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医学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有机化学课程是医学院校低年级临床医学,口腔医学及医学影像学等专业学生重点学习的一门基础课。对该门课程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将直接影响学生学习后续的药理学、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等专业必修课。有机化学实验课是有机化学课程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实验课教学,一方面能让学生通过实践体验,加深对基本理论知识的理解,另一方面也锻炼了学生动手能力,培养其创新意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我们发现有不少同学对待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态度不够认真,在实验课的开展过程中参与不积极。某些医学类专业学生往往会认为,有机化学实验课偏重化学实验技能的训练,与自己往后将从事的医护工作并不相关,所以上课过程中的实验操作以及课后的实验报告撰写没有得到重视,学习态度比较松懈,有个别同学甚至因此而没能通过课程考核。不难看出,对实验课认识不足及兴趣不高是导致这些现象出现的重要原因。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有效地激发其学习兴趣是获得良好课堂教学效益的必要条件。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就教育心理学的角度而言,兴趣是学习个体倾向于认识、研究获得某种知识的心理特征,是推动继续求知的一种内在动力,在学习活动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所以,以兴趣为导向进行教学,避免学生成为被“填鸭式”的角色,引导其对课程内容的主动学习,往往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结合几年来的教学经验,我们认为做到以下几个方面,有助于实施成功的、以兴趣为导向的医学有机化学实验课教学。
1注重情感交流,营造和谐关系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兴趣同人的情感有着密切的关系。所谓“亲其师,信其道”,平日和蔼可亲,乐于跟学生交流的任课老师,他的课程往往比较受欢迎。因为通过与学生的交流,老师可较好地掌控学生的心理动态,通过调节课堂气氛,营造轻松快乐的学习环境,其个人魅力也会感染学生。跟一般的理论课程不同,有机化学实验课的课时较长,在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时,师生接触较多,情感上的交流也利于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老师关心爱护之情,会唤起学生内心的共鸣。如在实验中使用相当危险的化学试剂时,老师既要严格要求学生进行安全规范操作,也要不断安抚其紧张的心理,让学生内心感到踏实。又比如学生在学习新的实验内容时,难免会出现手足无措或操作失误等情况,这时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和鼓励,而不是责备,学生心理自然会对老师有一种好感,对实验课的兴趣在无形中萌生和加以巩固。
2结合理论学习,调整课程进度
相对来说,有机化学理论学习的内容较为繁杂和抽象,知识点又比较零散,加上课时的限制,有不少学生反映课程枯燥和学习任务重,往往在短时间内,对所学的知识点难以掌握,久而久之易出现畏难情绪。如果能适时将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和理论学习同步设置,那么在上实验课时,结合理论课的知识点,通过对实验原理的讲解,一方面能让学生对现时所学理论知识进行重新回顾和消化,再加上通过动手实践操作,得到加深理解,另一方面也利于学生接受实验课上出现的新内容。如在讲到有机羧酸的酯化反应时,同步安排乙酸乙酯的合成实验,经过实验操作,学生对酯化反应速率较慢及可逆的特点会有更深的认识。假设在学生已对理论知识产生很多疑问的同时,继续学习陌生的实验课内容,无疑又加重学习压力,影响其学习兴趣。所以结合理论学习,同步安排有机化学实验课程进度,做到寓旧于新,以旧启新,实验课与理论学习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学而时习,温故知新,其自信心及学习兴致上来了,课堂教学质量自然能得到很大的提高。
3加强医学联系,优化教学内容
从某种意义来说,医学上对人体的理解是基于机体的各种生化功能和有机物质的化学变化,人体实际是一个时时刻刻进行着化学反应的有机体。如果能让学生从有机化学的角度去理解医学上的一些问题,让有机化学成为其研究解决专业问题的工具,那么学生对此将更有亲近感。所以在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内容中加强医学专业联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可得到有效调动。举实验课《旋光度的测定》为例,旋光度的测定是研究分子立体异构的重要方法,具有旋光性的物质大多存在着手性碳原子。在讲授实验时,假设一开始从讲解手性分子的结构特点或异构体是否呈镜像关系等这些较为抽象的内容入手,再过渡到对物质(如乳酸或葡萄糖)旋光度的测定操作,学生对此会有些茫然,而如果我们结合临床使用的手性药物讲解旋光度,强调药物分子构型鉴定的重要性,那么学生对分子的旋光性印象会更深刻。如可先讲解在二十世纪60年生的著名的“反应停事件”,反应停又名沙利度胺,分子结构中含有一个手性碳原子,起初以外消旋体在临床上使用,主要治疗孕妇妊娠呕吐反应。后来发现该药物的广泛使用导致了大量新生婴儿的畸形。造成这起悲剧性事件的原因,是当时人们并未完全意识到不同旋光性异构体的生物活性往往存在很大差异,有些甚至会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如沙利度胺的右旋体(R-)具有镇静作用,而左旋(S-)体不仅没有镇静作用,反而对人体胚胎具有强烈的致畸作用。又比如临床上常用的解热镇痛药布洛芬,其右旋体(S-)具有显著的药效,而左旋体(R-)无活性。对于这些手性药物,只有通过测定其旋光度,才能把不同的对映体进行区分。结合了医学问题进行讲解的旋光性知识点,学生都听得津津有味,对实验的兴趣就一下子上来了,这样的教学设计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设置开放性任务,选择自主完成
在实验课教学中,学生学习的目标如果不明确,要使其长期保持学习兴趣并深入钻研,单一地遵循老师讲解-学生动手的传统模式,效果往往不够理想。在这种固定模式下,久而久之有些学生易形成依赖心理,学习失去主动性。与此同时,我们也发现有很多能积极思考的学生,这些学生并不满足于现有的实验方法,对于自己遇到的一些问题,详细地记录在课后实验报告里,并提出了改进方案。针对以上这些现象,可适当安排以项目任务形式进行的实验内容,让学生自主选择感兴趣的实验方案,自己进行文献调研,最终协力完成。这种围绕学生展开的开放性教学,既可避免学生产生依赖心理,又能鼓励学生大胆创新,积极探索。举实验课《阿司匹林的合成》为例,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的合成路线一般以水杨酸和乙酸酐为原料,传统的催化剂为浓硫酸。然而由于浓硫酸具有强氧化性和腐蚀性,有一定的安全隐患,后期的排放同样也会污染环境。怎样选择一种安全、有效又环保的催化剂呢?选用不同催化剂,实验方案是否要作出相应的调整呢?这是留给学生的任务,学生可以自主选择和设计感兴趣的实验方案。在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他们不仅需要深入理解酰化反应的反应机理,查阅相关文献,还需要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任务完成后,学生的实验能力及综合素质都得到了良好的锻炼,心里持续产生的成就感将激发他们对下一次实验任务的期待和热情。
5结语
实验课教学是医学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工作的一项重要环节。成功的实验课教学,既可巩固学生对基础理论的掌握,还可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该课程的兴趣。如何提高医学有机化学实验课的教学质量,值得我们多思考和探讨。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我们认为,以兴趣为导向进行实验课的教学能够有效调动学生参与实验课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在实验中积极学习,在不断探索中得到锻炼和成长。这种教学模式无疑取得了良好的课堂教学效益。
作者:胡云 冯丽娟 王文君 单位:遵义医学院珠海校区生物工程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