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会计电算化专业文化建设途径新探索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的特性使切实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为必然
(一)会计电算化专业具有很强的政策性
企业必须在会计法规允许的范围内选择会计政策,同时考虑税法、公司法、证券法、银行法等经济法规的影响。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变化势必影响企业的会计政策选择,同时影响到会计专业的课程设置和内容调整。这就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的老师时刻动态掌握各种财经法规的变化,与时俱进,依据最新政策及会计准则进行授课。而现实中往往企业等被监管对象对政策变化的把握更为敏锐和精准,老师更多的依据教材的变化而变化,一旦教材没有及时更新,很容易导致旧的知识体系进入课堂。这就必然要求会计电算化专业有真正兼有企业会计和学校教师双重身份的“双师型”教师,把国家宏观经济政策变化在企业实际工作中折射的作用和影响融入教学。
(二)会计电算化专业实训课程仿真性要求较高
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实训课和实际工作高度仿真,凭证、账簿、财务软件等与企业实际使用的最大程度接近,这样才能更好的提高学生的实操能力、帮助毕业生高效融入企业会计实务工作。而目前高职院校由于建设经费投入不足,政策力度不够,会计电算化专业校内实训基地设置单一,校外实训基地又多流于形式,大大制约了实训课程质量的提高。同时,实训材料存在仿真性不强、内容只侧重会计核算、与企业会计实务不对接等问题。硬件的不足,必然要求软件的补充。“双师型”教师的引入,更容易发现和纠正实训课程中与现实脱节的部分,逐步改进,并且通过理论结合实践的授课方式使学生在财务管理、税收、审计等方面的操作技能难以得到更好的提升。
(三)会计电算化专业要求课题、科研项目与实践工作有较高关联度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没有企业实践经验或者没有取得会计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一个最重要的提升职业技能的渠道即主持、参与专业课题、科研项目。而通过对高职院校相关项目完成情况的了解,发现很多项目还是停留在“写论文”的层面,并没有真正接触企业实务,或者只是泛泛而谈,缺乏深入的调查研究和实践。完成项目的实践意义大打折扣,带入课堂促进教学的作用更是微乎其微。这也使“双师型”教师的加入、整体提升科研水平,以研促学、以研促教成为必然。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现状对其建设途径提出更高要求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不足
经过走访多所高职院校,发现“双证书型”教师大概仅占专职教师的三分之一左右,“双能力型”、“双融合型”等真正意义的“双师型”教师占比更低。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数量明显不足。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质量偏低
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证书型”教师中约40%的会计职业资格证书为“助理会计师”,40%为“中级会计师”,10%仅取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持有“高级会计师”、“注册会计师”、“注册税务师”等证书的不足10%。持有会计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中仅有不足20%有一年及以上会计实务从业经验。这些数据反映出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整体质量亟待提高。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规划欠缺
虽然很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也制定了加强“双师型”教师建设的方案,但是更多的是简单的通过校企合作、短期企业实践、引进兼职教师等形式进行培养,缺乏长远规划和可持续发展措施,建设效果也差强人意。以上现状都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多途径、高效率建设提出更高要求。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认定标准重形式轻实质
关于“双师型”教师,业界无外乎“双证书型”、“双职称型”、“双能力型”、“双融合型”等几种认定标准,对于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也有学者提出“助教+助理会计师”、“讲师+中级会计师”“、副教授及以上+高级会计师及以上”的初级、中级、高级“双师型”教师认定标准。无论哪种方式,都更多的强调了概念的论证,忽视了“双师型”教师的内涵和实质。
(二)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传统建设途径效果出现瓶颈
传统的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建设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专业教师进行短期企业实践;教师参与校企合作;引进兼职老师等。而走访发现,很多学校企业实践时间为半年,最长的也只有一年,企业多为老师个人联系,因此老师真正深入企业实地进行业务操作的可行性差,很多企业实践流于形式,对“双师型”教师建设意义颇微。校企合作中鉴于会计专业的特性,很多企业对于核心的财务资料不能与老师共享,更多的是形式上的合作,深度合作多为纸上谈兵。另一方面,由于管理和激励措施不到位,兼职教师的积极性和主人翁意识不强,教学效果很难切实得到保障。
(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规划欠缺
由于教育部对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比例要求较高,部分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认定急功近利,注重“双师型”教师数量的提高,忽略教师职业素质、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重视教师会计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的取得,忽视后续教育;注重单一的会计核算从业经历,忽略了出纳、纳税申报、投资管理、资产管理等岗位的从业经验;重视个体的培养,忽视团队建设。短视的队伍建设思路直接影响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可持续发展。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新探索
(一)多视角认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
对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的认定,除了传统“双证书型”、“双职称型”、“双能力型”、“双融合型”等几种标准,笔者认为应该更多的从全新的视角去衡量和判断。首先,学生视角。高职院校对“双师型”教师的要求最终还是为了满足对学生教育的需求。那么学生眼中合格的“双师型”教师从某种意义上讲才是真正的“双师型”教师。通过学生访谈,了解到学生认可的“双师型”教师特质主要体现在课堂教学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具有说服力。会计电算化专业对老师的财务专业理论知识、计算机操作能力、实训动手能力都有较高要求,真正的对从业知识驾轻就熟而不是照本宣科,能把从业实例融入教学,能让学生真正清楚所学知识的实际用途,能帮助学生通过专业学习理清职业规划,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双师型”教师。其次,教师视角。“双师型”教师不仅自己是“双师型”,还要能够通过内部培训、分享等形式,把个人的知识和实践储备传播给其他老师,带动整个专业的“双师型”教师团队建设。最后,学校视角。于学校而言,“双师型”教师应该是那些可以理论联系实际,推动专业建设,促进教学进步,提高学生就业能力等具有各方面综合素质的教师。能够从多视角认定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才能让“双师型”名至实归。
(二)多元化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途径
首先,专业教师企业实践应该继续深化。笔者建议企业实践时间为一至两年。有足够的时间保证,企业才会对参与实践的老师有稳定感和信任感,才更有可能让老师参与到完整的日常财务工作中来,专业教师也更有机会接触更全面的业务,提高自己的实操能力。时间的延长规避了短期效应,但同时也应该加强企业实践结果考核,学校与企业信息互通,确保实践效果。其次,打破引进兼职教师的传统思路,大胆制定全新的人才引进方案。例如,打通学校与大中型优秀企业人才流通渠道,直接引进企业中具有满足学校要求学历、职业资格以及有志于从事教育职业且具备教师基本素质的人才,同时,引进之后进行相关教育学、心理学等专业知识培训,使之更适合教学岗位,这不失为一个“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捷径。再次,在政策允许的条件下,高职院校自己设立记帐公司等,充分掌握主动权,让教师真正参与实账操作,提高其实践技能。
(三)建立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可持续发展规划
第一,高职院校建立从企业引进德才兼备人才的长效机制。与固定的优质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一方面学校对符合条件有志于从教的企业从业人员敞开大门,另一方面,同时解决教师参加企业实践基地的问题。于企业而言,长期的合作更有利于增强对学校教师的信任度,学校长期有序的安排参与实践的教师,也保障了企业财务工作的连续性,双赢的规划才是可持续的发展规划。第二,校企合作或者校办企业,都要规范化运作,必要时可以聘请职业经营管理者,这样才能避免虎头蛇尾,给教师提供长远的校内实践基地,真正助于“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第三,鼓励专业教师考取会计相关专业职业资格证书,切实加强后续教育。会计电算化专业知识日新月异,已经取得的证书如果不及时跟进继续教育,渐渐也就失去其本来的意义和价值,只有及时参加社会组织的相关继续教育培训,才能不断补充和完善理论知识和实践技能。同时,高职院校应该对职业资格证书后续教育提供政策支持,条件允许可以集中组织,以求实效。第四,对于引进的企业人才,也应该加强后期教育类知识补充和培训,使其不但可以将其实践知识融入教学,还能更多的掌握教学方法、教学技巧,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
(四)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新途径应用实效初探
以H高职院校为例,会计电算化专业相关领导和老师立足专业现状,解放思想,求真务实,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开创了崭新的局面。首先,全面梳理在职教师的职业资格证书持有情况。经过认真统计、原件核对等工作流程,整理出有效职业资格证书统计表。对于因继续教育缺失而失效的证书,制定详细的补充继续教育培训方案或者重新考取证书的时间表,对于无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教师,根据其所授专业课程,有针对性的提出考证要求并制定相关计划,同时,拨出专项基金,购买中华会计网校等名师课程,帮助教师提高考证效率同时兼顾学习名师授课技巧。通过有效的计划和实施,分层次、分批次,全面提高在职教师职业能力。其次,大胆创新,打破传统校对校的招聘模式,从大型国企、现代化商业银行等引进财务从业人员任教。这些既有硕士学历及相关理论知识,又有从业经验的人才引进,大大激活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旧格局,也为课堂教学、实训演练注入了全新的活力。再次,依托学校内部资源,引进两名财务公司职业经理,开办了学校自己的财务咨询公司。公司的创立,带动了高仿真综合实训室的建设和相关实训教材的开发,也为教师的企业实践、学生的实训课程提供了上佳的环境。最后,鼓励专业教师与企业从业人员共同选定科研课题,制定研究计划,共同参与,共同完成,大大提高了学术与实践的关联度以及科研成果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意义。高职院校会计电算化专业通过种种新途径的探索与应用,切实从数量和质量双向加强了“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也为专业建设、学生就业能力的提高奠定了基础。
五、结语
总之,跳出传统较窄的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思路,从全新的视角认识会计电算化专业“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才能多途径、全方位开拓会计电算化专业新渠道,真正提高“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价值。
作者:蒋智霞 单位:河南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