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审计风险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一、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概述
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主要包括五方面的内容,一是控制环境审计,主要是指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环境情况进行评价,包括企业经营活动的复杂性、管理权的集中性、企业文化、法人治理结构、各层次人员知识水平、员工聘用程序、绩效考核和激励机制等。二是风险管理审计,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的风险管理机制及其运行情况的审查,包括可能引发风险的各种因素,风险发生的概率和可能的后果,企业对风险的识别、防范能力、应对策略等。三是控制活动审计,审计的对象是对各生产经营业务的控制活动,如控制活动中业绩评估系统的运行情况、授权审批控制执行的有效性、对可能发生的重大风险和突发事件的识别和防范情况等。四是信息与沟通审计,主要是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审计,对企业获取、传递、处理内外部信息的及时性、便捷性、安全可靠性等进行审查和评价。五是内部控制监督审计,主要对内部控制监督机制、监督活动实施情况等进行审计。由于内部控制审计的内容复杂,范围涉及广泛,随着内部控制审计各项业务的开展,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也相伴而来。
二、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构成
为促进企业建立健全内部控制,规范审计人员对内部控制的审计业务,监管部门制定了《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依据《企业内部控制审计指引》的界定,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是指“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而审计人员出具了不恰当的意见的风险”,即企业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而未被审计人员有效识别,而发表不恰当的审计意见和结论,给使用者带来损失所需要承担的责任。所谓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内部控制设计的不充分或者不合理;二是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没有按照要求被充分执行;三是设计合理并且表面执行充分的内部控制由于缺乏必要的授权或资格而在实质上不符合规范,或是没有对内控的执行进行恰当的监督,导致内部控制无法真正有效的运行。在对内部控制进行审计时,需要充分考虑这三方面的因素,只有三方面内容均不存在时,审计人员才能发表无保留意见。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主要包括三方面的风险:固有风险、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风险、内部控制评价风险,具体来看:
(一)固有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的固有风险是由内部控制本身决定的,内部控制是一个过程,是实际目的的手段,它受人的影响,涉及企业各层次的人员,因此只能提供合理的保证,而非心绝对的保证。在固定风险比较低的前提下,即使内部控制设计不合理或者执行缺乏有效性,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也可能是比较低的。一般而言,审计人员需要通过分析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来评价内部控制的固定风险。影响固定风险的因素主要发生于被审计单位内部,如其所处的外部环境、自身具备的竞争能力、企业文件、管理人员及员工的能力和素质等。此外,会计期末发生的复杂交易或者异常情况、在会计核算中容易被忽略的交易或者事项等都是产生固有风险的因素。注册会计师在对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固有风险进行评价时,需要全面考虑这些因素,得出综合结论。
(二)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风险
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有效性风险是指存在内部控制的前提下,内部控制本身设计的不合理或者设计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没有被有效执行,从而导致内部控制重大缺陷的可能性。如果拥有授权和专业能力的人员按照程序和要求执行,内部控制目标能够实现,则表明内控设计是有效的。如果内部控制正在按照设计运行,并能实现预期目标,则说明内控运行是有效的。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内部控制设计风险时,需要考虑是否存在应有的内部控制,如果没有,可能会存在哪些差错。注册会计师在判断内部控制是否存在内部控制运行有效性风险时,需要考虑设计合理的内控是否得到执行以及结果是否有效。
(三)内部控制评价风险
内部控制评价风险是指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重大缺陷,但审计人员出具不恰当审计报告的可能性。它类似于财务报表审计中的检查风险。一般而言,内部控制评价风险是必然存在的。因为注册会计师在审计时,会受到审计期限、审计方法、审计资源、自身专业知识和经验判断等要素的制约,所以这种风险不能根除,并且与被审计单位不存在关系。审计人员需要科学合理的设计内部控制审计的程序、时间和审计范围并严格执行,才能尽可能的降低评价风险。
三、内部控制审计风险的防范
从构成因素上看,要做好企业的内部控制审计,审计人员应当准确识别和评估内部控制的固有风险、设计和执行有效性风险,防范评价风险,才能尽可能的降低内部控制审计风险。为确保将内部控制审计风险控制在较低水平上,需要采取各种措施,如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计、明确测试对象等,来防范和规避内部控制的审计风险。
(一)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防范了解不全风险
在对企业内部控制进行审计之前,注册会计师需要全面了解被审计单位的基本情况和内部控制环境等,这是内部控制审计的重要前提和首要环节。为全面掌握被审计单位的情况,审计人员应该重点了解一下几个方面:一是被审计单位所处的行业发展前景、法制监管环境及产业政策、单位性质、组织架构、对会计政策的选择与运用、经营目标、战略及风险、业绩考评等基本情况;二是被审计单位的高层管理人员的理念和经营风格、经历与胜任能力等相关信息、高层管理者对控制制度的重视程度、以前年度对内部控制有效性的评价等总体控制环境;三是企业风险评估过程、内部信息传递流程、内部控制的自我监督和自我评价等企业层面的内部控制;四是各类业务特点、流程等具体业务层面的内部控制执行情况。
(二)严格按照审计程序进行审计,防范评价不当风险
内部控制审计的目标是对单位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发表意见,为防范做出不当评价,发生评价风险,注册会计师首先应当在审计之前充分准备,根据对内部控制风险的评估,制定详细的审计方案,比如审计目标和审计的重点内容、审计具体方法、实施审计的程序、审计期限及时间分配、审计范围及审计人员任务安排等。其次,审计人员应广泛收集准确、真实的资料和证据,运用观察、查阅、询问等方法,对被审计单位的各种情况进行了解,对内部控制有效性做出初步判断。再次,在初步判断的基础上,运用审查、分析等方法,对内部控制的合理性、有效性进行测试,形成总体评价意见和整改建议等。由于审计人员的业务素质、专业知识、判断水平等直接关系到审计结论的有效性,因此要求注册会计师恪守职业道德水准、不忘风险意识,不断提高自身专业知识、阅读相关业务的专业书籍、提高判断分析和预测的能力,不断提高业务水准,按照确定的审计技术和方法圆满完成审计工作,将内部控制的评价风险降到最低。
(三)明确测试对象,防范测试失效风险
导致测试失效风险的因素主要有:一是选取的测试范围不准确导致在对内部控制审计时遗漏某些重点,影响测试效率和结果;二是测试方法不恰当导致测试结论各异;三是选取的业务缺乏代表性会导致评价不全面等。为防范测试失效风险,审计人员必须做到测试范围广泛、测试重点准确、因事制异的选取测试方法、选取具有较强代表性的业务作为测试对象,防范测试失效风险,从总体上规避内部控制审计风险。
作者:解传珍单位:瑞华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青岛分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