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个性化作文与中学作文的反思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个性化作文与中学作文的反思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个性化作文与中学作文的反思

我们区别考场作文与课堂作文的目的并不在于否定个性化作文的作用,相反,我们更看重的是它在中学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因此,我们就需要有切实可行的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方案。

一、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特点和原则

(1)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实施过程中,教师应该遵循的原则①以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为追求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作文教学,我们都必须抓住培养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长远发展一一根本立足点。②引导学生追求真善美作文是一个人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体现,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在引导学生关注社会问题的同时更要积极引导学生关注生活中的真善美。③积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多元意识在教学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发散思维、积极探究,形成创新意识。④整体推进个性化作文教学不是单独的、独立的教学内容,它与中学语文教学甚至其他学科的教学都是紧密联系的,因此要注意结合其他学科内容,整体推进。

(2)个性化作文教学应该具有的特点①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这种主体性体现在个性化作文教学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把学生放在首位,推动学生发挥其主体性和能动性。②尊重学生的差异性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一个突出特点就是要积极引导和尊重学生个体的独特性,帮助其树立独立的思维。③发扬民主精神体现民主性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基础,在教学过程中要时刻注意发扬民主性。④倡导创新意识提倡创造性思维和行为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重要特点,只有使学生树立了创新意识,才能真正完成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任务。

中学语文个性化作文的教学方案在上面已经提到,个性化作文教学涵盖了“作文的个性化”和“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两个层面,而在中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着力点在于通过“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促进学生“作文的个性化”。作文教学的个性化主要是针对教学过程而言的,它包括教学思想、教学方式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即通过创新的、个性化的教学过程,建构的一整套符合学科规律和学生特点的,并能在写作活动中充分展现的作文教学系统,形成个性化的作文课堂,为学生搭建一个能充分展现自我,发展个性,完善人格与多方面能力的平台。

二、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入”

在内容方面,个性化作文应该着重进行材料、思想和语言等方面的积累。材料是个性化作文形成的丰富血肉,思想是个性化作文的灵魂,语言是个性化作文的支柱和特色,思想、语言和材料的个性化和创新性应该是个性化作文的三个基本要素。在“输入”阶段,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进行系统化的材料、思想和语言的积累,这也要求教师在语文课本内容教学和作文教学的过程中,要对个性化的材料、思想和语言进行展示和强调,逐步树立学生的模仿和创新意识。在方法上,应该采用“开源”与“导流”相结合的方式。生活是源,阅读是流。叶圣陶先生说过:“生活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地昼夜不息。”而古人又说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个性化作文的教学要引导学生从日常的生活和阅读中学习,注意观察生活,充分挖掘自己所熟悉的事物,形成自己的作文“宝库”。具体来说,要求学生多“读”,将专题阅读与自由阅读相结合。

三、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转化”

由输入到转化的枢纽应该是总结和思考。面对“输入”阶段积累下的大量的信息和资料,要进行系统的总结和分析,使之为我所用,变成自己的技能。在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应该注意帮助学生把积累和学习到的知识及时地转化为自己的技能,这是形成属于学生自己的个性化的材料、语言和思想的重要基础,也是防止学生作文时盲从和一味模仿他人的重要保障,更是从“输入”到“输出”,完成个性化作文由“量”到“质”的转变的必要承接。具体来看,要积极倡导学生多“写”,多练笔,在练习的过程中,完成转化。

四、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出”

无论是个性化作文教学的“输入”还是“转化”,其目的都是为了最终的“输出”,只有较好地完成“输出”才能被视为达成了个性化作文教学的目标,也只有完成了“输出”,前面的准备也才是有意义的。在这个意义上,才使个性化作文区别于模仿式作文或模式化作文。对应作文的个性化和创新性,个性化作文“输出”的衡量标准也应该是多维度的:题目的个性化、观察的个性化、内容的个性化、思维的个性化、语言的个性化以及情感的个性化等。还要强调一点,以上三个方面是有机的整体,要纵横交叉进行,相互结合,相辅相成,不可偏废。

五、总结

作文,是由古至今中国人记录历史、抒发情感的重要寄托,而汉字作文更是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作为新时代的中国人,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有义务将汉字作文这一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传承下去。为了响应《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的号召与指导,我们更应该重视中学教育阶段的作文教学,鼓励个性化作文写作,引导学生形成真正的语文素养,为学生长远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作者:谢青秀单位:河南省商丘市睢阳区教体局基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