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

摘要: “新农科”建设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文章分析了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中主要存在的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偏少,教学方法单一,对接市场不足等问题,进而提出了构建园林专业“全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五项对策:供需对接、教学共管,构建教学共同体;对接市场、培养技能,注入人才培养新动能;立足地方、创新模式,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产出导向、内外协同,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多元评价、实时反馈,建立全过程反馈机制。

关键词:全产业链;园林专业;实践教学

2018年,在全国教育事业发展基本情况年度会上,教育部正式提出了“新农科”的建设目标[1];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纲要的[2],为涉农专业的发展指明了新的发展方向和思路。“新农科”建设对专业人才的培养提出了全产业链育人的要求,这就需要人才培养单位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结构,重塑专业教育链、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推动专业的跨越式发展[3]。园林专业是传统农学专业之一,具有实践性强、多学科交叉、综合能力要求高等特点,实践教学对于园林学生巩固专业知识、内化专业技能、解决实际问题等综合能力的培养极其重要[4]。因此,构建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实践教学质量,对“新农科”背景下园林专业创新性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园林专业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综合性、创新性实验偏少,递进性不强

目前大部分高校的实践教学环节由课程实验、实习和社会实践构成,这些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分别承担了基础、技能和综合素质培养的任务。实验课往往按理论课程设置,课程多且内容存在一定的交叉和重叠;实践内容大部分是围绕课程单一知识点设立的单项性实践和验证性实验,而围绕整个课程、专业、跨专业或跨学科的综合性实践非常欠缺,创新性拓展性实验较少[1];实验设计上存在无关联、无递进等问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无法得到充分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难以培养和提高。

(二)教学方法单一,课程评价指标传统

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普遍存在于高校教学过程中,教师将大部分精力致力于理论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教学大多采用教师按实践指导书授课、学生按实践指导书机械操作的方式。教学方法和设计的单一,使得教学过程相对枯燥,大大降低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课程评价轻过程、重结果,而且评价指标单一,致使课程考核和评价方式过于传统,对学生的创新能力、思维活跃度等方面关注较少,难以达到“新农科”教育多元化、多样化的要求。

(三)实践教学与社会现实脱节,没有对接产业需求

受制于教学条件和实践教学投入,高校大多以校内实践教学为主,校外、产教融合的实践偏少。实践内容过于传统,对接信息化建设的数字园林、对接乡村振兴的田园景观和新农村景观方面的实践没有在人才培养过程中真正落地,导致实践教学无法有效对接行业和企业需求。

二、基于“全产业链”的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

(一)“全产业链”的运行机制

“全产业链”主要由基础因素、驱动因素与环境因素三大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其演化过程可划分为环境影响、产业链扩张、环境选择和遗传保留四个主要阶段[5]。按照全产业链的运行机制,结合高校实践教学协同性和系统性的特点,高校建立了“主体链—驱动链—资源链—效益链—反馈链”[6]实践教学组织体系。

(二)全产业链园林实践教学体系的元素构成

1.主动轮由主体链构成,是整个链式结构的核心。主体链有两层含义:一是参与实践教学的主体,包括教师、学生、管理者、校企合作单位等;二是园林专业的职业能力,主要指园林行业各个产业链对应的岗位群及相应的专业技能,比如植物识别、植物种植、园林施工、施工管理、园林工程预决算、园林设计、园林艺术表达等。

2.驱动链是整个链式结构的组织结构变化和质量提升的动力来源,可以为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注入源源不断的动能。主要包含社会需求、市场需求、产业需求,是整个链式结构转动不可或缺的动力源。

3.资源链是“全产业链”实践体系形成的基本要素之一。资源链包含了园林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全部资源,如实践环节的构建、实践课程的设计、实践教学场地(校内外)及师资队伍建设等。4.效益链或者说是产出链,按照OBE的教育理念,以“产出导向”为原则,效益链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性,即通过实施能够达到专业能力培养的要求;二是整个实践教学体系所有环节的最后落脚点,即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应用型园林专业人才。5.反馈链是园林实践教学体系的关键链条,反馈链的信息来源于三个层面:一是学生和教学管理者,二是社会对学生的评价反馈,三是行业市场的人才需求变化。通过反馈链能迅速捕捉各方信息变化,从而快速作出调整与变革,以契合时代、社会对人才的新需求。因此,反馈链的通畅与否关乎整个实践体系的质量乃至人才培养质量问题[6]。

(三)园林专业“全产业链”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策略

1.供需对接、教学共管,构建教学共同体

在国家生态文明建设的大背景下,城镇化进程、美丽乡村建设、国家森林公园、大花园建设等为园林行业更好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行业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范畴越来越广,行业分工越来越细。从产业链角度来讲,园林行业包括苗木生产和培育、设计、施工、养护等诸多方面。面对行业的飞速发展,学校培养的人才和企业人才需求之间的匹配度急需提升,构建利益共同体是园林行业发展的必然要求。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要从主体着手,根据三螺旋理论,将具有不同价值体系、功能的高校、政府和企业融为一体,并通过政校企合作统一起来,形成知识领域(高校)、行政领域(政府)和产业领域(企业)的三力合一,从而促进高校、政府和企业间的共生共赢[7-8]。通过资源共享、合作共建,形成教师、学生、管理者、政府、企业行业等多元主体协同联动的机制。以实践教学为载体,将各个主体融入到园林教学的课堂中,完成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提高实践教学体系的有效度,使其能更好地适应社会和行业对人才的需求。教师是主体中的主要群体,为了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加强“双师双能型”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和水平。

2.对接市场、培养技能,注入人才培养新动能

市场需求是全产业链驱动链的核心要素。专业建设必须紧盯市场需求,将岗位的职业标准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以增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和社会适应能力。结合产业趋势、行业难点和企业需求[3],深入凝练园林行业所需的核心技能并形成技能链。通过对30家园林企业和相关政府部门的调研,得出行业所需人才的核心技能主要有美学素养、植物知识、设计表达、工程管理能力。要按照行业所需人才的核心技能,设置短学期的技能实践环节,以综合、集中的方式开展实践教学。在教学过程中要采用“I-V-S-S”教学模式。一是通过实地调研(I)的方式发现存在的问题、急需解决的难题和需要关注的热点;二是利用参观考察(V)引导学生走进园林景观,一方面全面了解城市园林情况,另一方面了解园林的发展动态和新热点;三是进一步服务园林实际项目(S),这也是对学生方向课程学习效果的考察;最后就是总结提升(S),结合一系列的实践,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让学生找到自身的核心技能的欠缺之处,便于学生进一步补充学习[9]。利用对接行业需求设置的各项技能的综合实习构成了实践体系中的线状结构。积极响应国家“双万计划”“课程思政”等专业建设要求,利用社会实践和第二课堂等方式来培养学生的职业精神和社会担当。

3.立足地方、创新模式,开展多层次实践教学

根据专业发展实际,立足地方、突出专业特点、对标国家本科质量标准,在实践教学方面形成课内实验、课程综合实习、毕业实习、第二课堂四大实践环节。对接园林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在人才培养方案中设置苗木生产类方向、园林设计方向、园林工程方向和园林管理方向。打破传统的“教学为主,实践为辅”的教学观念,形成理实一体化模式。从教学计划的优化入手,将实践课程与理论课程有机融合,提高实践教学在教学中的占比,以实践—理论—实践的方法优化教学过程。通过方向模块课程构建以课程为主的实践环节,每个方向模块按照课程知识的由浅入深形成一个方向链,每个方向链都按照基础课程、技能课程和综合课程的层次递进的原则设置,同时要求每门课程的实践教学环节不低于总课时的30%。在教学内容方面以“立足地方,利用优势,凝练特色,提升素质”为原则,充分结合地域特色构建实践教学内容。比如:增加区域为主的园林植物的相关实践课程内容,解决地方性实践类课程欠缺和实践教学课时数量不足等问题;调整树木和花卉学中当地园林植物理论教学的学时比例,提高本地特色植物认知实践教学比例,使实践教学比例占整个教学总学时的50%左右,突显地域特色;把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作为实践教学的第一担当,引入生态实践课程不断强化生态自信;借助各地市“森林城市”“生态园林城市”建设和发展,开发城市森林景观规划设计和林相改造等实践课程;增设旅游规划和管理类实践课程,在园林传统实践课程体系中增加以观光旅游为基础、度假旅游为方向的特色实践课程。如农业观光园规划设计、美丽乡村规划设计等实践课程模块。最终实现拓展园林专业外延和学生实践能力提升的目的,打通园林和资源经济学的专业界限,使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与园林产业发展的需求紧密结合,从而使实践教学内容更趋于科学、合理,达到加强与地域特色紧密结合的目的[10]。教学方式方面以“打破传统,创新模式,结合特点,精准改革”为原则,针对不同的课程特点开展多元化教学。比如理实一体项目化教学模式、生产型实践教学模式、工作室制教学模式、校企合作教学模式等,全面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4.产出导向、内外协同,实施多元化实践教学

园林专业的实践教学按照产出导向,不断优化校内外环境建设,将课堂搬到实际环境中,分析、解决实际问题,坚持课内与课外协同、校内校外双导师协同、现实与虚拟结合的原则,为实践课程提供更加多元化的环境、师资队伍和方式,实现课程建设的多元化、多样化。以培养技术应用、创业创新能力为实践教学主线,充分利用校内资源和社会可利用资源,建立实践教学基地,搭建“实战式”的实践教学平台,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针对园林专业多学科交叉的特点,理清课程间的融合关系,打破课程条块分割壁垒,有效整合课程资源,实现课程重组升级,推动多学科的渗透,构建跨学科、智慧化、数字化课程体系,为构筑高质量高水平的效益链提供支撑[7]。

5.多元评价、实时反馈,建立全过程反馈机制

改变传统实践教学的“单一性”评价体系,建立基于全过程、具有可测性的多元化课程评价和反馈机制[6]。每个实践环节从课程的培养目标、内容选择、组织与设计、具体实施、目标达成度等全方位开展定量与定性评价,并全程开展教学过程的监督,将实验课程纳入教学评价体系,实现全覆盖、可测、可追溯。园林专业的职业能力要求具有较强的团队协作能力,因此实践教学的考核体系以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意识、科研能力以及团队合作能力为主要考核目标[11]。在考核方式上采用多样化、多形式、多层次、多角度,通过具体的实践操作、课程作品、学科竞赛、技能大赛等形式开展综合考核。提升过程评价在考核结果中的比例,关注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表现,同时采用校内和校外双导师的评价机制,将行业专家的评价意见纳入评价体系,评选单项表现奖,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发挥个人优势和潜力,补齐个人的短板,为后续的个人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结语

随着新农科建设的不断推进,园林专业的人才培养要主动对接和适应社会及行业发展的新需求,主动对接园林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要求[12]。“全产业链”实践教学培养模式是对新农科背景下专业建设的积极响应,是对重塑专业教育链、拓展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要求的一次新的尝试,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最有效途径。应用型地方高校的园林专业应持续围绕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不断完善实践教学体系,关注课程建设的输入端、中间端到输出端,充分把关每一环节质量,从根本上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张雪莉,方希林,钱婧雅.“新农科”背景下农学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教育观察,2020(5):11.

[2]杨育智,李卫祥,马晶.基于“新农科”建设的高等农林院校实践育人模式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20(1):33.

[3]牟少岩,刘焕奇,李敬锁.“新农科”专业建设的内涵、思路及其对策[J].高等农业教育,2020(1):8.

[4]何伟,王永健,滕明君.新农科发展背景下林学学科教学改革思考:以华中农业大学为例[J].现代职业教育,2019(28):46.

[5]郭丕斌.“全产业链”理论与应用研究:以山西为例[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14:24-25.

作者: 戴庆敏  单位:丽水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