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教育资金绩效审计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和特征
(一)绩效审计的内涵虽然绩效审计至今尚无统一定义,但国际上对其内涵的表述,可以概括为“3E”:即,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最高审计机关国际组织(INTOSAI)称,绩效审计与经济、效率和效益审计有关。国内一些研究者除赞同“3E”内涵外,主要对经济效益审计作了三方面界定:(1)根据正确的管理原则、管理政策和管理办法,审查管理活动的经济性。(2)人力资源、财力资源和其他资源的利用效率,包括检查被审计单位的信息系统、监管安排、措施办法和纠正问题所遵循的程序等。(3)将工作效果同预期效果对照起来,审查被审计单位目标实现的工作效力。2009年的《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中对高校内部审计的内涵作了表述:高校内部审计旨在促进完善管理控制、防范风险、创造效益,从而促进学校事业目标的实现。此外,国家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中也指出,内部审计是独立监督和评价财政收支、经济活动等的真实、合法和效益行为。作为高校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内部审计属于内部审计范畴,在高校管理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综上所述,绩效审计包含五个方面的内容:经济性审计、效率性审计、效果性审计、环保性审计和公平性审计,其中经济性、效率性和效果性审计是绩效审计的核心内容。这五个方面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有机整体。在一定程度上,效率性包含了经济性,追求经济性可能会影响效率性,经济性和效率性是效果性的前提条件,效果性是统筹效率性和经济性的发展方向,公平性和环保性是效果性的补充,是效果性非经济领域的体现。
(二)绩效审计的特征如果把行政执法型的审计规范在制度之内,可以看出,传统财务审计更加倾向于审计财务的收支情况,更加关注财务收支的合法性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健全性,主要倾向于财务管理方面的审计,当前已经形成统一的审计要求和比较成熟的审计技术方法,并有着较健全的法律规章制度作保证。相比较而言,绩效审计是在财务收支审计的基础上,更加关注的是被审计对象的服务职能及管理效能。从审计成果看,绩效审计直接面对社会公众和政府公共职能部门,其审计结果直接反应被审计单位的经济运行效果,并提出行之有效的审计意见及建议,有利于组织宏观管控,实现目标。从审计范围看,绩效审计不仅仅是简单的财务收支审计,凡是与被审计单位经济运行相关联的领域,比如行政管理、科研、教学等工作的成效,在审计过程中都会涉及并影响着审计结论,这样对被审计对象的分析和评价才会更具体、更细致,针对性也更强。在审计方案实施方法的选择上,绩效审计较传统审计更具灵活性。比如,绩效审计的资料收集方法,可以为查阅、观察、外部调查、分析性复核、统计抽样、重新执行、集中讨论、重新计算,等等。再者,绩效审计也可以采用面谈、调查问卷、绘制流程图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研究,审计报告可以从多角度分析审计结果,无需拘泥于某一定性或者定量指标。在审计权限和披露事项中,绩效审计不仅仅停留在财务收支,也可以依法检查所有管理活动,对管理者资源利用情况全过程进行客观评价。国内部分学者认为,高等学校的绩效审计主要表现在教育投资效益的有效性和绩效评价体系的广泛性两个方面。
1.教育投资效益的有效性。这个有效性,主要取决于高校对人力、财力、物力的合理使用和有效使用情况上。其投资效益,具体表现为培养的人才和研究的技术,能为社会增加多少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能使受教育者提高多少劳动生产率等。
2.绩效评价体系的广泛性。新经济时代下,院系、学部、科研所、后勤服务中心以及校办产业等不同部门与经济实体使财会核算出现新的配置情况,导致高校资金管理愈发复杂多样,这种财会核算体系的多样性和资金管理的复杂性,很大程度上决定了绩效审计评价体系的广泛性。党的十八大以来,在“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总体要求下,我国高校绩效审计快速发展,但受经济环境、管理体制等多方面因素影响,传统财务审计和合规性审计仍然占审计的主体地位,绩效审计的系统性和完整性还较为欠缺。实际工作中,既没有明确的绩效审计内容,也没有完善的绩效审计标准和规范,更没有可供借鉴的完整案例。此外,现行的审计监督体制还存在诸多缺陷,对绩效审计结果的处理也无法有效评价,审计工作人员的素质还不能完全符合绩效审计要求等现实问题依然比较突出。
二、绩效审计面临的问题及原因分析
(一)绩效审计理念缺乏相关理论支撑由于绩效审计在我国起步相对较晚,民众对绩效审计的认知程度还局限在“防止出现违规问题”的单一层面。即使是审计工作人员,对高校绩效审计也存在较多模糊认识,不能正确认识开展绩效审计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实务中不会利用评价体系、评价标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致使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工作迟迟不能全方位开展绩效审计。从国外先进审计经验看,绩效审计更侧重的是解决体制、管理、决策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此外,在我国审计领域,国内学术界对绩效审计的研究还处于摸索阶段,大多数研讨文章仅仅停留在必要性、重要性等宽泛范围,对深入钻研和实践调研的力度还不够。而对很多审计工作人员来讲,如何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如何构建由目标、范围、标准、指标、体系等内容组成的完整审计框架,还具有较大难度。再者,绩效审计的开展程序也缺乏系统的理论论证和制度保证,即使开展了绩效审计,也存在很大随意性和盲目性,审计结果也很难做到客观公正。
(二)审计制度规范和标准不健全迄今为止,我国还没有形成专门针对高校绩效审计的操作规范和准则。相比之下,西方国家却在不断修订和完善绩效审计准则,逐步明确绩效审计的实施与报告的具体要求。比如,自1972年美国首次颁布《政府审计准则》以来,到2003年已经对整个审计准则进行了4次修订。自1999年以来,我国陆续颁发了《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规则》、《国有资本金效绩评价操作细则》、《企业效绩评价标准》、《企业效绩评价操作细则》等规章,为促进绩效评价开展,规范绩效评价行为,增强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反观高校绩效审计,还没有形成可靠的绩效审计规范和可操作的指导性文件,对审计标准也没有明确界定。虽然,有的高校已经着手制定了《绩效审计实施办法》,但由于绩效审计对每项审计所涉及的资料、事项、范围、环节的要求都较为广泛,在没有统一的规范和标准下,其操作性和指导性均难以得到有效运用。
(三)审计人员的结构配备不合理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配备在5~10人左右,而且大部分审计工作人员主要来源于财务人员和审计、财经会计类专业,普遍缺乏法律、金融、公共管理和现代审计技术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近年来各高校本着年轻化、知识化引进大量硕士毕业生充实到审计工作一线。但工作效果并不理想,主要表现在老同志实践经验丰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能力强,但现代审计技术陌生,综合分析能力不强。年轻同志专业知识丰富,能熟练掌握计算机审计软件,但缺乏实务经验,看不懂账。由于高校绩效审计方式方法和评价体系的特殊性,审计工作人员还需要运用回归分析、建立模型等方法对高校经济运行效益开展综合评价。由此可见,只具备财经、审计方面的知识还是远远不够的。此外,大部分高校内部审计部门没有及时组织审计人员的业务学习和培训,使审计人员的工作能力、专业素质等与开展绩效审计的要求产生了较大差距。这种人员配备的不均衡性、综合素质的不完整性,都对开展高校绩效审计提出了挑战。
(四)传统财务审计工作量比重过大在我国高校的内部审计工作中,传统财务审计还占有相当大的比重。例如辽宁某高校内部财务审计人员3人,2014年度计划安排经济责任审计8项,财务收支审计4项,还不算临时安排的专项审计。尽管合理安排时间,加大审计力度,这么大量的审计任务,如何让审计人员脱离传统的财务审计模式,运用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评价标准,高质量、高效能地完成现代高校绩效审计的工作需求,审计人员根本无暇考虑绩效审计的积极作用,这都极大地制约着绩效审计效益的发挥,高校绩效审计的总体目标和具体目标难以实现。
(五)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严重不足数据资料(包括财务数据和非财务数据)是开展绩效审计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对数据进行全面的审核、分析和评价,才能得出有效的审计结果。如果被审计单位提供的数据资料缺乏真实性、完整性及有效性,直接影响绩效审计质量、审计结论,导致审计报告失去价值。由此可见,会计信息失真会增大绩效审计的风险及审计难度。目前,我国高校开展绩效审计过程中,主要手段还停留在因素分析法、图表法、统计分析法等传统方法上,虽然审计程序得到广泛运用,但大多数仅仅用来收集数据,还没有实行联网审计。相比之下,美国在开展绩效审计中,运用了行为科学方法、运筹学方法、决策模型研究方法和质量分析方法等现代科学方法,在审计手段上也普遍将计算机运用于计划、管理和审计数据库等方面,提升了审计质量和效率。此外,个别地方高校财务管理还存在漏洞,会计信息失真时有发生,降低了基础数据的可信度,这也给高校开展绩效审计带来了较大风险及困难。
三、开展绩效审计的应对措施
(一)牢固绩效审计理念,加强理论研究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要转变经济和审计理念,依照“与时俱进、创新求实”的思路,学习先进经验,拓展审计范围,自觉将绩效审计作为发展方向和学习重点,逐渐把绩效审计融入到每项审计工作当中,在探索求新中积累绩效审计经验,为全面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奠定思想基础。同时,要注重运用西方先进审计案例引导工作实践,最大化地提升审计地位,创造审计价值。此外,高校作为国家教育和科研的主要场所,要注重发挥强大的理论研究优势,深入探索绩效审计理论,以论坛交流、科研攻关等方式,加快绩效审计理论和方法的创新。
(二)完善绩效审计机构,保证审计独立性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好不好,独立性如何,取决于学校党委及行政领导的重视程度。一般来说,为保证内部审计的独立性,高校设立单独的内部审计组织,审计工作由行政一把手即校长垂直领导,审计处长对校长负责。如此才能保证绩效审计的独立性,最大限度地实现审计工作的公正性、有效性和客观性,更好地发挥审计职能。
(三)优化审计人员结构,建立复合型审计队伍开展高校绩效审计对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除了要掌握会计、法律、审计等基本知识外,还要有运筹学、统计学、系统论和人力资源管理等诸多知识。此外,先进绩效审计方法的运用,也对审计人员的工作经验、分析能力和创造性思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际工作中,可以通过开展后续教育培训、组织审计理论和实务研讨和经验总结交流等方式方法,提高审计人员专业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确保审计人员始终坚持依法客观、公正、保密、胜任的原则,审慎地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与此同时,在审计人员的选拔任用上,也要注重配备专业、年龄和职称等结构合理的审计队伍,实现审计人员在专业知识和业务能力上的梯次搭配,优势互补,以提高绩效审计的质量和效率。
(四)探索建立绩效审计标准和指标评价体系国内学术界普遍认为,在高校绩效审计中遇到的最大问题就是难以找到合适的衡量标准和评价效益好坏的指标体系。比如,高校基建项目资金的使用是否有效益,需要通过一系列评价指标来跟踪实现,这就需要变事后审计为事前、事中和事后审计相结合的方式,同时高度重视审计结果的合理运用。一个指标体系的建立,必须包括所有影响绩效审计开展的因素(如总体目标、社会效益、群众满意度等),这个指标体系需要根据高校的发展规划、教育理念的变化做出动态调整。诚然,建立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和指标是一个非常复杂而困难的过程,需要分层次、分专业逐步探索建立健全这种审计标准和指标体系,才能真正做到效益评价有据可依,逐步提升绩效审计的质量和审计结论的可信度。
(五)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推进绩效审计软件开发调研发现,尽快以专业审计软件替代手工操作,这是高校绩效审计信息化建设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在此基础上,还要着手搭建信息和资源共享平台,实现审计信息的动态更新和整体联动。作为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审计信息化建设包含着诸多内容。比如信息管理、辅助办公、网络运转等。因此,在信息化建设中还要注重加强资料库建设、计算机辅助审计软件的应用和开发等工作,使高校绩效不断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变化。
(六)建立高校绩效审计问责制度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动、新经济时代的到来以及国际高等教育市场的多元变化等外部环境的影响,再加上我国高校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对内部审计的迫切要求,都为引入绩效问责制度提供了平台。作为保证绩效审计效果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内学术界达成了普遍共识,即坚持“问责结果与奖罚制度、行政问责相结合”。基本设想为:在内部审计部门成立专门问责小组,由部门领导直接负责,区分项目和年度对绩效开展情况跟踪问责,并定期通报好的做法和部门。同时,将绩效问责结果与职务晋升、绩效津贴和福利待遇等挂钩。实施绩效问责制度,有助于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化运用,最大限度地调动绩效审计工作的积极性,逐步形成“低成本、高产出”的良性循环。
(七)强化审计部门的服务意识在内部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时,要改变以往把重点放在严厉查处违规违纪问题上的做法,首先树立起“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态度,既要传递绩效审计知识,又要达成绩效审计共识,引导被审计单位认识到开展高校绩效审计有利于深化教育体制改革,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有利于推进高校可持续发展。如此,才能增强各级对审计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被审计部门的配合意识和内部审计活力。
作者:靳海燕单位:辽宁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