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信息技术与教学探讨5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信息技术与教学探讨5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信息技术与教学探讨5篇

第一篇 一、运用信息技术,可以优化品德与社会的课程资源

这一课程要求教师帮助学生将视野投射到社会生活的广阔范围中,注重与学生的生活环境、生活经验、成长历程紧密相联,教师要对课程资源加以适当的开发和利用,以提高教学的效益。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较小,记忆能力较差,所以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环境与成长过程有所遗忘,这就为课程的开展制造了一定的麻烦。例如在三四年级都要学习与家乡风土人情有关的知识,而老师如果只讲济南的自然环境与风俗习惯,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肯定不高,但要是让学生来讲自己的家乡,难度比较大。于是我就提前布置,让学生回家后在互联网上搜索自己家乡的风土人情,然后拷到班级的电脑中与大家一起欣赏。等到上课的那一天,每个学生都积极踊跃的上台介绍,有的同学介绍自己的家乡是独具特色的江北水城——聊城,我们从他找到的图片中感受到了城中有水,水伴全城的美丽风景;而班中那个新疆的小男孩则把自己家乡的视频播放给大家,那广阔的草原与沙漠,那诱人的葡萄与哈密瓜,那美丽的新疆舞蹈,都引起了大家极大的兴趣;当然找的资料最多的城市还是我们的济南:千佛山、大明湖、趵突泉、野生动物园、东荷西柳……,这些济南秀美的风光、建筑,同学讲的是滔滔不绝,仿佛自己就是一名小导游一样。那一节课,每一名同学都学得很满意。根据我校学生的特点,结合课程的实际情况,适时的用信息技术手段向课外延伸、拓展,激励学生自主探索,会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培养学生独立探索、合作交流与整理加工信息的能力

在当前课改的背景下,在教学的过程中,老师要使自己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达到和谐统一关系。而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为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提供了条件,教师引导学生使用网络技术,根据学习目标与任务,进行自主探究学习,教会学生获取、加工信息的方法,锻炼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如在学习《安全的生活》这一单元时,我适时的将教材进行整合,将学生分成四个小组,以小组的学习方式分别去研究有关交通安全的知识、面对火灾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面对洪水时我们应该怎么办、遇到人身伤害时如何自救这四个问题。每个小组的同学分工明确,任务清楚,在自己独立搜集资料之后,又经过合作交流,对图片、视频、文字等资料进行了整理,制成了简单的PPT课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展示。这样一种教学形式,比较新颖,同学们乐于接受,印象深刻;同时由于进行了单元整合,也提高了教学效率。课后教师还把学生找到的资料上传到学校网站上,形成了一个有关安全专题的栏目。这种基于网络环境的探究学习不但提高了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操作能力,而且培养了学生探究知识的兴趣和加工信息的能力,还引导学生学会与他人交流合作。

三、运用信息技术,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向上的上网观

电脑与互联网是一把双刃剑,既向学生提供了丰富多彩的资料,又可以培训学生自主探索的能力,但这些年,我们身边学生上网成瘾的事件时常发生。于是在学习《走进网络时代》这一课时,我除了鼓励学生利用网络搜集资料,促进学习之外,还重点介绍了怎样健康上网,以身边的真实案例告诉大家沉溺于网络对我们身体与精神上的危害。有的学生长时间上网,导致视力、颈锥受到了损伤;还有的学生因为沉溺于网络,学习成绩一落千丈,精神恍惚、严重的还导致了犯罪。教师除了向大家讲解如何正确的使用电脑与互联网,还与学生一起制订了《北大槐树第二小学学生文明上网公约》放到校内局域网上,与大家约定共同遵守,形成正确的上网观。总之,品德与社会课极强的现实性与时代性,要求教学必须与时俱进,教师要随时为品社课堂注入“新鲜”的血液。信息技术的使用让课堂变得越来越活泼,内容越来越丰富,学生兴趣越来越浓厚。这种信息技术和品德与社会课程整合的做法,必将使品德与社会课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田。

作者:高媛单位:山东省济南市北大槐树第二小学

第二篇 一、教学中要坚持理论知识与实际操作相结合

信息技术课是现在中小学生最愿意上的课程之一,由于学生对电脑的喜爱程度,所以对学会一些基本的电脑操作技能的渴望是很强烈的。但很多学生却希望教师上来就教他们实际操作,不喜欢学习相对来说比较深奥枯燥的理论知识。所以,在提高学生对信息技术课理论知识的重要性认识方面我用了一些较为有效的方法,比如利用学生的争强好胜的心理,在课堂上搞“限时学习,实际演练”比赛,让学生在游戏的状态中快乐地掌握信息技术课上必要的理论知识。

二、灵活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等教学方法

如今的多媒体技术是以信息技术为中心,把语言、图像、视听等技术结合在一块,产生一种新的图文并茂、丰富多彩的学生与机器交互的方式。现在的学生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强,思维方式灵活,动手能力更远超过十几年前的同龄人。在现今令人眼花缭乱的媒体熏染下,学生早已不能满足教师“一言堂”的授课模式,尤其是信息技术这种本身就具有极强操作性的课程,他们更希望信息技术课教师能给他们展示出这门学科的神奇魅力。所以,信息技术课教师更应该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培养学生运用信息技术服务学习和生活的能力。

三、用任务驱动法促进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在上课的时候,教师可以结合现实生活提出—些与学习目标有关的问题,使学生产生悬念,以任务驱动法来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教授Excel统计、排序这一内容时,教师可先问学生:“本次期中考试成绩就在我们电脑里,现在要求你们将语数外成绩汇总,而且还要排出名次,你们该如何应用Excel处理这些问题呢?”引出Excel应用中的统计、排序方法,学生自主利用Excel应用软件独立完成上次全班月考成绩统计工作,这样让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比如,在学习PowerPoint操作技巧时,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设计自己喜欢的一节课的课件,要求有文字、插图、音乐等多方面的内容,并最终完成整体效果设计,选择极具创意的优秀作品,进行展演,以示鼓励,从而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四、给学生布置个性化的任务

学生之间有着各不相同的个性差异,特别是农村中学,对于同一本教材,学生的兴趣点也是有差异的。在基本掌握信息技术操作的基础上,有的学生表格做得特别漂亮,有的学生设计的网页特别有个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给学生提供多个作业项目,并不要求全部做,给学生选择的余地,充分发挥学生的特长,给学生发挥个人想象力和创造性的机会,并把教材中没要求讲解的,应用软件能够支持的操作,作为附加题分,鼓励学生用心地学习和制作。当他们如期完成作业后,教师可以把有特色的作品展示出来,激发学生互相学习、竞争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就提高了教学效率,提升了教学水平。此外,教师还可以保留一部分优秀的学生作品,向别的班级和下一届学生展示,以鼓励其他学生学习,起到了以点带面的作用。总之,现代农村中学信息技术教学不管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方法,都要结合农村中学的实际条件,千方百计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尽量缩小农村中学生与城市中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差距,让学生不仅能学会一门课程,更重要的是积累以后的生活技能。

作者:李永丰单位:内蒙古兴安盟科尔沁右翼前旗三中

第三篇 一、在教学中运用各种教学方法

(一)比喻法。在教学中有些教学内容比较抽象,不容易被学生接受和理解,这时候应该化繁为简,巧妙的联系生活中的实例,做出形象的比喻。例如,在教学使用Flash时,需要设置前景色和背景色,为了帮助学生记忆,我把它们作一个比喻:“我们平时在画画时要用纸和笔,在电脑画画时也一样,笔的色彩即是前景色,纸的颜色是背景色”。《学论》中说:“君子之教,喻也。”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巧用比喻,可以把抽象变得具体、把复杂变得简单,把高深莫测变得通俗易懂,把枯燥乏味变得生动有趣。

(二)理论联系实际,设置悬念法。我们在上课的时候,首先提出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实际性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从而来激发学生学知识的主动性。比如:在讲word操作时,可让学生思考:如何利用word设计出图文并茂的板报,带着这一问题听讲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通过这一方法,会让学生觉得学习计算机确实管用,能够解决实际中的一些问题,从而提高了他们的积极性。

(三)演示法与实践法。通过多媒体教室,演示一些看着比较生动的课件,提高学生的动手热情,毕竟计算机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只有通过上机实践,才能使学生掌握基本技能,同时在实践的过程中,更能发现学生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合理地布置教学任务。在实践中我还采用加强个别辅导,在让掌握的学生去帮助其他学生,这样在学生中可以实现一帮一、多帮一,更好的促进学生学习。

(四)情境性问题悬念法。什么叫做情境问题悬念方法?在我们的实际的教学过程之中,根据我们教学的内容,规划出几个和我们的实际生活之中遇到的问题。有些问题可以让学生独立的思考。学生在独立思考的过程之中获得一种属于自己的学习体验。例如在学习表格的时候我们可以让学生自己制作课程表,卫生值日表、成绩名次表。从最简单的“课程表”、“座位表”到复杂的“成绩统计表”,在编制“成绩表”时,学生学会了求平均分、算总分、筛选不同等次的学生成绩等技巧。学生只有自己实际操作才能真正的学会办公软件的使用。“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只有当学生自己产生疑惑、有解决问题的冲动时,才能更好地去学习新知识,以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五)组织学生比赛法。利用学生的好胜心、自尊感,组织学生操作比赛,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调动学习积极性。比如:让学生在excel中制作一个简单的课程表,看谁的速度快且比较美观。

(六)游戏入门,自觉学习。对于计算机的认识很多人觉得可以用就行可。学生一般喜欢用计算机来玩游戏。依据这个现象我们可以将学习融汇贯入到我们的学习之中的。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来实际理解我们的新知识。

(七)整合学科,多面发展。信息技术是一种工具,一种技能,在开好信息技术课程的同时,要努力推进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教学的整合,鼓励在其他学科的教学中广泛应用信息技术手段,并把信息技术教育融合在其他学科的学习中。计算机技术可以让我们的学习和生活更加的便捷的。

二、结语

在信息技术时代我们的计算机课程就应该让学生“把所学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应用于日常学习和生活之中”。因此,计算机其实是一门工具课程。我们在进行计算机教学的时候应该和其他的学科联系起来的。让我们的学生可以知道计算机给我们的学习究竟带来了怎样的改变。例如在PPT之中可以融入图片、动画、视频等元素让我们的学习报告更加的丰富活泼;互联网上有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信息的检索可以让我们更便捷的获取学习资源。这种安排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计算机的时候顺利愉快的完成我们的学习规划的。也会让整个学习过程更为的轻松的。中学计算机教学时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也是非常之多,以上几点是我个人在教学中的心得与观点,当然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不足之处,还是很多,需要向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学习。

作者:张俊单位:丹阳市第五中学

第三篇 一、理论依据

建构主义学习观点是由瑞士认知心理学家皮亚杰于1966年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并不是放空大脑进入学习情境中的,教学不能无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进行简单强硬地从外部对学生实施知识的“填灌”,而是应当把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作为新知识的生长点,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经验中,生长新的知识经验。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需要共同针对某些问题进行探索,并在探索的过程中相互交流和质疑,了解彼此的想法。教师的角色是学生建构知识的忠实支持者。教师要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积极帮助者和引导者,应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动机。学生的角色是教学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知识的积极建构者。

二、实验研究的内容

1.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特点的研究,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的独立、自主意识,并不断强化这种意识,进而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源动力,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主体。

2.通过对信息技术教学方法的研究,培养学生获取、传递、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3.利用计算机网络,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协作学习能力。

4.通过对信息技术学科特点的研究,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

5.创建“任务驱动—协作探究”教学模式。

三、实验研究的原则

(一)团结协作、共同提高原则

在学习过程中,强调学生以自学为主。但是,对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要求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共同探讨。这样一方面可以拓宽学生的思路;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使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合作与交流,增进彼此间的思想感情沟通,发展良好的个性。

(二)适时调控原则

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对知识和信息理解和掌握的程度不尽相同,这就要求教师要及时有效地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适时调控,充分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帮助学生顺利地完成学习目标。

(三)适当“步子”原则

按照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指导下,整个教学过程由任务牵动。教师布置学习任务要适当,逐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学习的习惯,然后逐步增强,在学习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学习知识做好铺垫,以使学习梯度适宜,使学生愿意学、会学、学得通。

(四)“扶放”结合原则

在学生的学习或创作过程中,对于学生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要适当采取“扶”的策略,对学生加以科学的引导,鼓励学生放开手脚大胆创新,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自由选择,自己动脑筋进行创作,尽力解决活动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在活动中遇到困难时,能在活动中创新,在解决问题中成长。

四、实验研究的方法

(一)智慧互动,把学生和教师的聪明智慧都调动起来

在教学中把学生和教师的聪明智慧都调动起来,并且相互启发,互相帮助。教师可以将学生分成几个组,让学生自己去学习、探索、掌握教学目标。教师应该在教学实施前设计好完备、可行性强的教学方案,根据教学重点,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地参与思考,参与讨论,进而有的放矢地自觉开展训练,这样会在很大程度上提高教学效率。

(二)简化任务、分解模块的个别化教学法

在信息技术学科中,以信息的处理及其应用作为“任务”驱动的动力,将“任务”首先告诉给学生,然后围绕着完成这一“任务”展开一系列“分支”的学习。对每一“分支”任务的细化学习,可使学生明确“任务”,学有方向,学有目标。学生为了实现以自我为中心的“主干”的“任务”,会主动提出各种“分支”问题,并积极解决问题,从中逐渐学会具体的方法和技能,从而形成良性循环的学习方法。

(三)通过对教学内容具体的关键特征的强调,使学生能够处理和正确应用

当教学目标以“任务”形式呈现时,学生通常由于缺乏必要的知识与技能而有疑难。正是在这样一种真实的问题性的教学情景中,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需要便成为学生学习的动机,推动学生去掌握必需的知识与技能。它的价值在于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学习活动中,不仅学会了“自律”,而且学会了怎样进行研究,怎样获得信息。

(四)教师讲评学生完成“任务”的功能和应用

教师的讲评会很大程度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好学精神,发挥促进学生之间互动学习、互相帮助、互相促进的作用。教师必须具备独特的观察能力去捕捉学生在完成“任务”中所表现出的智慧和潜在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充分展示学生在完成“任务”过程中所体现的应用功能。教师用热情洋溢的语言赞美学生,会使学生获得极大的成就感。在学习热情积极高涨的情绪氛围中开展教学活动,有利于培养学生不断进取的精神,增强自身的各种能力,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六、成果与思考在实验过程中,教师通过对实验班和对照班的课堂情况及学生能力的对比以及定期的问卷调查分析,可以清晰地看到,实验班的教学成绩有明显的提高,有85%的学生建立了自己的个人网站,可以师生、生生互动,实现时时动态教学的状态,学生的信息素养、信息技术能力均获得了提高。实验从整体上说效果是明显的,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少数学生由于从小养成的思维定势,缺乏主动探索知识的意识,依赖于教师指导。少部分学生自学意识不强,缺乏独立钻研的精神,习惯于教师传统的讲授。遇到不会的问题马上想到的是问教师、问同学,喜欢并习惯于从教师那里获取定论式的知识,而不注意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实践来解决问题。实验表明,让学生带着“任务”,从而有内驱力地学习,可以调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主动的能动性,有兴趣地、自主地获取知识,进而使学生的学习创造性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达到教学的理想状态和目标。在协作探究的学习中,一方面可以使学生的能力得到大幅度的提升,另一方面也增进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合作意识。团队协作不仅可以集思广益,共享思维成果,更重要的是学生可以从中学会如何共处,学会如何共同完成一项事业。

作者:李伟单位:沈阳市教育研究院教师干部岗位培训中心

第四篇 一、借助信息技术,精心设计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首先,笔者通过幻灯片创设问题情境,引入主题:通过物理课,我们知道简谐振动的规律可以用函数y=Asin(ωx+φ)(A﹥0,ω﹥0且ω≠1)反映,若y=sin(x+π3),y=sin(12x+π6),y=2sinx.如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这两个函数的图象呢?引导学生从周期出发加以分析,思考这些函数图象的画法.最后,借助几何画板画出相应函数的图象,要求学生观察图象,分析异同,发现变化规律.这样,课堂学习将会变得更加趣味横生、生动形象,既能快速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听觉与视觉的感知,又能拓宽学生的知识容量,激活学生的思维.

二、整合信息技术,引导合作探究,提高学生探究能力

高中生已掌握了一定的信息搜索能力,能较好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因此,在高中函数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需求,围绕教学目标,结合教学内容,整合信息技术,创造开放的交流合作平台,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共同研讨.在实现资源共享的同时,让每位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展示自己的才能,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信心,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例如,在讲“对数函数的性质”时,笔者以信息技术为工具,采取任务型教学,引导学生小组讨论交流,合作探究,共同完成学习任务.首先,指出对数函数y=logax(a>0,a≠1)的图象大致分为a>1和0<a<1两种情况,然后将学生分成三个小组,每组成员3-4人.根据上述两种情况,对指数函数的性质进行讨论.接着,要求各小组借助Math软件画出y=logax(a>0,a≠1)的图象,并利用滑块改变a的取值,最后,各小组观察图象,讨论总结图象呈现的特征以及函数性质,并派代表向全体学生汇报探究成果.这样,既提高了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和探究能力,又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增强了学生的合作意识和交往能力,促进学生互帮互助.

三、运用信息技术,渗透方法指导,增强学生自学能力

在信息时代,知识的拥有量不再是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更重要的是整合和吸收知识的能力.网络资源这个巨大的知识宝库,为学生自学提供了无比广阔的平台.当学生遇到疑惑不解的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因此,在高中函数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渗透方法指导,强化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方法,拓宽学生的思维广度,引导学生学会依托信息技术进行自主学习,从而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如在解某一个函数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通过网络资源,探求出问题的解决方法;或引导学生运用信息技术,从网上下载相关函数习题,对学习成果开展自我检测和巩固,并将典型习题加以整理,制成学习文档,以便相互学习、传阅、分享;利用网络资源,建立QQ群,学生之间、师生之间就相关的函数问题进行交流探讨,分享学习心得和需要把握的问题和事项,从而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总之,在网络环境下,教师要重视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整合,借助信息技术,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设计启发性的学习任务,引导学生合作探究,自主学习,并注意渗透方法指导方法指导,增强学生自学能力,从而改善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宋梅红单位:江西信丰县第二中学

第五篇 一.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立体性,刺激学生的感官,从而调动他们的兴趣

多媒体以其丰富的画面、美妙的音乐,一下子抓住了学生的眼球,调动了他们的听觉神经,“瞌睡虫”一下子赶跑了。学生注意力回来了,这堂课才有一个良好的开头。这时候,老师才把设计好的导入抛出来,学生能不接吗?比如我在教授《鸿门宴》时,一进课堂打开多媒体,还没上映但已宣传的《鸿门宴》预告片,已经深深地吸引了学生,那驰骋战场的英雄、欲语还休的故事情节,让学生头脑中闪过无数个问号:那是谁?他们之间怎么了?谁输谁赢?……课堂学习气氛围一下子变得既轻松又浓厚,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兴趣。

二.运用多媒体播放与课文意境有关的音乐或图像,可以将学生迅速带入课文所创设的情境中

学生融入情景,就能更好地读书有味,读书入情,读书悟理。文言文中的具体情境和生活方式毕竟离我们很遥远,如果单纯从文字去讲解那个时代怎么怎么了,学生或者难于理解或者在想都老古董了与我何干?这时作文语文教育工作者得想办法让学生的心融入那个时代,与作者、主人公共呼吸、共命运,才会体会感悟的深刻。作为起桥梁作用的多媒体此时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同穿越机一样,载着学生“穿越”到古代。如我在教授《子路、冉有、公西华侍坐》时,与学生一起演绎了一幕“戏剧”。背景是古琴弹奏的音乐、春秋时期的画面,老师和学生在这样的一个氛围下,穿越到了春秋,化身成了孔子和他的学生们。学生忘记了自己本来的身份,他们自信洒脱、谦逊有礼、志得意满、豪情壮志,文言文中人物的精髓一下子抓住了。

三.利用多媒体的灵活性,让文言文知识不但活起来而且紧密联系起来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不仅可以对原有的教学资源加以补充、丰富,还可以根据能力点、主题活动、探究的课题以及其他要求自由地选择和重组课程资源,使得知识的学习和能力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形成知识能力的迁移。比如在讲到一篇文言文的某个知识点时,为了让知识融会贯通起来,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技术在学过的文言文中来回穿梭,让学生找到规律,并学以致用。这样,学生的学习就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随着信息化技术的普及,学生身边到处都有可以利用的信息源,如手机、电脑,这时作为语文老师不妨给学生充分的主观能动性———做几次“客串语文教师”,让他们在“备课”“讲课”中掌握学习的技巧,并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四.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提供丰富的阅读材料,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的文言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学而学,学是为了进一步涉猎古代文化典籍,从而学习古人的智慧和思想。因此,作为语文教育工作者要学会从课本中走出,借助网络从各种信息媒体上搜集大量的信息资料,丰富教材内容,再根据教学实际将教学资源进行重组加工,这样在教学过程中借助多媒体平台,完成文本内容后,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多阅读许多和文本相似或有联系的文章,教师也可以设计一些相关的思考题让学生训练,这样不但拓展了学生阅读视野,更提高了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作者:王全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