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术在语文教学中的三个转变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从信息呈现到信息交互的转变,实现语文课程呈现的变革
一是模块化设计易于交互。基于教学活动中生成性、自主性、研究性的学习需求,我们在网络课件设计中引入软件开发的“模块化”思想,使用模块化设计。如本课我们设计了“亲近课堂”“资源宝库”“挑战自我”“你说我说”四大模块,主要模块又细分为几个小的模块,超级链接方便点击,使系统易于交互。二是结构化资源库可供选择。模块化的设计方便了资源的选择利用。如“亲近课堂”是由“生字词语”“文本解读”“结构分析”“写作特色”四个专栏组成的一个结构化的知识库。三是动态化评测实时反馈。动态化评测系统采用动态网页和数据库技术制作,收集与专题学习相关的引导性问题、形成性练习和总结性考查等评测资料,并将其设计成基础性强、覆盖面广、难度可选的试题库,让学生在专题网站进行自我学习评价,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以期自我完善。四是论坛式交流跨越时空。专题网站以论坛的形式,为学生搭建了一个交流的平台,为其远程合作交流、研讨探究提供了方便。
二、从辅助教学到学习平台的转变,实现语文学习方式的变革
“技术从来都只是手段”,但是技术的革新却往往带来理念的转变。技术是“表”,理念是“里”,互促互进,才能表里如一。耳熟能详的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曾风靡一时,“辅助”一词用得特别好,它本身有“辅佐、帮助、协助”的意思,相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掌握,一切可用的手段皆是辅助。把语文课上成满堂声色、影音的多媒体展示课原本就是本末倒置。一切不利于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手段,即使其技术再先进,形式再高明,也是花拳绣腿。恰当运用多媒体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它让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有趣。将多媒体的作用发挥到极致,仿若信手拈来实则匠心独具,处处透着人文熏陶,时时渗着言语训练,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不知不觉中得到提升,这才是语文课堂“信息技术辅助教学”的真谛。现代化的信息网络平台,不仅给教师提供了辅助教学的资源,还为师生提供了研究性学习的平台。研究性学习的灵魂在于追求知识的自主建构,在班级授课制的束缚下,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往往受制于课堂教学环节而变得缺乏个性和深度,课后也因缺少必要的工具和资源而无法继续。信息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平台,为学生提供能够自主获取知识、信息,自主思索、研究,自由发表的舞台,让学生学会学习,开启其终身学习的智慧大门。一是设计核心问题,进行聚拢式研究性学习。问题设计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一环,设计一个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能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阅读、理解、思索、研究的问题至关重要。《聂将军与日本小姑娘》这篇课文内容很简单,读读就懂,但是理解聂将军的两段话却是本课的难点。精读课文时,我们设计了一个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相对日军的残暴,聂将军却对两个日本小姑娘精心照料,这种做法合适吗?”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引导学生从课本延伸到网络,围绕“合适与否”的话题进行广泛的资源搜索。围绕核心问题,广泛搜集资料,将之筛选、分类、提炼、升华,以聚拢式思维融会贯通,从而丰富、深化学习内容的内涵与外延,促进核心问题的解决。这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方法之一。二是围绕专题内容,进行发散式研究性学习。聚拢式研究性学习集中体现了研究的深度,发散式研究性学习则主要体现了研究的广度。围绕一个研究专题,广泛搜集资料,不断涉猎相关文献,使研究的内容变得丰厚、充盈,相关的知识系统越来越趋于完备,最后形成一个结构清晰、体系相对完整的专题知识库。发散式研究性学习对于引发学习兴趣、拓展知识面、提升思维广度、促进学科整合、提高学习能力等方面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从《秦兵马俑》一课延伸的秦兵马俑专题研究,以“网页文章系统”为平台,成立班级的“秦兵马俑专题研究兴趣小组”,以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根据个人兴趣,开设“秦朝历史”“俑坑考古”“秦人服饰”“大秦军队”“秦俗文化”等专栏,用了近两个月的课余时间,不断完善属于学生自己的专题网站,形成资源共享。
三、从简单整合到课程建构的转变,实现语文课程结构的变革
作为教学的实施者,我们理解的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的整合,主要是把信息技术作为一种媒介、方法融入到教学活动的各个层面中。但我们需要弄清的是,把信息技术当作一种工具应用在教学活动中的不是整合,而是辅助教学。只有当信息技术成为改变课程的重要因素,帮助学生构建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环境,甚至影响到目前的课程体系架构,实现跨班、跨校甚至跨地区的教学合作,这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整合。我们无法参与国家课程的建设,但是我们可以从“主题单元”“课程延展”两个角度,深入整合我们可以操控的语文教学。一是主题单元的整体架构。主题单元选文围绕同一主题,由于其体裁不同、表达方式各异,往往能引领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语言风格学习语文,甚至品味同课异构的妙处。主题单元的选文有共性,也有个性,这是我们进行充分整合、差异架构的前提。如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单元主题是“爱国”。从选文体裁上看,有记叙文,也有诗歌;从时空跨越上看,涉及古今中外;从内容上看,有对山河风物的爱,有渴望祖国统一的爱,也有56个民族大家庭的其乐融融。在充分分析教材的基础上,我们对本单元作了重新架构、整体融合,形成以《我们爱你啊,中国》和“诵读与欣赏———《爱我中华》”“口语交际———说说少数民族”为模块的“诵美篇”,以《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示儿》为模块的“国殇篇”,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郑成功》为模块的“统一篇”。二是课程体系的有机延展。“大语文”的提法由来已久,网络环境下构建的大语文教学,不仅存在于课堂、生活、社会,它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容———虚拟空间。以组织严密的教材为核心,将语文课程体系延展到课外、生活乃至社会中,对我们来讲已经非常熟悉。信息时代,当我们借助技术手段实现跨越时间、空间的拓展学习时,文本教材、教师本身不再是教学的核心,“话题”“专题”“问题”将引领学生在浩如烟海的资源中漫游。
作者:李大市马建明单位:江苏连云港市赣榆县欢墩小学江苏连云港市教育局教研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