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卫星遥感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浅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卫星遥感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浅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卫星遥感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浅议

随着卫星数控、大数据、智能化设备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农发行应尽快打破农业科技领域业务发展壁垒,提升农业科技金融支撑力。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随着航空技术不断取得重大突破并迅速产业化,农业与大数据、人工智能等高新技术的结合应用越来越广泛。全面支持农业科技数字化领域是农发行践行创新发展,服务国家“藏粮于地”战略,落实乡村振兴战略的新战场。笔者结合卫星遥感技术农业领域的运用,通过分析农发行支持农业科技领域业务中的发展壁垒,对农发行支持数字化农业科技创新发展提出几点建议。

一、卫星遥感技术与农业科技创新

1970年,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成功。随着一颗又一颗卫星的升空,20世纪80年代,我国就开始了农业农村领域的卫星遥感数据应用。经过近40年的发展,监测领域已经拓展到农作物估产、农业灾害、农业重点工程、农业种植结构调整、农村经济发展等领域,卫星遥感技术已成为农业农村领域重要的信息来源。

(一)高分观测卫星与农业大数据

卫星遥感技术架起了浩瀚宇宙与田垄庄稼的桥梁。我国航天技术与农业发展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卫星遥感、气象大数据从高分卫星中获取大量应用数据,这些年正在更多地服务我国农业生产,利用卫星去“种地”成为越来越多现代农业企业的选择。2018年,我国第一颗农业卫星——高分六号卫星成功发射与在轨的高分一号卫星组网运行,大幅提高了农业对地监测能力,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提供了精准的数据支撑。通过能有效辨别作物类型的高空间分辨率遥感卫星,可以实现对玉米、大豆、棉花、马铃薯等同期生长的大宗作物和大蒜、生姜、枸杞等经济作物的田块级精细识别,为高精度、定量化的农业生产过程和农业资源环境要素监测提供可靠的数据及影像支撑。卫星遥感技术满足了农业监测时效性和准确性高、覆盖范围广的要求,在作物种植面积变化监测、农业资源本底调查中,实现了高分卫星数据全部替代国外同类数据,打破了农业遥感监测中高分辨率数据长期依赖国外卫星的局面。

(二)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服务农业农村

目前,卫星遥感技术在农业资源调查、农业生产过程监测、农业政策效果评价、农村人居环境监测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为我国粮食生产提供实时的信息参考。相比统计信息,卫星遥感技术从事农情遥感监测,可获取目标的空间分布,全面展示“是什么”“种在哪”“有多少”等多维度信息。一是可观测单一作物在全国的实际种植面积,结合各个品种的单产,集合出某种农作物观测期内的大概产量,进一步提升数据准确性,同时降低农业数据全面统计成本。比如小麦,前期可通过卫星进行长势监测,拔节后可估算整体产量,为农作物田间管理和科研分析提供数据和影像依据。二是长期观测作物长势,根据生长情况,不断调整估算数据。监测农作物叶片面积指数、叶绿素含量、氮含量、氮累积量等信息,对这些参数进行长势评价可以帮助监测者计算施肥量及何时适合施肥、浇水等,同时可作为提前预测干预农作物品质的数据依据。三是农业农村卫星遥感可监测耕地土壤墒情、大宗农作物病害等。例如大豆和玉米同期生长,通过卫星红边波段监测可准确识别同期生长农作物生长和病虫害情况,大幅提升我国东北大面积种植地区的农作物休耕监测监管能力,为耕地轮作休耕效果评价和补贴发放提供数据支持。四是提升农业数字化管理和分析能力。卫星高分数据已成为农业农村遥感的主要数据源,天地一体化感知技术成为农业农村监测、调查、管理的新手段,加速变革了“上图入库”“以图管地”“到户到地”等现代农业监管模式。遥感监测工作更普遍地服务于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宅基地利用、高标准农田建设监测监管等领域,为农业农村的数字化管理和科学决策提供数据支撑。

(三)天地一体化遥感技术推动智慧农业

随着高分遥感和我国其他现代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集成应用卫星遥感、航空遥感、地面物联网技术的天空地一体化农情信息获取,以及北斗自动导航与测控、农机作业监测等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为我国智慧农业的发展和产业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目前,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业资源与农业区划研究所已在山东、陕西和四川等地建立了智慧果园,应用高分卫星数据获取果园生长信息,为施肥、撒药和除草等果园机器人提供准确的作业配方。以果园为例,遥感技术可以对农田地块的位置、形态、环境甚至农户情况等多维信息进行分析,通过智能化的水肥一体化系统,自动控制水肥的供给,达到节本增效目的,实现果园的智能化科学管理。将遥感影像图与物联网、无人机、农机装备等进行连接,可以帮助农户进行精细地灌水、用肥、用药,改变了以往靠经验、凭感觉的生产方式,用数据赋能农业农村发展,推动我国走进智慧农业。

二、当前农发行支持农业科技创新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支持范围未覆盖农业科技全产业链条

农发行的农业科技贷款主要用于解决借款人在实施农业农村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示范推广和集成应用等活动中,以及新建、扩建、改造、开发、购置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各类农业科技创新基地(平台建设)、示范推广及配套工程等方面的资金需求。目前,尚未覆盖农业科技领域的上游研发领域,不能支持航天航空等从事“三农”领域之外的科研、开发、技术集成的客户和项目,存在农业科技全产业链条的业务空白点。

(二)涉农边界认定标准有待优化

随着卫星数控、大数据、智能化设备在农业领域广泛应用,大量航空航天、半导体、大数据、人工智能企业将成为促进农业科技发展的主力军。同时,银行业内外部监管要求对于该类企业业务范围和涉农边界认定还不清晰,监管机构对于支持“三农”领域的划分并不包含这些新兴企业类型,支持这类企业将造成农发行农业科技贷款业务合规发展压力增大。

(三)传统信贷方式与客户特点不匹配

科技类企业资产主要由知识产权、专利等无形资产构成,普遍存在轻资产情况,企业的抵押物往往存在评估困难、可抵押资产少、担保资源不充足等特点。目前,农发行主要采用传统的抵质押方式对涉农科技企业和项目进行信贷支持,大量的科技类轻资产客户无法覆盖。同时,农发行对采用信用贷款方式支持的客户和项目要求相对较高,一些农业科技含量较高,但自有资产不足的高新技术企业难以通过信贷方式进行支持。

三、几点建议

(一)支持前端研发环节

实现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缩小与发达国家农业科技水平的差距,必然要在农业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上取得重大突破,促使先进适用技术及时充分地应用到农业生产中去,加速科学技术、特别是高新技术全面向农业渗透,大幅度提高农业科技整体水平,实现农业生产力水平质的飞跃。推进新的农业科技革命,需要大量的资金注入农业科技研发环节,农发行应向监管部门申请信贷支持农业科技研发环节,积极投入农业“卡脖子”技术攻关领域,全面覆盖农业科技全产业链。

(二)合理优化业务边界

农业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涌现,带动了农业结构的不断优化。大量的非涉农高科技企业与农业产业高效融合,正逐步成为我国农业科技领域的领头羊和农业现代化发展的主力军。建议银行业监管部门立足农业产业现代化发展需要,合理界定涉农边界,将服务农业现代化的非涉农高新科技企业纳入“三农”领域。农发行要严守服务“三农”业务边界,加大对前沿、数字化农业科技企业、项目、平台的营销力度,提升农业科技金融支撑力。

(三)创新模式和手段

高新技术企业轻资产特点突出,传统信贷模式和评估方式无法与前沿农业科技类企业匹配。要在做好行业分析、客户分析、风险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信贷政策,提升资产评估和项目评价能力,挖掘技术型企业担保方式,探索采取供应链金融、数字化业务、投贷联动等方式,创新金融支持模式,丰富金融服务手段。

作者:唐瑞 单位:农发行产业客户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