组成的资源共同体[3]。现代护理学科的基本概念范畴为环境、健康、人、护理。其中,环境包括社会环境、自然环境和医疗环境,人包括患者、健康及亚健康者,护理涵盖了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等护理理论及护理技术。学科建设主要是根据不同阶段学科的发展和社会需要对学科进行规范和重组。护理学科建设是指在教育学和管理学的理论指导下,遵循本学科发展的内在定律,以护理科研教学团队为介质,以护理学科为核心,通过必要的物质资源和手段,依据社会发展的需求,不断改善教学研究活动条件,持续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护理人才的一种实践活动和过程[4]。护理学科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首先,要培养高水平的护理专业学科带头人,创立一支高水平的专业学术梯队,为社会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造能力和临床实践能力的护理人才;其次,须逐步建立起高规格的护理科学研究平台,产出高层次的护理科研成果,促进学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从而推动护理学科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5]。
2护理学科建设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推动护理学科建设,不仅有助于满足护理专业高等教育发展的需求,实现护理学科的跨越式发展,还有助于学科资源的整合,培养高素质、高能力护理人才,增强护理学科的社会服务能力。当今世界,高等教育对国家教育事业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创新、人类社会文明的进步具有深远的影响,同时高等教育也是国家教育系统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2017年,由教育部、财政部、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联合推出“世界一流大学和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方案(简称“双一流”)。“双一流”建设是新时代背景下国家对高等教育的改革发展,也是继“211工程”“985工程”后做出的另一重大教育战略部署,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必定是国家发展教育强国的重要指导方针[6]。现阶段,在我国社会经济水平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生活质量不断提升、健康需求不断增加的背景下,护理尤其是老年护理、社区护理、肿瘤护理等专业蓬勃发展。面对这一发展机遇,高等医学院校须加强护理学学科建设,有效培养专业知识丰富、具有高级临床实践能力、能独立开展科学研究的护理学专业人才。这样不仅有利于提升高校护理学的学科实力与层次,也可以为地方医疗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3护理学科建设发展中的阻碍
我国的护理本科教育始于20世纪早期,优先于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但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护理高等教育在建国初期停止了,在1983年才得以恢复。相对于临床医学等老牌医学专业,护理高等教育发展历程相对较短,学科建设起步晚,学科基础薄弱,另外经费来源、设备条件、师资力量也相对落后,开展学科建设面临着巨大挑战。
3.1学科定位模糊
虽然在2011年我国护理学科成为一级学科,但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护理一级学科的确立晚了近30年,且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也并未确立护理二级学科的专业方向,在护理硕博士培养方面也没有有效地区别培养,如专硕和学硕没有统一的培养方案可以参考[7]。在所有发达国家中,加拿大的护理学科定位最明确,分科最细、最全,主要包括护理管理、护理麻醉师、护理学、外科护理、姑息护理、老年护理等16个护理二级学科[8]。我国香港和台湾地区护理学科定位也较为明确,专业设置细化。香港地区的护理专业方向包括重症护理、肿瘤护理、社区护理、老年护理、精神卫生护理等;在台湾地区,护理学也属于学科大类,其下设护理学系、临床护理研究所、中西医结合护理研究所、社区护理研究所等近20个分属类别[9]。
3.2学科人才匮乏,教学负担大
近年来,高等院校护理师资队伍的综合素质虽然已有较大提升,但随着社会对护理需求的不断增加,高等护理教育学生连年扩招,且从护理学科发展的长远角度看,师资队伍仍存在总体数量不足、顶尖人才匮乏、结构不合理等问题。在我国,相当数量的本科护理院校是在近几十年来由专科学校或卫校升格而来,高等护理教育办学历史较短,硕士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比较低,专职教师的护理知识与临床不断更新的护理新技术、新理论存在差异。而临床兼职教师由于临床工作负担较重、科研精力有限,其科研能力有待提高,因此护理学科建设一直处于较低水平[10]。
3.3学科评价指标不完善
护理专业学科评价指标体系并不成熟,在升为一级学科之后并未具体下设二级学科,以至于没有结合学科实际列出二级指标从而对评价指标进行具体细化。很多高校仅仅是把高水平论文、高学历人才等可以量化的指标纳入考核体系,而并没有把科研声誉、区域或国际影响程度等不易量化的指标纳入考核评价[4]。这使得部分高校在推进学科建设时局限于某一方面或忽视了护理学科建设的实践意义,从而限制了学科的长远发展。
3.4学科交叉体系不健全
20世纪中叶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方面,学科进一步得到分化,研究内容更加深入、细化;另一方面,学科之间的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一系列相关学科朝着综合性、一体化的方向发展。集中力量发展交叉学科,通过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融合来解决社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促进新的知识理论的产生,已经成为推动学科发展的一大趋势。护理学作为一门兼顾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的以保护和增进人类健康为目的的综合学科,在大力建设“健康中国2030”的背景下,必须突破学科隔阂和门类界限,进行跨学科合作,开展多学科实践。然而目前我国护理交叉学科建设尚处于起始阶段,并未形成包含基础学科、应用学科和技术学科的完善的、系统的学科交叉体系,理论研究与实践仍存在较大差距[11]。
3.5缺乏政策与经费支持
大多数高等医学院校将资源主要用于药学、临床医学和基础医学等主要学科或重点实验室方面,给予护理学科相关的人才引进名额有限、课题立项数量少、经费额度低。另外,我国护理高等教育起步较晚,护理专业在学科建设中与其他实力雄厚的传统老牌学科相比,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难以得到政策与经费支持[12]。
4护理学科建设的优化对策
4.1重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
美国科技的发达与二战后大量科学家的移民不无关系,即便是今天,每年仍有大量各个领域的专家涌入美国。除了较高的科研水平和良好的学术环境,国家人才优待政策也是一大重要因素,早在20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就把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和国家发展的国策,不断加大对教育和人才培养的政策及财务支持。政府的奖励和各大高校丰厚的奖学金吸引了世界各国的优秀留学生,特别是第三世界的优秀留学生,他们在经历过留学之后更愿意留在美国发展,如美国硅谷的科研人员大都来自中国或印度[13]。优秀人才是学科建设的根本,一方面可以从人才引进着手,充分发挥国家人才引进政策的优势,从国际或国内顶尖高校引进一批一流的护理科研人才与学术团队,或创造性地签订一些高校帮扶战略,鼓励师生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的顶尖人才加强交流,不断开阔师生的学术视野;另一方面要培养人才、留住人才,建立科学的护理人才培养制度,推进个性化培养或与顶尖大学进行联合培养,创建自己的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优秀护理人才培养渠道[14]。除此之外,还需要具有管理能力的领导者来整合学科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现有的资源,通过合理的管理机制来协调各个人才和学术团队之间的关系,从而推动高水平学术团队的形成与发展。
4.2建立自由度较高的学科组织模式
合理的学科组织模式和学科布局是打造一流护理学科的重点。欧美等发达国家的学科组织主要依靠学科、学院、学校发挥作用,给予管理层级充分的自主性,强调护理学科建设以“自组织”为主、“他组织”为辅。“自组织”是指一个体系在获得空间、时间或功能的结构过程中不受外界的特定干涉,一个系统自组织属性越强,其保持和产生新功能的能力就越强[15]。要充分地发挥学科自组织能力,首先是国家干预要少,让学科根据其自身发展需要设计组织结构模式,不做强行的统一规定。在美国,不同高校的学科组织模式各有其特点,像斯坦福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则分别采用独立科研机构管理模式和矩阵制管理模式。其次是让学科组织遵循其自身的发展规律,从而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日本部分大学通过废除讲座制度,建立学群、学系制度,从而减少了学科发展中宗派主义较为严重等问题,这有助于保持学科组织活力和稳固学科发展的基础[16]。
4.3重视护理研究生培养
美国的护理研究生培养主要分为A、B两类。A类培养注重临床(特别是专科)护理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是培养该领域的临床专家、领导者,兼具独立开展研究的能力;B类培养注重培养学生的循证思维和科学研究能力,旨在培养在特定领域开展深入研究的高层次人才[17]。其专业设置以社会需求为中心,主要涵盖了老年、儿童、妇女等人群,涉及家庭与社区、心理精神及临终关怀等领域。学科是学术分类和教学的科目,具体对应教学和科研。明确的研究生培养方向有利于护理学二级学科的建立、发展与成熟。在培养方向的确定上,要以国家政策、卫生健康发展纲要和社会密切需要为指引,以地方医疗机构和全民健康需求实际调查数据为参照,拟定5个左右的研究生具体培养方向,并重点打造1~2个可建设的特色专业方向。
4.4重视跨学科交流与合作
促进学科交叉、推动多学科交流与合作是护理学科建设的一大重要举措。一方面,护理学是一门兼具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属性的综合应用型学科,其学科理论基础存在学科交叉性,除基础医学理论和临床医学理论外,还包括心理学、社会学、伦理学、管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理论。另一方面,护理学学科的方法论基础也是建立在多学科研究方法的交叉渗透以及量性研究、质性研究等研究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既包括自然科学的临床试验等干预性研究,也含有人文社会科学常用的调查研究、现象学研究、人种学研究等质性研究方法[18]。欧美等发达国家都较为重视跨学科的合作与发展,加大多学科合作不仅能拓宽护理学领域的发展方向,也能增强护理学在学术中的影响力,从而增强学科影响力,提升学术话语权。有学者[19]认为,内部动力、外部动力和大学自身的助力构成了跨学科交流合作的三要素。当下较多高校已经将跨学科建设作为重要的办学理念,有的大学甚至专门建立了研究院致力于艺术、人文科学和社会科学等领域的交叉研究[20]。要推动护理交叉学科的发展,首先必须改变学科资源和研究人员为某一学科或某个单位所独有的观念,树立合作创新和资源共享的意识;其次,从学科交叉的需求出发,将校内整合与校外引进相结合,组建具有自主创新能力的护理交叉学科研究机构,创立高水平的研究平台和科技转化平台;最后,培养、汇聚一批具有多学科背景的高水平学科人才,建立超学科层次的、以问题为导向的、与高校其他科研教学单位并列的交叉学科人才流动站。
4.5从社会需求出发促进学科发展
任何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的产生和发展都要根植于政治、社会、经济的发展需求,以服务政府、服务社会、服务人民为根本,做到从社会中来、到社会中去。社会的直接需求是许多知名大学优势学科形成与发展的直接促进因素,我国人口老龄化越来越严重,养老护理和临终关怀需要大量不同层次的护理人才,我们在学科建设的过程中一定要牢牢把握住社会的这种需求,如设置更多与老年护理相关的课程,组织养老院、老年康养中心的实践活动,从而更好地为社会培养高质量的老年护理人才[21]。政府也要帮助高校整合优质的护理学科建设可用资源,为护理学科建设提供更多的实践平台和便利政策,根据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鼓励校企合作、院企合作,大胆创新护理学科建设,使学科建设充满活力与动力。
5结语
我国的护理学科建设还处于初级阶段,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着学科定位模糊、学科人才匮乏、学科评价指标不完善、学科交叉体系不健全、缺乏政策和经费支持等诸多阻碍。因此,需要国家相关部门和高校提高对护理教育、护理科研的重视程度,加强护理研究的经费投入和政策支持,重视高水平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完善学科组织模式,重视护理研究生的培养,尽快推进护理交叉学科体系建设,紧贴社会的需求,以促进我国护理学科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的高水平护理专业人才。
作者:陈郎 刘映宏 李显蓉 单位:西南医科大学护理学院 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普通外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