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多媒体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2000年,教育部决定从2001年起利用5到10年时间在全国中小学基本普及信息技术教育,全面实施“校校通”工程,以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实现教育的跨越式发展,并提出要加快信息技术教育与其它课程的整合。网络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巨大动力推动着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技术以及教学过程中的一切因素进行革命。教学实践证明,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手段,适当地选用计算机多媒体,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突出训练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有效地缩短学生的认知过程,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课堂质量和教学效率。

一、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目前,随着教育的发展,计算机、电视、投影等进入课堂,更有利于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它们的效应。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具有展示直观形象的立体画面的优势,并努力通过图、文、声等多种功能,给学生以强烈的感官刺激,使学生具有了获取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由此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使这种兴趣维持整个教学活动的始终。例如,在教学《春》这篇课文时,先播放歌曲《春天在哪里》;之后,不失时机再次打出春、夏、秋、冬四幅图画,指出:四季景色千姿百态、美不胜收,但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写出景物之美,关键是要善于从美的事物中发现美,并用美的语言加以描述,让我们一起走进朱自清的《春》,这时配乐朗诵响起,将学生带入语文学习之中。这次多媒体的运用,既带领他们进入美的境界,又激起强烈的内心探求需要,回归到语文学习中去。

二、再现诗歌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诗歌是抒发诗人的感情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借助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一种意境。诗歌由于其艺术形成的特殊性,其表现形式有了语言、音乐、绘画、情感多种因素的美。只有通过音乐、图片、声音、灯光等再现出来,才变得具体可见。让学生听配乐诗朗诵,伴着舒缓的弦乐,学生静静地坐在那里,眼中看到的是意境深远的写意画,耳中听到的是曲调宛转的古曲,充满激情的朗诵。此时,诗、书、画、曲多种美的因素融为一体,使学生们的心灵受到了强大的感染与震撼。如在教学马致远的那首脍炙人口的散曲《天净沙•秋思》时,结合幻灯图片,画面传达出的是一种苍凉的深秋暮色笼罩下凄凉的氛围,在这样的境界里,一个"断肠人"正踽踽独行。结合二胡曲《江河水》的配乐要求学生联想除了课文提到的之外,还有哪些景物能体现"断肠人在天涯",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天涯沦落人的凄苦之情。学生视听之前或之后,教师提出问题,激励探索;或开启思路,强化要点,品味诗词中的意境,理解蕴含在形象之下的深层内涵的艺术境界,学生的审美能力得以提高。

三、优化阅读练习,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

网络技术下阅读方式正在发生巨大的变革,在阅读方式上,将从文本阅读走向超文本阅读。在阅读教学各环节中,恰当运用网络教学媒体,可以使学生共享文字、图象、音乐等,缩短教学时间,优化阅读练习,促使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能力的形成。运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再现情境,能丰富学生感知,缩短学生与课文之间的心理距离,切实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受力。因此,现代教育技术下的阅读应以博览精读为目标,使学习者以现代化的开放性的阅读心态,适应网络信息全方位、高密度的资源特征和呈现方式,适应信息社会对学生学习、阅读以及理解能力的要求。

四、强化学生认知体验,调动学生的写作积极性

中学语文教师必须根据中学生的认知体验,运用直观、形象、新颖、感染力、可视性强的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来调动学生观察、思维、联想和想象等智力因素,并使之相互作用,形成最佳的心理状态,视写作为乐事。例如教学《记述一次体育活动》时,学生参加的活动虽然很多,拿到作文题时也很有兴致,可是当真正动手写作时,却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毫无生动而言。针对这种情况,将运动会上比赛的录像在课堂上进行再现。紧张、热烈的比赛场面深深地吸引了学生:在跑步比赛中,运动员像离弦的箭,奋力冲向终点,两旁的观众挥舞着双臂大声呐喊……在一边适时地提醒学生仔细观察参赛选手的表情、动作等精彩细节,以及观众们的热烈表现。通过展开讨论、交流,学生写作时得心应手,一篇篇优秀习作就这样产生了。确实,生动的画面、动听的声音能唤起学生真切的内心体验,引导学生自由地感悟,自由地倾吐,自由地抒发。一个人所拥有的潜在独创力与想象力是无穷的,作为老师,应该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充分挖掘学生潜在的思维能力,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提高学习的效率,并在创造活动中体味到成功的喜悦。教师通过教育使学生创造性的学习、创造性的活动,这是教育成功的标志。如果我们培养的孩子要能在将来成为跨世纪的四有新人,现在一定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让孩子成为思维活跃敏捷、想象丰富、有创造性的社会栋梁之才。

作者:孙邦利 单位:蚌埠高新实验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