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自媒体时代下校园舆情问题的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自媒体时代,社会舆论更加复杂。学生作为使用网络的活跃群体,在处理相关事件的时候,既能踊跃表达自我观点,也存在偏激行为的倾向,正确应对校园舆情事件,是化解校园矛盾的重要方法,本文结合近期相关社会性死亡事件,探究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并提出一定建议。
【关键词】校园舆情;社会性死亡;校园建设
一、相关概念的界定
本文所指的校园舆情,指的是在校园的场域之下,学生为维护自我权益过程中发表看法引发舆论关注,对学生个人和学校形象造成较大负面影响的行为或事件。“社会性死亡”一词来自于美国作家托马斯?林奇的《殡葬人手记》,“亲友和邻居所公知的死亡,即社会性死亡”,在网络化时代中,这一词语发生变异,本文对社会性死亡的界定为:个人遭遇网络暴力,名誉损失殆尽,导致当事人的个人生活遭遇困境的现象。社会性死亡,这一词汇最早流传于网络平台豆瓣,经梁颖控告罗冠军强奸事件和清华一女生控告学弟“咸猪手”事件的传播,逐渐成为热点话题。2020年8月8日,梁颖在微博发表《爱你,才要强暴你》,文章痛斥自己前男友罗冠军的作为,在舆论场产生极大的波澜,一时间罗冠军被网友斥责为“罗强奸”,罗冠军称自己的生活受到极大影响,自称“完全社会性死亡”。2020年11月7日,清华美院一女生在朋友圈发文,称被一男生骚扰并公开其身份信息,要让其在朋友圈“社死”。男生被公开信息后,遭受广泛指责,名誉严重受损。但是经过调阅监控,该事件被认为是误会,此女生照片在网络大肆传播,个人生活受到极大影响,此事件也引发不少网友讨论。
二、当前网络环境的特点
伴随着自媒体时代的来临,网络环境较以往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网络环境出现如下特点:
(一)公众发声的途径更为多元,传播速度更为迅速。微博、微信、绿洲、小红书等新式的媒介平台井喷式出现,传播技术的更新促使传播速度更为迅速,例如清华学姐控告学弟“咸猪手”,其先将学弟的个人信息于微信,后被人到微博上,短短几小时就迅速成为舆论热点。自媒体时代传播链缩短,媒体的议程设置也积极引流社会热点。
(二)平台信息真假难辨,新闻反转、媒介审判现象频繁发生。网络平台在给人以极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信息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在事实不清、存在盲区的情况之下,过早给他人贴标签下定义,当真相大白之后,出现与以往结论相反的现象,这称之为新闻反转事件。媒介审判则具体指的是新闻媒介报道正在审理的案件时超越法律的规定,影响审判独立和公正的现象。在自媒体时代,新闻反转和媒介审判加剧了舆论场的撕裂。
(三)网民队伍逐渐增大,但是网民素质参差不齐,媒介素养偏低。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统计,网民的规模逐渐增长,但是网民的整体学历偏低,媒介素养偏低。在网络信息的传播过程中,碎片化和情绪化的表达让事件更加扑朔迷离,每个人都随手转评,都有可能为“雪崩”增加力量,为大火增柴。《乌合之众》曾说:“大众没有辨别能力,因而无法判断事情的真伪,许多经不起推敲的观点,都能轻而易举得到普遍赞同。”在网络化时代中,这种现象显得尤为突出。(四)网络监督的力量显著。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中,借助舆论的力量扩大影响以达到自己的诉求逐渐成为常态,“呼格案”“张玉环案件”早已经证明了这种网络监督的力量所在。已经成功的例子提供了一种示范效应,众人纷纷将维权的形式倾诉于网络平台,但是这一行为往往被滥用,导致人们对一些维权事件保持警惕态度。综上所述,在自媒体时代下,人们发声的途径更加多元了,但是也面临各种平台信息真假难辨、网络暴力现象频繁发生等情况。
三、社会性死亡的动因和危害
纵观近年来发生的“社会性死亡”的事件,我们一般可以总结出大致的路径“爆料者挑起话题——吃瓜群众——好事之徒煽动舆论——网友人肉搜索——真相出现反转——爆料者遭遇舆论反噬——舆论泛化谩骂——社会撕裂加剧”。
(一)社会性死亡现象产生的动因
:1.在网络发达的今天,遭遇不端后诉诸网络成为不少人维权的常态选择,通过网络的低成本曝光和高效率传播,达到引起关注和震慑对方的效果,以往维权事件为众人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借鉴,使得众人去积极模仿这种维权途径。
2.一些人法制观念淡薄,以为通过网络便可万事大吉,动辄以“社会性死亡”实现维权的目的
。3.学生群体往往处于弱势群体,在维护自我权益渠道不畅通,学校部门处理事件不及时,往往导致许多同学采取更为“有效”的方式维护权利,诸如采取“社会性死亡”曝光他人信息,发泄自我情绪。但是,社会性死亡,这种行为具有极大危害性。(一)这种行为首先违反法律。《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一百一十一条规定,“任何组织或者个人需要获取他人个人信息的,应当依法取得并确保信息安全,不得非法收集、使用、加工、传输他人个人信息”。网络空间并非法外之地,任何言行,一旦逾越言论自由的合理边界,必须要承担相应的责任,甚至是法律的后果。2020年5月,网传广州方圆小学一名老师体罚学生直至吐血,对该老师进行网络曝光,事后证明该事件为虚假事件,对当事老师造成极大的名誉损害,曝光者被判刑。
(二)社会性死亡事件背后的推手是网络暴力,它对于人的损害,首先是名誉上的,其次是身心健康,而且可能会造成自我的损伤,清华学姐将学弟信息公布之后,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目的,反倒自己遭受了他人的指责。
(三)造成舆论批评的泛化,撕裂社会,破坏社会稳定。自媒体时代下,一些社会事件一旦经过网络化的传播,尤其是社会负面事件,会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还会加深不好印象和成见,对社会和谐的破坏十分深重。
四、校园舆情的产生与特点
进入新时代以后,我们的校园环境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学生发声的途径更加多元,一些问题在网上经过曝光之后,迅速成为社会热点,对当事人和学校形象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新时代下校园舆情的相关特点:
(一)大多数的话题与学校的相关管理有关。学生对于学校某项政策不理解进而产生质疑,对学校的粗暴管理有时候产生不满。
(二)学生维权主要采取的模式为,匿名投稿给一些意见领袖,意见领袖进行曝光,微博进行议程设置,最后形成社会热点。
(三)碎片化表达和情绪化表达严重。在一些信息的表达中,往往存在掐头去尾的碎片化表达,真假难辨,又因为表达的主体为学生,法制观念不成熟,情感表达欠缺理性,所以对于一些信息的传播起到了推动作用。
五、对当前高校化解校园舆情的建议
社会矛盾是普遍存在的,但每一社会矛盾都是具体的、特殊的。研究社会矛盾必须注重研究矛盾的特殊性,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个马克思主义活的灵魂。对于校园舆情的产生,对于防止出现社会性死亡事件。笔者的建议如下:
(一)重视学生的意见,及时了解学生的诉求。新时代的大学生较之以往拥有更多发声的机会。继续发挥新媒体作用,利用新媒体平台充分收集意见,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在这方面,以我所在学校为例,我校每月在“山东师范大学研究生”公众号“权益月报”,问题涉及餐厅、暖气、自习室、菜鸟驿站、打印社等,学校力所能及解决学生反馈的问题,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对于学校的认同感,化解了矛盾。
(二)充分利用意见领袖,尤其是校友资源。当前自媒体时代,意见领袖对于一些信息的传播显示出更为重要的作用。以我校为例,可定期与济南地方性的一些意见领袖建立良好的关系,让他们走进校园,多进行正面的采访。在以往的事件中,许多自媒体平台往往成为引发学校舆情的平台,我们需要充分重视他们的意见。
(三)法制进校园,宣扬法制观念,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作为重要的宣传法律的平台,学校应继续举办一些高质量的法律讲座,尤其是对于当前与同学们息息相关的一些内容进行普法宣传,提高同学们的法制观念,避免出现“社会性死亡事件”。进入自媒体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面临较之以往更严峻的挑战,学校管理者要充分重视学生的意见,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帮助学生解决困难。学生应在法律的框架内维护自我权益,也要努力维护学校的形象。只有我们共同努力,才能构建更和谐美好的校园!
参考文献:
[1]托马斯?林奇.著.张宗子,译.殡葬人手记[M].北京:新星出版社,1999年.
[2]洪岗.社会性死亡或许只是一厢情愿的想象[N].中国青年报,2020年11月27日.
[3]刘海龙.解析中国新闻传播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20年.
[4]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
[5]根据第46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6]勒庞,著.张波,译.乌合之众[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15年.
作者: 赵元建 单位:山东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