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古代幼儿教育的形式蒙学研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古代蒙学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唐宋时期的蒙学。随着古代社会不断的发展和经济的不断进步,广大平民也有了读书的需求与能力,因而在这一时期,蒙学教育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唐宋之后,蒙学教育组织和蒙学教材都流行开来,蒙学教育也更加“亲民”,开始向平民教育转化。从唐代开始,私人办学不断兴起,地方的蒙学教育也不断兴起,当时被称为“村校”和“乡学”。据《居易集•序》唐代诗人白居易的好友元稹曾说过:“予常于水平市见村校诸童竞习歌咏,召而问之,皆对曰‘:先生教我乐天、微之诗。’”指的是,元稹常常在乡村中看见有孩子在进行诵读,问他们是在做什么,则说是有教师教授其诗文,而学习的就是元稹和白居易所作的诗文。据记载,唐代的蒙学教材主要是《急就章》、《蒙求》、《太公家教》、《兔园册府》等。而在宋代,普通民众进行蒙学教育的场所叫做“村校”“、家塾、“冬学”等,在陆游的七绝诗《秋日郊居》中就记载:“儿童冬学闹比邻,据案愚儒却自珍。授罢村书闭门睡,终年不面看人。”在注解中,陆游写道“农家十月乃遣子儒学,谓之冬学。所读《杂学》、《百家姓》之类,谓之村书。”宋代时期,普通民众家的父母在十月将孩子送入“冬学”进行学习,而“冬学”中的老师则显得有些愚钝却自命清高,上完课则就闭门睡去,一种老学究的感觉就被描摹了出来,与“儿童闹比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当时蒙学的教学情况,一方面,平民百姓家已经有能力和意识将孩子送入学堂进行蒙学教育,另外一方面,普通蒙学的师资力量还是比较弱的,需要进一步加强,这也是普通蒙学的弊端之所在。宋代的蒙学教育教材已经开始分门别类,比起前朝来说,蒙学教材的内容和种类都有很大的突破,且有许多质量较好的、新写的著作。
二、古代蒙学的主要教育方式
1.识字。崔学古所说“:五六岁时,方离襁褓,未脱孩心,眷眷堂前,依依膝下,乃其天性本真,若令就学,每日先令习坐、习静、识字。”指的是,孩子在五六岁开蒙的时候,玩心是比较重的,要尊重其天真的本性,然而在开始蒙学教育的时候,也需要让其静坐,以识字为教学的开端。在古代,识字被公认为蒙学最重要的教育方式,为了提高学生识字的效率,古人也开创了许多教学方式。唐彪称“:生子至三四岁时,口角清楚,知识稍开,即用大小木板方寸许、四方者千块,漆好,朱书《千字文》,每块一字,盛以木匣,令其子每日识十字,或三五字。”这种用木块识字的方式,与活字印刷类似,后期还需要学生将字块凑成词语或者句子,在玩耍中进行学习,此种学习方法尊重了孩童的童心,也调动了其学习的积极性,因而学习效果比较明显“,如资质聪慧者,百日可识完”。除此之外崔学古还提出纸上识字法和书上识字法,都是通过简单的阅读来学习汉字的方法,为蒙学所广泛运用。
2.写字。写字不仅是文化教育的内容,更是开启幼儿资质,帮助其继续深造的基础。在古代蒙学的教育中,写字也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学习内容。在古代的蒙学教育中,一方面,要教授学生写字的身法、手法,拿笔的方法,将写字的基本功打好。在《少学》中,崔学古指出“凡作书,肩背宜直,胸宜去桌三寸许,面宜去背三寸许。”这指的就是写字的身体姿势,肩背如何摆,身体位置如何,在蒙学教育中都有严格的规定,少儿必须遵从。除此之外,握笔还有“四要”“:虚(手指心不近掌)、圆(作背图)、正(笔管正)和紧(手贴比紧实)。”明确规定了拿笔的方式和方法,让学生能够依样画葫芦,掌握正确的握笔姿势。不难看出,蒙学教育是围绕着一些基本的学习技能展开的,主要就是为了今后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3.阅读。蒙学中的阅读教育,指的不仅仅是阅读技能的训练,首先要学生懂得的是“尊重书本”。“儿童读圣贤书,不知敬重,每至墨污纸损,糜烂不堪,皆师之过也。”崔学古作《幼训》,指出在蒙学接受教育的孩子若是不懂得爱惜书本,将书本弄得糜烂不堪,则一定是教师没有教好,也就是说,蒙学教育的一个很重要的内容,就是要让学生在学会阅读之前学会爱惜书本、尊重知识,这是一种知识观的树立。而在阅读的技巧上,蒙学教育则强调要学生“本生高执书签,逐字挨点”。要求学童要精读书本,逐字逐句看清文字,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除此之外,在蒙学中还要求学生的阅读量,要“以五首为率,每日每首读二十遍,读以五日,非百遍乎?”这里强调的是,学生要持续不断地进行阅读,要及时地进行温习,才能达到阅读的最终目的。此外,蒙学教育还要求学生熟读、背诵书本上的内容“,师生需口耳相接,声色羞讹,切勿提过”。对于学生记忆课文的要求相当高,有一点瑕疵都不能通过教师的检验。在学生具有一定的基础之后,还要求蒙学的教师为学生进行课文的讲解,聪明的学生久而久之,就能够了解课文的内涵,更上一层楼。
4.写作。写作也是古代蒙学教育重要的内容之一,对于刚刚开蒙的学生来说,写作已经算是难度比较高的教学内容了。对此,王筠的《教童子法》和崔学古的《少学》对这一教学内容进行了比较详细的解释。崔学古称“:教生徒作文,需先与之讲明书旨。每出题目,先将通章本意,逐句逐节,从头至尾,何者当重,何以当轻,一一讲明,令其通晓。”意思就是,学生必须先学会审题,将题目弄清楚、弄透彻,才能够了解到作文之主旨,才能够在写作中紧扣题目。除此之外,蒙学教育还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写作,题目通常是自拟的,有一种写作随笔之感;学生在写作的时候也比较开放,不受拘束,使得学生能够放手去写,教师则对于学生的文章进行评点和批阅,从而使得学生能够不断地精简自己的文章,使得文章最终短小精悍,且更有文采。王筠有例“:诸城王木舟先生,十四岁儒学,文千余字;十八岁乡魁第四,文七百字;四十岁中会元,文不足六百字矣。此放极必收之验也。”蒙学这种开放式的教学方式能够使得学生在后期的深造中发挥出自身的无限潜能,从这种写作方式中可以看出“,放”的写作教学方式是有极大的优势的。我国古代的蒙学教育总的看来有如下的特点:开展的范围比较广,平民百姓的孩子也能够得到蒙学的教育;蒙学教育的教材十分丰富,然而内容主要围绕着礼仪教育、道德教育为主,主要还是为了孩子继续深造打下基础。从现存的史料来看,这种蒙学教育严中有松,虽然在惩罚上比较严厉,然而在教学方法上还是比较规范化、系统化,也是比较开放式的。这种教学方式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文教功能,其教学思想和教学方式,对于我国当下的启蒙教育来说,也是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作者:杜高明单位:内江师范学院教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