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生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研究

一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和人格品质的现状

1我国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不足的表现

职业道德是我们生活在社会中的每个人都必须具有的修养,唯有我们身处于社会的各行各业中的每个成员都能明确自身所要具备的职业情感、职业觉悟、职业操守,才能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上主动积极地履行职业道德规范。相反,若一个人缺乏职业道德修养,就会在工作岗位上凭自我感觉行事,以至于出现与岗位要求与单位和国家利益和国家形象背道而驰的问题。从我国职业院校在校生和走向岗位的毕业生看,确实出现了缺乏职业道德的诸多问题,如:在校期间的一些学生对职业道德缺乏了解,对职业道德养成缺乏自我约束,以满足自我需求作为为人处世的标准,对于责任意识、服务意识、集体意识、风险意识、荣誉意识、诚信意识、进取意识都持不屑一顾的态度,甚至于可以随口说脏话,动辄打群架,考试舞弊,蒙骗助学金。走上工作岗位后的职业学校毕业的一些学生爱岗敬业精神薄弱,好高骛远却眼高手低;奉献精神不足,既害怕吃苦受累又过分计较个人得失,工作中见硬就回;文明诚信不足,粗话脏话随口可出,对徇私舞弊不在乎;不愿意受规章制度的约束,工作纪律松散,迟到早退旷工时有发生,甚至有个别人表现出一切都无所谓的痞子像。

2我国职业院校学生心理亚健康问题的表现

目前,我国职业院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不高,以亚健康状态来评价是比较恰当的。所谓亚健康即处于健康和不健康的临界点,其主要特征如:心理水平呈渐进式退化状态,情感困惑、失控和焦虑,行为反常,以至于会在通常情况下出现神经质反应;体质健康指数明显下滑,体能逐渐下降;睡眠质量不好甚至出现失眠症,体态过于肥胖和消瘦;一些阴暗和灰色的心理因素在增多等。心理不够健康的学生在走向工作岗位后,首先是身体和精神状态难以适应工作需要,接续而来的则是人格水准问题不适应工作需要。人格是一个人相对稳定、具有独特倾向性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心理医学研究认为,许多生理心理疾病都有相应的人格特征模式,这种人格特征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起到了生成、促进、催化的作用。例如,神经衰弱是由于高级神经活动过度而持久紧张所致,但是在同样的外因影响下,有的人发病,有的人却不发病,这与个人的人格特征有关。据专家临床所见,多数神经衰弱患者不是胆怯、自卑、敏感、多疑,就是偏于主观、任性、急躁、自制力差等。无疑,心理健康水平不足的职业院校学生是难能胜任做好岗位工作需要的。

3学校对于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乏力的表现

职业院校对学生职业道德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乏力问题的主要表现是将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淆。一般说来,职业院校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较重视,但是职业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混淆的问题是普遍存在的。一种倾向是用心理健康教育代替思想政治教育,泛化心理健康教育,把大学生在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方面出现的问题一律归为心理问题,比如:理想信念缺失、爱国主义意识淡化、不遵守社会公德、盲目攀比、好高骛远等;另一种倾向是对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的等同化,以思想政治教育取代职业道德教育。事实上思想政治教育与职业道德教育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等同化和取代化的结果是职业道德教育的缺位,思想政治教育的空泛。

二积极推动职业院校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实现学生才能和人格的共同成长

1积极提升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

教育的认识,将这两方面的教育视为提升学校教学质量的强有力抓手学生职业道德和心理品质的好与坏,直接影响着专业技能教育的开展,学生只有在心正、气顺、守规矩的基础上进入技能学习状态,才会取得更扎实的学习效果,避免学生们厌学、任性、志弱、倦怠等不良品行的存在和发展,使学习成为学生们的自觉行动。必须看到,对职业院校学生开展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对社会发展负责任的正确态度。职业院校的培育目标是面向社会需求的,通过职业院校所输送出去的学生必须成为符合市场需求的“成品”,而绝不能是“次品”或“半成品”,否则,职业院校的学生的就业会受到影响,职业院校学生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的技能型人才的定位将不复存在,因此,在传授学生们应有的科学技能的基础上,更应当对学生们认真开展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们成为“有德行、懂技术、心灵美”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所以,在实际的教学当中,我们一定要被这两项教育贯穿于职业教育的始终,并有效开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这是我们的职业教育工作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

2彻底转变混淆化、等同化、取代化问题,寻求职业道德

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同步开展与合力作用要迅速彻底地转变职业院校对开展学生职业道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混淆化、等同化、取代化问题,坚决摒除在思想上把二者割裂开来的错误认识,这种认识的错误在于用孤立、片面的形而上学的思维来看待问题,不能用普遍联系和发展的观点去分析问题,不仅影响了良好教学效果的获取,而且对教学的科学发展形成了不利的障碍。所以,树立正确的认识是做好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组合教育”的关键所在。比如,通过二者的有机结合,消除心理教育就是走过场的错误认识,转变职业道德教育应当在工作岗位上开展的落后观念的束缚,确实做到职业道德教育贴着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跟着职业道德教育走的良性互动。由于受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现阶段招收的学生主体为独生子女,这些“时代骄子”“家庭宠儿”在父母面前和家庭生活中都是被娇惯的,养成了他们唯我、任性、娇气的个性品质,导致他们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等三观上还需要“淬火”,在职业道德规范上还需要灌输和引导,在心理健康上需要呵护和疏导。所以,职业院校要在积极提高对学生技能培养的同时,积极开展对学生的职业道德与心理健康教育,让学生既能够懂得在校期间他们必须在学业上和人格品质上同步受到老师的教诲和学校的培养,又能够切身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在学业上和人格品质上同样的高标准和严要求,以确保每一名学生在校期间能够在学校的规制下“修能养德”,在毕业时既能成长为职业技能的行家里手,又能具有优良的人格品质和心理品质。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教师师德和教化能量作用的高频释放来影响和教育学生

在学校教育中,教师直接承担着教诲和引导学生的责任,那么,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必须要满足身为人师的需要。而且,教师本身的职业道德修养和心理健康水平不能固守在现有的基点,毕竟社会在发展,时代在进步,任何事物保持于现状就会落后于发展的需要,那么,教师本身的师德建设就必须处于不断进步的状态,教师对于学生的培养教育方法同样需要传承过去的经验与摸索和积累更切合现实教育活动需要的新鲜经验。一方面教师对学生的影响力是不可估量的,学生们在家崇拜家长,在学校就是以老师“马首是瞻”,因此,老师的榜样作用一定要发挥好,这就要求学校要在“师德”“师尊”的培养上狠下功夫,使每一名教师都能真正成为学生们“传道授业解惑”的恩师,真正成为学生们心目中为人处世的“楷模”。另一方面,教师对于学生的教化能力必须不断地提升,以寻求对于学生教化能力的高频释放。就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来说,专业性强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显著特点,这一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具备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理念,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专门技术,而且还要经过系统和规范的专业培训,获得国家认可的心理咨询师资格。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技术培训,不具备心理学的专业知识,不了解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的心理特点及发展规律,对心理咨询的目的、方法和技巧知之甚少,仅仅凭着教书育人的责任感、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体会去解决大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不但收不到实效,还会给他们带来更大的心理负担,有的问题学生鼓足勇气敞开心扉后,遭遇了庸医,结果不再相信心理治疗,回避问题,拒绝帮助,会导致意想不到的后果。

4在学生中树立榜样,激励和鞭策同学们向榜样学习,实现教育效果扩大化

榜样的力量是具有可感可知可信的激励效应的,学校应该注意为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还应该注意回访已经走向社会的优秀毕业生,将他们的经验推荐给在校生,让在校学生们感受到同学之间的相互启发相互激励的作用,感受到学校中促进他们在职业道德和心理健康方面不断受到启迪和教育的温馨环境,营造学生间在成长进步过程心中相互比学赶帮的浓厚氛围,这种无形的力量会使学生们的道德和人格因此而受到洗礼,身心愉悦,学校所希望达到和追求的教育效果也就会更有保证。此外,还应当发挥舆论阵地的作用,比如,借助节假日的节点,悬挂一些内容健康、思想积极的宣传标语,借助校园网络、校园QQ群、校园微信群等新媒体,向学生们传播一些正能量的消息,介绍典型人物,用积极的宣传占领学生们的思想,使健康向上的思想在学生的成长中发挥积极的促进作用。

作者:孙东启 单位:北华大学师范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