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自媒体下大学生社会认同感培育路径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 要】 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是新时代背景下的重要议题。自媒体环境拓展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空间,丰富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保证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有效反馈,但也出现了大学生的困惑与彷徨、教育者的缺位与失范等问题。为化解这些问题,高校应从创新培育方式、丰富教育途径、建构舆论合力、创新话语形式等层面入手培育大学生形成新时代的社会认同。
【关键词】 自媒体环境;大学生;社会认同;培育路径
大学生社会认同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领域的重要议题,不仅关系着大学生能否正确地认识社会、顺利地融入社会,而且对弘扬社会主义价值观、实现“中国梦”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作为国家未来和希望的大学生,肩负了更多的社会责任,但存在社会阅历尚浅、适应能力较差、认识存在局限等问题。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大学生的社会认同问题进一步凸显。事实上,作为互联网技术的衍生品———自媒体已经融入大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之中,为大学生之间的信息交流和人际交往带来了极大便利,但多种信息的接触、多样媒体的渗透、多元文化的融汇,对大学生的社会认同产生了剧烈的冲击。因此,如何在自媒体环境下,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提升大学生的社会认知能力,促使其形成积极健康的社会情感,建构符合社会主义价值观的社会认同,成为一个极具挑战性的重大课题。目前,国内学者对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养进行了研究,大学生社会认同包括理性认知、情感认同与行为践行三个维度[1],经由从认知认同到情感认同再到实践认同三个基本环节形成[2],既受到社会现实、历史比较和未来预期的影响[3],也受到网络社会支持的影响[4],可以通过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改革、校园文化建设方面进行加强[5]。这些研究成果厘清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内涵、结构和影响因素,为进一步推进相关研究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遗憾的是,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和自媒体的勃兴,大学生所处的社会环境变得更加复杂,而当前学者对如何依托自媒体培养大学生形成适切的社会认同缺乏应有的关注。
一、自媒体环境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机遇
自媒体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发展,对大学生的生活方式产生了深刻影响,也给高校培育大学生形成适切的社会认同提供了难得的机遇,主要包括拓宽了培育空间、完善了建构机制、保证了有效反馈。
1.拓宽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空间。在“人人皆媒体”的自媒体时代,大学生的社会化情境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在传统媒体时代,大学生是藉由现实接触的人、切身经历的事构成的社会情境形成社会认同。这种社会认同的形成过程,受制于大学生所在的物理空间和社会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发展,知识信息的传递速度和社会经验的传播广度发生了变化。尤其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让信息传递内容和形式发生了根本性转变。自媒体的微技术借助网络平台,通过音频、视频、文字等形式,以微博、微信、微课、抖音等为途径传播信息,不仅提高了信息传播的速度,也打破了信息传播的空间限制,同时还让其形式更加形象、生动、立体、多维。可以说,在新媒体的加持下,信息的传播速度和广度都有了极大的跃升。在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认同的空间不再局限于自身所在的地理空间,而是拓展到了更具影响力和渗透力的自媒体空间。这种超越时空的自媒体环境让大学生接触到多元化社会文化、差异性政治诉求、各种观点意见。“它以强大的融合功能和碎片化表达推动着大学生思想多样性、多变性、开放性发展。”[6]在这种境遇中,大学生的社会认同取向会彼此影响、相互渗透,在情感体验和社会认知中规范自己的社会认同感,促进共同社会价值观的形成。因此,自媒体环境拓展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空间,实现从现实生活到虚实空间的转变。
2.完善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建构机制。当前学校制度的运转遵循着稳固的权力结构,藉由建立一种效率优先、任务驱动、自上而下的组织,使权力的弥散表现为金字塔型,而权力的运转“主要是自上而下贯彻上层意图”[7]。在这种学校制度生活中,大学生的社交环境是结构性的,相互之间的交往受到权力的限制或挟持。自媒体的井喷式发展依托于底层逻辑,带来的技术赋权打破了信息资源和话语权力的集中和垄断,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普通人的信息崛起和话语平权,让信息社会化的技术民主变得可能[8]。这意味着,新媒体突破了金字塔型权力结构,营造了一个更加扁平化的社交环境,让每个大学生都拥有话语权。随着自媒体平台商业化运作模式的逐渐成熟,自媒体技术的发展速度远超其他类型的媒体形式,其沟通渠道日趋便捷、其内容信息日趋丰富。在这种情况下,便捷的交流方式使得大学生的信息获取途径由自上而下的权威主义方式转变为人人参与的交互式、泛在式、共享式的自由建构。于是,大学生突破了传统组织的时空障碍和权力限制,可以直抒胸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讨论社会热点事件。在这种参与的过程中,大学生获得了切身的体验感、意义感,从而以此为基础形成了社会认同。可以说,自媒体的开放性、灵活性和交互性让大学生能够随时参与到社会之中,从而丰富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建构价值。当然,这种原生态的自媒体信息环境也裹挟着某种不确定性,充斥着多元价值、庸俗思想、负面信息,从而导致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迷失、失衡甚至混乱。面对这种发展趋势,高校思政工作者不能缺席,必须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3.保证了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有效反馈。作为自媒体环境下最活跃的群体,网民乐于也敢于将自媒体作为提升自我意识、展现独特个性、表达利益诉求、分享意见观点的平台。截至2020年3月,我国网络新闻用户规模达到7.31亿,占网民总体数量的80.9%;微信朋友圈、微博使用率分别为85.1%、42.5%,较2018年底分别上升1.7、0.2个百分点;QQ空间使用率为47.6%[9]。就目前来看,大学生会利用朋友圈、公众号、微博、抖音等自媒体平台表达个人观点,关注国内外社会新闻热点问题,展现源于生活、贴近生活的思想看法。这些以文本、图片、视频等留痕于自媒体平台,可以有效呈现出大学生社会认同的现状及变化趋势,如话语内容趋于微观化、语言结构逐渐碎片化、交流形式趋于戏谑化等特征[10]。事实上,大学生在自媒体上自由地表达观点,既是个人思想的真实展现,也是社会认同的外化。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借助自媒体平台,动态地掌握大学生所思所想、所作所为,了解其颠覆传统的渴望、变化的公共意识、多元的价值标准,而非始终停留于陈旧的看法。以是观之,自媒体为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及时反馈提供了极为合适的表达平台,也为高校教育工作者提供了介入并进行规范引导的网络领域。高校教育工作人员可以在深入了解大学生社会认同现状的前提下,未雨绸缪地对大学生的思想认识问题做出研判,或在大学生社会认同培育过程之中精准地进行有效反馈和引导,或在大学生社会认同培育之后进行问题反思和建议推送。
二、自媒体环境对培育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挑战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以微博、微信、抖音为主要代表的自媒体以传播速度快、受众范围广、动员能力强等特点,深刻地影响着大学生的生活和交流方式,也为其参与社会活动提供了新的途径。然而,相较于传统媒体,自媒体携带着紊乱驳杂的信息和多元冲突的价值观念。一旦高校教育者缺位,大学生难以甄别信息价值,极容易产生彷徨的心态。1.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的彷徨。“新媒体在改变人类生活和工作方式的同时,也把风险和挑战留给社会,以智能手机、平板电脑为代表的新媒体终端可能成为传播不良和有害内容的新型平台。”[11]作为新媒体的衍生物,自媒体给予大学生接受和表达各种价值观念的同时,也让其处于不断变动、纷繁芜杂的境遇之中。加之,由于大学生处在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处于思想情绪不稳定的阶段,其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不够全面,难以把握社会现象的本质和对社会现象形成正确的认识。在大学生活中,我们会发现部分大学生判断能力偏弱、辨别能力不强,容易受到虚假集体意识的裹挟,以繁乱的网络观念置换生活的真实情境,徘徊于自媒体环境下虚拟社会角色和真实社会角色之间。在此情形下,大学生会对社会认同的意义产生怀疑,甚至会误认为高校社会认同教育是为思想政治教育需要而开展的工作,产生排斥或逆反心理反应,进而漠视和否定社会认同教育的价值,难以完成自身的社会认同建构。当然,这一方面是由于大学生在发展过程中未能完成虚拟和现实价值观念的耦合,另一方面则是因为教育者没有充分利用自媒体环境帮助大学生厘清自身成长与社会认同之间的关系,没有处理好大学生社会认同与自身精神需求之间的关系。两方面原因的叠加,最终导致大学生社会认同教育效果无法取得理想的效果,致使部分大学生始终拘囿于所处的虚拟世界,在现实生活中却彷徨无措。2.自媒体环境下教育者的缺位。高校教育者是影响大学生社会认同的重要因素,自身的媒介素养和能力水平直接影响到对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效果,而这种情况在自媒体时代表现得尤为突出。新媒体的信息传播与接受方式实现了从单向被动型到双向互动型的转变,使得大学生社会参与感和主体性得以增强,拥有了更多的信息和价值自主权。在此境遇中,高校教育者不仅不再是大学生获取知识的唯一途径,而且个人空间受到大学生的关注和监督。可以说,自媒体环境凸显了大学生的个性,削弱了教育者的权威特质。“教育者道德话语的‘霸权’同时受到了各方面的监督与质疑,其后果便是因普遍怀疑而产生的新的信仰危机。”[12]这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及时调整自身的定位,从师者权威转变到同伴角色,与学生在自媒体构建的虚拟空间中互动交流。其实,自媒体环境具有虚拟性的特征,又兼具现实性的属性,是对现实生活环境的扩张和补充。因此,高校教育者在依托自媒体环境对大学生进行社会认同培育时,需要以现实生活中的行为准则约束大学生的行为,并兼顾自媒体环境的特性。遗憾的是,部分高校教育者并不具备良好的信息素养、媒介素养,未能有效利用自媒体平台上的海量信息,不注重引导大学生的社会意识,甚至经常处于缺位的状态。教育者的缺位导致部分大学生在自媒体上肆意不当言论、传播不良信息,使自媒体成了负面价值观念滋生蔓延的温床,进而影响整个大学生群体社会认同的培育和践行。
三、自媒体环境下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路径
1.创新培育方式。随着自媒体让信息传播方式出现裂变式变化,大学生日益表现出强烈的自主性、反叛性,传统的校园报刊、公告栏、社团活动等传统宣传教育方式的效果愈发减弱。为应对这种挑战,高校教育者必须实现教育方式的转变,即主动创建以大学生为中心的自媒体宣传平台,充分发挥自媒体的优势。正如有学校已经开始在教育实践中运用“三微一端”,通过规范管理制度,明确学生的价值观念[13]。这种教育方式的转变是全方位的,从学校到学院、从专业到班级,都要充分利用自媒体宣传平台,运用丰富多样的形式、平等互动的氛围、生动活泼的言语、鲜活真实的案例等,促使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中循序渐进地形成社会认同感。一线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积极应用自媒体环境优化教学方法,重构课堂教学模式,以源于日常生活的案例讨论培养大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促使其甄择判断自媒体环境中的信息与观点,正确认识自媒体环境的虚拟性,提高大学生社会认同教育的实效性。同时,高校应为大学生构建一个课内与课外相结合、传统媒体与现代媒体相结合、社会实践与理论讲授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社会认同培育环境。唯有如此,高校才能实现社会认同教育方式的创新,促使大学生形成适切的社会认同。
2.丰富教育途径。在自媒体环境下,高校应该进一步丰富社会认同教育的途径。首先,引导大学生合理使用自媒体。自媒体环境植根于社会现实环境,是对人们生活的反映、拓展,而大学生在自媒体环境中形成的社会认同感也是现实社会认同感的体现、表达。然而,自媒体虽然具有去中心化、交互性强、信息传播迅速等优势,但也存在观念驳杂、文化缺失、信息泛滥等问题,以至于会让大学生产生虚幻感的错觉。在这种情况下,高校必须要引导大学生形成良好的判断力,使其能够甄别自媒体信息,分辨网络价值观念,从而在合理使用自媒体的同时对社会形成认同。其次,促使教育者规范运用自媒体。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形式的多样性,让大学生获得社会体验感。在自媒体环境下,很多高校选择微信公众号、官方微博、微视等平台,以文字、图片、视频等形式传递主流价值观。这种新的信息传递方式,让大学生能够通过自媒体接触、认识、体认社会,获得亲在性体验感。另一方面,高校教育工作者可以利用自媒体环境的开放性,让大学生形成社会认同感。在以往的高校生活中,大学生倾向于向辅导员、同学寻求帮助,而自媒体则拓展了大学生的诉求范围和机会。自媒体环境的开放性让大学生可以借助自媒体以匿名的形式进行交流和沟通,表达自己的真实想法和情感。如果高校教育者能够有效利用自媒体的开放性,获得大学生的生活和思想动态,并以此为基础营造“校生合一”的自媒体舆论场,可以有效促使大学生形成社会认同感[14]。
3.建构舆论合力。总书记指出信息化为中华民族带来了千载难逢的机遇,深刻改变着舆论生成方式和传播方式,改变着媒体格局和舆论生态[15]。这要求我们必须改进网上宣传,运用网络传播规律,把握好网上舆论引导的时、度、效。自媒体作为传播社会主义舆论的重要阵地,应当以主流意识和价值观念为指导,营造文明和谐的舆论氛围,形成舆论合力,从而培育大学生形成社会认同。第一,创新思政教育模式。高校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社会认同教育观念,使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养从形式性、抽象化的传统培育模式转变为互动性、人本化的新时代教育模式,包括教育理念上注重双向沟通、互动交流,教育内容上提升公信力、解释力和吸引力,教育方法上提倡隐性教育[16]。在新的思想教育模式中,自媒体将会得到充分的运用,从而有利于形成大学生乐于接受的网络舆论氛围。第二,坚持正面舆论宣传。在自媒体环境中,大学生从信息接收的客体转变为信息传播的主体。由于大学生受限于自身的认知和甄别能力,加上一些媒体人的推波助澜,导致自媒体环境中存在着良莠不齐的海量信息。面对这种情况,高校教育者必须具有高度的政治敏锐性和新媒体素养,把握主流价值方向,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动态及时引导,并构建通畅有效、及时快速的反馈渠道,加强学生、家长、社会、教师等主体之间的互动,形成正面舆论合力。第三,围绕社会热点问题。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精准把握大学生的心理,围绕大学生关注的热点问题营造舆论。教师需要对大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精准化指导,并引导其与不同地区和层次的大学生进行互动,最大化彰显自媒体环境的传播舆论效应和互动机制,并在互动过程中净化自媒体空间的不良信息。这有利于提升大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进而在参与的过程中沿着高校教育者预期的正确方向形成社会认同。
4.创新话语形式。作为新时代青年群体的中坚力量,大学生要切实肩负起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使命。这种使命感的形成,不是经由自上而下的灌输,而是在群体互动交流中潜移默化形成的。话语是交流的工具和载体,是开启思想沟通、叩开情感心扉的锐利武器,亦是大学生社会认同培育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保障[17]。高校教育工作者应该充分利用自媒体环境下的话语形式,创新培育大学生社会认同的教育方式,从根本上激发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内在动机。在培育大学生社会认同的过程中,教师话语形式应以贴近大学生生活为契合点,挖掘大学生的现实需求,提升大学生对社会认同教育的接受度。一方面,教师要关注大学生的精神和文化需求,以贴近其生活学习的话语拉近师生之间的距离,营造出一种和谐的交流互动环境。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推动的社会认同教育易于被大学生接纳,也有利于发挥大学生的群体效应。另一方面,教师要对思政工作的语言形式进行转化,在坚持意识形态的前提下以自媒体语言形式进行呈现[18]。这就意味着,教师在教育过程中要避免用居高临下的简单说教和理论叙述进行思想灌输,以免引起大学生的排斥反感和逆反情绪,而要充分利用自媒体的优势,运用图片、语音、视频、动画等话语形式进行传递,从而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认同感。当代大学生处在文化价值多元的自媒体时代,与相对封闭的传统媒体时代相比,其信息获取方式和行为方式存在极大的区别。因此,加强对大学生社会认同感的培育,进一步提升大学生的政治素养,具有更加深远的时代意义和教育内涵。面对这种挑战和机遇,高校应让自媒体环境成为培育大学生形成社会认同的参与性力量,营造大学生社会认同的培育空间。
【参考文献】
[1]彭国胜.青年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社会认同研究———基于福建、湖南和贵州三省高校的调查[J].青年研究,2012(3):1-10+94.
[2]孙健,王越芬.志愿服务之于大学生社会责任认同的实然逻辑[J].理论导刊,2017(9):106-108.
[3]吴鲁平.大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显著优势认同研究[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20(2):9-19.
[4]杨欣欣,刘勤学,周宗奎.大学生网络社会支持对网络利他行为的影响:感恩和社会认同的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7(2):183-190.
[5]徐俊蕾.社会认同与大学生价值观教育[J].继续教育研究,2009(3):127-129.
作者:耿中华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