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高校内部审计浅谈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高校内部审计浅谈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高校内部审计浅谈

[提要]高校内部审计发展、机遇和挑战共存。本文在分析高校内部审计现状基础上,探讨当前面临的新形势,并提出打造学习型团队、强化质量控制、重视沟通协调、培养创新能力等发展对策。

关键词:新形势;高校;内部审计;发展对策

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初步发展始于改革开放后80年代,在20世纪90年代逐步完善。多年来,内部审计为我国高校各项事业建设及健康发展发挥了保驾护航的作用。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不断发展、深化,审计理念开始深入人心,审计在国民经济生活中扮演了日益重要的角色。高校内部审计借改革春风带来的历史机遇,新世纪以来发展迅速,至今成为发展最好的一段时期。但随着国内经济步入“新常态”,改革进入攻坚阶段,高校同样面临深化改革、全面治理的严峻任务,内部审计工作在面对诸多困难和挑战的同时也迎来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在此背景下,本文在分析了高校内部审计现状的基础上,探讨了当前面临的新变化、新挑战,并提出了相应发展对策。

一、高校内部审计现状

(一)高校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建设出现滞化现象。

内部审计人才队伍在经过高校扩招时期的大力建设后,近年来基本呈现稳定状态。随着招生规模稳步减少,高校正逐步从外延式发展转向内涵式发展,当前非教学人才在人事招聘中受到一定控制,年轻人补充到内部审计队伍不多。内部审计人才的补充主要靠高校内部转岗。整体来看,高校内部审计队伍建设呈现滞化现象,缺乏梯队发展,少数高校存在内部审计专业人才青黄不接的隐忧。另外,从业人员大都来自会计人员转岗,专业背景比较单一,在审计实务中整体存在创新能力不足的情况。

(二)高校内部审计技术方法、手段比较单一,信息化水平低。

高校内部审计实务中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比较单一,数据统计、证账表审核还成为不少高校内部审计的主要手段,而像分析性复核、计算机辅助审计等先进技术手段还没有得到广泛、有效的应用。审计工作仍然主要遵循传统的审计程序,以现场审计为主、侧重于事后对结果的静态审计。另外,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的信息化水平整体相对较低,主要运用单机版的财务审计和工程审计软件来辅助审计工作的开展,不能满足当前高校管理对内部审计工作的要求。

(三)理论创新不足,缺乏可普遍推广、可操作性强的理论研究成果,对内部审计实务指导意义不大。

高校内部审计人员在开展理论研究时,面临经费短缺、科研项目申报困难等诸多问题;同时存在行业内部交流不足,专业技术继续教育、专业培训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内审人员视野狭窄,理论创新能力不强。

二、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新形势

(一)法规制度日益完善。

与高校内部审计适用的相关法规制度近年来有较大变化。国家法律法规层面,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自2010年5月1日起施行。2014年10月,国务院了《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国发[2014]48号),对强化审计工作提出了整体要求和实施途径。在此背景下,审计署和地方政府陆续出台了进一步加强审计工作的文件。如,教育部了《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对直属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加强组织领导、强化预算管理审计、推进内部控制审计、加强重点领域审计、拓宽内部审计范围、加强审计整改和责任追究等具体意见。行业准则方面,《内部审计实务指南第4号———高校内部审计》自2009年9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中国内部审计准则》于2014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其中,内部审计基本准则、内部审计人员职业道德规范、内部控制审计准则、绩效审计准则、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准则成为此次重点修订的准则。另外,与高校内部审计密切相关的会计法规制度方面,也是变化很大。如,新修订的《事业单位财务规则》已于2012年4月1日起正式施行;新修订的《事业单位会计准则》《事业单位会计制度》已于2013年1月1日起施行;新修订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2014年1月1日起施行。这些法律法规、制度准则的变化,主要特点是逐步与国际先进管理水平接轨,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接轨,代表了内部审计发展的主流方向和指导要求。高校内部审计人员面临着一轮知识更新、专业技术能力提升的迫切任务。

(二)审计要求日趋严格。

近年来,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对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提出了新要求。一是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日益深入。2011年教育部的《教育部关于做好教育系统经济责任审计工作的通知》对高校开展经济责任审计有了明确要求。目前来说,各高校处级干部离任经济责任审计工作已得到广泛开展,部分高校还实施了干部任中审计;二是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得到了加强。如,《教育部关于加强直属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的意见》(教财[2015]2号)有了明确要求;湖南省要求各高校必须开展预算执行情况审计,并将之列入考核的范围;三是提出了绩效审计的新要求。无论是内部审计自身发展需要还是高校本身需求,绩效审计的开展势在必行,少数高校已经先行;四是目标管理的需要。现在很多高校实行目标管理。审计意见及建议的整改落实已纳入到目标考核范畴,这对审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新要求一方面规范、拓展了高校内部审计的新领域;另一方面也客观增加了审计的工作量及难度,对内审人员的专业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挑战。

(三)审计观念日新月异。

经济在发展,观念在更新。近些年来,随着内部审计在高校治理方面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人们对审计的认识也在不断深化,已不再对之盲目抵制或敬而远之,而是试图了解它、接纳它、利用它。当前,一方面上级主管部门、学校领导乃至被审计单位及个人都对内部审计的期望值在不断提高,对审计规范性、效益性及审计成果的要求越来越高,希望内部审计在学校发展过程中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这既是对内部审计的信任,也为内部审计增加了沉甸甸的压力;另一方面新的内部审计准则将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义为确认和咨询,内审人员需要迫切改变自身的审计理念,从监督者向服务者转化,从规范管理向增加价值目标转变,更好地为高校事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专业服务。

三、高校内部审计应对措施

高校内部审计面临的上述新变化,既是对高校审计机构及从业人员的新挑战,又是其加快发展的良好机遇。高校内部审计应抓住契机,从容应对新环境、新理念、新要求。

(一)打造学习型团队。

新形势下,学习最重要。审计人员要认真学习新法规、新制度、新准则,熟悉变化的内容,尽快掌握、更新专业知识与技能。高校审计机构要加强审计人员专业培训及业务交流,要把专业技能培训、继续教育摆到十分重要的位置;要在内部形成常态化、制度化的学习机制,加强团队协作交流,共同发展进步;要尽快审查、修改目前不合理、不合规的审计操作方式及流程,学以致用,提升审计战斗力。

(二)强化质量控制。

质量即生命。高校内部审计要把审计质量摆在首要突出位置,视质量为生命。要以有效性原则构建适合高校特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组织模式,健全高校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制定明确的质量标准;完善以项目质量控制为重点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建设,以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信息化管理为依托,认真落实审计质量复核制度;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监督、检查、考评和责任追究控制,适时开展内部控制自我评价。进行审计报告信息公开,引入、接受外部监督、公众监督。

(三)重视沟通协调。

沟通协调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审计方式、方法,往往在审计过程中被忽视。内部审计职能的转变,沟通协调的重要性越发重要。现阶段高校及内部审计机构应重视审计人员沟通技巧的培训及养成,建立完善流程化、标准化、规范化的沟通模式,以组织、流程推动高校内部审计职能转变。

(四)培养创新能力。

新形势下,面临更加复杂的审计环境,审计人员面临的审计风险在不断提高,更需要审计人员创新性地开展工作以提升效率和效益。加强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推进计算机辅助审计;发挥所属高校人力、智力资源优势,鼓励、支持审计人员开展理论及实务创新研究、应用,探索适合高校发展的内部审计管理模式。

主要参考文献:

[1]康航毓.内部控制视角下我国高校内部审计流程优化策略[J].中国内部审计,2015.4.

[2]龚晓利.非营利组织内部审计质量控制问题研究[J].中国内部审计,2015.3.

[3]许江波,孙士霞,刘红梅.基于COBIT的高校内部审计信息化发展问题研究[J].2014.6.

作者:谢思旺 单位:湖南农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