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中学语文教学中生命教育实践浅析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分析后疫情时代中学生的生命状态,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生命教育实践探索:挖掘生命教育素材,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教育,彰显生命教育的价值,让语文与生命同频共振。
关键词: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生命觉醒
语文学科的基础地位和人文目标决定其必须承担提升学生生命意识的重任。叶澜说:“教育之伟力远远不止于知识与技能的传递,而在于个体生命精神力量之成长;在于有更强大的内心,能面对复杂多变的现实世界;在于有更清醒的生命自觉,成为自己人生小船的船长,从航线的制订,到暗礁的绕过、风浪的战胜,都要自主、亲历。”[1]“一场灾难就是一本教科书。”肺炎疫情之下,教育部提出要加强生命教育,但中学阶段的生命教育不应仅满足于应对应激事件,更应该形成长效机制。中学阶段是人成长中特殊而又重要的阶段:学生正处于身体发育的第二高峰期,他们的心理也开始复杂化,情感更加丰富、深刻,情绪反应也更趋强烈。近年来,出现了中学生自杀及伤人事件,中学生的生命教育亟待加强。对生命的漠视是教育最大的悲哀,因此,唤醒学生的生命意识,进而让学生的生命之光把自身和周围的世界照亮,是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的责任。
1在语文教学中唤醒生命意识的重要性
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将抽象的概念化的生命转化为较为具体的生命形象。中学语文世界是一个生命情感的场域,是进行生命教育的重要阵地,也是培植学生生命意识最好的土壤。冯建军说:“生命化教育的目标,基础层面是教人珍爱生命,更高的层次则在于教人体悟人生的意义,追求人生的理想。只有实现了这一目标,才能使生物学层面上的个体生命转化为文化学层面上的独立的、有尊严的、自由的价值主体,即成为大写的‘人’。否则,缺失生命的意义,人只能混同动物,苟且偷生。”[2]173应在中学语文教学实践中引导学生建立属于自己的清醒的生命意识,帮助他们认识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进而创造生命的价值,真正实现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实现语文教学价值目标。
无论是语文教学,还是生命教育,都以学生生命意识的培养与提升为重要目标,但又有自己的独特之处。语文是人文基础学科,在学科教学中除了关注生命教育,还要着力于研究语言文字的运用等。在学校教育教学中生命教育形式多样,如校本心理课程等。如果教师直接把语文课上成生命教育课,则忽略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因此,在语文学科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最好方法非“渗透”[3]717莫属。“渗透”原本是一个化学术语,是指“水分子经半透膜扩散的现象”,本文用它来形象化地描述中学语文课堂中潜移默化地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的过程。
3中学语文教学中的生命教育实践
在语文教学中要完成渗透生命教育思想的目标,教师必须研读教材,不断挖掘语文教材中所蕴含的生命元素,还要在语文课堂中对教材所提供的教学资源进行拓展,更需要经常在写作训练中对已渗透的生命教育思想加以巩固、丰富和延伸。下面以笔者的一线教学思考和实践例谈中学语文课堂的生命教育探索。
3.1在语文课本中挖掘生命教育素材
“课文隐藏着作者生命意识的律动,燃烧着作者爱与恨的情感,交织着作者悲与喜的感受,低回着作者对人生悲欢离合的倾诉,表现着作者追求正义与真理的呐喊。”[4]196教育部审定(2018)的义务教育教科书语文教材中的多篇文章彰显着生命与爱的主题,教师应深入挖掘生命教育素材,引导学生认识生命、珍视生命,理解个体生命的内涵、群体生命的价值。
3.2在课堂教学中重视生命教育
立足语文课堂彰显生命的价值和意义是建构生命化课堂的关键。《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特别强调语文教学中要有丰富的人文内涵,这显然包含对生命教育的重视和对生存环境、生存状态、生命价值的思考[6]20。当下的语文课堂应引导学生在现实情境中自主探索、自主思考和自主发展,在师生互动和资源整合中引导学生感悟生命价值、体味生命哲理、开发生命潜力。引导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拥有生命韧性和悲悯情怀。王栋生说:“语文课本的容量远远低于学生的阅读需求,因为‘课文不过是个例子’,而仅有‘例子’是不够的。”[7]14笔者在教学《台阶》时出示了两则助读材料,引导学生理解文章结尾“怎么了呢?父亲老了”,体会建成台阶后“父亲”精神生命的困顿和迷茫。关于小说的结尾,当初我的确没有把它当做悲剧来处理。在中国乡村,一个父亲的使命也就那么多,或造一间屋,或为子女成家立业,然后他就迅速地衰老,并且再也不被人关注,我只是为他们的最终命运而惋惜,这几乎是乡村农民最为真实的一个结尾。———李森祥给编者尤志心的信父亲老了,这里的“老”,不仅仅是指父亲年事已高身体受伤无法再操持农活,更是儿子感受到父亲心灵世界的“老化”———父亲不但失去了健康的身体,也同时失去了奋斗目标。身体的老朽固然已经可悲,追求的丧失更让人迷惘。一个句号,悲凉地道出了中国农民再勤劳善良也无法彻底改变命运得到幸福的残酷现实。小说中的父亲是如此,无数中国农民又何尝不是如此呢?———特级教师王君:《〈台阶〉的结尾是败笔吗?》通过理解《台阶》的结尾,探究这篇小说的文本意蕴,更重要的是要用我们的眼睛去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关注以小说中的“父亲”为代表的农民群体的生命状态,尤其是精神生命状态,进而立志改变中国农民生存现状,自觉承担起提升农民群体生命价值和幸福感的重要社会责任。
3.3在写作训练中彰显生命教育的价值
熊芳芳认为:写作,是人“诗性智慧”的一种呈现方式,并且这种呈现,是一种生命的需要[8]19。笔者根据学生学习语文阶段性特征开展了各种形式的写作训练,如肺炎疫情期间展示逆行者抗疫图片,训练学生的细节描写,指导学生用多种细节描述不同人的生命状态,引导学生不仅要关注自我,还要凝视其他生命,更要观照民族的群体命运。持续的写作训练让学生的写作与生命相连,写作与生命相融。在由江苏教育报刊总社(江苏省教育厅教育宣传中心)主办、《初中生世界》编辑部具体承办的“守望春天,共同战‘疫’”主题征文活动中,班级学生踊跃投稿,选取获得省一等奖的作品片段举隅。我咬着筷子不出声,心中隐隐作痛。妈妈似乎看出了我的想法,摸了摸我的头:“没事的。我知道你的内心其实也只是想让爸爸妈妈平安而已。”她笑了笑,“对了,我记得说好了要带你去看油菜花呢”。窗外,金黄的油菜花像是最艳丽的颜料,让雾蒙的天空变得五光十色,像是最旺盛的生命,冲破了最残酷的病毒牢笼。我笑了。我知道,我们终究会战胜这场疫情,会在废墟之上建立起新的堡垒,会在绝望之时眺望到春的希望。———朱子君《向上生长的希望》浙江语文教学名师肖培东在《中学语文教学参考》“培东有约:疫情下的语文课”专栏发表了疫情教学三部曲:《生命与爱》《为春天歌唱》《世界,我们有共同的语言》,指引语文教学生命教育的方向。他强调:“疫情下的特殊教学,语文教师要摆脱焦虑和短视,把知识教学和生命教育、精神品质培养相结合,引导学生走向更加广阔的语文天地和更加丰富、精彩的生命世界。”[9]学生的生命意识固然需要提升,教师的生命状态更需要深度反思与改变。著名教师徐杰创新方式,在线上发起“徐杰老师的备课室”,通过语音和视频连线,跨地域指导一线语文教师的“文本解读、课堂内容选择和课堂活动设计”,使一线教师成为自己语文教学生命的船长。观其文,知其人;亲其师,信其道。由个人自觉到群体自觉,教师在思考中前行,用脚步丈量语文教学的“诗与远方”,撑一支生命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让语文与生命同频共振。
参考文献:
[1]叶澜.静默的汹涌:难忘中国2020之春[J].基础教育,2020,17(2):5-8.
[2]冯建军.生命与教育[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3]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辑室.现代汉语词典[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
[4]李家成.关怀生命:当代中国学校教育价值取向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5]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2卷)[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1991.
[6]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7]王栋生.王栋生作文教学笔记[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2.
[8]熊芳芳.生命语文[M].延吉:延边教育出版社,2009.
[9]肖培东.世界,我们有共同的语言[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20(14):10-13.
作者:陆婷婷 单位:镇江崇实女子中学语文教研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