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高职生职业道德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高职生职业道德缺失的表现
1.专业胜任能力方面
不少高职生不重视在校期间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牢固掌握硬件知识,面试时对一些基本的行业问题都不了解,上岗后常出现无法应对和胜任工作的尴尬。而在择业、就业问题上,普遍存在“眼高手低”现象,怕吃苦受累,不愿意扎根基层工作。刚出校门的高职生职业定位模糊,踏上工作岗位后容易因为专业胜任能力不足或职业理想与现实的落差轻易跳槽,不仅浪费了自己的时间,也给就业单位带来损失,就业单位聘用应届生的忧虑正在于此。
2.职业品德方面
受市场经济和社会环境的影响,在价值取向和标准上,更多高职生倾向物质追求,讲实惠、贪享受,缺乏奉献精神和服务意识,集体观念缺乏、个人主义倾向严重。在高职生中,考试作弊、拉关系、求职简历造假、伪造证书、随意签约毁约等不诚信和违背基本道德规范的现象屡见不鲜,令许多用人单位感到担忧。而工作过程中一旦出现利益冲突,他们在个人修养、职业素养方面的问题则迅速暴露,成为被解聘的首要对象。
3.职业纪律方面
因为严重的个人主义,部分高职生组织纪律观念淡薄,自由散漫、不听从指挥、不遵守用人单位组织纪律和规章制度,缺乏团队协作精神,过分强调个人的存在价值和需要,对组织的荣誉、利益缺乏考虑乃至完全漠视等,不仅影响自身的职业生涯,同时也给工作单位和社会造成了不良后果。
4.职业责任方面
很多高职生不愿意接受困难和挑战,工作责任心不强,职业道德素质不高,因此成为用人单位解聘的重要原因。《中国青年报》曾报道,重庆某公司曾同期招聘21名大学生,令人惊讶的是,仅4个月内就有20人因责任心不强、缺乏敬业意识等职业道德问题被公司陆续辞退。
二、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缺失的原因
1.教育主体方面的原因
一是屈从现实,不重视职业道德的培养。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形成巨大的就业压力,而在信息化、专业化不断升级的今天,社会对从业人员专业技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职院校基于社会需求、学院发展、就业率的多重压力,把教育的重点倾斜于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培养上,着力提升高职生的实际应用和操作能力等专业素养,单纯把提高学生就业作为工作、教育的出发点,忽略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欠缺对学生学习和职业生涯的综合考虑。二是理念偏差,对开展职业道德教育存在严重误解。高职院校教育理念逐渐走入“重专业、轻德育”的误区,片面强调专业课在学科建设中的重要性,忽略了德育和智育两者的内在统一性,甚至片面认为学生在校期间学习和考核的内容繁多,时间紧迫,对职业道德的学习和养成是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加上脱离职业生活实践来学习职业道德,学生不感兴趣或教学效果差,因而形成了职业道德教育应由用人单位通过岗前培训来承担、职业道德水平的提高和职业习惯的养成要在职业实践中慢慢实现的误解。有人甚至认为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再学习可以节省教育资源。以上种种都显示出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方面存在严重误解。三是教学内容少,职业道德教育方法过于简单、流于形式。高职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基本依赖于一年级或二年级开设的思政课中融入的部分职业道德教育。在教育部对思政课程改革后,课时均有缩减且内容少,教学目的和效果往往难以实现。部分思政课教师对职业道德教育教学工作流于形式,教学方法单一刻板,没有考虑不同专业学生的职业需求,缺乏生动性和实践性。部分专业课教师则认为,职业道德教育是思政课教师的事,他们只传授专业课知识或教给学生技能就行了。四是过渡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没有落到实处。对于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毕业生而言,过渡阶段的职业道德教育非常关键。但大多数高职院校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毕业生就业、提升就业率等日常性事务和问题上,有的也只是以一两场学者、专家讲座草草了事,这种过渡阶段几乎空白的职业道德教育让许多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后无所适从。
2.教育客体方面的原因
一是不重视职业道德的学习和自我培养。当前,多数高职生在校只读“有用”的书,只听“有用”的课,厌倦枯燥的理论形态和空洞的道德说教,甚至对来自外界的思想政治教育产生较强烈的排斥,普遍以考证、过级作为他们的主要目标,以效益好的单位作为他们选择就业的方向,没有正确认识职业道德的重要性,没有形成合理的职业道德意识,没有为离开校园、步入职场做好心理素质和行为习惯上的准备。相当一部分高职生,不注重日常行为习惯和个人修养的养成。在大学生的职业道德水平越来越被重视,甚至成为用人单位录用人才重要条件的当下社会,高职生在职业道德素养上的缺失将成为他们步入职场的致命伤。二是深受社会风气影响,职业道德意识淡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背景下成长的当代高职生,在社会矛盾冲突、消极腐败行为的影响之下,容易出现是非、道德、情感等问题的认知矛盾和评价标准的模糊,从而造成职业道德意识的薄弱和责任感的淡漠。部分高职生自我道德认同率过高、道德行为与道德认知脱节、知行不统一,如应聘材料掺假、单方毁约、敬业精神差、集体意识不强等。在这种缺乏积极、乐观、公益、公信的社会氛围之下,大学生职业道德的社会教育显得苍白无力。
三、提升高职生职业道德教育有效性的路径
1.高职院校在职业道德教育上的致力
一是转变理念,重视职业道德的培育。高职院校应提高加强职业道德教育重要性和迫切性的自觉意识,转变“重专业、轻德育”的教育理念,摒弃单纯以学校效益为出发点、以提高就业率为终极目标的错误教育理念,清楚认识到“职业道德教育留到毕业后由用人单位组织职业培训”,其结果不仅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就业质量,还是以牺牲毕业生的就业和发展机会为代价,只能是“亡羊补牢,为时已晚”。只有以培养“德才兼备”的综合性人才为己任,把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和学生在就业单位、社会上的认同度和发展联系起来,紧跟职业道德的时代需求,才能提高高职生职业道德素养的整体水平和就业竞争力。二是合理设计课程,加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力度。高职院校应坚持把职业道德教育贯穿到教育教学的全过程,增加职业道德教育的基础课程和教学及实践课时,从制度上、体系上实现职业道德教育的常态化。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以职业素质的培养为主线,激发和提升道德情感,从而提高高职生的职业道德意识。三是规范日常教育管理,实现他律与学生自律的有效结合。职业道德教育想落到实处,除了注重教学环节以外,还必须与日常教育管理相结合,通过教学与管理上的统一,让学生在他律和自律的过程中,实现由“润物细无声”到“水到渠成”质的转变。因此,在日常教育管理中,要以规范养成教育为基础,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品质。学院应通过量化考评的方式,对学生在校的综合表现给出详细评分,如将考试、守纪、活动、实践等作为考评内容,并与奖助学金、评优评先、推荐就业等事项挂钩,以有效刺激学生的进步意识和综合素质的自我培养意识,提高职业道德水平,促进全面发展。四是加强教师自身职业道德和职业教育水平。思政课教师是高校职业道德教育的主要力量,因此,应以思政课教师为主体,培养正能量、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教师在不断自修的同时,积极引导、同化学生的思想行为,帮助他们正确区分社会现象和本质、主流和支流,校正他们的偏激观点和不良情绪,实现教育与自我教育的结合。同时,还应在教师队伍中建设一支专门的职业道德教育教研和管理团队,加强相关方面学习和培训,运用教育学、心理学和法学知识,把职业道德教育更深层次地融入到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五是丰富实践教学,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高职院校应不遗余力地重视职业道德实践,建立丰富的实践教学基地,提供多渠道的实习和就业窗口,为学生实现知行的最大化统一提供必要条件。学院应根据不同专业,选择具有代表性和针对性、能引发大学生深刻体验和能量共鸣的实践基地和实习单位,要求学生以调查、报告、心得、论文等形式来实现内化。学院应加强与对口单位的双向联系,对实习学生严格、规范管理,扩大职业道德教育的广度和深度,培养符合社会要求的合格毕业生。同时也要重视家庭和社会力量的参与,共同推进职业道德教育。
2.高职学生职业道德素养的自我培养与提升
一是树立科学择业观,重视人生价值的实现。当前,高职学生就业心态上呈现两极分化趋势,部分高职生好高骛远、眼高手低,另一部分则因为高职生的层次问题表现得消极被动。面对当前的就业形势,高职生应认清“享乐化、功利化”择业观的片面性和狭隘性,分辨“物质化、利己化”人生价值观对青年学生未来发展的错误导向性,认识到只有把职业理想、职业选择同社会现实和需要结合起来,以充实和提升自己为目标,以回馈社会、国家为归宿,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创业观,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面对就业问题,设定科学的人生规划,才有可能成为既实现自身价值又满足社会需要的合格建设人才。二是完善知识体系,为就业打下坚实基础。择业、就业是全方位考验一个毕业生能力和素质的过程,它涵盖了知识、能力、身体、心理、道德和法律等诸多方面。高职生作为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下的产物,要顺利实现就业,除了要练就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技能,有着区别于本科院校毕业生的特征和优势,还应一定程度掌握应对职业问题的正确方法,培养健康的职业心理、法律意识,不断完善知识体系,为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品质做好充分的素质准备,顺利实现就业。三是注重日常行为,培养优秀品质。高职生想要在工作中比肩其他高学历的高层次人才,只有凭借良好的个人修养、端正的职业态度、不倦的职业精神和较高的工作能力,才可能在激烈的人才竞争中成为赢家。高职生应有意识地坚持良好习惯的培养,如养成文明的卫生习惯和行为、尊敬师长、团结同学、乐于奉献的精神、严格的纪律观念和责任意识等,使品质得到不断完善,为日后造就崇高的职业道德和优秀的职业人格提供良好的条件。四是注重实践和社会知识的积累,完成角色转换。作为高职生,应当认识到社会实践是培养综合能力和社会知识的重要途径,珍惜和把握学校和社会提供的各种实践和实习机会,不是只关注实践或实习单位的条件和实习期间的待遇问题,而是着眼于未来,在实践中感悟,不断充实和完善自己,炼就更强的实力去冲刺人生中的第一次角色转换。社会和国家需要德才兼备的人才。竞争日趋激烈、就业形势日益严峻,职业院校只有在大力培养学生专业能力的同时提高职业道德教育的有效性,把学生塑造成有“魂”的高技能人才,才能真正意义上提升学生培养质量、就业质量和高职院校生存竞争力。
作者:陈媛单位: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