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中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标题质疑法
课文的题目就是它的眼睛,具有一定的概括性。标题质疑法,是指教师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对“眼睛”进行质疑,并帮助他们对题目进行解读,使之形成问题,师生共同选择合适、科学的问题作为切入点,对文章进行深入透彻地剖析。通常情况下,对文章标题的质疑大多采用问题式,典型模式为“为什么”“怎么样”“是什么、什么是”等等。如教《范进中举》时,我首先让学生自己分析、研读题目,设问:看到题目后结合你过去阅读的与其相关的课外书籍,你想到了什么?结果一个学生脱口而出“我想到范进是54岁才中举的”,我立马在黑板上写上“54”。学生看到我写出“54”后,有的惊讶无语,有的失望摇头,有的紧皱眉头疑惑不解。此刻,我趁热打铁,用视频展播封建社会的科举考试进程,静观其变。不出所料,学生的思维如开闸的洪水“:这么说,范进考了多少年啊?“”照这样算,范进几岁开始考啊?“”他为什么屡试不中还不放弃呢?”“范进54岁还参加科举考试固然年龄很大,但我们现在自学考试中也有很多大龄考生,普通高考中也有爷爷考生和奶奶考生,这该怎么解释?”……接着我们师生一起整理好问题,投影出示,让他们带着疑惑去阅读、自学课文。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和阅读的积极性。
二、情境切入法
所谓情境切入法,就是在阅读分析时紧扣课文内容中某个特定场景进行科学再现或作为切入点,使学生如临其境地实现与文本、作者、编者的对话,与作者产生情感上的共鸣。这里的情境,可以是文章主干中的某一点,也可以是作者写作时的历史、人文和社会背景。使用这种方法时,教师设计的导学预案不能单纯在切入点处制造气氛,要能使情境穿越整个文本,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情感始终保持兴奋状态,使他们在习得知识、发展技能的同时更能实现心灵的净化、思维的启迪。正如赞科夫所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如讲《在烈日和暴雨下》时,祥子生活的时代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理解难度较大。我引导学生抓住烈日和暴雨这两个关键词,一是用视频播放有关烈日和暴雨的场景,二是让学生回忆自己在烈日、暴雨等恶劣天气下的感受,通过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方式让学生轻松学习,获得的教学效果更加显著。再如《纪念白求恩》这篇文章是为悼念白求恩同志而写的,我们可以用多媒体放映电影《白求恩大夫》中白求恩在小庙里给伤员做手术而遭敌机袭击的场景,配上有关抗日战争的视频再现抗战前后中国完全不同的情形来导入新课。学生对日寇的憎恨油然而生,对白求恩大夫无私奉献、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精神肃然起敬,也使他们较快理解到主席写作时炽痛的内心……
三、文眼切入法
文眼是一篇文章的艺术构思、思想精神的焦点,是通篇的主旨,是内容的提挈点,它能牵引文章的全篇,在课文中常常外化为某些关键的词、句、段落等。因此,我们只要抓住它进行切入,就等于打开了解读全文的窗口,能使我们的解读过程化难为易、化繁为简,真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进行文本解读时,一定要准确找到文眼,以此为线索,常常收到意料不到的效果。如教学《背影》时,我启引学生找关键词或句,经过遴选,师生共同认为“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这句话是文章的“焦点”,就此作为“文眼”进行切入设问:①作者最不能忘记的是哪个背影?②不能忘记的只是背影吗?那又是什么?精巧地切入设问激荡起课堂层层涟漪:最不能忘记的是父亲过铁道爬上爬下为我买橘子时的艰难背影,不能忘记的不只是他艰难的背影,更是艰难背影中的浓浓父爱……采用文眼切入法,不但要求我们具有敏锐的发现能力和高度的概括能力,还要求我们必须务实地研读、研透课文。以此为基础,方可在教学活动中找准课文的最佳文眼。
四、作者切入法
作者切入法是指在解读课文时,教师选择课文的作者来作为新知学习的突破口。课文的作者有学生熟知的,也有学生陌生的。熟知的,除了让学生了解他的基本常识外,还要启引学生去了解自己不知道的,激发他们进行课后阅读的兴趣,使他们能够全面了解该作者。若是学生陌生的作者,其本身就是非常好的切入点,教师应吊足学生的胃口,为解读服务。譬如,鲁迅,很多学生都很熟悉,但他们不知道鲁迅先生喜欢对自己作品中的人物进行评价。所以,在教《孔乙己》时,我首先让学生知道鲁迅先生对孔乙己的评价是“哀其不幸,怒其不争”。在分析“孔乙己”这个人物形象时,我就引导学生从“孔乙己不幸在哪里“”他的不争表现在哪里”这两个问题入手,让学生来理解课文。
作者:蒋玉鹏单位:江苏省盐城市新洋实验学校
第二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探析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1.应试教育的影响
在中国,几乎所有孩子的家长让孩子上学不是为了满足孩子的兴趣爱好,而是单纯为了应试教育,这或许与我们的历史传统有关。从古至今,学生们的刻苦学习都是为了考试中获得好成绩,因此,他们急于求成,从不留恋文章中的句子有多优美,有多深刻,而是考虑这个句子是否会在考试中出现,这就埋没了大多数学生的阅读才能。
2.听说能力训练不够
从学生们踏入小学开始,似乎老师还有家长只是教育孩子多做题,多写字,笔试重于口试,他们忽视了听说的重要性,从来不对听说进行训练,而只是忙于训练孩子如何提高笔试成绩。在这方面,小到学生自身,大到中国教育都有一定的责任,我们从最初都没对这一方面进行训练,从而使学生们的听说能力相对较低。
3.教师错误的教学方法
教师在进行授课时没有讲解阅读的重要性,而是为了顺应应试教育在不断缩短阅读时间。教师们不在课堂上留阅读时间,而是直奔主题,开始自己对阅读的讲解,这就使得学生对课本一头雾水,从而失去了学生们的兴趣。此外,老师们的听说能力不强,也会或多或少的影响到学生们,这些都会使学生们对阅读失去兴趣和学习的积极性。
4.忽视了对学生思考能力的培养
一篇好的阅读,只要学生们善于思考,就会发现文章中作者的感情色彩,文章的中心思想等。然而,老师们忽视了培养孩子们的思考能力,他们只想着在最短的时间里讲述完自己的内容,而不给他们留下思考时间,这使得学生们越来越不懂文章的内涵,甚至会误解文章的意思。更有的老师会提前替学生们思考过了,他们会根据工作经验把遇到的问题一一列出,这使得孩子们丧失了思考能力和自学能力。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策略
1.改变旧时代的教学理念
首先应使学生们和教师们意识到在中国阅读教学的重要性。阅读是老师、学生、作者之间的桥梁,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寻求交流。所以,应该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和优质的阅读环境。让教师忘记以往旧的学习理念,不断加大学生们的阅读时间和能力。我们可以在讲授《我爱这土地》这一文章时,让学生们不是在教室里而是坐在草地上进行学习,加深他们的印象和氛围,还间接加深了书、老师、学生之间的交流。
2.训练学生们的听说能力
授课期间,教师应不断创新,改变以往“你讲大家听”的教学模式,应带动学生自己来读和听。如教师在上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应该广泛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让孩子们在课堂上轮流朗诵各段给大家听,并让他们互相提问每段所讲述的内容和情感。这样会加深学生对文章的印象,还会使学生融入到这篇文章中来领略伟人的伟大。
3.提升教师自身水平
虽然现在教师队伍不断壮大和提升,但是还是有很多老师只是浑水摸鱼,把提高学生的笔试成绩作为毕生目标。所以,我们应该加大对教师的培训,改变教师以前的工作方式和听说能力。主要从训练教师的普通话、言语表达能力和授课方式等方面进行着手。使老师们在对学生授课时表达清晰,风趣幽默,从而调动孩子们的积极性。另外,教师们应训练自己养成良好的教学风格,如在讲每一节课时应先给学生们留出一些时间阅读,使他们对文章有个大致了解,再让他们各抒己见,谈谈对文章的看法和态度。这样既会调动学生阅读的积极性也会使学生们能主动阅读和思考。
4.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教师不应刻板的追究谁对谁错,让学生们积极提出问题,思考问题,不断联想。如在讲到《的少年时代》这一课时,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们自己发表意见,问问他们对伟人的认识和对主席的了解,活跃课堂气氛,然后让他们思考如果自己生活在那个时代会怎么做?最后让他们思考代代伟人们牺牲自己为了什么?这样不仅能使学生们学会思考,还会最终升华为他们自己感受到的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三、小结
通过上述对初中语文阅读策略的分析与探究,使我们站在不同角度懂得如何才能提高学生们的阅读能力。由上述探析我们可以得知:提高中学生阅读是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的必修课,我们只有不断提高教师们的自身素养和教学水平,不断改善我国的教育体制,才能使中学生的阅读教学得以提高和拓展。
作者:黄生龙单位:泉州市南安市金淘镇南光中学
第三篇: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探究
一、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以教为主,学生的参与率太少
初中语文阅读的主要形式还是以教师备课,以教师的教为主要形式,学生像听课一样,顺着教师的思路展开,记笔记等。这种形式学生的参与率太少了。学生的参与率降低不利于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被动的学习和主动学习的效果相差很大。尤其很多理科的孩子,语文阅读课都在研究数理化的难题,学习的语文兴趣就更降低了,语文成绩就更谈不上了。
(二)教师讲解模式化
语文阅读教师的讲解一般都模式化: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以什么为主线,表达了什么样的中心思想,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采用了什么写作方法,语言表达的特色等等。这些模式化的东西固然能帮助学生理解,但是没有新的思路和方法,学生们都麻木了,所以上阅读课,很多孩子思想不集中,很多孩子没有兴趣、没有新意,也没有挑战,语文阅读理解课就流于形式了。
(三)不重视学生的阅读,过分强调理解
初中语文阅读,教师过分注重讲解和学生的理解,单纯从技术角度分析,而忽略了阅读的文学性。文章不是数学题理解了就会了,就是数学题也要求学生多读题,这样才便于理解。过分强调理解的话,那就把文章太理性化了,缺少了感性的,作者的思想感情就不能升华,文章的美感就体现不出来了。比如朱自清的《春》,如果只停留在理解的角度是没有什么难度的,学生也能分析出来大量的排比句和拟人的写法,只有通过读出来后,这种排比和拟人的思想感情才会晕染出来,这种带着欣赏的阅读,不但提高了理解力,而且提高了兴趣,为今后的写作做了基础铺垫。(四)与写作联系的比较少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一般是讲解后做题,题目都是对文章的分析等方面,很少涉及写作要求的。阅读理解课的每一篇文章都是精华、名篇,作者的写作技巧都是值得学习的。学生们也普遍反映阅读理解和作文都有难度,阅读理解失分很多,写作也是无话可说,而且二者也都是考试的重点,其实二者是密不可分的,应该把写作延伸到平时的阅读理解,要统一起来看待这两个问题。
二、初中语文阅读教学的改进措施
(一)以学生为主导,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主观能动性是调动一个人的积极性,调动人内心的能量,使人能发挥自身的潜能,效果是非常好的。初中生的语文阅读教学应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学生为主,先让学生预习,阅读也是可以预习的,自己读完文章后,提炼归纳总结,找出解题思路,让学生从提高兴趣到提高课堂积极性,再到自己找出问题、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再听老师的讲解会事半功倍的,而且学生这样学习的印象很深,可以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对于初三的学生来讲可以让学生提出问题,学生解答,老师引导和解疑答惑,这样不但活跃了课堂教学氛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二)从教师讲解到引导学生讨论,提高能力
初中语文的阅读理解,是能力问题,教师讲解只是帮助学生们理解,应在帮助理解的基础上,帮助学生们提高阅读理解的能力(高中阶段的阅读理解也是很重要的一环)。可以采取让学生们自己发言,大家讨论问题,大家互相促进,从其他人身上学习自己不足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能力。把枯燥的语文阅读课变得更有生气和活力,教师鼓励和指导学生。这里教师需要把握整个课堂的走向和秩序,讨论的环节看似杂乱无章,实则要乱中有序。即使暂时不正确的答案,也要鼓励学生们发挥合作、探究的学习精神,使学生们不但带着耳朵,最重要的带着大脑和嘴巴发言和思考,这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个重要手段。
(三)多种形式的阅读,增加语感
阅读应该从读开始,让学生粗读、细读、精读、默读等多种形式的阅读,一方面促进理解,另一方面了解内涵,最重要的是增加语感,懂得欣赏。读是理解的过程,是和作者亲密接触的过程,前面说了《春》必须通过阅读才能领略整篇文章的精妙之处,这就是阅读的魅力。学生们会通过阅读,在脑海里形成一幅幅图画和场景,仿佛身临其境,思想感情和作者产生共鸣,很快掌握了文章的主旨和精华。阅读是理解文章的需要,同时也是享受和欣赏的过程,文章的艺术美感得到了体现。这种语感的培养对提高写作能力也是非常获益的,俗话说得好,“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就是这个道理。
(四)从阅读到写作的无缝对接
阅读理解的同时要挖掘作者的写作方法和写作技巧、修辞方法、写作特点、人物刻画等等方面,可以根据具体的写作技巧,要求学生们仿写或扩写,可以根据写作特色,让学生们进行话题作文练习。比如《春》,学生们可以仿写《秋》,《我的叔叔于勒》可以仿写其他人物类的文章,也可以续写《项链》等等。如果作文和阅读理解联系起来,学生们容易上手,有参照的“模型”,这样练笔的结果会收到确实的效果。单独的作文课,有时是找其他的话题作文,学生对话题的背景也不甚了解,写作的风格也不易把握,所以说阅读和写作的无缝对接是最好的。
三、结语
初中语文阅读理解的教学,应在教学的同时,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把阅读和写作有机地结合起来,阅读和写作水平同时提高,为高中阶段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谢晋单位:江西省上饶市第五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