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如何打造精品新闻类期刊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如何打造精品新闻类期刊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如何打造精品新闻类期刊

摘要: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以网络、手机等为载体的新媒体应运而生,人们不仅可以通过新媒体即时、快速地获取新闻,而且还可以实时地参与互动交流。在新媒体的背景下,新闻类期刊如何突破其困境,在充分发挥好自身优势的同时与新媒体深度融合,打造精品新闻期刊,已成为全国新闻类期刊面临的紧迫任务。基于此,从新媒体所具有的主要特征着手,深入分析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类期刊发展所面临的困境,并结合实际,系统阐述了媒体深度融合发展有助于打造精品新闻类期刊这一结论。

关键词:媒体融合;数字技术;创新与变革

纵观历史上每一次媒体的创新与变革,都与技术的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由于互联网的普及与数字化技术的进步,新媒体的诞生与发展作为传媒领域的一次重要革命,对人类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前所未有的影响。据第39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的数据显示(由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截至2016年12月,中国的网民规模已达到7.31亿,互联网的普及率也已达到53.2%,这个数字已经超过全球的平均水平3.1个百分点,中国网民规模已经相当于欧洲人口总量;我国手机网民规模达6.95亿,增长率连续三年超过10%。可见,在移动互联网的大潮下,以纸媒为典型代表的传统媒体受到新媒体的巨大挑战。新闻类期刊作为信息传播和舆论引导的载体,承担着各方面信息的传递作用,是社会主义建设必不可少的媒介,新闻期刊要充分做到引导公众正确和理性地认识社会,树立正确的思想观、价值观,积极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加强新闻类期刊精品化建设,强化互联网思维,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成为当下全国新闻类期刊所必须面对的重要任务。

1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类期刊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数字技术的飞速发展,新媒体的日益崛起使得新媒体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从技术角度与传播介质上来讲,新媒体是由数字技术支撑,传播个性化信息内容,多向互动的传播介质,不仅包括手机、移动电视等与网络相关的网络媒介,而且还包括互联网、博客、微信、论坛等各种电子媒介等等。

1.1新媒体的主要特征一般说来,新媒体普遍具有以下主要特征。一是信息传播突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一方面,在时间上,新媒体可以即时和传播信息。新媒体在和传播信息时,突破了传统媒体在时间上的限制与定时传播的规律,速度非常快。由新媒体接收和掌握的新闻、信息,不论是文字还是图片,甚至是视频,都可以随时进行、跟进,公众可以在第一时间就知晓事件发生的一切有关资讯与信息。另一方面,在空间上,新媒体利用网络进行传输数据,完全打破了有线网络的限制。如手机新媒体发送信息时间短、接收信息速度快,只要在有移动互联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都可以搜索信息、查阅信息、信息,这是传统媒体无法做到的。二是传播内容和形式多样化。以前,三大典型传统媒体,即纸媒、电视媒体、广播分别以文字和图片、影像和声音、声音来向受众传递信息。但是,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新媒体整合了所有传统媒体信息的表现形式,将文字、图片、音频、视频甚至高端科学技术融为一体,以不同的形式、多角度尽可能全面地传播新闻信息。三是交互式传播。即:传播方式发生了改变,从单方向传播变为交互式和互动式传播。传统媒体是单方向的一对多传播,不论是报纸还是电视,媒体都处于强势地位,决定着受众接受什么样信息,没有信息反馈。而在新媒体环境下,信息的传输是双向的,甚至是多方向的多对多传播。公众可以选择接收信息,也可以选择关闭客户端或屏蔽信息来源不再接收信息,用户不再是单纯被动地接收信息;可以不受身份、年龄、职业、地区的限制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见解;可以通过发送短信、发送微信、撰写博客、发贴吧或者群聊等方式将信息更为广泛地传播,真正实现双向互动信息交流平台。

1.2新媒体背景下新闻类期刊发展所面临的困境新媒体的兴起与突飞猛进地发展给传媒业带来了颠覆性的变革,同时也给传统的纸质媒体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新形势下,作为主要依赖传统媒体实现传播的新闻类期刊面临来自外部和自身发展的双重压力,不论在传播渠道还是技术方面都受到了新媒体的挑战。一是新闻类期刊的传播内容有限、设计形式单一。首先,综观全国新闻类期刊,多为半月刊或者月刊,每期刊物都是有固定的栏目、固定的版面,每一页的信息容量极为有限,而新媒体依托网络载体,可以灵活运用版面,随时将尽可能多的、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提供给读者。其次,新闻类期刊在排版设计上一般多是大段的文字与仅有的几张图片,设计思路狭隘,缺少新意,很难引起读者的兴趣和阅读意愿。二是信息传播的速度相对滞后。首先,新闻最讲求的是时效性,时效性是衡量新闻的一个决定性标尺,在媒体高度发达、竞争十分激烈的今天,人们越来越看重新闻的时效性以及信息的真实性。而新闻类期刊大多是纸刊,又多为半月刊或者月刊,受到传播介质的局限,当天发生的新闻往往要等到下一期甚至一个月之后才能见刊。而新媒体的传播介质则不存在这样的局限性,随时随地都可以将当下发生甚至是刚刚发生的新闻编辑后在移动网络上。其次,新闻类期刊依托传统媒体即纸媒,需要把传播的内容印在纸上做成刊物来达到传播的目的,但是刊物的携带很不方便,与新媒体相比明显处于弱势。三是新闻类期刊与读者的互动不足。许多新闻类期刊设置了类似“读者与编辑互动”等栏目,注重了与读者和受众的互动,但由于期刊发表的时间周期与发表的版面、页数限制,在实践的过程中,期刊的采编人员与负责人都很难能做到与读者、受众进行及时的沟通交流与了解。

2在媒体深度融合发展中促进新闻类期刊精品化建设

2014年,《关于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出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四次会议上,强调,“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融合发展,要遵循新闻传播规律和新兴媒体发展规律,强化互联网思维,坚持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优势互补、一体发展,坚持先进技术为支撑、内容建设为根本,推动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在内容、渠道、平台、经营、管理等方面的深度融合……”在新媒体背景下,面对新的挑战和机遇,新闻类期刊应该认真研究时代特点,牢固树立政治意识、服务意识、问题意识和改革创新意识,坚定不移地走媒体融合发展的道路,这样才能使新闻宣传工作焕发新的活力,打造精品期刊。

2.1科学定位,提高新闻类期刊影响力一是办好主刊,严格把关。首先,要科学定位,始终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要坚定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路线、方针、政策,注重突出刊物的正确引导性。其次,新闻类期刊作为刊物,同样需要遵循办刊规律。例如,在文风方面,用读者乐意接受的方式阐述观点,语言朴实,通俗易懂,让读者爱读爱看;在选题方面,善于用发现的眼光看待问题,及时了解国家的重要政策和重大事件,从百姓的视角观察问题,选择更贴近社会与民众的题材;在版式方面,认真研究前沿、创新的设计风格,文本与图片互相衔接,从视觉感知上改变期刊面貌等等。再次,新闻类刊物应该继续坚持严格把关的优势,对信息的内容、渠道等进行严格审理,提高自身刊物的质量,保证其正确的舆论引导性。二是发挥深度报道的核心竞争力。当前,面对新媒体的海量信息,人们对信息的要求也相应提高,人们通过新媒体的碎片化阅读,无法真正了解某一事件或者理论。这时,新闻类期刊就可以发挥优势,利用周期长的特点,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入的采访,全方面、多视角地了解事件的来龙去脉,做有事实真相、有理论深度的新闻报道。三是做好专题策划,强化精品意识。新闻类期刊需要有自己的品牌栏目与精品文章,这样才能提高自己的竞争力。反之,则会平淡乏味,缺乏特色和吸引力,就谈不上精品。因此,新闻类期刊应该始终牢记其政治责任和社会责任,积极组织作者撰写精品稿件,邀请相关部门做专题类策划,重点打造品牌栏目,以质取胜,真正扩大新闻类期刊的影响力。

2.2创新传播方式,实现媒体深度融合一是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方式的多样性,让新闻类期刊内容更加全面与多元化。新闻类期刊内容是否全面与多元化,直接决定了读者是否能够真正全面理解国家和党的思想路线和方针政策、全面知晓事件的真相。在新媒体的背景下,充分利用新媒体传播信息方式的多样性,不仅可以促使新闻类期刊所宣传的内容更加全面丰富,而且还可以将新闻类期刊的传播模式变得更加具有亲和力,从而有效激发群众的阅读兴趣,并在内心深处产生共鸣。一方面,新闻类期刊传统媒体的页数与版面容量有限,借助新媒体平台可以增加新闻类期刊的信息量。例如,在出刊周期里具有时效性的新闻和因版面问题没有能及时刊登的优秀理论类稿件,可以直接刊发在新闻类期刊的官方博客、网站以及微信上。另一方面,利用新媒体的特点,新闻类期刊也可以利用新媒体平台,刊发一些读者感兴趣的榜样故事、历史哲理等,确保关注的重点热点接地气;刊发具有时效性的时政解读类杂文,阐释本质,为广大受众释疑解惑等等,全方位满足读者迅速知晓时事政治、理论解读等各种需求。

二是利用先进的网络技术,进一步推进“刊网融合”地良性发展。利用互联网思维,将新技术新手段贯穿于新闻信息的生产、传播全过程,其实就是新闻类期刊与新媒体相互融合的过程。全面整合当前包括杂志、网站、移动客户端等在内的多种资源,推动“刊网融合”,不仅可以使新闻类期刊提高自身的办刊质量,而且还有助于吸引更多的读者和受众去真正“走进”期刊,阅读期刊。值得一提的是,新闻类期刊作为纸质媒体,又多为半月刊或者月刊,时效性、互动性较为薄弱,将先进的网络技术同新闻类期刊的创作模式相结合,建立新闻类期刊立体交流平台,可以使新闻类期刊在创办过程中更好地与群众互动与交流。一方面,通过交流平台,读者可以接收到最快、最新、最权威、最有价值的资讯;另一方面,群众也可以通过交流平台与新闻类期刊的采编人员进行交流与沟通,从而使新闻类期刊的内容更加符合受众的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对新闻类期刊不断地更新自身的创办思路,加强精品化建设以及获得更加良好的发展前景起到重要的积极作用。例如,新闻类期刊可以在新媒体平台开设与读者可以实时进行互动的专栏,用户群通过下载手机App移动端或者微信登录新闻类期刊平台,不仅能够更加方便快捷地接收新闻类期刊的消息,也能够通过移动平台发表意见和建议,形成面对面的互动与交流,提升了传播效果的信息反馈速度与质量,有助于及时了解读者的感受和想法,使期刊采编人员、负责人与读者建立良好的关系,最终促进新闻类期刊的进一步发展。此外,还需尽快建立媒体深度融合机制,明确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责任主体,把各媒体单元在选题策划、制作传播和宣传推广等方面进行横向打通和纵向融合,促进媒体良性健康发展。

2.3加强采编人才培养,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新闻采编人员是决定新闻类期刊是否优秀的关键性因素。同样,在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相互融合与发展的过程中,新闻类期刊也更应该关注采编人员队伍的综合能力培养与转型升级。在此背景下,新闻类期刊应注重培养既精通新闻采编业务知识与流程的业务高手,又得在此基础上培训和加强其掌握和操作新媒体技术的能力。对此,新闻类期刊社一方面可以邀请相关领域的资深专家和学者,对社里的采编人员进行相关业务知识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应进一步深化人事制度改革,完善用人、考核、激励等机制,为融合发展提供保障。综上所述,以传统媒体为主要载体的新闻类期刊只有充分发挥自身优势,积极与新媒体融合,努力打造精品新闻类期刊,才能真正实现自我更新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蒋宏,徐剑.新媒体导论[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06.

[2]郭全中.传统媒体的新媒体转型:误区、问题与可能的路径[J].新闻记者,2012(7):14-19.

[3]匡文波.“新媒体”概念辨析[J].国际新闻界,2008(6):66-69.

作者:申洁 单位:中共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