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我国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论文(3篇)

第一篇: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研究

一、利用网络阅读,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校的教学设施及老师的教学方法亦逐步迈向现代化。老师可以凭借网络的长处,随机应变地运用网络,利用网络阅读的教学形式,以网络环境作为主要的阅读教学平台,进而使学生在互联网上阅读大量有益于学生学习的文章,使他们获得情感体验。例如,在学习《蛇与庄稼》这一文时,老师可以从两方面运用网络进行阅读教学。其一,要求学生应用互联网来搜集蛇与庄稼之间联系的有关信息;其二,更深一层启发学生对动物的庄稼之间微妙关系展开剖析体会。接着,再要求学生依据自己所搜集的相应信息画出猫和田鼠及土蜂之间的生物链,然后对他们之间有哪些联系展开思考归纳。然后再要求学生经过互联网来学会阅读部分的相应信息,接着老师再组织学生开展阅读信息的交流活动,最终达成资源共享。采用网络阅读教学,既可以拓展学生的视野,又让学生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并且能够尽可能展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及主体性,从而推进学生的阅读能力可以得到飞跃的发展。

二、有效的阅读教学过程

所谓的阅读教学,不是老师单方面地给学生传播知识,而应当注重的是老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所以,在小学语文高年级的阅读授课过程中,老师不但需给学生选取有效的阅读方法,还需在教学过程中依据文章内容恰当地把握分寸,灵活地组织教学。

1.精心打造开课导语,引发学生阅读的兴趣

良好的导语可以创设疑问,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开发思维、活跃课堂气氛,好像一把打开新课的金钥匙。在学习新课时,老师通常要从课题抑或是中心内容入手设计导语,这可以更好地帮助学生把握课文中重点及难点,同时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投入学习的积极性。例如,在学习人教版《海洋——21世纪的希望》这一文时,老师可以在阅读之前这样设计开课导语:“大家有谁见过真正的大海?大家喜欢海洋吗?”同学们听到后,兴趣兴趣盎然,积极举手回答。有的学生说:“我见过真正的大海,它十分广阔,海水很蓝,很漂亮。”还有的学生说:“但是大海有时也十分危险,遇到台风天气时会将邻近所有的船只卷进去。”这时,老师可以依据学生所说的答案展开总结,说:“是的,海洋变幻无常,高深莫测,然而还是有很多人深信海洋是21世纪的希望,这是什么因素呢?现在同学们就跟我一起来阅读课文吧,一同来掀开此谜团吧。”这样,学生就会积极地投入课文阅读中去。

2.部分理解,细读精读

阅读的理解过程则是须要学生深刻理解文章。其一,学生一定要通晓语言表达的内容;其二,要让学生理解为什么作者要这样应用语言,而且还需让学生在这个阅读过程中一字一句地细读课文,把没法理解的词语及句子用笔画出来,此后,再将文字层次划分,使学生有效地理解了课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进而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提升学生的阅读水准。

三、小结

总之,阅读理解的能力好与坏会直接影响到学习的质量。因此,在小学高年级语文阅读教学中,老师需注重培育学生的阅读能力,唯有让学生更好地展开阅读才可以为日后的学习奠定好根基,才可以让他们更好地运用语言进行沟通,从而提高阅读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作者:冯益生 单位:重庆市石柱县第四小学校

第二篇:小学语文阅读教学学习能力培养

一、小学语文阅读现状

随着教学设备和模式的不断引进和更新,小学生的阅读课程设置得到了加强和完善,但不可置否,这些课程还存在一些需要改进的地方,主要概括如下:第一,形式还比较单一,导致学生对语文阅读的的兴趣不高。第二,阅读过程中依然是老师主导,学生处于被动地位。第三,大多数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显得比较出力,主要体现在阅读时间和理解程度不成正比,花了大量时间阅读一篇文章,却不能把握其中心思想和大致线索,这使学生不得不依赖老师的讲解和指导,一方面阻滞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给学生带来了一种挫败感,进一步抑制其学习主动性。只有准确的认识到了阅读教学活动中存在的不足,才能在教学活动中有针对性的进行改进。

二、怎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加强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虽然说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主要在于学生的自觉性和自主性,但教师和家长在其中的引导作用不可小觑,本下文就如何加强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进行了分析。

(一)创造阅读氛围的自由性和平等性。

首先要保证学生的阅读材料是与他们的学习、生活和兴趣密切相关的,使他们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同身受,在熟悉的题材中更利于培养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要让小学生在阅读材料中感受到自己在生活中的地位,使他们能够看到自己和读到自己,这样可以引导其主动的探索阅读方式和模式,进而加强自主学习能力。其次是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鼓励学生和学生之间、学生和老师之间的阅读心得交流,这样交流要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关系中。现在学校都鼓励语文课堂教学的生动活泼以及学生的积极参与,老师们也都十分重视,但通常不好展开或者效果不高,原因在于学生还处于过去“老师讲,自己听”的模式,对互动的教学还不适应,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时刻谨记将交流和互动引入教学,比如引导学生阅读《骑在白鹅的背上》一文时,如果学生问及为什么尼尔斯是其在白鹅的背上而不选择别的动物呢,这时老师可以不要立刻给出答案,以引导学生结合文章的主题思想、上下文、以及自己的理解深入地分析文章,最后得出自己的答案,如此一来引导学生的自主学习。

(二)通过情境阅读、讨论小组等方式提高趣味性。

首先,语文老师可以在平常的教学活动中,通过设定富有趣味、形象生动的课堂氛围和情境教学,鼓励学生积极自主学习,从而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比如学生在阅读《林海》时,可以给学生们观看大兴安岭原始森林的图片,甚至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带学生到课堂外欣赏松树,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大兴安岭的林海给予作者如此大的感慨。另一方面,通过话剧的方式表现出阅读题材也是一个十分有用的教学方式,老师通过组织学生在阅读之后,分组节选阅读题材进行演绎,同时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理解演绎阅读题材,让学生充分展现自我的同时体现出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使学生的自主学习兴趣得到提高。同时学生之间的建立阅读讨论小组,让学生在阅读之后交流自己的心得、就某一问题发表自己的看法,加深学生对阅读题材理解的同时,促使学生对阅读题材进行进一步的自主思考。比如学生在阅读《长歌行》这一篇诗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分别选择一小段进行交流合作,分析作者在其中运用了什么样的表现手法、作者分别在其中赋予了什么样的情感,最后让各个小组进行思想交流,一起学习。

(三)鼓励学生在阅读中发挥主体性。

自主学习能力是学生可以主动的、而不是被动的获取知识,在此过程中学生应该是阅读的主体,它对学生提出了很明确的要求,就是学生要自己去体会和感受。首先是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能力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去体验阅读题材的情感和思维,而不是走马观花式的快速阅读,这样学生在整个过程中,思维反应不过来,处于被动的地位,没有时间和空间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其次是,在许多阅读教学中,学生对老师的引导和讲解太过于依赖,而老师为了保证教学进度,不愿意放开手让学生自主学习,这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积极主动性的发挥,老师要意识在学生才是课堂的主体,而非老师,特别实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主体地位要更加明显的突出,老师给学生以充分的自主权,而自己扮演的是引导、答疑的较色。再次,如前面提到过的,鼓励学生之间的阅读交流,可以发挥学生阅读主体性的有效方式。我们知道,同样一篇文章、同样一个问题,学生们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可以得出不同的结论,通过讨论使生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充分发挥其主体性。同时要学生在阅读之后能够回答老师的问题、积极参与讨论也不能过说明其真正的弄懂的阅读题材,要使学生能够针对阅读题材提出自己问题、举一反三,所以老师要结合阅读内容和实际引导学生进入略微复杂的问题情境,在使学生受到启发的条件下,鼓励、帮助学生提出有建设性、创造性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深入研究意识。

三、总结

在阅读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归根到底是要学生在阅读中意识到自己的主人翁地位,进而引导学生积极主动的培养这一能力。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得到提高,进而使其成绩得以进步,这样反过来又会鼓励学生进一步加强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进而形成一个良性循环的过程,同时这样也会给老师的教学减轻负担,使其实施更好的教学,是一个多方得益的过程。

作者:张雪梅 单位: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红旗小学校

第三篇:农村学校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思考

一、阅读常态课呈现的课堂形态的主要问题

1.教学目标不准,指向不明。

很多教师对教材解读甚少,根本不能从通过语言获取信息、理解文意、体会感情、分析概括表达方法、利用文本创设语境训练表达、评价鉴赏等六个方面来确定教学内容。课堂上的目标碎片化,没有核心目标,把课程目标当成教学目标,目标的达成度不高。

2.没有真正体现“语用”。

由于缺乏系统的语用观,对于语用,课堂上出现顾此失彼、忽左忽右、忽高忽低、以偏概全的情形。于是,课堂呈现的是要么不伦不类,要么似像非像,要么成为了空中楼阁。

3.缺少价值引领。

笔者看到,有的对于经典课文处理不当,不能很好地进行“定篇”来让学生学,从典范的文学作品到生活化的实践,二者之间的关联度被教师忽略,缺少了价值引领;或上成思品课,对学生的价值的引领贴标签和喊口号。

4.没能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课堂教学中,教师有满堂灌的趋势。教师牢牢掌握着评价权,学生自始至终处于一种被动地位。学生在课堂中不“疑”,就不知学生学习的“起”点,而学生的“疑”才能让学生产生学习动机。

二、阅读常态课呈现的课堂形态的原因分析

1.课标精神把握不准,解读教材不到位。

教师心中没有课程标准的概念,不能将课程标准转化为教学目标,确定的教学目标不准,哪些是内容目标,哪些是能力目标,哪些是知识目标,因此确定的教学内容也不准。一堂课,这也想教给学生,那也想教给学生,结果是学生什么都没有收获。

2.教师、教材和学生,三者之间在课堂中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教师在课前要和教材谈一场“恋爱”,根据课标要求,确定好教学内容,然后再设计教学活动。教师得深钻教材,充分了解学情,再根据课标、文本体式及课后习题确定学法。课堂中,老师要抽身而出,让学生与教材来一场“恋爱”。但是我看到的课堂情形是:教师、教材和文本三者之间的关系是教师为主角,教师是配角,学生被动学习。

3.任务指向不明,思维驱动不足。

由于缺少明确的任务指向,缺少能奋力搅动学生思维、引起学生认知冲突、具有挑战性和开放性的问题设计来进行驱动,导致课堂上学生学习状态不佳,无效益。要让学生学得有效益,教师要精心预设,要有具体的问题的引领,要有有价值的问题的发掘,这样的基础之上再把默读、圈点、批画、勾注作为一种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

4.教师没有充分体现“让学”。

山区偏远学校的阅读教学课堂顽固存在着“被动接受”的现象,而这种现象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很多教师不爱学习新的教学理念,死教书,教死书。唯一改变的是由“满堂讲”发展到“满堂问”,但这里“讲”和“问”的主体都是教师,从来轮不到学生。课堂教学中,教师未能让学生主体参与、主动学习,哪里寻得见“让学”的影子,没有看到学生的小脸在课堂中笑起来。

三、阅读常态课的教学策略

要让我们的常态课有生机,充分体现“让学”的教学理念,教学评价指向要从根本上改变。阅读常态课的有效教学应该是老师教学生怎样学,学生学会后慢慢培养出自学能力。

1.让我们的课堂目标“准”起来。

要做到目标准,王荣生教授在讲解课程论时,给我们一个很好的方法。一是要准确把握阶段目标。如朗读,低年级、中年级、高年级分别有不同的要求。思霞老师在解读怎样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时指出:不读错字,不添字,不颠倒字,用普通话读叫正确;不破句,读的速度近乎于平时说话的速度叫流利;重音、停、语调把握好,借助语调表现出课文的思想感情,叫有感情。然后在教学中指向明确地引导学生去读。支玉恒老师提出低年级开始学习默读、高年级默读要有速度,每分钟不少于300字。二是教学目标要体现三个维度融合,非本体性知识是在本体性知识的理解和感受过程渗透,这样我们的语文课才真正有语文味。

2.让我们的课堂“读”起来。

怎样才能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去读课文呢?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课文,学生才会有动力。比如朗读第一自然段时,让学生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朗读第三自然段时,让学生思考:邓小平爷爷是怎样植树的?朗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时思考:这棵柏树为什么叫做“小平树”?“亲手”是什么意思?谁能用“亲手”造一个句子?带着问题朗读课文可让学生有目的地去读课文。让学生口动起来,脑也转起来。

3.让我们的课堂“疑”起来。

我们可以构建一种学生质疑(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解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为主线的课堂,可以解决当下教师“满堂灌”抱着学生走、“满堂问”牵着学生走的难堪局面。一是先读后问:改变传统“先教后学”的僵化程序为“先学后教”。学生自学在先,引导学生自己去识字学词、读通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问题,提出疑难,逐步培养学生敏锐的问题意识。二是互读解问,这一步就是引导学生在同桌交流、小组讨论时归并问题,对于那些自己能解决的问题,学生自己去解决,对于那些自己无法完成的问题,才可以提交到全班来探究。三是解读,教师将问题聚焦后形成主问题,引导学生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教师只能是“点”,不能用“给”。学生在这种学习的方式下,才能感到读的味道是多么的美妙。只有让学生尝到读的味道,他们才能真正提高阅读能力。四是品读,教师设计支架,引导学生品赏语言,在学习致用中解决问题,从启发学生感受、品赏语言形式入手,有机地融入对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运用,使语文课不失“学语习文”的本分。五是思读,要让学生带着问题进教室,还得带着更多的新问题出教室,点燃起更炽烈的求知欲望。因此,教师相机设计支架,让学生思考在读了本课后还有什么问题,引发他们的深入探究。

4.让我们的课堂“动”起来。

当下的课堂,要“活”起来并不难,笔者在教学实践中体会到:课堂教学的起点要低一点、层次轻一点,梯度要明显,要螺旋上升达成核心目标。方法活一点,把黑板交给学生,把评价交给学生,把问题的产生权和解决权交给学生。与孩子走近一点,并关注他们的阅读心理,他们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给支架,让他们感受到学习是一件快乐的事。评价准一点,不要吝啬赏识激励,这是学生持续产生兴趣的有效方法。因此,笔者认为,我们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要准确把握课标,确定教学内容,指向学科特征的“语用”和指向学本立场的“让学”要到位,做好学习方式的变革。我们只有把学科特征和学习方式的变革完美和谐地统一起来,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作者:罗先荣 陈迪春 单位:重庆市巫溪县城厢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