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闻学学生的职业道德素养的培育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目前我国新闻教育的主要弊端
我国目前的新闻教育出现了“弱本强末”的态势。过于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而忽略了学生的“德育”。也就是说,我们目前的新闻学专业在培养模式上都是注重培养学生的技能———采、写、编,而忽视了学生的道德方面的培养。其实就新闻学来说,道德的培养才是我们应该抓住的根本。
(一)过于偏重“技能培养”
新闻学专业是实践性、应用性很强的一门专业,因此,很多高校在制定教育目标的时候都把培养学生的能力放在首位,希望培养出毕业之后到媒体能直接“上手”的人。所以,我们考察一下国内高校的新闻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就会发现基本都是要培养前沿的、应用型的人才。比如: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在网络刚刚繁盛的时候,就在99级新闻学专业学生中开设了有关于网络传播方向的课程,为网络媒体培养应用人才,同时也培养利用网络技术为新闻媒体工作的人。这在当时国内新闻学专业中是走在前列的。另外,我国其他大学新闻学的培养目标基本都毫不例外地以“技能”培养为主。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的办学宗旨是:为社会培养和造就掌握国家政策法规、通晓新技术、精通外语、具有现代管理观念的新一代新闻与传播人才;为国家解决新闻与传播领域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提供科学依据;构筑民族优秀文化与世界先进文明交流的桥梁。另外,从2004年起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也确立了以社会科学知识为基础,以新闻专业为核心的教育思路。南京大学新闻传播学院也适应形势调整了培养方案,“试图在双语新闻人才培养、多学科交叉研究、网罗人才培养、重大新闻现实问题研究、与业界紧密合作等方面形成特色”。“在长期理性的浸淫下,人们对高等教育价值的判断以其向受教育者传授知识、技能的多少。”对新闻学尤其如此。很多高校在培养新闻学人才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培养熟练掌握采、写、编、评的技能性人才,而忽视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在这样的培养模式下,新闻学毕业生的功利色彩非常严重,尤其是在社会大环境的浸染之下,这些肩负着传播消息、社会守望功能的新闻从业人员却逐渐沦为了只求“自保”,没有社会责任担当的人,甚至很多时候把舆论监督的职责变成对“长官”负责。
(二)不注重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培养
与只注重学生的技能培养相对应的就是对于学生的道德培养没有足够的重视。目前我国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几乎无一例外地都会开设《新闻法规与职业道德》一类的关于职业道德的课程,但是,这门课程的受重视程度远远不及新闻史、新闻采访与写作、新闻编辑这类实践性和操作性更强,注重培养学生技能的课程。其实,对于新闻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德育才是最重要的。这么说可能在很很多人看来有失偏颇,但事实确实如此。对于新闻从业人员来说,采访、写作、编辑这样的技能在参加到新闻实践中之后很快就可以熟练掌握,对于新闻编辑来说,选择新闻稿件、加工新闻稿件、制作新闻标题、组织版面、用方正飞腾进行排版这些工作可以在编辑实践中很快就可以掌握,但是新闻道德却不可以。很多的新闻从业人员在参加到新闻实践工作中之后,面对种种诱惑往往会迷失自己,丧失新闻职业道德。“长期以来,我国习惯于从政治诉求、经济发展、市场需要等功利主义角度出发,追求新闻教育的‘工具理性’与‘社会本位’。”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新闻从业人员在不知不觉地回避新闻从业者的根本职责所在。长期以来,新闻教育中对于新闻专业学生的职业理想和职业道德的疏忽,使得很多学生在进入社会之后,尤其是在从事职务活动时经常突破起码的社会道德底线,把新闻作为牟利的工具,并以身试法。新闻教育的培养目标错位,是新闻从业人员道德缺失的一个重要原因。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大学》第一章里关于大学之道的记载也同样适合于现在大学的教育理念。大学的首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品德、道德,这才是最重要的。对于新闻学也是如此,在培养技能合格的新闻从业者之前,首先必须要培养品德高尚、至少是品德合格之人。但是,这正是我们目前的新闻教育所缺失的。新闻学专业学生的道德素质不过关,就导致学生在参加到社会实践工作之后,面对种种威胁、诱惑,很容易丧失职业道德甚至是人格。相对于其他的新闻从业人员来说,新闻编辑尤其如此。新闻编辑是媒体的把关人,所以对于编辑的道德有更高的要求。我国第一份政论报刊———《循环日报》的创办者,我国第一位报刊政论家王韬早就曾说过编辑人员“非超群绝伦者不得预其列”,编辑人员必须“持论公允,不能挟私泄愤”。这都是对编辑人品和职业道德的要求。新闻要保证真实和客观,编辑必须做好把关人的工作,编辑必须是人品和文品俱佳的人。所以,在培养新闻编辑的时候,要把“德育”放在首位。
二、以德育为本,培养合格的新闻编辑
面对现在的新闻学专业学生就业率低下,很多高校的新闻学专业开始进行新闻教育改革。在就业率这只看不见的手的牵引下,几乎所有新闻学专业改革都把改革的目标集中在“技能”培养上———新闻学专业的多面手,但是却忽略了作为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最基本的“道德”。毫不讳言,一个新闻编辑即使是具有再好的职业素养,如果道德不合格,也不会成为一个合格的优秀的新闻编辑。其实,新闻工作是边做边学的过程。“新闻实务的技能只能保证你在上班的第一天、第一周有良好的表现,却难以保证你走得更远。”相反,即使新闻实务不过关,有良好的道德素质,只要虚心好学,最终还是会成为合格的新闻从业者。还是那句话,德育才是根本。所以,最合格的新闻编辑就是道德过关的编辑。培养道德合格的新闻编辑,从根本来说分两方面:
(一)个人品德的修养———人品
做合格新闻编辑之前,先做一个合格的人,即人品必须过关。大学时代,是学生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所以学校在培养学生的时候必须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学生在金钱和责任之间做出正确的抉择。大学教育的根本是什么?是培养高学历的人、高能力的人,还是培养有责任感的人、人品过关的人呢?人们常说“做事先做人”“三百六十行,德行为先”,这都是对于人品的要求,也是社会对于人的道德方面的要求。可以说,大学培养的不一定都是人才,但最终都能成人。所以大学教育必须反思,对于学校来说什么才是最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说,最高的学历和学位是什么?归根结底两个字:人品。如果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是人品、文品俱佳,那么是社会之福;相反,一个学校培养的学生技术和学问都超群,但是人品不好,那往往是社会之祸。新闻媒介强大的社会影响力和舆论影响力已经被世界所公认。曾经说过:舆论导向正确,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党和人民之祸。舆论导向的正确与否取决于新闻从业人员,更确切地说取决于新闻编辑。因此,新闻从业人员尤其是新闻编辑的人品就显得尤为重要。新闻学专业必须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人品。新闻编辑人品的培养可以从以下方面入手:
1.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思想道德修养应该是大学的第一门课程,也是最重要的一门课程。但是,实际的情况是,几乎所有的大学都开设思想道德修养的课程,但是都不是很重视。无论是学生还是教师,都觉得这是一门无关紧要的课。这是一种错误的思想,大学教育的真谛就在于能培养出德才兼备的毕业生。一个道德沦丧的学生只会给社会带来危害。大学必须要重视思想道德修养课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2.把学生的“人品”列入考核的范畴,实行“一票否决制”。我国高校目前对学生的考核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作为考核的主要标准,成绩好的就是好学生,成绩差的学生往往被认为是“不学无术”。对于学生来说,利用成绩来进行考核无可厚非,但是成绩不应该是唯一的标准。一个学生如果人品好、成绩好,那对于社会来说是非常有益的;但是一个学生如果人品不好而成绩优异,对社会往往是非常大的危害。比如“化学天才”刘招华和陈峰,把自己的天赋用来制作冰毒,给社会带来非常大的危害。所以,作为学校,在考核学生时不仅要考核成绩,还要把道德列入其考核的一项,而且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可以实行一票否决制。一票否决,即是如果学生的思想道德修养———人品不合格,即使学生的成绩再好也不能评优、入党甚至毕业。
3.营造以“德”为本的氛围。这不仅是对学校而言,对社会也是如此。目前,我们的学校基本都是以学习成绩或者是技能的高低来判定一个学生是否优秀或者合格。用人单位在选择人才是时候往往也看学习成绩,看是否是党员等一些条件,这对于培养人品好的学生是无益的,甚至有的时候还是有害的。导致了部分学生为了期末考试拿到高分,为了入党采取贿赂等一些不道德的行为。为了培养德行优秀的人才,不仅是学校,全社会都要营造重“德”、敬“德”的良好氛围。
(二)职业道德修养
对于编辑来说,职业道德修养既包括遵守编辑应该遵守的道德准则和品质,同时又要对社会负有责任和义务。具体而言,就是保证新闻的真实性。真实是新闻的生命,刊登虚假新闻就是最大的不道德。编辑是新闻媒体的总把关人,也是新闻面向读者的最后一关。因此,编辑的职业道德显得尤为重要。综上所述,新闻学专业在培养合格的新闻编辑的时候不能只要求编辑必须是“通才”,而应该更重视学生的职业道德培养。(本文来自于《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渤海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杂志简介详见)
作者:邵云红单位:渤海大学文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