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建设研究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建设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建设研究

摘要:生态文明建设的进程中,自然资源审计日益重要。近年来,学者们关注各大审计主体在自然资源审计中的协同效应,并提出审计资源的协同尤为重要。然而未能详细阐述审计资源协同的路径。自然资源审计协同效应的发挥以及自然资源审计资源的内外部共享机制的形成需以自然资源审计云平台为基础。协同效应视角下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平台可包含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共享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转换模块、数据筛选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预警模块,并与政府审计中建设的自然资源审计云平台实现数据模块关联,实现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审计资源的协同。

关键词: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协同效应;云平台

一、引言

近年来,我国日益重视生态文明建设。2018年审计署了《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审计署令第11号),规定中明确指出内部审计机构或者履行内部审计职责的内设机构应当按照国家有关规定和本单位的要求履行对本单位及所属单位的自然资源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责任履行情况的审计职责。规定的明确地将内部审计组织纳入到生态文明建设的队伍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一时成为研究的热点课题。其中,较多学者关注自然资源审计主体之间的协同效应。唐勇军,赵梦雪,王秀丽(2018)指出国有企业开展自然资源内部审计,重视自然资源耗费管理;政府开展自然资源审计,着重建立生态责任追究制;社会审计参与自然资源审计旨在弥补政府和企业审计的独立性不足,提倡三位一体审计协调开展,有效发挥协同效应。贺宝成,武晓霞(2018)认为环境审计中政府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应当从审计力量的协同、审计资源的协同两个方面实现协同效应,政府审计发挥主导功能,内部审计发挥防控功能、社会审计发挥科学鉴证功能。张静,庞文群(2019)提出国家审计与内部审计合力不足主要体现在审计资源统筹不到位,审计署的信息化审计资源共享薄弱。可见,学者们对于自然资源审计各审计主体应协同发挥监督与鉴证作用这一观点已达成了共识,更有不少学者提出自然资源审计的审计资源协同尤为重要。同时,我们也发现学者们未能详细阐述自然资源审计协同的路径。自然资源审计协同效应的发挥以及自然资源审计的审计资源内外部共享机制的形成需以自然资源审计云平台为基础。因此,本文聚焦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建设,旨在研究协同效应视角下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如何通过云平台的建设,形成自然资源审计的审计资源协同共享机制。

二、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目标与内容

(一)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目标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关注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是一种增值型的内部审计。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目标就是以增加组织自然资源资产的价值和改善组织自然资源的管理。从目标上看,虽然自然资源内部审计更多是从组织的角度,在追求组织经济利益的基础上履行社会责任以及满足政府监管等要求。而自然资源政府审计更多是从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履行国家治理职能与生态文明的建设。但是,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与自然资源政府审计都是重点关注自然资源建设资金的管理、建设项目运营的效益以及自然资源相关制度、规范的制定与执行。所以,二者在审计目标上有一定的交叉,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

(二)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内容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是由组织内部审计机构执行的,对自然资源使用、管理等活动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进行的监督、评价和鉴证。从内部审计的内容来看,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审查自然资源开采、使用、管理等活动相关法律、法规的遵循情况;第二,审查自然资源建设资金管理的真实性和效益性;第三,审查自然资源建设项目运营的效益性。其中,法律、法规遵循情况的审查注重合规性审查,自然资源建设资金管理的审查注重真实性和效益性审查,自然资源建设项目运营注重效益性审查。政府审计目前开展的自然资源审计如自然资源离任审计、自然资源资金管理跟踪审计。所以,二者在审计内容上有一定的交集,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

三、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困境

(一)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目标与组织短期经营管理目标的冲突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审计主体是组织内部的审计机构或审计人员,从独立性来看,其是单向独立,仅独立于被审组织,而无法独立于委托人。自然资源的使用、管理带来的环境责任,需要组织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来履行,这与组织短期经营管理目标,实现当期的经营管理效率、效果存在冲突。虽然,近来年企事业单位及基层机关组织的社会责任履行情况有一定程度的提升,然而,仍有一部分企事业单位及基层机关组织无法以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为环境责任买单。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关注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这种效率和效果并不是企业的绩效,而是环境保护乃至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和效果。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目标与组织短期经营管理目标的冲突,使得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工作面临薄弱的控制环境,得不到领导及其他组织和部门的认可。

(二)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中缺乏信息化审计技术应用

自然资源资产,与其他资产的区别在于其信息的获取、确认、计量和披露难度较大。企业有几台电脑,可以人工盘点得出,然而企业的森林面积却无法仅通过人工实现。因此,自然资源审计的痛点与难点在于建立可供审计的数据库,进而分析得出自然资源使用与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目前,自然资源内部审计无论在是信息的采集、信息的处理、信息的分析阶段,都缺乏对信息化审计技术的有效应用,例如,水资源专项审计中未能建立水质的动态检测数据库,未能将水质报告这类的非结构化数据利用大数据技术转化成标准数据信息,在没有数据库基础上,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技术也无用武之地。

(三)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中审计资源协同不足

近年来,审计署持续推进审计信息化建设,取得诸多显著的成果,如:深圳的预算执行大数据审计、青岛社保基金联网审计、四川的惠农财政补资金大数据审计。2014年审计署成立了电子数据审计司,负责对全国各行业、各部门、各地区审计业务电子数据的采集、验收和整理,并实现对数据的综合分析。审计署收集的财政、金融、公安、人社、海关、税务等海量审计数据,并未资源共享给基层审计机关,更不用说共享给内部审计机构及人员。在没有良好的领导基调下,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仅凭内部审计机构或人员一己之力建设审计资源十分困难。

四、协同效应视角下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的搭建

正如前文所述,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在审计目标与审计内容上存在交集,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而二者要发挥协同效应关键在于审计资源的协同。因此,本文提出构建协同效应视角下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以解决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目前的困境。

(一)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的构建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可由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审计端数据中心以及被审计端数据中心构成。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可包括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共享模块、数据存储模块、数据转换模块、数据筛选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预警模块。①在数据采集模块,可借鉴社保基金审计的做法,通过利用VPDN线路采集财务数据信息,利用前置机采集相关财务及业务数据。②在数据共享模块,可共享多部门的数据实现信息的有效对比。③在数据存储模块,利用数据库实现各类数据的存储与使用。④在数据转换模块,结合审计项目的数据需求,对原始的数据实现数据转换。⑤在数据筛选模块,内审人员结合审计目标筛选审计所需信息。⑥在数据分析模块,内审人员结合审计信息,利用审计分析方法实现对多部门数据的对比分析,发现审计疑点。⑦在数据预警模块,设计预警指标体系,对审计分析结果进行审计预警。“七大模块”发挥作用需借助遥感系统、GPS系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等大数据信息采集技术,图像融合、数据同化、可视化分析等大数据信息处理技术,NOSQL、可视化分析、人工智能、分布式数据处理等大数据信息分析技术。

(二)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协同效应的发挥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在审计协同效应的发挥关键在于审计资源的协同。在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与审计署电子数据审计司构建的审计云平台基础上,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可有效发挥审计资源协同效应。具体路径如下: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被审计端数据中心可为政府审计提供结构化的基础数据,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审计端数据中心可结合被审计端提供的数据与政府审计采集的多部门、多行业的海量数据进行数据分析、数据挖掘。此外,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数据预警模块的预警指标体系构建可为自然资源政府审计数据预警模块的构建提供有效的借鉴与启示(如图2所示)。目前,审计署尚未主动将审计资源共享下放,其中不乏基于国家信息安全的考虑,因此,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协同效应或可在政府审计与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之间先行试点,探索在信息安全的范围内实现自然资源审计的协同。

五、结论与启示

自然资源内部审计注重自然资源管理和使用的效率和效果。其在审计目标上与审计内容上都与自然资源政府审计存在交集,因此二者具备产生协同效应的基础。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与政府审计协同效应的发挥关键在于能否实现审计资源的协同。本文提出构建协同效应视角下的自然资源内部审计云平台,并探究了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协同效应实践路径,指出自然资源内部审计可在数据采集模块、数据分析模块、数据预警模块实现与自然资源政府审计的审计资源协同。然而,自然资源内部审计的协同效应发挥或许还需考虑云平台之间资源协同与共享引发的信息安全问题。

参考文献:

[1]唐勇军,赵梦雪,王秀丽.我国自然资源审计的理论框架与实践路径———基于五大发展新理念的思考[J].南京审计大学学报,2018,15(02):16-24.

[2]郑石桥,吕君杰.领导干部资源环境责任审计主体:理论框架和例证分析[J].会计之友,2018(18):152-156.

[3]胡权.S公司“126”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的构建与应用[J].财务与会计,2018(14):73-75.

作者:彭铭超 彭俊英 单位:中山大学新华学院会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