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概述信息技术课课堂问题的设置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概述信息技术课课堂问题的设置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概述信息技术课课堂问题的设置

一、注意设问的层次,要逐步递进,能引发深入思考

课堂提问应当是一个由表及里逐步上升的过程,而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重复提问,上一层次的问题应是下一层次问题回答的基础,要为学生的探究学习搭起一个“脚手架”。在这里可以引入布卢姆结构,从知道、理解、应用、评价、综合逐步设问,问题分为内容问题、单元问题。例如,在学习信息技术网上搜索这一课时,在课堂教学中笔者安排了以下一系列问题:你知道哪些搜索引擎?什么是搜索引擎?你了解网上搜索引擎的发展历程吗?搜索引擎如何使用?你能用搜索引擎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课堂教学一般依问题为主线依次展开,这些问题的设置层层递进,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知识会逐步得到深化。最后提出“通过分析搜索引擎将给我们的学习生活带来哪些变化”,以激励学生进一步思考。在提问过程中应当注意,单元问题是在对内容问题理解的基础上提出的,例如如果不了解“搜索引擎如何使用”,学生就无从分析解答“你能用搜索引擎解决哪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课堂问题的设置需要科学的规划,层层铺垫,潜移默化地引领学生步入知识的殿堂。

二、贴近生活,引发兴趣,注意学以致用

在教学高中信息技术时,所提问题的内容应符合该地区学生的生活环境特点和学生的知识结构特征。课堂问题应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环境,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出现。这就要求在提问前先要针对提问对象进行分析,例如在教学《信息技术》wps表格“数据排序与筛选”一课时,如果提出让学生分析比较中、美、德、日、印度、巴西六个制造业大国各自的优势所在,从人才质量、市场健全程度、国家政策等多个方面去展现这六个国家各自得以跻身制造业佼佼者的背后缘由,学生会很茫然,甚至不知如何下手。但如果让学生收集近几年来当地产业各项收入的数据并分析盈亏的原因,结果会怎样呢?学生分析身边的事情会更加得心应手,更能引发探究的兴趣,能进一步使学生认识到学习知识的意义在于解决身边的实际问题。由此可见,对同一个知识点的学习由不同的问题引出,学习的效果完全不同。

三、为学生搭建一个开放民主的回答平台

由于课堂中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在长时间内是相对固定的,在这样的客观情况下就形成了一个“熟人环境”。除了教师对学生的个别评价以外,学生在回答问题的过程中,会有很多顾忌,例如在让学生进行课堂评价的过程中,学生会想:我如果把教师的分数打低了,教师会不会对我有意见。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评价也是如此。如果那样我们的课堂就会失去一个宝贵的民主氛围,久而久之学生的思想就会受到禁锢。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我们有义务改变这一环境,打破禁锢。目前网络教学的技术已经比较成熟,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进行提问,由学生投票,回答问题都在背对背的环境下完成,这样我们得到的答案会更真实有效。在实际课堂实践过程中,学生对于这样的回答方式兴趣浓厚。

四、积极评价,观点明确,提高学生思考的积极性

对于学生的回答,教师必须严格把关,既要保护学生回答问题的积极性,又要防止学生的发言漫无边际、正误不分。因此,课堂上教师要审时度势,及时、积极地评价学生的回答,明确观点,从而优化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对回答正确的学生,其原有的认知结构就会得到肯定和强化;对回答错误的或不全面的学生,教师给予及时调整、纠正,会改变其原有欠缺的认知结构。例如,在教学过程中通过任务实践查找“目前中国有多少家博物馆”,首先带领学生分析“目前”指的当前或离现在最近的时间;“多少家”指的“数量”;“谁的”数量,即“博物馆”的数量。从中分析关键词、提炼关键词及使用关键词,从关键词的选择中去评价学生。其次通过学生搜索到的结果,从信息的时间、者的权威性、甄别信息的角度进行评价。最后通过综合实践活动制作“网上博物馆之旅”幻灯片,从学生搜索信息的准确性、展示作品的艺术性、呈现信息的完整性等方面进行评价。

五、课堂提问中教师要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鼓励学生建立信心

教师是课堂学习的引导者,教师的一举一动都影响着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和思考的积极性,教师的情感表述是学生学习的催化剂。教师要尽可能多地站在学生的旁边和中间,而不是站在他们的对面,要让学生自然地把教师当作交流的伙伴;注意自己的表情、语气和手势,注意倾听学生,及时纠正补充。同时还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评价要以鼓励为主。教师的提问要尽量避免使学生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教师可超前性地追问或再次递进提问,让学生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要给每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品尝成功的喜悦,营造宽松和谐的氛围,让每个学生都有话想说,有话能说,有话尽说。总之,在信息技术课中有效地进行提问,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更重要的是改变了学生在学习中的被动地位,让他们成为了学习思考的主体,锻炼了他们今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为他们打开了一扇思考、创新的大门。

作者:朱生贵单位:青海省格尔木第七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