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节能型给水排水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节能型给水排水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节能型给水排水论文

1给水排水工程节能方法

1.1合理使用太阳能太阳能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清洁能源,采用太阳能作为给水加热能源节能效果十分显著。当前比较常见的太阳能集热方式主要包括真空管和平板两组类型。其中平板型一般多用于小型热水器,采用自然单循环方式,水在集热器内加热后直接进入储水箱,成本较低,在抗冻能力方面较弱,不适合北方寒冷地区实用。真空管型采用全玻璃真空管结构,在玻璃管内水被直接加热后进入非承压水箱,取水多采取落水法,也可采取U型管组合分离式及金属热管组合承压式,具有抗压、抗冲击、耐寒、耐热的特点,采用双循环系统,材料价格较高。

1.2使用节能管材及阀门给水排水用管材的管壁卫生性、光滑性、耐腐蚀性对给水排水工程节能效果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随着新型给水排水材料的出现,传统镀锌钢管已经退出了给水排水管材市场,塑料管材、复合管材等新型给水排水管材得到了更加广泛的应用,并表现除了较优质的节能效果。给水排水工程中的阀门作为最常见配件,其节能作用同样不容忽视,其类型和治疗对节能效果同样有着十分明显的影响。与闸阀比较,截止阀关闭情况更加严密,节水能力优于闸阀,因此应推荐使用节水能力强的截止阀。

1.3使用节能卫生器具节能节水型卫生器具具有较强的节水性,推荐选择4.5L或6L坐便器,此外坐便器建议采用两档操作阀门。卫生器具水龙头也应选择充气或泡沫口水龙头,增强节水效果。也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延时自闭阀门和红外线感应阀门调节水量,提升节能效果。

2给水排水节能设计及实施途径

2.1在配件选择上使用新型节能器具卫生器具是给水排水工程的关键,也是节能技术的核心,传统坐便器冲洗水箱多为9L,耗水量大,耐用性和密封性也较差,易出现“跑、冒、滴、漏”问题,可能导致水资源浪费。新型虹吸式节水型坐便器冲洗水量仅为传统坐便器的50%,且冲洗效果优于传统坐便器。浴室可采多种节能器具,光电淋浴器、手拉延时淋浴器、脚踏阀淋浴器等均有较好的节能效果,可实现30%以上节水量,在水龙头选择上推荐使用陶瓷芯水龙头,不仅具有较好的密封性,节能效果也比较明显。

2.2科学选择屋顶水箱浮球阀目前屋顶水箱浮球阀技术已经取得了长足发展,除传统阀芯两步到位的逆开式浮球阀,相继出现了液压式呼吸阀、液压式浮球阀、双筒浮球阀、导阀控制型浮球阀等新型浮球阀,其中最新的导阀控制型浮球阀同时具有流量控制、泄压、减压、止回等多种功能,避免了传统浮球阀开关不够灵敏的问题,有效降低了溢流。

2.3合理利用雨水综合控制雨水径流,构建科学的雨水利用系统,将雨水科学运用在蓄水冲厕、城市绿地灌溉等方面,将通过消毒处理的雨水传输到中水道系统,在给水排水工程中起到“开源”的作用,节约用水,实现水资源的无害化、资源化、系统化利用,缓解水资源不足的问题。

2.4精心设计二次供水系统给水排水工程设计中,不仅要对一次供水的布局进行精心设计,同时要将二次供水作为节能的关键环节。传统二次供水多采取水泵+水箱的供水方式,能耗大、易污染。新型的二次供水方式多采用变频调速供水和气压罐供水方式。其中变频调速供水采用变频器调节电机供电频率,实现了根据用水量大小动态调节供水量,目前变频供水设备也逐步发展为变频气压供水和变压变量供水等多种方式,其节能效果十分明显。该供水方式对设备的要求较高,在用水量低谷要满足高效要求,在低谷用水量不足高峰20%的情况下,可设置小流量自动切换。如供水为持续小流量,可采应断续供水的压力供水设备,实现节水节能。

2.5充分利用太阳能进行给水供热科学利用开发新能源是近年来广泛使用的一种新方法,太阳能具有清洁、环保、安全等特点,其保温性能和集热性能均十分突出,且具有操作简单,方便实用等特点,在实际使用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宜产品,综合考虑抗冻性能、抗热性能、耐冲击性能等,在北方地区易采用更加可靠的防冻产品,对集热系统则可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并联或串联方式达到水流平衡。

2.6生活用水防污染处理二次供水是城市供水体制中的关键环节,而储水设备的出现增加了给水污染的中间环节,提高了水污染的可能性。在生活用水防污染方面,应尽可能减少给水中间环节,如果市政管网条件允许尽量直接从市政管网吸水,尽量采用变频二次供水设备,如必须设置水箱,建议采用卫生性能更好的玻璃钢水箱,并在溢流管上加装必要加防鼠网、及防尘设备。在管材选用方面,应选择铝塑管、聚丁烯管、聚丙烯管、交联聚乙烯管等卫生条件较好的观察,避免运输环节污染。

3结语

给水排水工程中技能技术发展十分迅速,在具体实施中,要求我们抓住关键环节,科学运用节能新技术,制定切实可行的节能措施,全面提升给水排水节能水平,发挥节能技术优势,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提升。

作者:夏洁单位:兰州铁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