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初等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初等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初等教师职业道德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摘要:初等教育即小学教育或基础教育,这一阶段的教育对人才的培养起奠基性作用。初等教师是小学阶段学生的启蒙者及领航者,培养符合时代需求的初等教师,良好的职业道德是关键。然而随着我国素质教育改革的推进,初等教师越来越难以承受师德的考验,因此很有必要对当前初等教师职业道德面临的问题作出正确的分析,并提出有效解决措施。

关键词:初等教师;职业道德;问题;解决措施

一、职业道德的涵义

教师职业道德又称为“师德”,是教师在从事教育劳动中所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道德品质。它规定了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去待人接物、处理问题等的思想、感情、态度和作风。孔子在《论语》中提到的“热爱学生、有教无类、不耻下问、知过而改、因材施教、循循善诱”著名言论,形成了我国教育史上首个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体系。汉代的董仲舒也对教师的道德品质、言谈举止等进行补充,把“三纲五常”作为师德的核心要求,并提出“善为师德,既美其道,有慎其行”。在现代社会,教师作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以共产主义道德为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担负着培养共产主义事业接班人的艰巨而光荣的任务。教育的关键在于教师,特别是基础教育阶段的教师,承担着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为高一级学校输送人才的双重任务,而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的高素质教师队伍是适应这一任务的重要保证。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写道:“你不仅是自己学科的教员,而且是学生的教育者,生活的指导者和道德引路人。”[1]师德是提高师资队伍素质的前提和基础,只有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提高教师的思想道德水平,才能使教师自觉地履行教书育人的职责,并使其在实践中积极探索、勇于创新,获得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现今,由于各种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案例频频出现,教师职业道德的认知和履行方面受到了质疑。

二、我国初等教师职业道德存在的问题

(一)身份认同感不强、缺乏敬业精神教师的职业被誉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在当代,教师对自身职业的认同程度却很低,尤其是初等教师认为自身处于学级的最低阶段,仅满足于现有的知识基础和教育水平,把这一职业当做谋生和养家糊口的手段,以致于对待工作采取得过且过的态度。华东师范大学师范所对上海教师职业调查表明:“在对待自己的工作上,只求过得去的人大约是35.7%;懒散马虎、敷衍塞责的人约占10.34%;24.26%的教师对学生的生活漠不关心;约有21.83%的教师以是否符合自己的个人利益来看待领导的工作安排。”[2]初等教育阶段是造就人才的基础性阶段,这一阶段的教师担负着极其重要的使命,对自身身份认同感不高的教师只能安于现实、不去创新,降低教育教学质量的同时也阻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二)为师不廉、追求利益有些初等教师不满足当前地位待遇,受到“拜金主义”、“金钱至上”等腐朽观念的影响,不顾一切追求利益。对待学生和家长,部分小学教师利用教育管理学生的权利,把学生当成谋取私利的筹码,例如强制学生订阅各种杂志书刊、学习材料,擅自提高学费收费标准、添加收费项目等;或开设辅导班,把自己的知识当做明码标价的商品,对学生进行有偿补习。在教师与教师间,缺乏合作交流,具体表现为不能尊重和信任其他教师、不支持和配合其他教师的工作等。马卡连柯曾说,“应该有这样的教师群体,有共同的信念,彼此间互相帮助,彼此间没有猜忌,不追求学生对个人的爱戴。只有这样的集体,才能教育儿童。”[3]言下之意,教育是需要教师之间摒弃利益与争斗,相互合作、交流来进行的。(三)缺少对学生的关心和热爱在教师与学生的交往中,教育学生和尊重学生是相辅相成的。初等阶段的学生具有心理上特殊性:好胜心强,期待教师的鼓励和关注;自尊心强,对于老师的批判反应明显;自控能力不强,好动、集中力不够等。这些都是这一阶段孩子的正常表现,然而有些教师却对这部分孩子严厉批评惩罚。教师对学生的不关心主要表现为:其一,不尊重学生,不能公平对待学生。教育公正的最基本要求是要公平合理地教育和评价每一位学生。部分小学教师排斥甚至厌恶学生,无视学生权利,歧视所谓的“差生”、“捣蛋分子”,即使他们取得进步,也会归因于巧合、目标简单等因素。其二,体罚和变相惩罚学生。某些小学教师要求学生绝对服从自己的意愿,对于侵犯教师权威的学生施以精神及身体上的处罚,例如讽刺学生、侮辱其人格,冷漠对待学生,推搡、敲打等方式也是屡见不鲜的。

三、我国初等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原因

(一)社会现状的压力从古至今,教师一直被誉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随着人们思想的转变以及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教师的身份经历了巨大的转换,从原有的高等知识分子跌落至现在的“教书匠”身份。恩格斯说:“一切以往的道德论归根到底是当时社会经济状况的产物。”[4]市场经济的消极方面影响了教师的价值及职业道德观念。我国初等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资待遇等各方面也遭受了差别的对待,特别是农村的小学教师与其他行业的工作人员相比确实存在很大落差,甚至有些地方还存在拖欠教师工资的现象,以及教师医疗、住房、福利等方面得不到保障的问题。教师也是某一家庭的一员,也需要承担家庭的责任,但在工作岗位上得不到基础保障时,就出现选择利益,抛弃师德、责任的局面。(二)教师自身道德意识薄弱内因是根本,树立正确的职业道德观还是要靠教师自身正确的意识。法国人文主义者蒙旦对人的道德问题有这样的表述:“教育在培养知识的同时也要培养人的判断力和德行;教师要善于修饰、丰富自己的内心,成为心神镇定、稳健的导师。”[5]当代教师迫于各种压力,现实的只寻求地位和待遇的提高,对于“修身养性”却毫不在意。教师与学生角色的科学定位即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教学的主体。但受旧社会遗留下来的旧观念的影响,大多数初等教师依然坚持自己的中心地位,学生因教师的权威不可侵犯,有质疑的想法都会被抹灭,也就导致学生批判性的思维逐渐失去。教师是需要通过学生的表达和表现才可以了解学生的兴趣和能力,教师坚持自己的权威中心,则会失去了解学生的机会。(三)学校及相关部门管理失策学校与教育主管部门在管理观念上存在的偏差是导致教师职业道德失范的外在原因。教育主管部门仅以学生成绩来评价学校教学质量的好坏,导致各学校片面地追求学生的分数,忽视了对学生及教师的德育教育,导致部分学校聘用教师时仅注重教师的知识技能。对于校内的师德培养工作,学校采取形式主义的做法,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还有部分学校管理者以学生考试成绩高低作为考评教师的主要依据,并认为体罚学生是教学的一种有效辅助手段,这就促使教师为提升自己所教科目的成绩而不择手段。由于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未设立一套完整、健全的师德监督机制来制约教师的失范行为,即使教师违背相关规定,也并未受到实质性的惩处,因此这种有效监督、管理机制的缺失给教师的职业道德问题提供了更多可乘之机。

四、改进措施

当前初等教师在职业道德方面的缺失已严重阻碍了现代教育的发展,因此全面推进教育事业的发展,必须加强初等教师职业道德的建设。(一)政策的保障与支持教师自身的福利保障和工资待遇的改善,地位的适当提高,很大程度上会促使教师改变教学态度,避免出卖性教学。应从几个方面来完善教师的保障制度:第一,提高初等教师的政治地位,在全社会范围内真正树立起崇尚科学、尊师重教的社会风尚。提高教师工资和职业水平,使教师这一职业成为社会羡慕的职业,并同其他行业人员一样享有平等的待遇,如住房、医疗、子女就业方面。第二,关注城乡初等教师各方面的巨大落差,注重公平性。政府在政策方面要向农村倾斜,加大对农村基础教育经费的投入;设立农村初等教育专项资金,将城市所征得的教育附加税用到农村基础教育中。第三,各教育部门从上到下、从里到外层层落实、严格把关,禁止出现拖欠教师工资、福利未到位的问题。此外,教育内部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素质教育的思想,扭转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二)教师德育的自我提升孔子曾说过:“其身正,不言也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学生往往把教师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化为自己学习的内容、效仿的榜样,因此教师需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以自身良好形象来教育和感化学生。教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水平,不仅需要远大的目标来支撑,还需要从细节做起、落到实处,其次,教师应摒弃传统的权威意识,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昆体良在《演说术原理》也提到:“教师要以父母的态度对待学生,不能过分严厉。民主并等于教师与学生的相处完全零距离,而是要坚持“中庸之道”,适当的交往。”学生的角色得到教师的重视、教师的地位得到学生的尊重,就能根据学生的兴趣因材施教,学生的各项能力也能潜移默化的发挥出来。但教师毕竟还是整个课堂的引导者,因此学生需要尊重教师的身份与劳动成果。(三)完善初等教师职业道德的监督机制教育事业与社会伦理密切相关,教育工作者经常被认为是社会道德的化身,可见,教师的道德素养状况备受社会关注。学校和各有关部门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建立健全教师德育的监督机制:首先,对初等教师的聘用不能仅以教师知识技能为选拨的标准,还应增加职业道德的考察项目,两项合格的教师才予以聘用。教师知识技能可从教学的亲身实践中来不断丰富,但如果没有道德意识,是不能使道德水平与知识水平同等量化的。其次,各部门要高度重视师德的建设工作并列为重点,可设立培训班定期对教师进行德育培训,或组织优秀教师开展初等教师座谈讨论,还可安排受训教师跟随先进模范人物实习实践等。最后,加强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宣传教育工作,建立科学、多元化的教师考评制度,转变依据教学质量好坏来评价教师的单一模式,把师德优劣作为考评的重要内容。另外,还应设立专门的教师监督机构,负责对初等教师职业道德情况进行监督管理,帮助教师了解自身不足。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教师各方面被各界所关注与要求。因此,教师不仅要从根本来摈弃旧社会的陈旧意识与态度:学会尊重学生,从课堂的权威者、掌控者变为课堂的引导者;也要保留原有的标准,坚持身正为范的典型品质。并且在社会制度的保障下,勇于探索和创新,在实践中不断进取。通过对师德内涵的理解、自身品行的修养和专业知识的不断丰富,才能真正适应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成为一名真正合格的教师。

参考文献:

[1]黄文.新时期基础教育教师职业道德培养[J].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4(3):105.

[2]陈永明,钟启泉.现代教师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2-205.

[3]王金,韩雪,陈琦.小学教师职业道德问题及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2011(3):8.

[4]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134.

[5]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浙江大学教育系.西方古代教育论著选[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5:376.

作者:向葳 单位:四川外国语大学教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