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期待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期待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学语文教学的困惑与期待

一、无限课外阅读与有限课外时间的冲突

语文能力的形成需要语感积淀,这点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而语感的形成需要长期大量的阅读,日积月累,方能厚积薄发。叶圣陶曾经说过:“语文的学习,关键是习得,而不是教得。”许多自学成才的作家,他们成功的经验表明:语文素养的提高,大都得益于大量且广泛的阅读。《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九年课外阅读量应在400万字以上。”但在现实的操作中,课外阅读的功课大多都流于形式,成了语文教师悬挂在空中的奶瓶,无法喂到孩子的嘴里,究其原因主要有:

1.课改减课时不减课量。以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自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要调整和改革课程体系结构内容,建立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以来,教材总共进行了两次大的修订;但是我们发现两次修订主要是教材编排的体系变化:即从过去以体裁为单元的教材体系改为以同一主题为主的单元体系,在课文篇目和数量上没有大的调整,只是在语法的要求上有所降低;因此语文课本并没有真正的“瘦身”,而教学周时数比课改前少一节,导致语文老师仍然疲于完成“课本任务”,根本无暇引领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甚至连中考规定的必读名著也没时间让学生好好读一读,只好要求学生买本《名著导读》,让学生了解个名著大概,再出一些名著训练题,应付一下考试,就算了事,把充满人文性的语文训练的像机械的数理化一样,试问:这样的教学,学生的语文素养从何谈起?

2.在素质教育的旗帜下,在铺天盖地的“减负”口号的中,中学生并没有真正的轻松。由于适应课改要求的中高考评价体系至今尚未健全,“升学成绩”仍然是评价各类学校办学效益的“硬道理”,促使各个学校表面上轰轰烈烈搞素质教育,私底下实实在在抓应试教育,甚至是“过犹而不及”。

3.随着社会的发展,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期望更为殷切。加上受传统的“学而优则仕”的思想影响,家长们普遍奉行唯“成绩至上”;结果且不说学生一天在校要上八节课(上午含早读五节,下午三节),就是连周末的时间也要安排孩子去参加各科的补习班;而各科教师迫于升学的压力,也使出浑身解数,对于学生有限的课余时间,你争我夺,使学生天天泡在茫茫题海苦苦挣扎;在这样的学习状况下,怎能让学生抱着一颗“闲心”,在课外阅读中静静品读,细细感悟,让精神遨游,让思想驰骋?!

二、语文课外活动的开展与安全理念的碰撞

语文学习,在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中求知;在阅读中积累;在课外活动中体验感受并重新生成。在忙碌的学习里,适当的开展语文课外活动,能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经历,也为学生的写作积累素材,曾经的语文活动课,春暖花开时节,带着学生去踏青;秋意盎然时节,领着学生去赏菊。在青山间怡情、赏玩;在绿水旁惬意、放松,呼吸着大自然的风,倾听大自然的雨,铭记于学生的心里,倾泻在学生的笔端,学生学习的兴趣增加,心灵变得丰富。魏书生老师就经常带着自己的学生进行这样的活动。但现在是说课外活动“色变”,语文课外活动几乎要踢出语文教学范围,只剩下诗歌竞赛,朗读、演讲、故事比赛。甚至某些学校领导以“安全压倒一切”为由,不允许老师组织学生进行校外教学实践活动,;学生奔走在学校与家庭的两点一线上。日出日落引不起情思,潮涨潮下勾不来情动,花开花谢叩不响情弦,真正是“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考试书”。语文实践活动课也不过是师生在课堂上的“纸上谈兵”;出现在作文中的景物描写、场景刻画,几乎都是书本中的积累而非现实生活中的体验。想想我们的学生年代,春游、秋游,到田间帮农民摘地瓜,到海边捡贝壳,学校与学校间的联谊活动……老师布置作文写趣事,难忘的事,全涌上心头,随处可拾。写到这,只感叹“往事不可追,此情犹可念”,现在的学生真可悲。四、中小学语文教学层面的断裂语文学习是一个长期的积累、感悟、体验的过程,语文能力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这就要求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应该培养良好的学习语文习惯,训练学生最基本学习语文的能力,而且这一阶段是学生真正开始语文学习的启蒙阶段,对于今后的语文学习至关重要。国家取消小学初考,并非淡化小学教育,而是为了更好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进一步推进我国素质教育,提高国民素质的重要举措。但是在实践过程中,却出现了一些令人担忧的现象:一些地区的小学由于没有初考的压力,加上他们片面地理解“减负精神”和让学生快乐学习的深刻内涵,结果让学生在“蹦蹦跳跳,玩玩乐乐”中过了六年,导致相当部分学生最基本的语文学习习惯没有养成,基本的识字写字能力没有形成,基本的阅读能力欠缺,写作能力更是无从谈起,40分钟写不了上百来字的大有人在。当他们一窝蜂地涌进中学时,发现一切都是那么的陌生与茫然,于是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会有那么多的初中学生厌学、逃学甚至辍学了。初一老师普遍都有一个切身的感受:那就是面对这些刚进入中学的学生,首先要考虑的不是教什么,怎么教。而是先端正他们学习语文的习惯和态度。这里无意批判小学教师的教育,更没有褒扬中学教师的用心,不管是小学教师还是中学教师,都是在当前教育体制和教育理念下转动的轴,方向一致,步伐却不协调,造成中小学教学层面的断裂实是难免。如何加强小学教育与初中教育的衔接,初中教育与高中教育的衔接,让每位教师真正理解并贯彻“教育要以生为本”、“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着眼于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养成终身学习的理念”,真正做到义务教育“九年一体化”,稳步推进《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提出的十二年义务教育,是当前摆在我国教育改革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有位教育名家说:“真正的教育不应该是轻松的,不是水面上的滑行和舞蹈,而是在严寒冷酷的生存状态下挥舞着冰刀,用全部内心的激情和冷静,去对冰进行雕刻。”语文教育的改革在路上,承载着新课程语文改革重负的教育者,尽管面临教学过程中的种种困惑(当然这不单是一个课程改革和教学改革的问题,更是一个教师素质提高的问题),依然有理由对中学语文教育充满期待,当喧嚣归于冷静,当激情归于理性,注重人文关怀而非只讲人文关怀,纠正传统教学而不摒弃传统教学,既不剑走偏锋也不矫枉过正。如此语文教师就能保持一份生命的自由,精神的自由,既不会成为某种语文观念的奴隶,更不会成为小环境某种体制和规划的奴隶。让我们每个语文教师,都能与新课程共成长。

作者:吴瑞玲单位:福建省平潭第一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