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园林专业课程体系革新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学校课程开发缺少针对性对于当前各类专业存在的普遍问题,很多教育研究者早已经提出,但是作为课程开发的主体之一的教师来说,普遍缺乏对课程体系改革的主动性。这是国家对学校、学校对教师还都没有形成一种激励课程开发以及进行新课程评价的有效机制的一种体现,造成了学校及教师缺少对课程开发的意识和积极性。据有关调查数据显示,大多数专业教师根本没有想过要重新开发自己所教课程的教学模式以及教学方法,只知道领导提供过教学改革的信息,但具体如何去开发,通过什么样的程序来开发,基本都不是很清楚。因此多数老师还是按部就班的依照学院安排的教材照本宣科。而且有些教学领导认为,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不但有技术上的难度,还有教学条件和资金投入方面的制约。基于这些困难大多数教师只想平稳的沿用传统的教育模式或者在此基础上增减一些课程,或是借鉴、移植一些其他院校的课程模式,从而维持正常教学秩序。
校企合作停留于表面,产学研结合特色不明显众所周知,社会的需求、企业的需求、以及经济发展和个性发展的需求是教育的本质。经过笔者走访多所院校的园林类专业,发现目前在人才培养计划编写和课程体系构建的过程中,都缺少相关企业的参与,缺少校企共同研发讨论的环节。大多数的课程只是依据老师与相关企业的个人关系直接简单的询问,来进行课程体系的设置,而没有通过系统性的工作,拟定一个调研方案来深入的调查、研讨和分析。这样的结果导致了学生的全面发展被忽视,课程体系职业特色缺少,课程体系设置工作的整体性不够完整,理论与实践相背离,产学研结合特色不明显,因而学生的职业素养不高,导致出现一方面大量园林专业的学生就业难,另一方面园林相关企业招不到合适人才的怪异现象。
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缺少明显的职业特色笔者于2010年5月对哈尔滨市园林类专业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发出问卷400份,回收381份。调查结果表现为,大多数学生对自己将来的工作岗位不是很明确,对自己的专业方向工作内容认识的清晰度不到70%,对自己所学专业在大学期间可设课程有总体认识的不到40%,对在大学期间应该掌握哪些专业能力的只有20.6%,大部分学生笼统的认为自己未来的职业就是下工地或是做设计。之所以学生有这样的自我认识偏差,主要原因是学校的入学初教育不及时,并且在人才培养方案中拟定的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含糊其辞,直接导致课程设置不合理。由于大多数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相似,使自己的特色明显缺少。因为本科院校的课程多是学科体系下的课程,它关注的是知识系统和知识的构成要素,缺少到企业进行调研的步骤,缺少对学生所面向岗位群的分析,缺少面向工作岗位的典型工作任务的分析,也就是与实践的联系不紧密。因此无法让学生根据自身的特点来感受未来的工作环境,仅仅是在背诵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而在设置课程的过程中,学校基本上都秉承宁多不缺的态度,似乎只要多开一门课程学生就多了一个技能,就可以多增加一个学生的就业岗位。其实看似“天衣无缝”的课程体系,却导致了课程与课程之间产生交集,使学生重复学习。并且课程内容过于杂乱,宽而不深,学生们只知其表不知其理,根本没有职业特色可言。
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创新模式建设的具体内容
1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开发原则
1.1针对性原则以市场需求为基础,园林教研室在课程体系设置之前首先进行社会调研并与相关企业进行合作。以定位专业培养目标为前提,针对园林企业岗位职业的标准设置课程体系。
1.2多变性原则在课程建设中还要考虑社会职业岗位及其内在要求的多变性,进而适应学生未来转岗等持续发展的需要,适应学生个体差异和个性发展的需要。为此,在课程体系的建设中,就社会职业岗位的多变性增加了素质拓展课程。
1.3实用性原则课程体系的设置中要想达到“实用性”,就需要按照园林职业岗位群的能力要求来进行确定。
1.4开放性原则所谓的课程体系“开放性”,是指邀请专业所对应岗位的一线专家参与课程的设置。同时课程设置需要多样化、非重复化,并且提倡加强实用性课程体系的建设和学生职业能力的训练,做到“产学研结合”。对学生来说教学课程应该与实践过程、实训基地建设是一体的。
2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新定位
人才培养目标的具体体现是课程目标的制定,以前宽泛的培养目标导致课程目标也很宽泛。通过园林行业调研和分析,目前园林企业对于园林专业学生的需求主要定位于中层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员等岗位。故鉴于此,我们对园林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及定位应该和企业需求一致,并应根据市场的发展需求和学生可持续性发展进行定位。所以,改革后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城市生态环境建设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具备现代园林基本理论知识和园林工程施工技术、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园林规划设计等职业能力,面向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园林工程监理、园林工程招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岗位的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需要的人才。
3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开发
所有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吸收了模块课程的灵活性、项目课程一体化的特长,并力图在此基础上实现从经验层面向策略层面能力的发展,即关注如何在满足社会需求的同时,重视人才的个性化需求。教育的本质属性问题就是关注以就业为导向的人才的可持续发展问题[2]。根据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的概念,园林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以园林社会工作岗位技术为导向,依托校内园林工程施工实训公司、学校园林设计综合实训中心(室)、校外众多的中小型企业,建立“学做交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打破传统的重理论、轻技能或者理论与实践相分离的以学科为本位的课程体系,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实践课程体系。
3.1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构建园林类专业创新模式课程体系构建课程体系要以工作任务为基础,既要保持教学中体现工作过程的整体性(即在完整、综合的行动中进行思考和学习),还强调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关注学生在行动过程中所产生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创造,强调对学习过程的思考、反馈和分析,重视典型工作情境中的案例分析以及学生自我管理式学习。2010年培养方案中以工作任务作为基础的创新模式课程体系的构建,通过对行业专家进行访谈和企业调研成果的分析,归纳总结出典型工作任务,并对典型工作任务的难易程度及知识领域的分类整理,通过与行业加强合作,分析国家职业资格标准规定的知识和能力要求,借鉴企业的职业培训标准与培训体系,结合职业能力认知规律,形成4个专业学习领域,构成了园林专业教学框架结构[3]。4个专业学习领域分别为: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施工技术与管理、园林工程投标、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
3.2结合园林专业特点,建立随机的教学场景园林类专业课程设置要突出本学校的特色,关键要强调能力本位;要做到企业与学校合作,两者之间应该是互补的,理论与实践相整合不能分家。为了达到上述要求,工作过程课程体系建设目前可能是最可行的一条路、一个手段、一个结构。所以课程设置的过程中要考虑到每门课程都应该有自己的教学场景。这里的“场”更为关键,“场”的要求是:场要有方向,场要有大小,场要具有三维空间和一维时间,所以课程设置时把学习置于“场”中考虑,使课程更具有内涵。由于园林工程具有季节性,一般在黑龙江地区园林工程在每年的4月末至7月施工,所以我们在课程设置时把园林工程施工、园林植物栽培与养护等课程安排在这几月份的学期,以便为课程实施提供一个教学场景,教师把学生带到施工现场去“教、学、做”一体化,这里的教学场景也很随机,这次课可能在这个公园,下次课也可能在那个居住区。原先那种先在学校里学习理论知识,再放学生自己到实习单位实习的教学模式已显得难以适应时代的要求。因此,我们认为园林类专业实践课程必须结合园林专业特点,建立随机式的实践教学机制:即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突出产学研结合,提出灵活、实用、有针对性的教学项目实施方案,充分利用学校和社会的各种资源,随时随机开展学生的产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实现职业能力培养和与实际职业岗位“零距离”的对接,以人才的全面发展思想为指导,加强以培养学生自我发展的综合素质能力为目的。课程设置中体现了学生一入学时就开始对自己的职业有了感性认识和职业思维,保证学生在校期间能够不间断地在实践中学习。以前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分类为:公共基础课、技能基础课、专业技能课、岗位综合实训课。把课程的理论与实践部分界限十分清晰。通过改革后将理论和实践很好的整合到一起,培养方案中课程的分类改为:基本素质课程、平台课程、学习领域课程、综合实训课程、顶岗实习、素质拓展课程。前期搭建平台,在第一学年完成行业基本素质的培养,后期根据园林工程施工项目情况设置课程,在第二、三学年用职业岗位技能课程充分保证技能的培养,在此基础上,以行业素质拓展课程、拓展学生综合素质。
结束语
我国园林行业发展飞速,作为高校园林专业的教师,首先应该多学习国外的一些先进思维模式,从思想上先转变。我们应不断的探索,从不断探索的成果中看到园林专业课程设置改革的一点点起色。从这个意义上来讲,本文仅仅是完成了整个课题中所涉及的一些初步的工作,今后笔者将进一步致力于研究高校教师如何通过具体的经验和策略把凝聚在文本的工艺和规则教授给自己的学生,并使学生能够具有毕业以后驾驭工作过程的能力,从而使教师在做中教,学生在学中做。也许,这将是一个更大、更深远的研究课题。
作者:孙宇杨扬单位:黑龙江生态工程职业学院东北林业大学园林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