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滇剧纳入地方学校音乐教育重要性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云南本土地方戏曲剧种之一的滇剧被誉为“滇粹”“省粹”,流行于云南汉族居住区,是由丝弦(源于较早的秦腔)、襄阳(源于汉调襄河派)、胡琴(源于徽调)等杂调小曲的多种声腔的戏曲剧种,于明末至清乾隆年间先后传入云南后吸收当地语言(昆明官话)和民间曲调(丰富的板式调式和杂腔小调),逐渐发展形成浓郁地方特色的汉族戏曲剧种。把滇剧纳入地方学校音乐课堂教学、纳入音乐教育课程体系是非常必要的,把本土的滇剧资源文化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成果等。为高等师范音乐教育提供了多元化的教学改革特色课程理念,同时更好地推动滇剧文化保护传承并向前发展,积极发挥地方学校音乐教育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承传中的重要作用。
一、滇剧纳入地方学校音乐教育的重要性
1.促进学生对地方滇剧文化的了解
滇剧是云南地域文化的滇粹,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滇剧在200多年来的历史发展中流派纷呈,剧目众多,名家辈出,具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地域文化底蕴。在高校开设滇剧课程,让更多的学生了解滇剧发展历史、了解本土丰富的资源文化遗产,增强学生对地方戏曲艺术的认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对多元文化价值观的认知意识;增加学生对该地域的历史、文化、生活习俗以及滇剧戏曲风格特色的了解,开阔学生的文化艺术观,激起学生对滇剧的学习兴趣,从而促进学生学习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积极性,为将来培养更多的滇剧人才和滇剧观众,实现传统地方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授课内容可以选择滇剧的经典代表剧目,例如来自昆曲、秦腔、川剧和京剧的移植曲目《大赐福》《秦香莲》《十字坡》等。还有一部分可以选择云南本土创作、改编的剧目:《逼死破》《黑龙潭》《收渔打子》等。学生通过欣赏和学习滇剧作品,增进学生对本土传统文化的学习和了解。
2.对滇剧传承起到了积极的推广作用
长期以来,我国地方学校的音乐教育基本是沿袭西方音乐教育体系以及国内专业音乐学院的教育体系,地方学校在多元文化音乐教育方面的课程设置和教学实践不足,特别对传统的地域性文化教育,教学模式单一,学校对本土传统文化的认识还存在偏狭,又因滇剧的戏曲艺术特点:要求艺术综合性较高(文学、音乐、舞蹈、武打、身段、形体等手法集于一体);戏剧性较强(剧本强调故事情节有完整性,人物性格突出鲜明,有尖锐的矛盾冲突,富于变化的情节,强烈的戏剧效果);特殊的时空观(在剧情安排和舞台调度上,采用虚实结合的夸张手法加以表现);艺术手法的程式化(特有的结构形式和表演方法,有规范化的动作与套路、唱腔布局及变化规律等)。地方学校迟迟难以把滇剧纳入课程教学体系之中。随着社会经济以及多元化文化快速发展,滇剧演出的程式化、慢节奏难以适应当下快节奏生活,面对电影、电视、互联网快速发展普及,多元文化的娱乐消费形势冲击,滇剧的观众群体日渐式微甚或出现断代、流失等严重问题,本土传统地方文化的“边缘化”,尤为令人担忧。唤起民众对本土传统文化的重视自觉性,必须从孩子抓起,培养小学生从小热爱滇剧的兴趣,地方学校有着义不容辞的责任,理应为推动地方基础教育及服务地方音乐文化,培养地方合格的基础教育音乐师资,起到传承和弘扬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毕业后的师范生在今后的中小学音乐教育中起到积极推广、普及滇剧艺术,让每位学生都会唱滇剧中一些唱段,给中小学生提供接触优秀的地方传统文化的良好契机,增强他们对保护优秀传统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使命感,让学生树立本土文化的自信心和责任心。云南各地都有滇剧历史发展的文化底蕴,地、州、市都曾经设置过地方滇剧团,地方上都拥有优秀的专业滇剧演员、滇剧代表性传承人和票友。云南地方学校的教学环境和土壤特别适宜滇剧文化生长,不仅发挥地域优势,还丰富教学内容,引进地方滇剧专业人才进校授课,培养青年学生对滇剧的认同感和责任感,地方学校也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对滇剧艺术文化的宣传,让其他省外的中小学生也能了解云南滇剧艺术的魅力、了解云南的文化,这就是地方学校音乐教育传播快、覆盖面积广的作用。因此,把云南的滇剧纳入地方学校音乐教育有利于传承保护地方文化遗产,让青年学生能够树立起自觉保护地方滇剧的意识,同时使地方学校音乐特色课程体系构建以及教育体系建设更加丰富和完善,促进地方学校教育改革的健康发展。
二、滇剧纳入地方音乐课堂实施的教学思路方法
1.构建地方特色音乐教学模式
创新教学模式,灵活运用多样的教学手段及方法,去激发学生对滇剧的学习兴趣,让他们积极主动参与到高等师范音乐课堂教学改革实践中来。无论在高等师范音乐专业课的教学还是全校的公共艺术选修课中,都要注重构建与培养教学目标、指导思想原则,凸显地方特色课程体系结构,合理安排课程设置,完善师资队伍。让高等师范音乐教学内容多元化与本土文化得以有机结合,地方学校音乐教学法体系不断更加完善。
2.精心设计培养方案
精心设计培养方案、教学大纲、编创教材以及灵活把握与使用根据地方学校办学定位及音乐专业培养目标,结合所在地区传统滇剧戏曲的现状,重视地方学校音乐教学特色课程建设和学生地方音乐文化素质的培养,以便将来更好地服务地方音乐教育。注重地方传统滇剧戏曲教学的实践探索,修订教学计划。如:在原来的方案和大纲的基础上新增设《滇剧鉴赏》《滇剧艺术文化概论》《滇剧名段学唱》《滇剧表演基础》《滇剧形体舞蹈》等。邀请省内各级剧团的表演艺术家及滇剧专业教师联合编写地方特色的教材,精心筛选经典曲目编入教材。如《滇剧鉴赏》,所用教材可采用传统优秀剧目做教材和音像资料。在《滇剧名段学唱》的教材选用上,把好听唱段及经典的折子戏等编入教材中,充实教学内容。编制制作一套地方学校教材及音像VCD资料,教师需有计划,系统性地整编教材及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循序渐进地引导,灵活把握好教及使用教材,让学生对滇剧产生兴趣,慢慢地达到热爱滇剧。
3.声乐作品创作中纳入滇剧音乐元素,丰富声乐教材内容
鼓励音乐创作者在声乐作品创作中纳入滇剧音乐元素,让新创作的声乐作品充满了浓郁的地方滇剧音乐元素风格,继承传统的戏曲与当下审美情趣相结合。如:在高等师范音乐学教学中,引导学生将滇剧音乐元素融入音乐作品的创作中,让现代音乐元素与滇剧中的声腔、曲调、程式进行融合与交织,对当下的歌曲形式、内容、内涵审美等得以丰富和充实,让更多的青年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关注和学习滇剧,继承和发扬滇剧文化艺术。
4.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模式
滇剧具有较高的艺术形态,讲究“四功五法、唱念做打”的舞台综合性表演艺术,教师教学离不开运用多媒体资源教学手段,能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更加容易让学生直观地进行模仿滇剧的“唱、念、做、打”和“手、眼、身、法、步”舞台表演的“四功五法”,同时更加直观地加深了学生对滇剧剧目思想内涵的了解,让学生更加容易理解滇剧的故事内容及一些历史知识等。通过多媒体手段教学对滇剧的曲目和剧目教学,使学生从“听、观、唱、表”等直观欣赏中获得了一定的感性认知,再把视频中的唱腔、身段表演进行模仿,从而获得他们自身的实践体验,进而激发学生对滇剧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对滇剧的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多媒体教学模式是高师学生学习滇剧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
5.地方剧团与地方学校合作
建立传承保护基地,寻求共同发展途径新中国成立后,各地不断建立地方滇剧团,云南省自50年代以来,90多个县(市)区都曾有建制的滇剧团,也曾常年开展演出活动,甚至在乡镇上也有业余滇剧组织活动。到后来的大部分地方剧团都解散或撤并,到2007年,全省专业滇剧团只有云南省滇剧院、玉溪市滇剧团、曲靖市珠江源演艺中心滇剧团。由于当下社会生活方式的变化以及文化消费的多元化,喜爱滇剧艺术的观众越来越少,在传承滇剧的艺术道路越来越艰辛,因此走滇剧团与地方学校合作的道路,共同建立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把滇剧引入高等师范音乐教学课堂,充分把地方特色文化资源注入高等师范音乐教育资源,让师资、课程、教材等体系的建设不断完善。在教学师资方面上,采取资源整合,内外并举之路,聘请滇剧团的艺术家进校授课和办讲座,培养年轻的音乐教师到外地学习进修。在校园文化活动中,开设滇剧兴趣班,成立滇剧社团,为学生言传身教。不断开展校园滇剧表演文化活动,各地方的高校之间经常举办滇剧艺术展演交流活动,增进学生学习滇剧的热情和喜爱,丰富学生的学习内容,给校园文化生活注入了新鲜的血液;不断地培养大批青年滇剧人才和推动滇剧观众的持续成长,同时调动滇剧演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另一方面开展“滇剧进校园”活动,邀请知名专业演员为广大的师生进行校园文化演出活动,普及滇剧艺术魅力,这样学生近距离欣赏滇剧艺术,使他们在耳濡目染的氛围中逐步接受地方传统文化的熏陶,慢慢地培养出更多的学生观众,同时为滇剧的传承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6.教学和科研相结合促进滇剧传承与发展
从事音乐教育的教师与地方剧团的演员共同在教学改革中有力推动科研,在教学和改革中发现问题并进行研究,滇剧课程建设研究、学科建设研究、滇剧保护传承的研究、滇剧繁荣发展战略研究、滇剧创作研究等内容。对地方资源整合,共同合作,积极申报国家、省级相关的课题,撰写相关的论文等,开展地方滇剧艺术学术研讨会、专家座谈会等,共同探索滇剧戏曲艺术的传承与发展道路。校园是传播知识的载体,同时也承担着传承传统文化的使命。非遗进校园不仅能提高学生文化自信心,同时也能让中国传统文化持续发展,代代相传。
作者:董晶 单位:昆明市五华区文化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