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学文本阅读教学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教师与文本的对话
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包含以下几个层面:第一,领会编者意图。教学文本是编者智慧的结晶,不同版本的文本,其编辑的指导思想、编写原则、编写意图、编写体例、呈现方式等各具特色,因此,与教学文本对话得从编者视角着眼,如确定选文的类型(定篇、例文、样本、用件)及其作用;把握教材文本编辑的体例,揣摩编者的编辑意图;研究教材文本编辑的方法。教师在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中,只有深刻领会编者的编辑意图,才能准确地选择教什么、确定怎样教,才能明确阅读教学对话的方向并设计进程。第二,把握课程理念。高中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出发设计课程目标,努力改革课程的内容、结构和实施机制。所以,教师在与教学文本对话时首先要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宏观视角对文本进行重构。一是要落实语文的工具性,二是要落实语文的人文性,其次要从语文课程目标的微观视角,即各个模块、各个单元、各个学段不同的教学目标,对文本进行加工裁剪,再度创作。第三,换位学生角度。教师与教学文本的对话不同于一般的鉴赏阅读,它是一种“备课性阅读”。它具有特定的目的性———教师是为了指导学生的阅读而读;它具有重构性———需要从阅读教学对话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再次加工;它具有特定的服务对象———学生,所以要学会换位思考,处处替教学对象———学生着想,即把自己的阅读思路转化为指导学生阅读的思路,把自己的阅读行为转化为课堂上的导读行为。这种对话应当是教师与教学文本“对话”活动的主体内容,应当根据语文学习的一般规律及学生的认知水平、知识积累、人生阅历、思维特点等对文本进行解读。第四,呈现个性解读。在文本解读过程中,教师不能忽视自我的存在,因为虽然读者必须服从作品所表达的作者的主观情感,但是每个读者都应该有自己独特的见解。教师从自己的生活阅历、性格习惯、心理状态、兴趣爱好出发,依凭自己的文化积淀,文学素养,学习方法,知识经验以自然人的身份和文本对话。在这一过程中,将已有的知识经验和文本中的信息编码重组,获得真实而独特的体验,建构起属于自己的学术体系和思想认识。细心研读文本是教学对话的基础,教师与文本对话的深刻性直接影响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对教材的处理和把握,并直接决定师生对话的有效性。
二、学生与文本的对话
阅读即是阅读者用心灵与文本沟通与交流的过程,在学生与文本的对话中,不仅学生的主体地位得以确立,文本也不再是传统阅读教学中的被理解、被记忆、被复述、甚至被肢解的符号组成,而是保持了主体灵魂和生命体的真实存在,与学生进行有意义的交融;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在充满生命活力的“我阅读、我思考、我感悟、我体验、我提高”的过程中不断成长起来。那么,怎样才能更好地让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呢?首先,要找策略。要使学生真正走入文本,回归生本课堂;使我们的语文课本也真正从“教本”变成了学生的“读本”,实现真正的“学生———文本”对话,是需要一些策略的,譬如:结合生活体验、发挥想象、咀嚼词句、比较阅读等等。学生作为鲜活的个体,在接触文本时经常带着自己积累的知识、经验和情感。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的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体会、领悟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意境的过程,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可以启发学生结合生活经验与文本直接进行对话,从而更深刻地感受到作者所表达的情感。其次,要避开误区。主体间性理论指导下的语文阅读教学对话强调学生的主体性,鼓励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解读及创造性的再创作,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对文本进行随心所欲的不负责任的解读。文本自身的留白及召唤式结构,给我们的个性解读提供了开放的空间;然而,受到作者、编者等因素的限制,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解读难免会理解狭隘、片面,因而教师必须及时纠正学生的误解,避免走进“任意解读”的误区。当然,呼唤文本主体性意识的回归,不是要把学生困在书本上,“只有入乎其内,才能得乎其外。”文学文本的解读、审美体验和意义阐释具有不确定性,它需要读者的参与、感悟和创造。所以,应该尊重文本主体性与学生的主体性,使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思维与审美能力就能得以提升,真正欣赏到优秀作品的魅力,进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效率和质量。第三,提倡质疑。学生在阅读对话中动眼看、动口说、动手写,这些是一般的行为参与表现,要想对话取得更好的效果,必须还要动脑想,这是一种深层次的参与,只有真正实现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学生的潜能和个性才能够得以体现。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过程中把吸收到的东西内化,经过思维的验证、鉴别、评价、改造,提高与文本对话的质量。所以,老师应该鼓励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敢于质疑问难,积极主动地进行探究,使学习效率得到最大限度的提高。
三、教师与学生对话
在阅读教学对话中,教师与学生处于平等的地位,但是,因为学生知识积累与生活体验不足,在阅读对话中是需要教师指导的。因此,教师应该是平等对话中的首席(并非权威),同时,他还应该是阅读教学对话过程中的服务者、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在阅读教学课堂中以设置“脚手架”的方式对学生的阅读对话进行垂直性指导,譬如:设计具有深刻性、顺序性和牵引性的主问题,从整体参与性上引发学生在对话中思考、讨论、理解、品析、创造。主问题支架的设置改变了课堂教学对话中“碎问碎答”的弊端,把谈话式、答问式、讲析式的阅读课堂教学引向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整体性阅读。此外还有活动支架,设计可以统领起解读某一个文本全过程的专项活动。教师应该为课堂对话创设应该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想发言、敢发言并且乐于发言;还应该注意“保护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产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引导学生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进行多元解读;为学生深入阅读和理解文本提供知识与方法,提高对话水平与对话效果。作为学生学习阅读的指导者,教师对学生的明显误读、理解偏颇等问题必须及时纠正、引导。
四、学生与学生对话
生生对话,是学生与学生之间思维的相撞与激活、知识的相融与吸收、能力的共同提升,它以自我对话为基础,以深层对话为目标,是充分发挥学生主动性、积极性和首创精神的重要教学对话。对于同一文本的解读,存在着理解范围和程度的差异,因而学生之间需要交流、沟通,需要从个体思维走向集体思维,融合集体的智慧,对话就为这种需求提供了条件。在对话交流中,每一个学生都彼此拥有他人的片断信息,从而引起同样的情感和经验,产生知识,是“彼此共振”。不同的理解会使学生产生内部的认知矛盾,而这种矛盾作为内驱力促使学生进一步阅读,最终引起学生认知结构的重建。学生的自我对话是学生正视自己、透视自己、自我反省、自我提升的积极过程,是决定学习效能的根本动因。针对自己同教师、同伴和文本的对话中产生的矛盾和困惑,去追问和感悟,也就是去和另一个自己进行对话,在对话中缓解矛盾,澄清困惑,自身也得到发展。生生对话不能停留在一般的你说我听的粗浅层次。“浅对话”停留在思维表层面,缺少思维的交锋,不能达到唤醒灵魂的深度,不能让学生产生深刻的触动和体验,这样的对话不仅是一种资源的浪费,时间长了还会钝化学生思想的触角。要实现深层对话,就要使对话指向明确的教学目标,设问要有思维张力,并且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让他们在辩论、讨论、小组合作探究等不同形式的互学对话中感知,感悟,思考,质疑,从而获取自己独特的阅读体验。学生通过个体之间、个体与群体之间思维的碰撞和交融,来共享知识、共享经验、共享智慧、共享情感、共享语文世界的精彩与美妙。
作者:邓碧娴单位:广东广州市花都区新华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