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林业生态建设调研与战略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由于历史上的长期采矿及冶炼加工,森林资源(特别是天然林资源)被过度破坏和采伐利用,境内原生植被仅零星残留。目前的森林主要为人工林,占全区有林地面积的78.14%,以中幼林为主,平均每公顷蓄积量在28m3,单位蓄积量过低,大多为低产、低效、低质林分。现有公益林中的生态功能等级较弱依据2005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生态公益林生态功能等级划分结果,全区生态公益林中生态功能等级为好的仅占27.0%,生态功能等级为中的占48.9%,生态功能等级为差的占24.1%。
1生物多样性保护形势严峻
东川区境内原生大面积天然林由于历史的原因已被破坏,仅残留轿子雪山原始森林是生物多样性最集中的地区,还有野生动物较多的大小牯牛寨急需重点保护。由于资金困难,新增的管护设施及人员不能落实。这些地区处于区县交界处以及农林交错分布地带,多种珍稀野生动、植物的聚集区和栖息地正遭受严重冲击,生物多样性保护任务艰巨,保护形势严峻。
水土流失加剧的趋势尚未得到有效遏制东川境内的干热河谷区域,是云南省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多发区,区域地质侵蚀强烈,岩石破碎,土壤贫瘠,植被稀少,自然条件恶劣,生态环境脆弱。多年以来,被山洪、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灾害冲毁、淹没农田数万亩,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和牲畜损失,直接经济损失上千万元,间接经济损失上亿元。据东川水土流失防治研究所资料,东川区水土流失面积127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68.09%,其中轻度流失占25.59%,中度流失占26.47%,强度流失占8.25%,极强度流失占3.70%,剧烈流失占4.08%,年平均侵蚀量823.34万t,土壤侵蚀模数为4456t/km2,年侵蚀土壤厚度为3.55mm,年输入金沙江的泥沙达625.5万t。东川区生态性自然灾害频繁,对长江中下游地区和当地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造成极大危害。
2.1优势
2.1.1区位优势东川地处“两省四县”的交汇处,为出滇入川的大通道、昆明市的北大门、倘甸产业工业园和轿子山旅游开发的联动区。随着金沙江水能资源的深入开发,位于昭通市巧家县的白鹤滩电站建设即将开工,库区建成之后,东川境内金沙江水位将上升100多米。届时3000t以下的轮船可直接进入东川,与长江主航道相连,东川将成为云南连接长江经济带的重要内陆码头,使东川重新获得交通枢纽的区位优势。此外,东川区地处金沙江沿岸,是“长江上游防护林工程”首批启动县市之一,水土流失严重,是世界泥石流博物馆,大多为干热河谷地区,森林生长困难,生态区位十分重要。
2.1.2气候优势东川由于地形复杂,海拔高低差异大,最低海拔点695米,最高海拔点4344米,具有从干热河谷到高寒山区梯度分布的典型立体气候特征。根据高、中、低海拔气候带、土地资源情况和现有基础条件,大力发展各种特色农林产业。
2.1.3社会经济建设基础条件优势改革开放以来,素有“天南铜都”的东川,经济快速发展,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国内生产总值、财政收入等主要指标均居云南省各县(市、区)前列。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便利、充足、完备,经济外向度逐步扩大,质量、效益不断提高。文化、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障和福利事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社会秩序稳定,居民安居乐业为林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社会经济基础。2.1.4劳动力资源优势在东川几十年的发展过程中,培养和积聚了一批技术、管理人才和大量的熟练工人。他们在东川的发展过程中起了关键性的作用。随着东川产业结构的多元化发展,劳动力资源的需求将大大提升。因此东川丰富的劳动力和人力资源将是有力的保障之一。2.1.5政策优势东川区是云南再就业特区,被列为国家第二批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发展和省“扩权强县”试点城市。特殊的政策优势,为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创造了良好条件。
2.2劣势
2.2.1宜林土地资源不足至2005年底,东川区行政辖区范围内土地总面积为186570hm2,其中:农用地面积134543.34hm2,占总土地面积的72.11%;建设用地4491.20hm2,占2.41%;未利用地47535.27hm2,占25.48%;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建设用地还将在较长的时间内持续增加,加之农用地的严格管理,用于林业发展的土地相对不足。林业发展用地的主要潜力是未利用地,而未利用地中有大部分荒草地和裸岩地。这些地方立地条件极差,林木难以生长,开发难度较大。
2.2.2水资源匮乏,利用率极低随着近年来降水量的减少和经济建设用水的不断增加,可利用水资源日趋短缺。据调查,全区地表水径流年均总量9.32亿m3。地下水资源因开矿,多年连续超采,导致水位急速下降;目前东川区水资源利用率极低:高山区年径流量6.28亿m3,水资源利用率仅为2.1%;半山区年径流量2.51亿m3,水资源利用率仅为4%;河谷区年径流量5254万m3,水资源利用率为21.8%。全区年平均地表水资源利用率为9.3%,境外客水利用率1.9%。因此,水资源短缺和利用率低已成为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发展高效林业的制约因素。
2.2.3林业生态意识淡薄通过近几年来村庄绿化、城市面山造林、龙东格公路沿线绿化、南大门建设等一系列全民责任(义务)植树活动的开展,人们对林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的重大作用有了一定认识;但只停留在林业是一项基础产业,在一定程度上能改变自然面貌较浅的认识上。对其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环境质量方面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对其长期性、艰巨性缺乏思想准备。因而造成部分镇办林业建设滞后,工作不扎实、不系统,进度不快。
2.2.4林业产业化发展水平较低林业粗放经营现象普遍存在,集约化水平较低,总体效益不高,产业发展随市场供求变化波动较大。优势产业少,产业链条短,竞争力不强,商品化率低,没有形成带动能力较强的林产加工企业。林业产业科技含量低,缺乏竞争优势,尚未形成强势林业品牌效应,森林旅游业还处于起步阶段。
2.3机遇
2.3.1面临国内外重大机遇加强生态建设、维护生态安全是21世纪人类面临的共同主题,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了《21世纪议程》,其核心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我国政府历来十分重视环境保护与建设,如党的十七大提出:加快推进文明建设,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大力推进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同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明确指出:今后10年是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承前启后的关键时期;西部地区具有特殊重要的战略地位,应该给予特殊的政策支持。及最近颁布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再一次强调:“坚持把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放在区域发展总体战略优先位置,给予特殊政策支持,发挥资源优势和实施以市场为导向的优势资源转化战略,在资源富集地区布局一批资源开发及深加工项目,建设国家重要能源、战略资源地和产业集聚区,发展特色农业、旅游业等优势产业”。云南省属于我国西部大开发地区,东川作为重点扶贫县,在西部大开发中将广泛受到关注和支持。
2.3.2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高度重视林业工作,把加快林业发展、加强生态建设放在重要战略位置。2003年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林业发展的决定》对林业的战略地位、指导思想、基本方针、战略目标、战略布局、管理体制和政策措施等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大调整,突出了加快发展的主题,确定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2009年6月,中央召开了建国以来首次林业工作会议。会议赋予林业在经济社会发展全局中更加重要的战略地位,明确指出,实现科学发展,必须把林业发展作为重大举措;建设生态文明,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首要任务;应对气候变化,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战略选择;解决“三农”问题,必须把发展林业作为重要途径。会议特别强调,像重视农业一样重视林业发展,像关注粮食安全一样关注生态安全,在政策制定、工作部署、财力投放等方面切实体现重视林业的战略意图。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林业,把林业工作摆上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为东川区新时期林业生态建设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
2.3.3国家强林惠林政策带来的发展机遇自2008年以来,随着国家扩大内需、促进经济增长重大举措的出台,国家进一步加大了林业生态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点加大了营造林、森林经营、自然生态保护、基础设施建设、林业民生、特色林业和林木良种等林业重点项目投入。在此基础上,2009年10月又出台了《林业产业振兴规划(2010-2012年)》,明确指出,三年内重点扶持100家国家级林业重点龙头企业和10大特色产业集群,逐步形成森林资源培育、人造板、家具、木浆造纸、竹产品、林化产品、木本粮油产品、生物制药、林业机械制造和生物质能源等支柱产业;同时,加大对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旅游小区、湿地公园等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重点扶持300处森林旅游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围绕国家林业投入方向,东川区必将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力谋划一批林业骨干项目,最大限度地争取项目资金和优惠政策支持,夯实发展基础,全面加快林业生态建设步伐。
2.4挑战
2.4.1规模化经营受到挑战通过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实现集体林地确权到户后,初期将会呈现林权结构分散化、经营主体多元化、经营形式多样化的林业经营格局,林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经营在一定程度上会受到制约和影响。
2.4.2生态环境保护、水土流失治理仍然严峻区域内地质构造、地貌和气候条件为强烈的水土流失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在长期的铜矿开采、森林资源破坏、坡地垦耕和过度放牧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加剧了水土流失,造成泥石流、滑坡等重力侵蚀异常活跃,导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恶化,生态功能低下,甚至丧失,形成山体破碎裸露,河谷滩地砂石荒漠化日趋严重的局面。对泥石流流域进行综合治理,控制强重力侵蚀,减少泥沙输移,遏制上游坡地裸岩化、下游土地砂石荒漠化,已经成为项目区生态功能保护和恢复重建的关键。
2.4.3困难地造林仍是难题,造林的成本越来越大东川区境内的干热河谷,因干旱少雨、蒸发量大、土壤瘠薄、地质破碎、石漠化、沙化严重、立地条件较差,造林成本高、难度大、成活率低,其造林技术难题一直未能有效破解。此外,由于东川区自然条件较差,造林难度大,成本高,造林一次性成功的几率较低,需多年补植,才能达到工程建设所要求的目标,加之工程建设的管护费用较少,使林业生态建设受到了一定程度的限制。2.4.4林业生态建设的误区林业生态建设一直没有间断过,但一些突出问题一直得不到很好解决,林草植被恢复不了,地表照样裸露,土壤得不到保护,改善生态环境的作用甚微。这主要是由于我们在林业生态建设上存在着认识上的误区,认为种树就是林业生态建设,种树积极性很高,存在一定的盲目性,没有因地制宜地去考虑种树或者种草。在对待树与草以及灌木的态度上,也存在着误区,一方面过高地估计了森林的植被作用,而忽视了它对草的掠夺弊端;另一方面,低估了草和灌木的生态价值。在东川区干热河谷地区,我们看到很多人工造林的地方。树虽然长起来了,但树下的草和灌木丛却消失了,而草和灌木丛在防止水土流失方面并不比森林差。而且由于树叶的蒸腾作用使得每一棵树犹如一个抽水机,这对于河谷地区,无疑是掠夺了草和灌木丛宝贵的水资源。
3林业生态建设战略分析
3.1战略定位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着多方面的制约因素和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云南东川曾是闻名中外的“铜都”,但由于未能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铜都”留下来的是荒山秃岭和频发的泥石流灾害。实践证明,遵循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正确处理好开发与保护的关系,就会带来绿水青山、金山银山;反之,就会导致生态恶化,受到大自然的惩罚。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但必须在保护中谋求发展;保护是促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条件,但必须在发展中谋求保护。那种一谈加快发展就放弃保护、强调保护就放弃发展的做法,都是片面的,是与科学发展观的要求背道而驰的,最终必然导致发展停滞甚至倒退。总之,制约东川林业生态建设最突出的生态问题是水土流失。“水是命脉,土是根本,林是屏障”。这句俗语清楚地表明水、土、林是自然生态的基本要素,缺一不可。同时,也明白地表达出保水、固土、养林是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的重要内容。根据上述背景,通过林业生态建设,为解决中国南方最典型、难度最大和代表性最强的干热河谷区和环境极度退化区的生态保护与恢复问题,探索一条国家最关切的老工业基地矿山生态恢复、矿山移民生态新村建设的路子,在全国具有示范性和带动性。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的战略定位为:将东川区即“生态脆弱区的缩影”建设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生态修复示范区”。功能定位:长江上游重要的绿色生态屏障。主题定位:绿荫秀东川、青龙盘小江。目标定位:大地增绿、林业增效、产业增值、林农增收。
3.2战略方针“一个核心”,“两个重点”,“一大支柱产业”。“一个核心”就是以生态修复为核心;“两个重点”就是协调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两个重点;“一大支柱产业”就是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
3.3战略方向
3.3.1生态修复是东川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东川区地处小江深大断裂带上,是长江上游生态屏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地质条件特殊,长期的不合理开采和伐薪冶铜等人为破坏,给生态环境造成很大破坏,导致滑坡、土壤沙石化和泥石流等多种地质灾害频发,水土流失严重。根据全国水土流失调查数据,东川区土壤侵蚀面积1274km2,占国土总面积的68.1%,居全省各地州市之首。多年平均侵蚀模数为4456t/km2•a,平均侵蚀总量828.34万t,侵蚀深度3.55mm,平均年输沙量为1039万t,最高达1831万t,平均年输沙模数3016t/km2,最大年输沙模数高达5314t/km2,是同等流域的几倍到数十倍[2,3]。严重的水土流失,不仅毁坏了宝贵的水土资源、引起生态环境的退化、降低了人口环境容量,而且阻断交通、淤埋农田、淤高河床,加剧了洪涝等自然灾害的发生,严重威胁着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制约着东川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稳定,同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金沙江沿岸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经济发展[4]。近年来,虽然东川生态治理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因为历史欠账太多,与人民群众的期望,与社会文明进步的需要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如不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加以遏制并恢复生态系统,东川区社会经济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甚至会发生难以想象的后果。因此,生态修复刻不容缓,是东川林业生态建设和发展的根本,且应将生态修复工作作为一场生态保护战、持久战和攻坚战。
3.3.2重点培育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东川区作为资源枯竭型地区,是一座典型的“以矿而兴,以矿而衰”的资源开发型城市。千百年来的资源开发,东川饱受泥石流灾害的影响,协调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意义重大,迫切要求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努力改善生态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近十多年来,东川林业建设得到了快速推进,有林地面积不断扩大,森林资源持续增长,生态环境进一步改善,取得了明显的建设成就。然而,林业发展中依然存在突出的问题:一是林业生态体系不健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林产业发展滞后,处于“小资源、小产业、小效益”的状况,林业结构不合理,对林农增收贡献率较低。东川区林业经济结构调整已经进行了多年,但无法回避“调什么,什么多”的尴尬局面。问题出在哪儿?关键就是结构调整的趋同。结构调整的趋同只会导致新一轮产品积压过剩。只有突出地方特色,才能有效规避结构调整的趋同,真正促进林业产业发展。东川的发展不要风貌雷同、盲目攀比,要根据本地的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合理安排生产布局,逐步形成地区性的特色经济和比较优势。同时,国外先进经验和国内发达地区的经验也告诉我们,出路就是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因此,东川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的林业发展观念的禁锢,积极培育新兴林业经济增长点和抢占新兴产业战略制高点,加快对非木质资源为主的林业产业发展步伐。扶持林下种养殖、生物医药、生物能源、森林食品、森林旅游、苗木花卉、林产品物流、中介服务、野生动植物驯养利用等产业的发展[5],积极开拓林业产业发展的新领域,发展林业碳汇经济,有效拓展林业经济发展空间,在有效保护森林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同时,提高林农收入和林业综合效益,从而实现经济、社会、环境、资源相互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4结语
通过对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东川之所以林业生态建设步伐相对滞后,除自然环境、历史原因等客观条件之外,主要原因是没有充分发挥立体气候优势,也没有充分发挥区位、劳动力、政策等优势,及没认清事物的两面,没将劣势转化为优势的思维理念。深层次的原因是林业生态建设过程中的观念存在一定误区,认为种树就是林业生态建设,存在一定的盲目性。进一步分析表明,东川区林业生态建设存在的问题,一是林业生态体系不健全,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的局面尚未从根本上改变;二是林产业发展滞后,处于“小资源、小产业、小效益”的状况,林业结构不合理,对林农增收贡献率较低。所以,东川区的林业生态建设与发展要实现又快又好,一定要敢于冲破落后的传统的林业发展观念的禁锢,根据本地的区位、资源、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优势,把准林业生态发展的核心问题:生态修复应遵循自然演替规律,及结合人工促进修复措施,走林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经济增长点,抢占战略制高点,化解生态保护、建设与经济发展的矛盾,宁可牺牲一点发展速度,也要保护好生态环境,建设保护与发展双赢的新东川。
作者:李小双朱丽艳张良李华赫尚丽滑永春单位:国家林业局昆明勘察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