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小议幼儿教育的误区及转向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小议幼儿教育的误区及转向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育方式上,许多幼儿园已不再是儿童的天堂,孩子喜欢的游戏、玩具已不是主要的教育载体,转向为小学化的课堂教学。在管理上,许多幼儿园趋向于以课堂教学为中心安排孩子的活动,孩子的作息时间被安排得紧密有致,学习节奏接近小学。然而,当我们满足于孩子在“起跑线上的巨大优势”时,教育终端的结果真的符合我们预期的情况吗?幼儿园教育的这些急功近利的小学化倾向,严重漠视了孩子的学习承受、认知水平和心理影响。家庭和幼儿园过于关注什么时候让孩子开始学习,而几乎忽视了应以何种最适宜的方式学习,造成了对孩子的提早开发、过度开发。

教育目标功利化在许多家长眼里,教育是为孩子今后的生活做准备的,早期教育终究是要指向分数的需要,升学的需要,就业的需求。家长对教育工具价值的过分强调,注定其始终无法摆脱“实用理性”的框架。所以,许多家庭的孩子在一出生其父母就开始规划着他(她)的未来,孩子的学习内容、学习场所、学习方式都在家长的安排下“理所应当”地进行选择,家长对孩子的早期教育掺杂着种种功利考虑。这种外部控制的向靶性,使得孩子自己的兴趣爱好不得不妥协于父母安排的“美术班”、“绘画班”等,孩子的身心发展在这些功利的目标面前显得微不足道。“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家长对“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深切诉求直接反映了其对教育价值的片面追求甚至走向迷失。

学生主体边缘化“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孩子的早期教育一定程度上演变成家长之间的“军备竞赛”,掺杂了家庭审视生命成长活动的意志,忽视了孩子作为学习主体的内部因素决定性,孩子的身心发展、孩子的需要、孩子的兴趣在家长眼里显得微不足道。教育作为一种生命现象,其终极成就就是实现人的自身发展,孩子作为受教育的主体,应该有充分的自我发展、自我了解的过程,家庭要改变对孩子的过分干预为适度引导,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自我调控、自我挖掘的能力。

评价机制单一化在“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的呼喊下,家庭、公众把对孩子早期教育的目的、过程、结果都与其“实用理性”联系起来。落实到教育评价上,便惯于采用功利化的量性评价标准,始终无法摆脱单一的“打分式”测评方式。孩子在幼儿园里丰富的体验及其对幼小心灵的潜移默化的影响被定性为不可见的、无法定量的因素而置若罔闻。对孩子“学习结果”的过分关注,往往忽视了孩子的真正需要,每个孩子都有其独特的思维、个性的方法、独到的见解,把孩子框定在统一的“标准”下,只会抹杀孩子的创造力、想象力、自信心。所以,学校、家庭对孩子要多一点宽容,多一点认可,多一点赞扬,孩子的潜力是巨大的,我们应该还原和尊重孩子对于事物的真实理解和感悟。

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杜威(JohnDewey)曾经说:“许多教育学者总想把儿童期缩短,将成人的知识经验硬装进去。他们以为儿童期是完全白费了的,哪里知道这是真正的教育基础。”[2]催熟的果实终究不会比自然生长的好。我们必须承认,孩子的身心发展是连续的、致密的、有其自然规律的,外部的干涉(甚至是引导)要尽可能考虑到孩子的可接受性,我们不能“热切期待”孩子能给我们带来多少惊喜,但是我们要关切孩子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对待孩子成长的正确之道是静待花开———让孩子回归自然发展的轨道,尊重孩子的成长步调,家庭、公众要对孩子保持充分的耐心和巨大的信任。

重视孩子的个性发展孩子作为生命成长的主体,应该有充分的自我发展的过程,其个性发展需要得到彰显。家庭、学校要对孩子的内心世界保持充分尊重和适当自觉,要充分相信孩子的自我调控、自我挖掘的能力,还孩子自由的成长空间,理解和支持孩子的真实理解、独到见解和个性思维。同时,对于孩子的教育评价不应停留在能算多少题、能背多少诗上,而更要善于发现孩子的亮点和优点,鼓励孩子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关切孩子的成长需要现代社会知识的迅速更新、社会对人力资源的需求,让公众、家庭对于孩子的教育从“生命关照、育人为本”的思考中逃逸出来,进而掺杂了种种功利考虑。这种“实用理性”的教育思维片面强调了教育的工具价值,在家庭的意志驱动下,孩子没出生就进行音乐熏陶;孩子咿呀学语的时候,就开始让他们背唐诗、做算术、学外语。然而,认知任务的自身难度和儿童身心发展的相对稳定性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使得孩子终究无法越过思维发展的局限性甚至饱受打击和挫折。所以,家庭、学校要充分认识到孩子的认知水平和真正需求,关切孩子成长道路上的心灵体验,规避急功近利的主观干预,让孩子的成长走到自然的轨道上来。

作者:何声清李涛单位:杭州师范大学理学院杭州师范大学经亨颐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