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论绩效审计推动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摘要:当前,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事业单位作为重大公共财政资金使用者,社会民众对其绩效管理的关注也逐年提升。而在国家审计体系中,预算绩效审计也已上升至重要地位。对事业单位开展绩效审计,可以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使用财政资金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成果有助于改善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提高事业单位对公共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加速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
关键词:绩效审计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
一、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理论概念
(一)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概念在党的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总书记指出“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向高质量发展阶段转变”。推动我国社会经济向高质量发展,已成为我国现阶段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再次强调,我国要建设廉洁、高效的服务型法治政府。由此,我国审计工作的发展方向也随之转变,即在开展传统财政、财务收支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大力推行绩效审计全面化。但对于我国众多事业单位而言,开展绩效审计工作所占比重并不高,绩效审计业务发展仍存在不平衡、不充分的情况。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是对相关事业单位使用和管理公共财政资金的经济性、效率性进行全面、综合的考核评价,避免事业单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不科学、不合理,造成公共财政资源浪费。绩效审计报告应客观、公允地反映事业单位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效益性,审计成果应有助于改善事业单位的综合管理水平,即在资源有限条件下,提高事业单位对公共财政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加速推进我国事业单位改革进程,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健康发展。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目标可以细化为三项内容:第一,事业单位所获得的公共财政资金来源及使用是否合规;第二,事业单位使用公共财政资金的产出成果是否能实现社会群众满意的要求;第三,事业单位内部资金流转及使用是否科学、合理。此外,绩效审计中还应关注事业单位绩效目标设置是否正确、单位岗位设置是否重复、单位运营状态是否良好等。
(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的特点按照社会功能,我国现有事业单位划分为承担行政职能、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和从事公益服务三大类别,具体又分为教育事业单位、科技事业单位、交通事业单位等十八类。对于事业单位而言,公共财政资金的投入与支出巨大,社会民众对其经济活动的关注度也逐年提升。我国政府对于事业单位的管理责任也从合规受托责任转移到绩效受托责任,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也由此而生。因此,对于这类绩效审计工作而言,其特点具有金额庞大、事项繁多、内容复杂、专业性强的特点。
二、现有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不足之处
(一)绩效审计的机制不够健全目前,我国现行审计法中还未将绩效审计作为独立的审计类型进行描述,近几年,仅广东省等部分省市出台了针对绩效审计的管理办法。因此,绩效审计管理工作机制虽然成立较早,但其审计内容及制度并没有明确规定,特别是针对事业单位的特殊情况而开展的绩效审计,其范围、方法、程序均没有规范性的要求。因此审计人员在开展事业单位的绩效审计工作中,仍侧重于财务审计工作内容,更多关注的是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即使在效益方面有所涉及的,审计深入程度也不够,很难能达到绩效审计效果。由此可见,没有健全的绩效审计法规或是参照标准,会导致此项审计工作的价值和意义下降,对于很多事业单位而言,绩效审计往往形同虚设,不能达到通过绩效审计成果促进事业单位健康有序发展的目的。
(二)事业单位绩效审计没有明确合理的指标事业单位作为非营利性机构,多从事社会公共事务管理及服务,不以追求经济利益为目标,更多的作用是保障和推进社会发展、服务、改革。因此,鉴于事业单位的特殊性质,其评价指标体系也不应以使用公共资金产生的经济效益作为唯一指标,还应关注对其所属行业经济、就业、生产等各方面的影响而产生的社会绩效。但目前事业单位开展绩效评价的指标较为单一且未形成统一的标准,导致指标没有将定量与定性相结合,更没有形成经济、就业、改革、环保等多维度的指标体系。此外,很多事业单位还存在时间久远的遗留问题,造成审计工作滞后,指标设定偏离严重。
(三)现有绩效审计工作深度不足审计人员对于事业单位财政、财务收支方面的审计较为深入全面,但上述两项审计数据不能够充分体现事业单位开展各项经济活动的成果与效益。而目前开展的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往往只关注资金的到位率及使用率、投入成本、时间进度、完成数量等基本指标,很少关注事业单位现行管理制度建设是否完善,资金使用是否合规,投入是否取得最大化效益,闲置资金后续使用等情况。即使有涉及效益指标审计的,也多处于表面,或因业务类型繁杂、专业性强,部分审计人员收集审计资料或数据存在走流程、缺少分析的情况,且因主观性的评估过多,不能真实且公正地开展绩效审计,审计结果无法体现绩效审计对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的客观评价。(四)缺乏专业水平高的审计队伍目前,我国内部审计人员及国家审计人员更侧重于从事财务审计、基建审计等工作,对于绩效审计的历史、基础知识、指标体系并不深入了解,现有财务审计队伍人员已不能满足绩效审计工作要求。近几年,国家对绩效审计工作重视程度越来越高,第三方审计机构营运而生。据统计,第三方评价机构从业人员数量每年都在稳步增加,但是审计人员职业素质参差不齐。上述三类审计队伍人员均存在专业结构方面较为单一,缺少多学科、相互交叉的专家型队伍。此外,有些审计人员对于绩效审计不重视,缺乏工作积极性,工作不认真,甚至玩忽职守,都会对审计工作产生消极影响。
三、推进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有效措施
(一)明确绩效审计工作内容,提升审计队伍能力我国应立法明确绩效审计的内容,特别是针对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设立规范或指南。第一,事业单位履行社会职能和执行我国财经法律、法规的情况;第二,对公共资金投入或资源的配置使用进行绩效评价;第三,事业单位内部绩效管理制度的建立及运行分析;第四,闲置资金及后续使用情况的追踪与披露。绩效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相应审计工作能力及经验,更要树立正确的绩效审计理念和方向,充分认识到绩效审计是新时代审计工作的重点。通过培训及实践,逐步建立独立的、综合性绩效审计团队。审计部门需要预先对绩效审计工作进行规划,设计相关制度及指标体系,逐步推动绩效审计规范化运行,强化重大政策指引和项目绩效审计工作内容。借助第三方机构进行审计评估时,应注重审计结果与绩效目标两者间相互关系的应用。
(二)建立完善的绩效审计体系和机制事业单位绩效审计体系的建设要注重定量和定性相结合,并随着绩效审计的推行与发展,能不断升级或优化指标框架。上述体系首先要根据事业单位性质明确其核心绩效指标,并参照绩效考核体系标准水平,构建有针对性的、动态化的协调机制,以便于保障绩效审计指标在各行业领域的效用发挥。其次,各项绩效指标和标准体系应突出重点,可操作性强,既要有核心指标,也要有综合指标,且各项指标应精准、有效、稳定。最后,设定绩效审计评价指标,还应当从共性指标以及个性指标两方面入手,针对各事业单位的通用审计内容,应按照共性绩效指标进行审计,形成绩效审计评价指标的基础框架;对于不同事业单位所具有的独有职能,应有所针对性,并按照个性化设立绩效审计指标。同时,审计机制的建设应强化现场绩效审计工作的规范性,绩效审计的工作开展要按照规定的流程步骤,涵盖多层级的内容,提升绩效审计工作效率,确保绩效审计工作的科学性。当然,事业单位可以将绩效审计与专项资金审计相关联,并将绩效审计评价结果公开,接受社会公众的广泛监督,增强绩效审计工作结果的透明度。
(三)应用审计成果,促进事业单位高质量发展。第一,结合绩效指标的得分情况,审计人员应做到实事求是,客观公正地对被审计单位在资金管理、社会职能评价、投资完成等方面进行评价,被审计单位在内控制度设立及执行不到位,投资完成指标偏低等方面存在的不足,不仅要揭露,也要提出针对性的审计建议。第二,绩效审计成果应以审计报告、信息简报、公告的形式披露或呈现给社会大众,确保群众能及时了解行政事业单位在资金分配、管理和使用、政策执行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形成社会舆论监督。第三,通过设立审计问题整改台账,督促事业单位对绩效审计披露的问题逐一整改落实,同时建立问责制度,促进事业单位相关责任人认真履职,高效管理和使用公共资金。
四、结语
各事业单位管理层应提高对本单位绩效审计工作的认识,积极配合审计部门开展绩效审计工作,使经济业务活动更加公开、透明、高效。随着国家政府管理方式的改革,事业单位绩效审计工作将有助于事业单位合理配置公共财政资源,避免财政资金浪费,促进我国政府尽快解决事业单位财政资金紧张、工作效率偏低等问题,促进事业单位高水平、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李洁婷.瞄准六个目标,致力于新时代政府绩效审计新作为[J].财经界,2020,(04):229-230.
[2]江西省审计学会课题组,刘达,康波等.财政资金绩效审计研究[J].审计研究,2020,(01):26-34.
[3]周涛.财政资金绩效审计若干问题研究[J].中国农业会计,2020,(04):25-27.
作者:尚群 单位: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经济技术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