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教师与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管窥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教师与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管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教师与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管窥

一、研究结果

(一)不同性别教师对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的类型

表1的数据显示,男教师采用忽略和制止教育行为较多,分别占男教师教育行为总量的37%和34%;而女教师采用干预、制止的教育行为较多,占女教师教育行为总量的41%和32%。男教师的忽略行为达到女教师的二倍以上,而女教师的干预行为明显多于男教师,但男女教师采用制止和惩罚的教育行为在数量上没有明显差异。由此可见,在幼儿行为失范时,不同性别教师所采用的教育行为倾向性有所不同。男教师的忽略行为较多,女教师的干预行为较多。

(二)不同背景下不同性别教师对失范幼儿的教育行为

不同背景下,教师面对失范幼儿所选择的教育行为略有差别。总体而言,教学和生活活动中教师采取教育行为的比例达到93%,游戏活动中教师的教育行为较少。在教学活动中,男教师更偏向采取忽略和制止的教育行为来解决幼儿的失范行为,对于不影响教学正常进行的幼儿失范行为一般会忽略。而女教师更偏向使用干预和制止的教育行为来处理教学活动中幼儿的失范行为,占到71.2%,教学活动被打断频率较高。生活活动中,男教师的教育行为特征明朗,忽略和制止的教育行为占76.3%,教育行为直接、简单,与女教师在生活活动中45%的干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游戏活动中,男教师对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的选择没有明显差异,而制止仍然是女教师主要选择的教育行为。

(三)不同主题行为失范时不同性别教师对失范幼儿的教育行为

教师针对幼儿不同主题的失范行为,常常会选择不同的教育行为。按主题将幼儿行为失范的类型划分为常规型行为失范和任务型行为失范。常规型行为失范指与幼儿园的常规有关的,幼儿应该遵守的行为失范。任务型行为失范指幼儿对教师组织的活动(包括内容或活动的组织形式)不感兴趣,或没有理解隐含在活动中的规范而拒绝完成教师安排的任务或不能按照教师的要求完成任务。对于不同主题的失范,不同性别教师教育行为差异表现在:(1)常规型失范行为中,男教师多采用忽略和制止的教育行为,干预和惩罚所占的比例均较小。而女教师多采用制止的教育行为,干预行为次之,忽略和惩罚行为较少。(2)任务型失范行为中,男教师所选择的教育行为倾向性不明显,大多以当时的情境而定。而女教师的干预行为较多,忽略、制止、惩罚行为均占较低比例。

二、讨论与建议

(一)不同性别教师对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的特征分析

1.男教师教育行为民主,女教师以控制性行为为主观察数据资料显示,男教师对幼儿的失范行为比较宽松,忽略的比例较高。而女教师对幼儿的干预行为较多,呈现出规范—控制性行为特征,要求严格、刻板,也更强调幼儿的安全性和规范性。这一现象与不同性别教师对幼儿失范行为的教育理念差异有关。在男教师眼里,很多规范是没有价值的。比如排队,只要不涉及危险的事情,男教师一般不予管理;对于幼儿打架,只要在两个人相对安全的情况下,男教师一般不予干涉,认为此时的教育是一种过度保护,应让他们自行解决。而女教师认为幼儿的失范行为是需要进行干预和制止的,强调幼儿的安全性和规范性。

2.男教师教育行为果断,女教师常发出不明指令男教师教育行为果断,常用动作协助自己的命令,让幼儿立即采取行动。对于不可忽略的失范行为,男教师会严令禁止,态度坚决,采用较直接的方式,既不会让幼儿养成听到命令后拖沓的习惯,也不会浪费教师更多的精力去反复强调规范,加重教师的任务量,避免教师总是陷入到无休止的琐碎中去,以便腾出时间和精力做对幼儿更有价值的事情。而女教师处理幼儿失范行为时常发出不明指令或者指责惩罚幼儿,使幼儿产生较多的消极情感,教育行为有效性不高。在对失范幼儿发出指令后无所谓其是否执行。既然发出指令,就应该让幼儿明白必须去执行。教师反复出现这样的教育行为会让幼儿不能确定教师的真实态度,削弱教师教育行为的效果。

3.男教师教育行为不够细致,女教师教育行为负责、耐心男教师对失范幼儿的忽略行为较多,对幼儿失范行为的管理较为宽松。这一方面由于男教师对常规的要求灵活,而另一方面也与男教师的教育行为不够细致有关。男教师的性格多粗犷、豪放,容易忽略幼儿的细节,尤其在生活活动中,常常意识不到幼儿身体或者情绪的异常。而女教师心思细腻,观察细致入微,对失范幼儿多采用启发诱导的方式,其教育行为更为负责、耐心。

4.男教师情感表达内敛,女教师情感丰富,善于抚慰男教师情感表达内敛,不易表达温和性情,不容易发现幼儿的负面情绪,在面对幼儿哭闹时常常无所适从,不知道应该怎么处理。女教师情感丰富、细腻,善于从情感上关心幼儿以及处理群体协调等问题。也正是由于女教师更敏感,心细如发,性情温和,会安慰人,所以在幼儿受委屈时更能悉心安慰开导幼儿,而此时的男教师过于硬朗。

(二)对不同性别教师对待失范幼儿的思考建议

通过教师对失范幼儿教育行为的观察数据和访谈资料表明,性别因素对教师在面对失范幼儿采取教育行为差异的影响是存在的,而这对于幼儿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性别行为差异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现象,因此我们应该正视这种差异,扬长避短,发扬不同性别教师各自的优势,以促进不同性别教师优势互补,进一步消除性别单一化给幼儿带来的不利影响。

1.对男教师的教育建议

(1)秉持细心、耐心的态度对待幼儿。耐心、细心应该是每一位教师对待幼儿应有的态度。幼儿由于身心发展不成熟,需要得到教师更多的关爱和帮助。男教师性格大大咧咧、不拘小节的特点很容易忽略幼儿的情绪和反应,不能及时、准确地得到幼儿情感上的反馈信息。而很多时候幼儿的失范行为正是教师对他们的关注太少而引起的。因此,男教师应该在日常的活动中多留心观察每一个幼儿,多与幼儿耐心交流,秉持细心、耐心的工作态度,让幼儿获得更好的教育和发展。

(2)加强与幼儿的情感交流。师幼之间的情感交流以及由此产生的积极心理氛围是影响幼儿行为的重要因素。在积极的情感氛围中,无论是教师还是幼儿更容易产生被支持感。因此,良好的情感氛围可以使幼儿更愿意做出积极的行为,减少失范行为发生的频率。但是男教师情感内敛、理性,在表达情感时过于硬朗,不善于利用情感支持,再加上男教师对于幼儿情感交流的重视程度不够,缺乏与幼儿的情感交流。所以,男教师应该多给幼儿情感关注,仅仅是外部的宽松,没有足够的关注,幼儿也很难产生实质性的被尊重感和被支持感。教师理解性的微笑、点头等非言语行为,或者在幼儿情绪低落时悉心的开导等,都可以拉近教师与幼儿之间心灵的距离。

2.对女教师的教育建议

(1)树立儿童本位观。研究显示,男性教师普遍具有自由本位、儿童本位发展导向的理念。在幼儿发生失范行为时,男教师能给予幼儿足够的宽容和接纳。而女教师普遍本着规范至上的理念,时时干预幼儿的行为。刘桂珍等人的研究表明,具有自由本位、儿童本位发展导向理念的教师在师生交往中更可能做出如帮助、理解、自主等积极的人际行为。而拥有限制、保守、规范取向理念的教师更可能做出如不满、惩戒、犹豫等消极人际行为。幼儿需要的是高飞的翅膀,而不是条条框框的束缚,更不是教师的偏见和压制。对幼儿无关紧要的失范行为,女教师应该以博大的心胸包容幼儿,以民主的态度对待幼儿,建立自由本位、儿童本位发展导向的理念,学习男教师不拘泥于常规,注重从整体宏观控制的风格,给幼儿足够的空间和自由,营造宽松的氛围。

(2)与幼儿平等对话。观察记录和访谈记录显示,男教师与幼儿的关系较为平等,而女教师的教育行为更多体现的是权威者的角色。教师和幼儿由于年龄、心智以及角色的差别,使得师幼在具体的交往活动中关系不平衡。在很多情况下,教师已经被演绎成对幼儿事无巨细的控制者和裁决者。在教师的高控制下,幼儿行为的自由空间大大减少。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调皮的幼儿常常会觉得自己的行为时刻被约束,总是受到教师的指责和批评,逐渐降低与教师的亲近感,进而影响师幼关系。而表现出高控制行为的教师树立了只顾自己而无视他人的榜样,如果成人示范的是这种态度,那么幼儿将会按照同样的方式行事,最终形成无视教师的习惯。因此,教师应该对自己的角色进行准确的定位,摒弃教师以往控制幼儿的被动关系,与幼儿建立平等的关系,“蹲下来”与幼儿对话。当教师以真诚的心与每一个幼儿平等地相处,就会得到幼儿的充分信任。每一个幼儿都会根据他们所尊重的成人的榜样来构建自己关于适当行为的模式。师幼关系越是融洽,幼儿越尊重和赞同教师的教育行为,教师的教育行为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

(3)多采用“我向信息”的表达方式。教师与幼儿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沟通,在某种程度上决定了教育行为的有效性。从观察收集的案例我们可以发现,女教师的语言多以指责、批评为主,这使得幼儿感觉自己不受教师的喜爱而对教师产生排斥心理。因此,教师应注意在教育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来增强教师教育行为的有效性。在与幼儿沟通时,教师从信息的指向来讲一般有两种:一种是“你向信息”,其信息指向的对象是幼儿。这种沟通模式多用的开头词是“你”,常是基于教师过强的主观意识,容易忽视幼儿的感受,演变为命令、警告等口气,对幼儿作出的评价也常常是主观且不留余地的,会引发幼儿的消极情感。教师应该尽量减少用这种站在自我立场角度的“你向信息”方式来传递信息和评价幼儿。另一种为“我向信息”,其信息指向对象是教师。即教师所说的都是他对幼儿行为的感觉以及幼儿行为对他人的实际影响等。当教师站在幼儿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信息时,更容易让幼儿明白他的某一行为带给别人的影响,从而有助于幼儿更好地理解教师,其教育行为效果比简单直接的呵斥惩罚更为持久和深刻。

(4)寻找幼儿失范的原因,而不是处理症状。通过访谈记录了解到,女教师在班上总感觉自己身心疲惫,被琐事弄得焦头烂额,但其教育行为并没有达到很好的效果,这与他们的教育行为方法有很大关系。多数情况下,女教师对幼儿的失范行为总是从抑制其失范行为的表象着手,而并非对发生失范行为的根本原因进行处理。因此,相同的失范行为反复出现,致使女教师常常手忙脚乱。对于失范幼儿,教师应该教会他们管理自己的行为,让幼儿在潜移默化中内化一系列的规则,并让幼儿学会自觉遵守,这比教师反复纠正幼儿的失范行为更为有效,也更为重要。一个习惯于他律的人,只有在行为会受到奖励或者避免受到惩罚时才会约束自己的行为。如果教师总是靠限制幼儿的行为来维持正常的秩序,幼儿很难学会调整自己的行为,最终形成依赖于外部控制的习惯。因此,对于大班的幼儿,应该帮助他们建立自主的意识。在幼儿因缺乏规则意识而造成活动场面混乱时,抓住时机与幼儿讨论缺乏规则的弊端,让幼儿自主形成规范,而不是让他们习惯于在教师的约束下形成规范。(本文来自于《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弓箭单位:太原师范学院教育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