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反复涵咏享受古诗韵味
钱理群说:“中国传统文化根本上是一种感悟的文化,而不同于偏于分析的西方文化。”用方块字连缀而成的中国古典诗词,一直洋溢着一种特殊的灵性风韵。灵性是古典诗词的一种鲜活气脉,故非吟诵涵咏不足以入其境、得其神、品其韵。“感人心者,莫先乎情,莫始乎言,莫深乎义。”由此可见,诵读的重要性,它是学习古诗词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方法。学生对诗歌的热情,需要通过诵读来点燃。饱含感情的范读、充满激情的诵读、心领神会的吟咏使语文味充溢了课堂。学生要在教师的指导下口诵心惟,咀嚼语言内涵,体悟古诗韵味,感受古诗精神,从而润养身心,化育灵魂。这样的教学更能激发学生自主探索古诗情韵的热情和责任感,避免了教师死板、沉闷的学究式分析,能够促使读者与作品进行深刻对话,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语感和审美能力。
二、品味意境探究古诗内蕴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宋元戏曲考》等著作中反复论述了意境及其与之同义的另一术语“境界”,指出:“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曰:‘有境界而已。’”真正优秀的诗歌,不仅充分体现着诗歌的一般特点,而且具有一种耐人寻味、引人遐思的东西,这便是意境。叶燮在《原诗》中谈到诗的意境时,用的是“至处”这个概念。他说:“诗之至处,妙在含蓄无垠,思致微渺,其寄托在可言不可言之间,其指归在可解不可解之会;言在此而意在彼,泯端倪而离形象,绝议论而穷思维,引人于冥漠恍惚之境,所以为至也。”意境虽然并非诗歌所专有,但在各种文学样式中,却以诗歌最为讲究、最为突出、最有代表性。品味古诗意境之美,方能感受其妙不可言的魅力。意境主要由意象展现。意象是诗人情感显现的载体,是融合了诗人主观色彩的景和物,是诗人独特的感受和思想感情的凝结,也是诗人气质和个性的流露。含有“意”的形象,即“意象”。一般讲,诗人总是选取生活中最有特征、最典型的事物,将丰富的生活内容和思想感情高度浓缩、集中概括在这些事物之中,通过描写典型事物的形象特征,以表现更广泛的社会生活和更普遍的思想。如古诗常用意象“月”代表思乡怀人,喻指悲欢离合;“草”意含相思怀远、感时伤事之意等。又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全诗通过描写一个歌女弹奏琵琶的事件,体现了丰富而复杂的社会生活与思想感情。教学中教师应重视古诗词意境的挖掘,引导学生品味意境,探究古诗内涵。
三、手法鉴赏道出古诗妙处
古代诗歌高妙之处还在于运用多种表达技巧,如常用的表现手法:渲染烘托、对比反衬、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抑扬结合等,常用的抒情手法: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古讽今、托物言志等,还有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夸张、借代、用典等。教师可以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手法的特点及如何结合诗意分析其妙处。如王昌龄的《送魏二》:“醉别江楼橘柚香,江风引雨入舟凉;忆君遥在潇湘月,愁听清猿梦里长。”高考中有一题:问后两句用了什么表达手法,有什么好处?可答:作者运用虚实结合手法想象友人孤身一人在湘水之上辗转反侧、愁听猿啼的情境,使自己对友人离去的不舍与关切更为深远、动人。又如白朴的《天净沙•春》:“春山暖日和风,阑干楼阁帘栊,杨柳秋千院中,啼莺舞燕,小桥流水飞红。”这首诗动静结合描绘了春日的美好景象,和风杨柳、帘栊、秋千为静态描写,“啼莺舞燕、流水飞红”如神来之笔,尽展春日生机,具有动态美。让学生结合古诗具体内容体会独特手法的妙用,更能使之感受到古诗独特的艺术魅力。
四、参照模板巧答诗歌考题
《高中语文考试大纲》中要求学生能够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高考设题大多围绕形象、语言特点和风格、思想情感等方面的分析展开。学生可紧扣以上几方面组织答案。我在教学时设计了这样一个模板: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内容,运用了哪些手法,达到了什么效果,通过写什么表达了作者哪些情感。学生可根据所问灵活作答。常用这样的术语:这首诗描写了……景致,寄寓了……感情,运用了……手法,抒发了……情怀。总之,教学古诗词要讲究方法。既要让学生从内心深处喜欢上诗歌,心田得到永恒的润泽,又要让他们学会用已学的知识去赏析诗歌,从而获得古诗情韵的熏陶、民族精神的感染和鉴赏能力的提升。(本文来自于《学周刊》杂志。《学周刊》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韩慧静单位:河北省邢台县将军墓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