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探讨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探讨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探讨

摘要:进入21世纪,国内建筑施工行业呈现出蓬勃发展的态势。尤其随着土地资源的日渐紧张,建筑工程正在向着高层以及超高层的方向发展,这方面的变化对地基质量提出了要求。建筑物地基结构的稳定性将直接影响到地上部分建筑物的安全以及后期使用,加之其工程量较大,对于工程造价的管理把控也是其施工管理中非常关键的内容。在保证整体预算不超支的前提下,需要进一步提高地基施工质量,进而为后续建筑工程的完工及建筑使用效能的提升打好基础。文章以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造价管理为切入点,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建筑工程;地基施工;造价管理;特点;优化策略

建筑工程施工中,地下部分的工程造价要比地上部分工程高很多,而且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具有隐蔽性强、施工难度大的特点,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其工程造价管理的难度。需要强调的是,地基基础开挖中经常会出现很多不可预知的事故,而这类问题既会造成设计变更,又会导致各类事故的发生,因此在加强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中,应首先将前期准备环节的工作落实到位并进一步推进相关细节的优化改革。具体来说,可以尝试从事前控制、事中控制以及事后控制三个方面着手进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优化改革。

1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特点

1.1管理动态性

结合实际分析,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的动态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1)造价管理中涉及的重点及内容在项目建设的各个阶段是动态波动的,其关键点在于项目开发不同阶段其工作内容的多样性。例如在建筑工程项目决策阶段,工程造价管理需要根据实际决策内容编制可靠的投资估算,并以此为起点保障决策的正确性。在工程项目招标阶段,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应当使标底和报价尽可能直观反映出市场变化以及技术水平,其重点在于突出标底和报价的针对性。设计阶段需要按照已经批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投资估算完成限额设计。在此基础上,还需要参照初步设计总概算控制技术完成施工图设计,同样需要在保证各部分功能的前提下对分配的投资额进行控制设计,重点在于控制其中的不合理设计变更。施工阶段的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则需要在保证施工质量和进度的前提下进一步提升项目的整体投资效益。因为建筑项目开发各个阶段的工作内容各有不同,所以很难对地基基础工程的造价管理进行有效的管理把控,对此相关工作人员应摆正认识,并创新工作模式[1]。(2)造价管理工作本身的动态性决定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动态性。结合实际工作现状分析,这方面的造价管理中具有较多的不确定因素,例如材料以及人工价格水平、社会因素、自然因素。上述因素其实均具有动态性,因此宏观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中也呈现出动态性的特点。后续相关工作模式的创新,需要以正视这方面的特点为起点,提高地基基础工程设计质量,为后续各道工序的推进打好基础。

1.2管理多阶性

建筑工程项目开发中,地基基础工程建设往往要经过可行性论证、工程设计、招标设计、施工和后期验收等多个阶段。这其中涉及投资估算、设计概算预算、标底报价、工程结算以及竣工决算等内容。上述工程造价文件各自有各自的用途,同样各个环节工作的侧重点也存在较大差异。例如,投资估算是地基基础施工建设可行性研究的重要参考,而设计概算预算则是施工设计文件的重要参考,在编制标底时也同样需要参考设计概算预算。标底报价是组织招标、参与投标以及确定中标单位的重要依据,以此为参考通过前期的招投标选出最合适的施工单位才能够保障地基基础工程顺利完工,进而为后续各道工序的顺利推进打好基础。工程决算是确定新增固定资产的依据,竣工决算则关系到双方的费用支付。总之各个阶段的造价文件既相互联系却又存在独立性,这一特点造就了地基基础施工造价管理工作的多阶性。在相关文件、管理方法的指导下解决好每一阶段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才能够保证相关工序顺利完成[2]。

1.3管理系统性

建筑工程地基基础建设是一个系统而且繁琐的过程,无论从纵向或是横向层面来说,建筑地基基础造价管理均具有系统性的特征。从纵向层面分析,投资估算、设计概算(预算)、标底(报价)、工程结算和竣工决算组成了工程造价管理系统,后续各项细节工作均需要以此展开。如果从横向层面比较分析,每个阶段的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也可以组成一个单独的造价管理子系统[3]。需要强调的是只有采用系统工程的原理、观点和方法实施地基基础工程的造价管理,才能够切实提高管理质量,进而在保证工程施工质量的同时,实现投资效益的最大化。

2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性

建筑设计即在经济和技术层面对拟建工程进行合理安排的过程,地基基础工程的造价管理研究更将影响到后续相关工序的顺利推进。就造价管理而言,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是整体层面的总方针、总路线,方案选择、设计标准以及设计质量的选择将会对工程造价产生直接影响(见图1)。综合相关数据分析,工程设计阶段产生的费用将对整体工程造价管理产生75%~95%的影响,这足以说明设计对工程造价管理的影响。地基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建设的基础,通过造价管理减少这一阶段不必要的设计变更,能够达到提高建筑工程投资效益的效果。结合实际分析,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具有管理动态性、多阶性以及系统性的特点,目前对于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研究大多都是从投资方角度出发的,对地基基础设计阶段的造价管理研究却寥寥无几,加之其具有施工难度大的特点,在无形中增加了其造价管理难度。实际工作中,需要正视其重要性,提高这部分工作的关注度。

3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具体策略

3.1做好事前控制

具体来说,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工作中事前控制阶段需要完成的工作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1)做好施工方案的选择工作。随着相关技术的不断完善,房屋建筑施工技术正在不断完善、发展,地基基础样式也因此而变得千差万别。而建筑地基基础工程的具体样式则能够影响到其具体的造价组成,因此在基础样式设计选型时应当对施工区域的土质分布情况和地上部位建筑物的载荷进行准确细致的分析,在综合各方因素的前提下选择出最合理的施工方案,才能够继续推进相关工作的优化落实。实际造价管理过程中,应杜绝为了追求结构稳固而造成大量载荷的浪费。在选择施工方案的同时,工作人员还应当考虑到施工时间对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工作的影响,尤其在工期过于紧张的条件下施工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完成打桩作业,必须要通过其他措施来取代桩基础施工,进而提高施工作业速度。但替代方案究竟能否保证施工质量还是一个未知数,因此需要着重做好建筑地基基础样式的选择工作并进一步明确施工方案。(2)做好合同签订。综合相关案例分析,建筑项目施工中经常会出现合同内容签订不明造成的施工费用增加的问题,这类问题主要表现为某些工程的施工量计算错误、相关工程内容没有包含在基础施工合同条文之内、某类费用的索赔不够明确等。地基基础工程因隐蔽工程较多,这类问题的影响更为显著。为避免这类问题的产生,必须要做好工程量清单的审核工作,在确保没有错项以及漏项产生的条件下开展造价管理控制,尽可能为地基基础工程的施工规避资金风险。

3.2加大施工图纸会审力度

开工前的设计图纸会审是必不可少的,这将进一步减少其设计差错,并将问题暴露于开工之前。实际工作中,这一环节的工作需以单位内部的三级审核为主,要使设计图纸与施工现场保持一致,从而减少设计变更。具体来说,首先设计单位需要依据设计意图、结构特点以及施工技术要点绘制出施工图纸,之后由设计单位会同建设以及施工单位共同完成图纸的会审,并进行技术交底。此环节还需要向施工方介绍技术要求和设计意图,并对图纸中的错误进行修改。会审结束后还需要整理出会审记录,在各个工程师审核并确认无误之后才能够正式施行。上述过程能够最大限度地避免图纸出现错误,进而提高其精确度,对地基基础工程的造价管理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

3.3做好事后控制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研究中,若事前、事中控制均能够有效落实到位,那么整体地基基础工程的造价其实已经得到了有效控制,这也同样为事后控制减少了很多困难。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的“事后控制”中,相关工作人员需要把握好索赔等影响资金流向的问题。“索赔”是当事人在合同实施过程中,针对合同对方过失对自己造成的损失提出合理补偿要求的过程。工程索赔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敦促对方优化施工内部管理的目的,并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4]。此外,待工程完工后进行结算费用时,施工双方要充分核查签证等资料的真实性及有效性,要确保这类资料能够满足业主的要求并且是真实发生的费用。对业主来说,某些已经包含在合同隐形条款中的内容便不需要进行二次支付,对此也应当摆正认识。

4结束语

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控制是建筑工程施工管理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部分内容,这一环节的工作将直接影响到工程投资资金使用情况,进而影响到施工效率以及工程质量。地基基础工程施工是建筑工程项目施工开发建设的基础,后续各项工序的顺利推进均需要建立在这部分内容之上,因此需提高对造价管理工作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完善其中的细节。文章对此类问题进行了分析探究,希望对进一步优化建筑地基基础工程施工造价管理工作有所启示。

参考文献:

[1]喻洁.对建筑地基基础工程造价管理研究[J].居舍,2018(31):147.

[2]吴新文.地基基础的工程造价控制研究[J].住宅与房地产,2017(35):27.

[3]钟金如.浅谈软土路基勘察设计质量对施工质量造价控制的影响[J].才智,2011(14):40.

[4]刘国超.浅析目前建筑工程造价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绿色环保建材,2019(2):212+214.

作者:高旺 单位:东莞电力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