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中学语文教学思路(7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学思路(7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中学语文教学思路(7篇)

第一篇: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思考

【摘要】语文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我们主要的交际工具,我们利用它来表达思想、交流感情,同时学好语文也是学好其他功课的前提和基础,足以见语文的重要性。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现状却是不容乐观的,因此我们必须要改变不合时宜的旧做法,不断创新,以此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本文在业内已有的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就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及对策方面进行了一些简单探索。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效率;方法与策略

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较为低下,这就十分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和语文能力的提高,因此我们必须正视这一问题,着力提高语文课堂的教学效率,使学生们各方面得到全面均衡的发展。中学语文学习对学生影响是极其深远的,在学习过程中不仅教授必要的语文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有利于终身发展的知识和技能,从而提升自身的情意素养,陶冶情操。从1978年至今,语文教学一直备受关注,并且引发许多人的批判,其中争论的中心就是语文课堂效率的低下。基于此,我提出了一些关于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方法,希望对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发展有所启示。

一、准确定位教学目标

语文教学目标是根据语文课程的特点指定的培养目标。语文课程目标有的很宏大,比如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有的则很具体、很细小,如关于读写的目标,在较短的时间内就能实现的目标。但我们绝不能只认准其一,而排斥其他的目标,必须要保证他们协调一致的进行,这样才能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有的教师只是一味地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实行强加式的教育,这是一定要改正的。我们可以在一些课堂上看到,老师在讲课过程中,进行漫无边际的发挥,看起来课堂气氛不错,师生间对话频繁,但其实只需稍加考察,就可以发觉其实这些内容跟课文的关联不大,也没有注重提高听说读写等基本能力,根本达不到到语文教学的目的。因此在语文课堂上,我们必须扎扎实实从基础做起,从听说读写开始,再引导学生去解读文本,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

二、合理分组,强调合作

在课堂上出现由于小组合作不当,而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认为可以尝试运用以几点。

1.充分了解学生的情况后再进行分组

进行分组学习的其中一个目的就是希望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体验发现与探究的乐趣,从而最大程度的提高教学效率。但教师在进行分组绝不能轻率,要通过观察学生在课堂课下的一些表现,甚至找学生单独进行沟通等方式,了解到学生们的个别差异和个性特征,之后再对学生进行分组。

2.要求教师积极组织教学

教师要充分发挥其作为课堂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角色作用,帮助学生选择适当的学习方法。因为在语文课堂上我们会发现,有一些学生在刚开始进行小组学习时会感到很茫然,如果不加以引导,学生很难融入其中。这就需要发挥教师的作用了。首先了解学生的难处,查看具体是在哪个环节出现了问题,之后再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有效的学习方法,这样才能确保每个小组都能积极高效的进行团队合作学习。当学生们能够初步学习和应用一些小组学习方法时,教师就应该给学生更多自主发挥的空间了。还有一点需要教师们注意,在课堂上开展合作学习时,教师应适时走到学生中间,甚至可以参与到小组中去,仔细观察了解学生学习探究情况,以便给予适当的点拨与反馈,调控整个课堂,防止放任自流,保证课堂的教学效率。在看到学生有自己特别独到的见解时,要鼓励学生勇于在全班学生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同时也会产生示范效应,充分调动每一学生的积极性,激活整个课堂。

三、勇于创新,增强趣味性

为了提高中学语文的课堂效率,增强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我们必须要采取措施。

1.充分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

教师要不断地创新和突破自己的教学方法,以增强学生对语文课堂的兴趣。在诸多新的教学方法中,最重要、最突出的一项就是多媒体的使用。教师利用多媒体,既可以丰富语文教学的内容,使教学内容立体、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同时还可以表现出教育教学内容的形象化、多样性和快速性,还能使学生能够更容易地掌握学习重点和难点,能更好的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因此教师务必要抛弃之前陈腐落后的教学观念,充分利用多媒体,提高学习兴趣。

2.创设情景,激发兴趣

良好的教学情境可以引起学生的关注,拓展他们的思维,使他们更好地参与到课堂教学当中。具体方式可以是教师导入新课时进行情境创设,即教师通过巧设话题,激发学生兴趣,进行导入。对于话题的选择,可以是一些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这样能够引发学生的关注,更容易使学生在课堂上表露自己的心声和独特的见解。中学语文课堂是学生学习语文、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渠道,我们必须给予充分的重视。

正如上文提到的,在语文教学目标的把握上、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以及情境创设等方面都还不是很到位,对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产生了很大影响。为此,本文提出了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的方法和策略,希望对那些在一线任教的教师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区培民.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浙江教育出版社,2003(5)

[2]周望清.新型师生关系与后进生转化问题研究[D].苏州大学,2011

[3]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4]尹继庆.新课标下如何提高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效率[J].黑河教育,2014(67)

[5]周国龙.谈谈小组合作学习[J].科学导报,2014(87)

[6]方智范.关于语文课程目标的对话[M].语文建设,2002(1)

[7]时金芳.语文教学设计[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作者:陈婉莹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长春校区

第二篇:中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摘要:伴随着我国教育体制改革工作的不断推进,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逐渐地成为了教学改革工作中的新思路,对于学生的语文学习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学生的合作精神和交往表达能力也有着一定的提高。笔者结合自身工作经验,通过对当前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存在的误区及产生原因进行阐述分析,提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关键词:小组合作学习;中学语文教学;应用研究

一、引言

小组合作学习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理念和教学形式,是以教学目标设计作为引导,以三至六人组成的小组为主要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之间的责任感、互助合作精神、信任感为基础,进而在积极、愉快、团结的教学氛围中完成教学工作和目标,使学生的心理品质和综合素质得到一定的锻炼和培养。

二、中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开展的意义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一方面能够充分发挥语文学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巨大作用,中学生处于生长发育的特殊时期,通过合作学习,言语表达能力、思维发散拓展、学习意志力、性格情感等方面都会得到锻炼和加强,促进自身综合发展;另一方面能够有效提高教学效率,学生通过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使得自身的创造潜能得到了极大开发,所有学生都能够充分融入到集体学习环境中,并扮演着重要角色;此外,学生的作为教学工作开展的主体地位更为明显突出,学生始终有着高度的自主性,对于学习的框架过程能够进行自我控制和设计,教师仅仅是在必要的时候给予一定的方法和条件方面的帮助支持,教师干预控制学习的程度大大地降低。

三、中学语文教学小组合作学习存在的误区

虽然教师对于小组合作学习的认识不断加深,并逐渐地将其应用到实际教学中,但是却不能对其进行有效把握,多数只是流于形式,整体上看处于在曲折中不断向前发展的趋势,避免不了存在一定的误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小组合作教学流于形式,只是单纯照搬参考,缺乏思想。有些教师采用小组合作教学,单纯地是以其概念作为出发点,实际学习往往流于形式,在借鉴过程中单纯地机械照搬,缺乏自己的思路,为了合作学习而合作学习。

2.教师缺乏对合作学习的调控,合作效果不够明显。有些教师对学生分组缺乏合理的考虑,导致小组水平参差不齐,在对合作学习中出现的问题不能及时处理解决,对于学生缺乏有效管控,时间没少花,效果却不明显,反而降低了效率。

3.学生参与度不高,合作不够积极主动。中学生的个性往往比较独特,有些学生不善于合作,不懂得合作,或者在合作中存在私心,有些还畏惧合作,导致有些学生表现过于积极而有些学生游离于小组之外,不能实现共同进步。

4.合作学习会使滋生助长部分学生学习的惰性。有些学生抱有偷懒侥幸的心理,小组学习的综合效果与个人无关,对于表现踊跃的学生产生心理依赖,自身学习得不到长足发展,在学习上表现懒惰,积极性不高。

四、造成小组合作学习误区的原因分析

造成上述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教师对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过于肤浅,认为其仅仅是单纯的小组讨论,混淆合作学习和小组讨论二者的概念,教师过分注重讨论的结果,对讨论过程缺乏足够的指导;其次教师对学生进行分组缺乏合理性,过分随意,并未结合语文学习的特点,使得小组之间竞争力不够平衡,对于学生心理成长也不够有利,最终导致实力强的小组越来越强,实力弱的小组越来越弱,学习差距越来越大;再次教师对于学习效果的评价过分注重结果,而忽略了过程的重要性,对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某种优越表现缺乏及时地肯定和鼓励,学生合作学习的积极性不高;此外学生合作学习意识薄弱,过分追求自身知识水平的提高,缺乏团队意识,不能积极配合教师工作。

五、使小组合作学习走出误区的策略方法

1.学习内容设计方面。学习内容设计可以从新知识点传授、内容分解、意见分歧、思维发散等方面着手,并采取恰当的方式进行学习内容的组织。比如《再别康桥》一文学习内容设置,可以从意象、美感、情感旋律三方面来入手,学习小组通过对这三个问题进行研究学习,来促进交流合作。

2.学习分组方面。在进行学习小组分配时要讲究一定策略,既要控制好小组人数,又必须兼顾小组整体水平,同时要注重分组形式的多样化,常用的分组形式包括固定分组、自由组合、混合编组等形式,在实际教学中灵活运用。

3.合作学习结构构建方面。通过构建彼此依赖的合作关系,组员之间分担整体任务,扮演不同的角色,以实现总体目标。教师应当对学生的课堂行为进行充分监督,并提供足够帮助。比如在文言文赏析课程中,可以将实词虚词赏析、表达技巧赏析、特殊句式赏析等不同内容分派给不同小组进行深入研究,并制定汇报题目,以此为依据去收集资料,经过整合后进行上台演示。

4.学习效果评价方面。进行学习效果评价,首先要建立起一套有效可行的评价标准,更好地结合实际情况,评价要从多方面辩证进行,以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为最终教学目的。评价方式要做到多样化,彼此相互结合,使评价更为全面,努力做到公平有效,并注重发挥评价的激励性。

六、结束语

小组合作学习是以后中学语文教学的发展趋势,要克服当前存在的问题,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有效保证小组合作学习工作的顺利开展,加快我国教育体制改革的步伐,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王鉴.合作学习的形式、实质与问题反思———关于合作学习的课堂志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04年08期

[2]于万杰.初中语文小组合作学习教学方式的有效运用研究[A].中国当代教育理论文献———第四届中国教育家大会成果汇编(上)[C],2007年

[3]陈洲.让合作学习在有效中闪光———小学英语教学中学生合作学习有效性的研究[J].小学教学研究,2011年26期

作者:邓圳 单位:上海市杨园中学

第三篇:中学语文教学改革思路

摘要:语文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和探究为最高目标,使学生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感悟文化内涵,丰富学科素养,提升人生境界。

关键词:语文教学;教学理念;改革

近30年来,中学语文教学经历了不断改革,不断成熟的发展历程。当代语文教学改革的进程和最新成果,其显著标注之一是,众多的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名家及其创立的语文教学模式的大量涌现,使中学语文教学这个百花园异彩纷呈,争奇斗艳。比较有代表性的有:

1.上海育才中学的“八”字教学模式(读读、讲讲、议议、练练)。

2.钱梦龙的“三主四式”教学模式(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为主线,“四式”即循序展开的四种课式:自读课、教读课、练习课、复习课)。

3.魏书生的“自学六步法”教学模式(定向,明确教学目标;自学,根据教学目的自学教材;讨论,对自学中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讨论;解答,对讨论后仍未解决的问题教师进行解答;自测,根据教学目标进行自我测试或评价;自结,在教师引导下学生总结知识的规律)。

4.武汉黎式法教授创建的“六课型单元”教学模式(将一个单元的教学为整体,将单元教学分为自学、启发、复习、作业、改错、小结六个环节)。

5.湖北特级教师洪镇涛提出的“五阶段教学模式”(设问阶段、阅读思考阶段、讨论切磋阶段、归纳总结阶段、练读读写阶段)。

6.宁鸿彬老师提出的“熟读、质疑、解疑、总结、运用”的教学模式。

7.扬州大学顾黄初先生提出“学导式”教学模式(定向、自读、研讨、归纳、运用、反馈等)。

8.河南新乡市武镇北的“目标教学法”。

可以说,诸多的语文教学模式,都独具匠心,各有特色,都为中学语文教学起到了推动作用,反映了语文教学工作者对语文教学的深入探索和积极努力尝试。从以上诸多教学模式中不难看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关注学生、注重学生法导。我从教38年,一直担任初中语文教学工作,通过几十年的教学实践,我认为中学语文教学改革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用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改革课堂教学

从实施课程改革以来,我认真学习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认真反思自身教学实际,研究学生、探究教法,逐步树立起以学生的终身发展为目的的教学思想,树立起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新的教学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激发语文课堂活力,有助于学生能力提高与发展的语文课堂教学新思路、新模式、启发思维,训练方法为主的自读课文阅读方法,以感知、探究、反思、延伸为主线的重点篇目学习法,以合作、探究、创新为核心的语文活动课等形式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习语文的兴趣,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二、在教研内容上下功夫,转变观念,从课堂教学入手

将教学改革落到实处教研活动每周一次,是交流经验、提高认识的一个平台,作为一线教学,要想教好书,就有必要讲新课标吃透,了解新教材,为自己教学指路,从观念上改变以往语文教学课堂内重分析、挺语言的模式,创造性地处理教材,并落实到课堂内,落实到学生身上。更多地学习外地先进教学经验,掌握教改动态,了解我国教育的未来前景和教育信息,迅速转变以往陈旧的观念和模式。

三、用灵活生动的教学方式,激发课堂活力应试教学

课堂围绕知识目标而展开,储存前人积累下来的经验和体验,但忽视了学生创新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我在课堂上以自主、合作、探究为主的教学模式,激活学生好奇心,探究欲,培养学生主动思考、质疑、求索以及善于捕捉新信息的能力,并把这种能力的培养定为课堂教学的终极目的。为此,我仔细研究教育心理,准确把握初中生的心理特征和思维特点,积极探索有利于激发兴趣,激活思维,激励探讨的语文课堂教学方法。例如在处理每单元的重点篇目时,我始终采用整体感知,合作探究,反思质疑,拓展延伸的教学模式,根据不同内容精心设计问题,组织语文课堂教学。这样教学,课堂上感受到的是一种亲切、和谐、活跃的气氛。

教师已成为学生的知心朋友,教师也就成了学生的学堂,学生再也不是僵化呆板的听众,他们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展现和培养、或质疑问难、或浮想联翩、或组内交流,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组际互动,在有限的时间内,每一个学生都得了较为充分的锻炼和表现的机会。教室里不再沉闷,课堂上充满流动的阳光,平等、和谐、与交流共存,发现、挑战与沉思同在、活跃的思维、频动的闪光点,让学生成为课堂上真正的主人,教师的授课既源于教材,又不唯教材。师生的情感与个性融在其中,现实的生活进入课堂,学生在互动求知,在活跃中探索,既轻松地掌握了知识,有潜移默化的培养了能力,学生的整体素质有了质的提高,语文课堂真正焕发出它应有的活力。

四、转变角色,做好课后辅导工作

初中学生好动、贪玩,缺乏自挖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教师就要改变以往高高在上,应深入到学生中间,和学生做知心朋友,抓好思想教育,并是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工作。比如,嘘寒问暖,从赞美着手,所有的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理解和尊重,在批评学生之前,先谈谈自己工作上的不足。

五、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高学习效率

现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飞速发展,要求具有新鲜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仅要有教学模式的转变,学生思维的开启,更要有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掌握丰富的语文知识并获得即开知识大门金钥匙的课堂教学效果。这是新课标对语文课程的基本要求,也是语文学科工具性与人文性特点的集中体现。应试教育课堂上总是教师比比划划,在学习中学生不能不能亲自体验到获取知识的过程和乐趣,其接受知识的过程间接而单一。新课程要求课堂要以更新教学手段为重点,借助各种媒体和教学资源让学生亲自体验、感受,使得师生在探索中经验共享。信息时代多样的媒体和无所不在的网络正好为我们扩展课堂教学的领域,拓展摄取知识的渠道,树立大语文教学观,实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开发学生的探究能力、学习能力、合作能力、创造能力,提供一个可操作的平台。

六、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组织

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想法设法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情感,使他们产生愉快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七、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死读书,读死书,已经不能适应社会对教育的需要。新课程改革正是对今天教师教学观念的挑战,教师应由知识的占有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由知识的传递者转化为学习的促进者,超越课堂的藩篱,将现代教学过程演化为“培养学习者”的过程,实现由“授之以鱼”到“授之以渔”的根本转变。用扎实多样的训练,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努力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终身学习的本领。语文是语言,因此,除了课堂之外,还需让学生多读、多讲、多练。在晨诵、午读时间里,我坚持下到班级了解阅读情况,布置诵读内容和任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倡导学生坚持写好日记,写学习心得等方式,提高他们能了。

教育家陶行知说得好,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我认为语文学习有方法可言,但无锦囊妙计,没有终南捷径可走,正如常言道,教学有法,但无定法,那么语文教学改革的途径在哪里呢?不是自古华山一条路,而是条条道路通罗马。当然,罗马城并非一天建成。随着教学理念的更新和教学方式的多元化,语文教学改革应立足于以促进学生自主性地学习和探究为最高目标,使学生形成自主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富有个性的创造性的学习过程,引导学生积极探索科学知识,感悟文化内涵,丰富学科素养,提升人生境界,使之获得扎实的基础知识积累和对科学文化的基本认知,开展研究性、探究性学习,给学生更多动手、动口、动脑的时间和空间,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语文教学改革既要改教法更应注重于学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拥有学习语文的主动权,进而积累知识,丰富人生经验,关注社会生活,形成良好的个性和观念。

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使我深深地懂得,语文教学改革没有休止符,只有不断学习,进一步深刻领会新课标精神,才能增强教改动力。坚持语文教学改革,首先,是施教者要有信心。其次,是恒心。第三,是耐心。教改需要脚踏实地,扎扎实实。无事实求是之心,有哗众取宠之意,装潢门面是要不得的,更不能像墙上芦苇,头重脚轻根底浅,山间竹笋,嘴尖皮厚腹中空。牢记“宝剑锋自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古训,吾生有涯,而学海无垠。作为一名语文教学工作者,将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后人。

作者:罗生君 单位:甘肃宁县瓦斜初中

第四篇:传统文化在中学语文教学的应用

摘要: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不管科学技术如何发展,传统文化依然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汲取中华传统文化的知识,将传统文化的营养引进我们的语文课堂,让学生们汲取传统文化思想的精髓,在语文教学中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和人文素养。

关键词:传统文化;语文教学;渗透

在构筑学生的精神世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过程中,语文有着非凡的意义。并且,在新课标也强调:语文学习中要培养学生能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富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但是,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还存在着诸如重德育轻美育;重记忆轻感悟;重内容轻形式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出现与应试教育、功利教育和经济社会转型发展的特殊时期的社会环境有关。在日常教学中,学生常常抱怨:为什么现代人还要学习古人的文章?语文教师也大多从字音字义和翻译等方面加以教授,对古文的精神内涵没有深入剖析,没有很好的引导学习。这种现状如何改变?语文教师在传统文化的传承中要改变这种现状,明其责,重其行,建立大语文的思想,在筑牢基本功的同时,要贯通中华传统文化,凝练出每一篇古文的精神实质,让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味出传统文化的根基力量,润物无声中得到精神升华。

一、注重培养学生拉近与传统文化的距离

在考试的指挥棒下,语文教师更加注重学生的知识积累,用考试的“解剖刀”对原本精美文章进行肢解、寻词摘段,将原本的文化传承降格为语文训练。从而导致传统文化教育的效率不高,仅仅达到了语文教学大纲中的基础知识积累,没能够实现现代语文素养教育的提高。例如,从《诗经》到《楚辞》,从唐诗到宋词,浩瀚的古代文学中,蕴含了无数经典诗文,若单纯的讲析字词句,断章取义分析题型,主要精力是建立题库、应对考试,排名次,以考试成绩“论英雄”,以学生成绩衡量老师水平,远离了文韵,不去感受历史沉淀的文化意蕴,语文就与传统文学拉开了距离。因此,语文教学中要对传统文化的基础释义进行分析,更重要的是理解和感悟。而这种理解与感悟,必须以现代生活的架构为前提,不能简单的还原当时历史背景,要与现实生活密切结合,以现代化的视角和技术,重现传统文化的魅力。

(一)传统文化的现实理解

传统文化的传承,不是拷贝,也不是口口相传的印记,而是推陈出新的超越。我国的文化遗产浩如烟海,不要“拿来主义”,要在传承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结合时代精神消化吸收,从而焕发旺盛生命力。例如,不论《秦风•无衣》《九歌•国殇》还是《正气歌》,都表现出了对正气的坚持,但这种气节又与当时封建社会的忠义观有着割舍不断的联系,与我们今天所提倡的讲正气、树新风是有明显不同的。这时教师的引导很重要,要站在新时代的思想上阐释精神内核,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结合现实,以现代眼光阐释传统文化。

(二)以现代教学手段增强学习兴趣

时代的差异,时空极大的距离感,让现代的学生很难深入理解古人的精神世界,难以领会古人的幽怨、伤感和深沉或是进发、高远和救世的思想。现代化的教学技术和信息沟通,让我们更加逼真的还原古代场景,消除课堂教学在时空上的限制;甚至能够通过声光电立体场景的创设,使学生对古文更加贴切的认知与感悟,从而积极思维,深刻理解深意。例如《明湖居听书》《口技》,里面的说书技艺,那“百鸟乱鸣”、“人有百口,口有百舌”的境界,若学生们没有真切体验,靠教师对字词分析,学生们可能难以领会。但如果借助信息技术,我们就可以让学生真切直观地感受到文中优美意境,从而体会高超的表演技巧。

二、教师应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美

语文老师对文学作品的教授引导对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语文大纲也指出:“在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全个性,形成健全人格。”因此,从传统文化中发现美、体味美、感受美,进行审美能力的培养和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任务。

(一)发掘传统文化中的音韵美

在教学过程中,走入作品,熟知文意,能够流畅朗诵,这是语文的基本功。接受美学认为:“作品能否实现其价值,一定要靠读者的阅读才能衡量,白纸黑字只能在读者的接受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勃勃的生命。”这个过程中,读者融入作品,重新创造了文学作品的价值。阅读决不能表面的“走马观花”,教师带动学生把情感调动起来,有其声,有其情,深入体验。因此,最初的美,首先来源于直观的朗诵,从语感中体味感情。在《阿房宫赋》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把富有音乐感的语言读熟吃透,同时借助现代化的手段,进行名家诵读的模拟,使学生更加深刻感受语言的魅力,感受传统文学作品中美的享受,从而激发浓厚的学习兴趣。

(二)发掘传统文化中的情感美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传统文化的教育要做到“走心”。空洞的说教难以达到真正的效果,古文中的深意挖掘不出来,学生就缺乏记忆力,无法深刻记忆,也就无法培养审美。只有“晓之以文,动之以情”,从文意表面深入文意其中,构造文中的情感脉络,进行审美的感知和创造。例如在学习《春江花月夜》时,春、江、花、月、夜,每个场景都是一副画,画美情浓,有情有理,透过满含笔墨的诗情表达了浓浓的人生思索。老师在传授每句诗中的含意同时,把整个“诗中之诗”的广阔画面和感情表达出来。

(三)发掘传统文化中的形式美

目前,语文教学的弊病之一就是漠视语言的形式,过分追求内容的分析。在日常教学过程中,为了应试的需要,肢解语句,过分的人为“剖析”含义,把通篇的诗词句分解成单一孤立的练习题,忽视了整体感和内容。语文作为一门工具性学科,在强调听说读写的工具性知识掌握外,还要体现它的人文性,尽情尽意的表达学生的思想,挖掘文学作品语言变形之后所表达的情和意。

如读曹操的《观沧海》:以“观”统领全文,前写实后写虚。如果肢解诗句,仅仅是常见的表现大海的常规景色,无非是普通文字都能描述的“碣石”、“沧海”等景色。深入作者情怀和写作背景,挖掘诗中深意,建功立业的抱负、昂扬奋发的精神就容易被学生发现并感悟了。构架一定的文化背景,领悟语文本身符号概念以外的意义,正是学生面对传统文化鉴赏和评价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姚拥民.如何构建高效的中学语文课堂[J].考试周刊,2013,(98).[2]刘志良.如何将中学语文课上出新意来[J].学周刊,2014,(10).

作者:宋惠中 单位: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综合高级中学

第五篇:农村中学语文教学思考

摘要:学生是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只有注重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培养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才能得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主要从农村中学教学中几点尝试进行论述:语文课上善于引导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组织课外活动,激发学习兴趣;批改作文,提高写作能力,从而提高学生全面综合能力。

关键词:语文教学;课外活动;写作能力

“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曾经在学生中广泛流传,在农村中学,数理化的题海作业确实也占用了学生的不少课余时间。况且许多学生认为数理化考高分容易;而语文即使花费许多时间去读、去做,真正考高分又谈何容易?但要考及格并不很难,这样就造成相当一部分学生忽视了语文学习。通过这几年的毕业班语文教学,我认为要改变这一现象,就要改变过去那种重分析,轻能力的倾向,而要寓能力的培养于知识教学中,善于引导学生联想,让学生有据可循,再加上充实语文课外活动,提高能力,就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一、力求把语文课上得生动活泼,引发学生联想,提高分析能力

要想使学生了解课文内容,又能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教师往往要因课而异,设计一些练习,引发学生联想。如我在教《回忆我的母亲》一文时,先让学生理解母亲的品质,她是一个勤劳,宽厚仁慈,支持子女革命的伟大母亲,是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然后让学生联想自己的母亲有哪些品质?因为是自己熟悉的人,而且多数学生的母亲是普通的农村劳动妇女。通过观察、联想、比较,多数学生认为自己的母亲既勤劳又善良,整天忙忙碌碌,而且很疼爱自己的子女,许多活儿不让子女帮忙,使他们成为“小皇帝”“小公主”。

针对这一点,我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要感谢母亲呢?学生回答:“是因为母亲教给他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给他一个强健的身体,一个勤劳的习惯;教给他生产知识和革命意志,鼓励他走上革命的道路。”那今天我们应该怎样感谢母亲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归纳小结得出既要感谢母亲,也要从小养成爱劳动的习惯,帮助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务事……同此可见,只要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巧于引导,善于联想,自然而然可达到提高学生思想觉悟的目的,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和阅读能力。

二、组织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先导,只要学生把学习作为一种乐趣,就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因此,在平时教学中,教师应结合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他们的求知欲。正如我在指导学生进行《手抄报》活动时,根据“兴趣固然有天赋的,然而更多的是培养的。”采用自发—引导—比较—提高等步骤,逐步培养学生的兴趣。

(1)自发,让几位书写、美术比较好的学生自发做好《手抄报》。

(2)引导班上其他同学向他们学习。

(3)全班同学开始全面做起来时,注意评比。

(4)通过评比,指出优劣,且要求学生在插图、版面设计时注意做到别具一格,栏目要新颖,而且每期手抄报都要有自己的习作天地。

分批分期把《手抄报》在教室里学习栏上展览,通过鉴赏别人的作品来提高自己的水平和能力,使学生由好奇到投入。这样,学生的兴趣在潜移默化中自然而然地培养起来,从而拓宽了知识,开阔了视野,书写能力、习作能力也相应地提高了,且具备了一定的审美观。

三、作文批改大胆放给学生,充分信任学生,调动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写作能力

按照现代初中语文教材的要求,每学期要有八篇大作文和八篇小作文(包括应用文)。像我们农村中学语文教师往往教两个班,一百多位学生。如果采用全批全改的传统批改法,评语往往是套话,或老生常谈,激不起学生兴趣,学生常常把评语看几眼,便弃之一边,更谈不上根据评语分析自己写作的成功与不足。如果把习作批改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对习作做一番重新认识,定能提高习作水准。具体做法是:

(1)读一遍习作做以下几项工作:①查找错别字,用“○”表示,并在批改栏写上正确的字。②有哪些句子读不通顺用“?”表示,考虑改到正确或删去。③你认为哪几个词、句子用得好用“﹍”表示,说说好在什么地方。④文中用了几种修辞手法,在使用地方的批改栏上注明何种修辞手法,用得好或不当?

(2)再读第二遍习作:①看字、词、句是否改通了。②思考本文的中心思想。

(3)再读一遍习作,思考文中材料与中心是否吻合,对不能表现中心的材料应如何处理,材料是否妥当。

(4)再写出自己的看法(指出优缺点)。这样学生不但对批改作文有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仔细程度也远远超过老师。

这种由字、词、句到篇章结构,反复斟酌,使学生从中学到不少知识,提高了习作水平。教师要在批改过程中,及时肯定优点,指出不足,并在批改后抽一组进行重改,对习作者和评改者的优劣加以肯定,这样就会做到有的放矢,及时掌握每次习作的具体情况,帮学生树立正确的习作态度。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知识包罗万象,要想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我想:能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应是一个关键。因为兴趣一旦培养起来,学习劲头自然倍增,再加上兴趣本身是“有趣—乐趣—志趣”的发展过程。有了志趣,学生自会去寻找获取知识、提高技能的途径。只要学生的求知欲旺盛,就会去战胜一切困难,这时教师只要坚持教书育人,对学生“晓之以理,炼之以志,导之以行。”就能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质量,达到提高语文教育教学质量的目的。

参考文献:

谢登安.浅谈农村初中语文教学的困惑与对策[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

作者:游龙昌单位:福建省南靖县靖城中学

第六篇: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分析

摘要:在当前的教育教学中,心理教学与语文教学相互结合,能有效地开展下一步的教育教学任务,二者的相互整合也是教学更科学发展的有效途径。因此,在语文的教育教学中,应把心理教育融入其中,从而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关键词:心理教学;中学语文;教学整合

新课程的改革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开展,对于学生的素质教育显得尤为关注。心理健康的教育在教育教学中尤为重要。但是在当前教学中,心理教学的教育资源非常有限,而且发挥得也不够充分,进而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造成一些影响。

一、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重要性

语文是一门重点的学科,它在所有学科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文教学是具有研究性、科学性的一种教学理念,它影响着学生对知识的了解和学习。在语文学科中,有效地将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并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能进一步提升学生的学习思维和学习能力。因此,在新时期里,心理教学是每一个语文教师必备的一项专业。

1.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心理健康

教育是指作为教学者来说利用心理学、社会学等方面对教育者进行教学。通过多方面的教育教学,更好地培养出良好的心理素质,从而使整体的教育教学水平和学生的素质都得到有效提高。从心理教学上讲,能够影响一个人心理的原因有很多种。所以,不能单纯地靠建造咨询室来解决,要通过在学科之间的相互融合的方式进行解决,这样的整合方法,能够在日常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帮助和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从而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而从当前的教学状况来看,心理教师比较少,对于心理教育的展开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必须将心理教育整合到语文教育中,不然学生的心理健康得不到保障。

2.有利于语文教学的发展

在教育教学中,教学者是一个传道、授业、解惑的角色。所以在教育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到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具有一个良好的健康的心理。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多开展一些与心理活动有关的教学,这样才能使学生的心理更加健康。在初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授知识和技能的同时,还要去培养学生自身的心理素质能力。其实初中语文教学就是学生心理的组织过程,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的培养,进而可以带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让学生懂得去思考、去探索、去学习、去创造等。利用这种方式,既可以提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又能提高学生自身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品德,更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知识技能的能力。所以,心理教育在教学过程中是必不可缺的一部分,是学生心理教学的重要途径。而且有效地开展心理教育,能够促进师生之间的关系,让教学者以朋友的方式被学生接纳。在日常的学习中,更要注重学生本身的心理需求,从人性化的角度去教育和理解学生。所以,语文教学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相互整合,更有效地改变了师生关系,进一步提升了学习能力。

二、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整合的方法

首先,要明白心理教育不是单纯的心理辅导,而是将语文教学渗透到心理教学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从而达到教育教学的良好发展。

1.确立教学目标,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教学过程中,首先明确教学目标,根据目标的确立,才能进行下一步的工作。而教学目标的好坏,直接影响着教育教学质量本身。所以,在确立教学目标时,不仅要将本学科的知识融入进去,更要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通常在以往的教学中,只注重教学知识本身,而忽略学生的情绪和情感等心理活动。因此,在中学语文教学之初,教学目标的确立更要注重学生的内心,将学生放在首位,进一步增强学生心理素质和独特的个性。比如,在学习朱自清的《背影》时,将教学目标设计为:学习文章的朴实情感;从父亲“背影”表现出作者对父辈的爱,培养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带领学生体会对家人的感情,让学生懂得同父母相处、珍惜亲情等。通过这种教学目标的确立,把心理教学融入其中,在课堂上根据教育目标进行教学,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2.丰富教学形式,将心理教育融入其中

在中学语文教学中,许多教材都包含着相关心理教学的内容。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资料进行心理教学。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不断地引导学生,并潜意识地教授心理方面的内容。

例如,在学习《丑小鸭》这一课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采取角色带入的方法,感受丑小鸭心理情况,是经过怎样不断地努力最终变成天鹅的,进而让学生明白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你也能变成天鹅,同时表现了丑小鸭对美好事物的向往和追求。总之,中学语文教学与心理教学的相互整合,能够更好地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而加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在二者的相互整合前提下,也对今后教育教学提供更多的帮助。

参考文献:

[1]张慧云.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J].教育实践与研究:中学版,2009(1).

[2]齐开.在中职学校语文教学中进行心理教育的尝试[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08(1).

作者:林双叶 单位: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中学

第七篇: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研究

摘要:近年来,新课改的颁布规定了中学语文课堂教学新目标。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段来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培养学生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新课改明确指出,情感教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广大语文教师应该在工作实践中加以重视并积极实施。

关键词:中学语文;教学;情感教育

在我国现阶段中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情感教育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和作用,它的进步和发展直接关系着学生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在中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关注学生的情感走向,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能够帮助学生加深对教材内容的理解,激发对语文学科的趣,巩固和提高教学效果。

一、情感教育

(一)情感教育的内涵

从本质上看,情感属于一种人的心理活动。情感是指人类特有的对社会存在的主观体验。与情绪相比,情感的作用范围相对狭小,因为情感只作用于人,情绪可以作用于人和物。人的情感不可避免的带有情绪色彩,如高兴、喜悦、愉快、亢奋、消极等。根据情感色彩和程度,有关学者把情感分为积极情感、消极情感和中间状态情感。情感教育是新课标背景下的全新教学理念,有着深刻广泛的内涵。情感教育可以简单的分为两个方面,一是学生对任课教师的情感,即学生是否喜欢任课教师,师生间的关系相处的是否和谐;二是学生对学科的情感,即学生是否对这一学科感兴趣,是否喜爱这一学科。

(二)初中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重要作用

语文是初中教育的重要学科,是提高学生人文意识和审美情趣的主要手段。在初中语文的日常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坚持以人文本,充分认识到无论学生还是教师,都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活跃因素。学生参加语文课堂教学的目的在于丰富人文知识,培养高尚品格;在这一教学目标的实施过程中,情感教学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从授课本身来讲,只有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才能够吸引学生对语文课堂的注意力,全身心的投入到教师的授课内容中,借助文学作用更好的抒发自己的思想感情,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三观和独立的审美意识。从师生关系来讲,中学语文教师应该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既要传授学生科学文化知识,又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思想情感。这些教学目的都是建立在亲近友好的师生关系上的,只有学生认可、喜欢授课教师,才能对老师所讲授的内容感兴趣,才能努力学习,不断提高学习成绩。

二、中学语文教学中情感教育的实施

(一)确立目标情感

教育是近年来新课标所提出的教学目标,很多中学语文老师和学生对这一教学目标并不熟悉。新事物新目标的推进和实施首先要有一个明确的认识,老师和同学们了解情感教育、认可情感教育才能在教育教学实践中不断深化和发展情感教育。对于中学语文教师来说,首先要制定一个情感教育的目标。不同学科的老师所制定的情感目标也不尽相同。语文学科作为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学科,情感教育的目标可以确定为深化“师友”关系,培养文学审美价值;或者了解作者创作的初衷,评价作品的时代性等。

(二)活跃气氛

中学语文教学中,老师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用心呵护每一位学生。中学语文老师要在课堂上营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寓教于乐,把枯燥无味的课本知识变得生动有趣。轻松愉快的课堂气氛,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学生的积极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和思想道德修养。例如:《观沧海》一课的课件中可以插入几幅曹操观海的图片,或着插入一段《三国演义》电视剧中的相关片段;《我爱这土地》的课堂教学中,可收集名家朗诵视频,让学生们从深情的朗读中,感悟艾青对祖国的拳拳深情。

(三)师生交流情感

教育的基础是亲近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在中学语文教学活动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对于学生来说,老师既是学习的引路者,又是生活中的知心朋友。因此,需要老师们卸下权威,与同学们保持亲近友好的新型师生关系。老师要以身作则,严格规范自身行为,用自身的道德力量去感染学生,赢得学生的尊重和喜爱。语文任课教师在课余时间要和同学们及时沟通交流,虚心接受同学们对课堂教学的意见;及时根据学生的需要,调整课堂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们关注生活中的种种现象,让学生们把书本和实践相结合。

(四)榜样力量情感

教育的发展,需要老师们不断提高个人素质,不断学习先进的教育教学经验。老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会在潜移默化中给学生造成影响,这就是言传身教的作用。如果语文老师能够在日常交流中做到引经据典、口吐莲花,就会激发学生的敬佩之情,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努力阅读课外读物,渴望成为像老师一样知识渊博的人。

三、结语

情感教育作为中学语文课堂教学的重点内容,在中学生的日常培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中学语文教学中,深入发展情感教育能够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师生沟通,建立亲近友好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养成正确的思想情感,促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整体发展。中学语文教师应该树立情感教育的教学目标,并在工作中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杨文颖.情感教育对中学语文教学的推动[J].语文建设,2014,(12).

[2]肖映春.浅谈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02).

[3]李芳玲.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5,(20).

[4]毕艳艳.浅论中学语文教学中的情感教育[J].资治文摘(管理版),2010,(07).

作者:代姗 单位:贵州省纳雍县沙包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