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我国高校人才培养现代科技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现代科技发展特点
1.科学技术的发展速度愈来愈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由于各个历史时期及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不同,不同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速度、规模、水平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特点。但从总体上看,科学技术发展呈现出“加速度”的发展态势。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主要表现在:一是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涌现,包括以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激光技术、新型结构材料、空间技术等领域构成了这一时期科学技术发展的主要内容;二是科技知识和科研成果的数量急剧增长,甚至出现了“知识爆炸、信息爆炸”的时下流行语;三是由于互联网的出现和普及,人类获得知识和各种信息的时间大大缩短,渠道来源更加多样化;四是随着知识更新速度和科技进步进程的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社会生产力的周期大大缩短,产品转化率大大提高,促进人类社会向更深层次领域发展。
2.各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促进了各学科的专业化、综合化发展各学科交叉与融合以及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是现代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不断延伸与渗透的必然结果。进入21世纪,一是科技发展的跨学科性日益明显,各学科之间的界限愈加模糊,尤其是始于上世纪的纳米技术、生物工程、信息科学与技术、空间技术以及与认知科学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促进了新兴学科的大量涌现。二是科学技术的学科划分越来越细,分支学科越来越多,专业化的程度也是越来越高。三是现代科技的发展在出现分化的基础上,又趋于综合化、整体化的发展,如生命科学,一般被认为是21世纪的领头科学,它就是各学科交叉、综合的结果,既有物理、化学、数学等学科的综合,又有行为科学、心理学、神经医学等学科的渗透。在科学技术日益发展的今天,许多重大的、尖端的研究项目往往需要多领域、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依靠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研究人员的通力合作才能实现。
3.科学与技术结合得更为密切,缩短了科研攻关的周期,初步形成了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及销售网络化体系回顾科技发展史,我们不难发现:在以往的科技发展中,科学与技术还是各行其是,或技术推动科学发展或科学推动技术发展。但是,在今天的科技发展中,科学的发展推动技术应用的产生,技术的发展又推动科学理论的产生,二者是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的关系。正是由于科学与技术相互依赖程度的提高,我们攻克科研难题的周期大大缩短。此外,现代社会的生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网络信息的繁荣,一种新产品刚刚生产出来,就会在网络上看到非常完善的销售及售后服务体系,因此,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销售网络化体系正在逐步建立起来,科学与技术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更是不可小视。
4.随着全球化时代的到来,科技全球化的进程也在加速,科技合作与竞争并存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的全球化与一体化发展,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全球化。但是,从目前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上看,有两个明显的特征:一方面,科技发展还存在着极大的不平衡,大多数科技研发主要集中在发达国家;另一方面,各国在科学技术发展与研究方面既存在着竞争又存在着合作。由于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国的综合国力及其在国际上的竞争力。因此,各个国家为了保持在某一研究领域高科技的先进性、垄断性,通过申请专利或采取保护知识产权的方式,严格控制先进的科学技术外流;同时,有些是人类共同面对的课题,如全球变暖、能源危机等重大高科技项目工程,对于世界性课题需要多个国家共同参与,国际科技领域方面的合作全面展开。世界各国在科技竞争中也积极要求开展有条件的国际科技合作。科学技术发展的越深入、涉及的领域越广泛,国际合作也会越广越深入。科学技术对于世界各国来说,既是机遇又是挑战,而对发展中国家来说,挑战大于机遇。
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广泛影响社会生活的时代背景下,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空间和活力,同时,也推动了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时代的到来。但是,随着我国社会政治、经济、文化改革的逐步深入,高等教育在教育观念、管理体制、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暴露出弊端。在21世纪,从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建设高等教育强国战略来看,顺应现代科学技术发展,探索和改革我国高校人才培养模式是时代赋予高等教育一项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1.根据学校发展目标定位,做好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发展目标定位,对一所学校来说是一面旗帜,引领着学校未来的发展方向,并决定着学校办学的最终成败,为此,学校应在办学定位上多下功夫,不浮躁、不浮夸、不随波逐流,客观地结合学校发展的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目标定位。学校定位要努力实现现实性与未来性的有机统一,这就要求办学定位的确定既要基于现实,又不能拘泥于现实,要根据现实的发展变化,适度超前反映现实,提出合理的未来发展目标。在高等教育三大职能中,人才培养既是高等教育的本质属性,也是大学的首要职能。高等学校的发展目标定位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的规格定位,人才培养规格定位又决定着人才培养的模式。因此,高等院校要想真正地确立起人才培养的质量意识,就要重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有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也就确定了全校人才培养的总体目标,从而为推进全校的教学改革提供了依据。
2.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开放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科学、技术、生产一体化的特点,要求高校在进行人才培养时必须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高校、科研院所通过与企业合作,能够及时地根据社会需求适时地调整专业结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培养社会需求的适销对路的人才;同时,学校还可以根据企业、社会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现状来调整学校科研方向,加速科技成果转化,缩短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的周期,这既可以帮助企业提高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又可以从社会应用中获得回报来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高校在构建产学研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机制时,要做到“走出去”和“请进来”。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从而实现毕业生与就业岗位的“零距离”对接。只有这样的毕业生,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下具有较大的竞争力,也才能适应用人单位的需求。
3.打破学生单一的知识结构,培养既专又通的复合型人才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学科的交叉与整合,同时,也产生了一些新的学科。无论是从目前的专利产品的问世还是任何一项发明来看,单纯依靠一门知识就能产生出新的成果的时代,已经不存在了。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的教学中,在以专业为中心对学生进行教育的同时,要向其它相关专业、学科进行辐射,使学生在掌握本专业知识的基础上,吸收与融合其他相关专业、学科的知识,丰富自身的知识结构。在当今科技迅猛发展、新学科和新知识不断涌现的时代,高校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必须站在本专业、本学科的前沿,同时注意同其他专业、学科的吸收与整合,在以专业教育为中心的同时,注重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与全面素质教育紧密结合起来,注重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及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适应未来社会发展及用人单位的需求。
4.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是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哈佛大学的前任校长科南特认为:“大学的荣誉不在于它的校舍和人数,而在于一代代教师的数量,一个学校要站得住,教师一定要出名。”清华大学前任校长梅贻琦也曾强调:“大学者,非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可见,教师队伍建设对于一所学校的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教师是推动学校各项工作的中坚力量,也是高校进行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首先,加强教师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建设,增强教师责任感;其次,建立一支由学术带头人牵头组建的学术团队。学术带头人具有专业权威,在其倡导下,建立一支在年龄结构上由老、中、青组成的教师学术团队,这样既有利于发挥有多年教学、研究经验的老教师的优势,也有利于培养中年教师,带动年轻教师迅速成长起来;再次,加大与其它学校教师的交流与培训,多为教师创造学习和参与社会实践的机会;第四,改革教师的评聘制度,提高教师的竞争意识,对教师的教学质量、教学成果进行公平、合理的评价,实现“能者上、庸者下”的竞争机制,以激发教师的教学水平;最后,改革目前对教师评价中教学和科研的比重,教学所占评价指标中的权重应大大高于科研所占的比重,因为教师应该以教学为主,进行科研是为了更好地推动教学,是为教学服务的,这样,才能利于教师把精力都放在教学上,才能促进教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提升。现代科技的发展为高校目前的人才培养模式提出了新的挑战,高校如何在全球科技竞争与合作的背景下发挥自身的优势,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改革和创新精神推动我国高水平大学的建设,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要而紧迫的课题。
作者:庞辉单位:辽宁地质工程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