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建筑工程生态和谐的实现研究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1制定相关建筑方案
考虑自然环境和建筑工程的协调性。建筑工程的设计体现了建筑设计师的个性和设计思路,但是,建筑在设计中一定要注重建筑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统一,把建筑设计师的个性融合到自然和谐的框架中,这不仅仅体现建筑工程的风格,还做到了与自然环境的和谐。要把经济价值和美学价值处理好。建筑工程的外观美是对建筑的一般要求,建筑工程要在合理的投资范围内,要最大限度地符合人们的审美要求,发挥建筑工程的最大价值。有时建筑设计师只是注重审美观而忽视了建筑工程的实际功能,造成建筑工程成本的增加。相反,假如仅仅追求经济价值,往往会使建筑工程失去很多美学价值。所以,在有限经济条件范围内,把建筑工程的美学价值充分体现出来,才是建筑工程的最终目标。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利用方面有很多的实际困难,可以利用的资源在逐渐减少。所以,建筑工程生态对资源的利用有很高的要求,在建筑工程的设计中一直要注重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照明、通风、采光和取暖等方面要考虑资源的消耗,要做到最优化地利用资源。
2建筑“生态主体”的结构
生态是指生物的生活状态,也就是生物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和发展的状态。它的主要表现是:生物对环境直接和间接同化进而影响同化的过程,有着非常丰富的层次,有着多种多样的形态。建筑工程生态仅仅是其中的一个分支,我们可以把他分为两个系统:内在和外在系统。内在系统是指建筑工程在建设、管理和使用时对能量的消耗、信息的交换和利用系统,低耗、高效、和谐是对其的要求;外在系统是指建筑工程与周围环境的关系。在建筑工程的施工时或者建成后对周围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降低和消除这些影响,提高与自然环境的和谐相处成了对外在系统的要求,能够很好地实现宜人与健康。由这些可以看到,建筑工程的生命主体不仅仅包括了建设的实施方,既是开发商施工方、材料和设备的供方以及研究和监理等一系列的服务机构,同时也包括了建筑的受用一方。
3生态主体之间的利益
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是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利益系统中生态主体都是密切联系的。建筑工程关系着国家人民的生计,建筑工程离不开土地,但是,土地这种有限的资源配置往往使全局利益和个人、地方的利益发生冲突,与此同时,也会对自然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
4建筑工程运行的社会调控
建筑业对资源的利用很大,对环境的污染会很严重,建筑业属于粗放型的产业,但是在当代,我国正在告诉进行城镇化发展,每年建筑总量居高榜首,对资源的利用也是非常严重的。在建筑项目和建筑材料生产时往往会消耗大量的资源,在建筑物拆除或维修中造成的废物就会占用土地破坏环境,其都会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造成很严重的影响。建筑工程生态是研究系统结构和运行规律,建筑工程的责任是运用各个方面的措施,协调各个生态主体间的利益,有效地实现与周围环境的和谐相处。所以,对建筑主体的调控要放到重要位置;也就是对受用主体的适当预设,很好地评价建筑工程对周围环境的影响。
4.1建筑工程在全寿命周期内调控
建筑可以从两方面做出解释:建筑作为名词时可以解释为建筑物;建筑作为动词时指建筑活动。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在寿命周期内最大程度的节约资源、减少污染和保护环境,能够为人们提供绿色健康的空间,其能够做到与自然的和谐。所以,建筑设计师要考虑到项目在可行性研究到污染物处理整个寿命周期中对环境的影响,并不是仅仅规划设计,考虑如何把规划设计理论和生态学理论相结合。
4.2加强建筑工程生态主体的责任
注重建筑施工,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和谐的重要手段是增强社会责任感,把生态学理论作为开发建设的重要思想,创造一个“公众参与、社会协同”的新格局。第一,政府部门要把“为人民服务”作为重点,提高人民素质和科学知识,利用科学的方法对城镇和国土做出合理的布局,要做到不为自己私利,注重广大人民的利益,注重经济、社会和环境的有效统一。第二,各个公司打破利益最大的理念,不能仅仅地注重最大利益,还应多考虑全局利益和局部利益。公司各个方面资源的限制,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机制下,更应该长远考虑,获得经济利益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建设过程中人、环境和社会之间的利益冲突,要做到对消费者负责,勇于承担社会功能,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4.3完善法律法规和监管机制
“家有家规,国有国法,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在实现建筑工程生态学时,环境管理制度和相关的措施是必不可少的,更应该有健全的法律法规去制约有些单位的行为。制定鼓励性的措施,优化配置,这样对市场的完善和社会氛围有很好的意义,5结论人们的理想状态是有房子住、有健康的身体和安全的环境,人们和周围环境能够和谐相处,共同发展。在建筑过程中,要处理好整体利益和局部利益的关系,不能仅仅注重眼前利益而忽略长远利益。在我国城镇化发展的轨道上,各个生态主体要处理好利益关系,使之协调发展。
作者:顾钦文单位:玉林市城乡规划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