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改建工程给水排水论文

前言:本站为你精心整理了改建工程给水排水论文范文,希望能为你的创作提供参考价值,我们的客服老师可以帮助你提供个性化的参考范文,欢迎咨询。

改建工程给水排水论文

一、减少管道安装而出现的结构

剔凿以及开洞在新建工程中套管预埋和孔洞预留是最基本的工作之一,而对于改建工程来说,管道穿结构墙体一般是需要水钻开工和剔凿的,而这样将会造成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出现,因此,在改建工程中应尽量的避免或减少剔凿和开洞。对于新建工程最重要的一个问题就是在地下室外墙和消防水池池壁进行防水套管的安装。对于改建工程来说,管道穿地下室外墙以及消防水池池壁则应该按照以下方式进行处理:①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利用原有的套管;②可以直接在外加刚性防水翼环,如图;③在原有或新增套管不合适的情况下则要对穿铸铁排水管的部分进行重新开洞等。之所以采用这样的方式是因为能够有效地减少对结构上所造成的破坏,在改建工程中,如果为了安装防水套管而进行开孔洞,事实上是多余的。如下图中的Ⅲ型刚性防水套管,安装这样的套管结构的开洞如图表示。安装防水套管如果因为开空洞而影响整体的结构,那么将会很容易出现新的渗漏点。

二、管线的综合布置

在改建工程中一般涉及到较多专业的交叉施工。绘制管线综合平面图能够使得在有限的空间内,进行管线和设备的科学安装,并且能够做到使用功能与美观性相统一,是一种提前控制的重要方式。通过对其他工程的总结发现,绘制局部管线密集部位综合管线剖面图比整体平面综合布置图要有更多优势。绘制局部综合剖(断)面图能够使个专业管道在综合剖面图上有着明显的标位,这样既能够使绘图的工作量有所减少,同时又能对施工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为了达到功能与美观的统一性,采取以下几个部分来进行问题解决:

(一)将管线安装的密集部位找出

首先,根据各种专业图纸来进行分析和统一,找出管线安装的密集部位,然后根据这些部位来作为基础,实行之后的工作。

(二)将局部管线的综合布置图进行绘制

找到了管线的交叉密集部位之后,对管线的敷设原则进行确定,并根据原则有各个专业按照一比一的比例将管线断面进行同一剖面图上的标注。

(三)管道敷设需按综合布置图进行

在进行施工中,机电安装个专业都应严格的按照综合布置图来完成施工,而监理也将按照此图来进行一系列的检查和监管。这样就使得管道在综合布置图上有了明显的标位,在一定程度上为管道的综合排列等解决了不少的问题,同业减少了管道交叉而出现的返工现象。

三、保证楼内设施及驻留部门的工作

在进行建筑物改建的过程中,建筑内的一些部位经常会因为各种原因并不需要进行改造,这种情况下,为了能够确保这些不改造的部位能够正常的工作,就需要采取一定的措施。

(一)屋面雨水的正常排放

建筑雨水系统的改造一般是将原有的内排雨水管道进行新管的更换。应在土建专业屋面的改造施工之前,所有的屋面雨水斗仍然使用原来的雨水斗,在进行屋面改造时,才进行新的雨水斗更换。而在雨水管道的拆除时应暂时将该管道的雨水斗进行密封处理,直到新管安装完成之后,与原有的雨水斗进行连接,再将雨水斗的密封进行清除。在使用了上述的施工措施后,对雨水管道安装分项工程能够在雨天实现顺利的完成。

(二)保证噪音等不超标

在进行改建的过程中,震动的过大和噪音的超标都会对设备造成一定的损坏,因此在重要的改造部位应安装震动、噪音的监控设备,在出现噪音或震动超标时能够及时的提醒工作人员,保障改造过程中不会出现过大的震动和噪音,保证施工的质量。

四、可行性设备运输方案

在新建工程中,设备运输的可行性方案编制是必不可少的,而对于改建工程来说,这同样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新建工程中,如果有较大的设备吊装,那么所设计的结构一般是按照专业设计要求来进行设计的吊装孔。但是对于改建工程来说,一般情况下是不具有这样条件的。一是对设备的分布情况和设备的外形尺寸等。二是对设备运输途径等的直水平来进行仔细的勘察,并作出相应的数据记录。然后才能对设备运输通道的方案进行相应的选择。如果发生特殊情况,或在有必要的前提下,应对设备运输线路图进行绘制,然后做出合理的规划,这些也能作为设备进场编制的主要依据之一。

五、其他

在改建工程给排水施工中应建立相应的项目机制,并严格的进行责任考核。对项目的运行机制有所完善,能够强化一成本为核心的管理。而明确各负责人的责任意识,建立起相应激励和约束机制,能够起到强化管理人员的作用。此外应适当的加强改建项目的管理工作,设置专人进行管理。结语:随着经济的发达和社会的进步,我国的建筑行业发展越来越快,建筑改建工程也越来越多。改建工程中的给排水系统施工与新建工程相比较,有着更多的难点和施工的独特之处。这就要求在进行改建工程施工的过程中,工作人员需要更高的专业技术,并对这些细节进行充分的考虑,争取做到万无一失,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整体质量,交付一个满意的工程给社会。

作者:李明